盛明皇师-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殇到底是谁?
叶羽开始在心里反复去思考这个问题。
大概一个多月后的九月初,孝慈皇后的忌辰一过,朱棣便开始行动了。
他已经沉寂了一个半月,此刻出兵后就是攻势迅猛直逼南军重军把守的沧州,经过几天的猛烈攻势后,歼灭南军数万人,收编万余,缴获沧州内全部军粮和器械。
再次开战后的朱棣丝毫没有受到之前失败的影响,攻势依然一如往常般的迅猛。
此时的盛庸心情十分郁闷,七月底设计好的圈套本来要将叶羽击毙在九如山上,哪知朵颜三卫的人突然出现搅了一局,再加上陌石山庄高手加入混战,竟然掩护叶羽逃离了原本必死的境地。
结果,那场伏击只是斩杀了北军两万人左右的力量,叶羽和岚琴双双从战场上逃走,就连一直缠着自己的杨澈后来都跑掉了,陌石山庄那些鬼魅一般的人更是借着黑暗和熟悉的地形躲藏的无影无踪。
从结果上看,九如山的伏击最后并没有什么收获,这让盛庸特别的郁闷。
而此时,重新开战后朱棣就在瞬间歼灭了自己数万人并拿下了粮草充足的沧州,这让盛庸更加坐不住了。
之后,朱棣并未停下脚步,他继续猛攻济宁和临清,俘获数名南军大将,歼灭南军共计十万人左右。
盛庸开始坐立难安,自己不能永远死守在济南城里不是?
盛庸自己心里清楚,南军真正能用的大将很少,如果自己一直待在济南里,那么周围的城池迟早会被朱棣一扫而空。
于是,见朱棣先发制人取得了优势后,盛庸终于开始琢磨出兵的事儿了。
不能一直在济南里面守株待兔,显然朱棣现在根本就不想再强攻济南,所以盛庸决定在别的地方与朱棣决战。
在准确分析形势之后,盛庸决定吸引北军继续前进,把决战的战场选在了东昌。在盛庸看来,东昌将成为北军的集体公墓。
盛庸从济南城中带出了南军大部分的主力,他开始吸引朱棣的注意力,有节奏的后撤,将朱棣引入他设计好的战场中。盛庸认为朱棣在经历济南的失败后一定非常渴望胜利,所以只要自己引导,朱棣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跟过来。
他确实没有料错,朱棣现在确实渴望胜利,也正一步步进入盛庸的设计中。
然而,盛庸没有料到的事,这件事打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局中局。自己看上去是设计了棋局的人,然而他其实每走一步,都是在按照叶羽布好的棋局行动。
朱棣围着济南城周边城池打的计划本来就是叶羽设计的,而叶羽也早已料到,盛庸一定会坐不住,他一定会带兵离开济南,在别的地方设置战场等待朱棣入瓮。
而此时,朱棣按照盛庸的想法靠近了东昌,而济南城也终于成了一座不再强大的空城,这里面只剩下一些防守的将士和一个文官铁铉。
到此,叶羽的计划实行了一半了,这接下来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这个计划最关键的部分,那就是如何里应外合的拿下济南城。
叶羽露出狐狸一般的笑容,他将手中的棋子落在棋盘上,计算着陌石山庄人开始行动的时间。
而此时,东昌城内,盛庸已经做好了决战的准备。他心里也清楚,济南能够打赢多少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如今要想正面与朱棣决战而胜就有些难了。朱棣率领的北军长期以来都依靠骑兵为主力,多次征战蒙古,极善野外作战,盛庸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在这样的战争中战胜朱棣。
但他必须要去做,如今若是他也不做的话,就没有人能够战胜朱棣了。
盛庸的手下向他汇报了北军的进程,说明朱棣已经快要到达东昌了,盛庸意识到,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即将迎来北军的主力,盛庸却出乎意料的没有选择守在东昌城内,而是决定在城外列阵等候朱棣的到来。
背城而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再也没有逃跑的余地,即使是为了军人的尊严,也要决一死战。
盛庸已经准备妥当,要让朱棣在这场战役中牢牢记住自己这个无名小卒的厉害!
盛庸在东昌城外准备好一切,他准备给朱棣一份大礼,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朱棣也给了他一份大礼。
北军按照计划缓缓接近东昌城,双方都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准备迎接这最后的决战。
与此同时,济南城内的叶羽和陌石山庄众人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决战的时刻越来越近,无论是南军还是北军,都做好了迎接这一刻的准备。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东昌战败
朱棣带领的北军大军终于来到了东昌,走入了盛庸布置好的决战战场中,开始了与盛庸的第二次战斗。
正如朱棣所料,盛庸的军队中并没有太多的强悍骑兵,但这些士兵基本上都装备了另一种武器——那就是火器和弓弩。
盛庸深知,要在骑兵对战中战胜朱棣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他也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大量准备了火器和弓弩。为了增加杀伤力,他还命人在弩箭上涂了毒药,不给北军负伤后救治的任何可能,务必做到一击必杀。
北军这边,朱棣看到这个架势后也已经在心里做好了绝对的心理准备,他知道盛庸绝对不是什么善茬。但是事到如今,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退却的余地了,再加上想到叶羽此次作战的最终目的,朱棣还是决定咬紧牙关逆境而上。
于是,伴随着朱棣进攻的号令,北军再次向盛庸带领的南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朱棣亲自率领骑兵猛攻南军侧翼,但在他全力攻势之下,南军的侧翼依然岿然不动。北军反复冲击,攻势一次比一次迅猛,但结果都是毫无建树。
朱棣用这招已经太多次了,盛庸早已有所准备,他派重兵保护自己的侧翼,不给朱棣任何一丝机会。
猛冲了几次的朱棣十分郁闷,他知道盛庸已经熟悉了自己的战法,于是决定调整自己的战法,改用中央突破战术,冲击盛庸的中军,以求获得全线击溃之效。他迅速重整了军队,转移到了中军方向,准备发起一次致命的攻击。
盛庸见朱棣改变战术,准备进攻自己的中军后,终于露出了一抹类似安心又类似得逞一般的笑容。
事实上,盛庸早就布好了局,就等着朱棣攻击自己的中军呢。
朱棣率领自己的骑兵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如他所料,盛庸的中军一触即溃,根本不能抵挡自己的攻势,节节败退。
朱棣大喜,说实话,这次在东昌的决战,他原本还是抱着试探的心态过来的,但此时若能在此地就将南军主力歼灭,无异于是绝好的一个机会。于是,朱棣在看到胜利的希望后,立刻下命令全军追击敌人。
北军得到主帅全面进攻的命令后,显然情绪十分高涨,一个个纵马狂奔,誓要将南军彻底击溃。
然而,北军高昂的斗志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朱棣就发现,越往里面突击,南军的人数就越多,而且这些人并不是逃散的士兵,而是各个都拿着弓弩和火器等待着自己的伏兵!
一个念头在瞬间闪过朱棣的脑海。
“上当了!”
这正是盛庸的计划,他料定朱棣攻击侧翼后一定会转而攻击中军,便在中军后方设下了陷阱,等到朱棣攻击时安排中军后撤,待其进入包围圈后进行合围一举反击。
朱棣的部队被彻底包围在南军的人海中,自白沟河之战后,他和强大的北军再次陷入了危险之中。只不过,这次没有叶羽再像白沟河之战时去欺骗敌军的主帅,因为盛庸不是李景隆,他没有那么好骗,而朱棣也已经成为了囊中之物,他这次就算是把马鞭挥断,也不会再有人信他。
盛庸心中大喜,朱棣已经入瓮,该准备收网了。
于是盛庸下令,全军进攻,务必要将朱棣活捉!
为什么是活捉?因为朱允炆下过命令,不能在战场上将朱棣斩杀……否则他将会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虽然这是一道让人十分无语的圣旨,但盛庸还必须要遵守,因为谁也不想在皇帝陛下那里讨不着好。
朱棣眼见着大批的南军围了上来,深知自己已经被完全包围了。
但是,这一次他却没有白沟河那次那么焦急,若说为什么的话,当然是因为他是和叶羽做好了准备才过来的。
如果盛庸仔细观察的话,他大概就不会这么高兴了,因为朱棣的身边少了个人,一个无论大小战事都会跟在他身边的人。
盛庸只是发现叶羽没有跟过来,不过叶羽身为军师,一般都不会跟随在先锋军中,盛庸也就没有过多在意。
只不过,这次微妙的不同,并非是叶羽,而是朱能。
朱能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跟在朱棣身边保护,然而这一次他却不在。
原因很简单,因为朱能在包围圈外。
朱棣并非完全没有想到有伏兵的可能,所以他在开战就安排朱能率领一部分骑兵跟在主力先锋军的后面,以应对万一的情况。
此时,包围圈外的朱能当然已经确定朱棣被包围了,于是他立刻率领自己的部队向南军包围圈发动了猛攻。
众所周知,朱能这个人实在是少有的勇猛忠义之人,也出了名的不要命,之前他曾有过带领三十余人追击数万大军的光辉记录。这一次他也没有让朱棣失望,率领部下猛烈攻击下,左冲右突的竟然真的冲进了乱军之中,并且找到了朱棣。
此时,朱能和他身后的那些将士们都已经浑身浴血了,但朱能根本顾不上这些,率军冲到了朱棣的身边,书中大刀一通乱挥,将拦路的南军砍得七零八落。
不远处的盛庸看见这一幕简直怒不可遏,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花心思设计的圈套居然还是让人冲了进来。
愤怒的盛庸顾不了许多,他飞身而起,以轻功冲到了朱棣身边,擒贼先擒,事到如今什么都不用想了,把朱棣抓住才是最重要的!
朱棣就算是骑在马上,现在也是陷入包围中,马根本就跑不起来。
原本跟朱能一起冲出包围圈的话没什么问题,但若是武功高强的盛庸亲自动手来抢人,朱能还真无法保护好他。
而此时,眼看着盛庸就要抓住朱棣,一道身影突然从朱棣身边窜出,挥剑拦住了盛庸的去路。
盛庸定睛一看,这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又是你!陌石山庄,盛凌!”
盛庸就纳闷了,怎么陌石山庄的家伙们永远都要出来阻碍自己,上次九如山伏击叶羽的时候是这样,这次眼看就要抓住朱棣了,竟然又被这家伙拦住了。
盛凌一句话都不说,他在这次战争中唯一的任务就是保护朱棣。
在叶羽的计划中,早已将盛庸可能使用的计策都算计进去了,而盛凌则负责全程保护朱棣,以防万一。
被拦住去路的盛庸怒不可支,盛凌绝对是个难缠的对手,他根本无法分身去擒住朱棣了。
眼看着朱棣就要逃走,盛庸再也无法坐视不理,如果这次还让朱棣逃走,下次恐怕就再也没有这样近在咫尺的机会了。
一个月前的九如山上,叶羽已经从他眼皮底下逃走了,难道这一次还要让朱棣跑掉不成?
盛庸决不能让这种事再发生,这种时候,哪怕是违背皇帝的命令也没办法了!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要的时候自己还是要采取必要的行动的!
于是,盛庸挡开盛凌的攻势,退开了一丈距离,他腾空而起,变换握剑的方式,趁着盛凌没有追过来的时候,瞄准正在背对着自己逃跑的朱棣,用力将剑掷了出去!
“糟糕!”
盛凌现在的位置根本来不及阻止,盛庸的剑是注入强劲内力的,如果不是同样内力高超的人,根本无法挡下来。
盛凌立刻回头向朱棣看去,这个时候难道只能期待奇迹了么?
朱棣对于夜殇来说意味着什么,盛凌心里十分清楚。自从加入陌石山庄开始,夜殇就对他们下了命令,要绝对将朱棣的性命放在第一位,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朱棣活着!
可现在,夜殇明明把保护朱棣的任务交给了自己,若是让朱棣在眼前死去,那自己就是万死莫辞了。
“爷小心!”
盛凌发现自己竟然除了大喊一声提醒朱棣注意外竟然什么都做不了了,他现在简直想要冲过去替朱棣死了算了,然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转折的一幕发生了。
一个人突然冲到了利剑飞去的轨道中,纵身一跃挡在了剑口上。
被盛凌的提醒后回头的朱棣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他瞬间瞳孔放大,勒住马头呆愣在原地。
挡在朱棣身后的人,是张玉。
张玉是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有勇有谋,自燕山卫出身一直跟在朱棣身边。无论是以往的北伐还是如今的靖难,他都身先士卒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居功至伟。可以说,朱棣与张玉之间的交情,绝对不会比朱能差。
此时,眼见着张玉挡在自己身后,被盛庸灌注内力的利剑当胸穿透。
跟在朱棣身边的朱能当然也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他来不及悲伤,而是焦急的提醒朱棣不要停下,继续往外冲。
可是朱棣就像听不到一般,一直在那里呆着。
毫无办法的朱能,只得忍着心里的伤感,一把拉过朱棣坐骑的缰绳,纵马向外跑。
南军眼看着朱棣从包围圈中逃走,但他们此战也不能算是完全没有收获,毕竟北军的大将张玉死在了阵中,盛庸心里相对来说还算好受一些。
第二百八十三章 谁输谁赢?
东昌之战就此结束,南军斩获了北军大将张玉,可谓是士气大振,然而盛庸却心有不甘,他实在郁闷朱棣从自己包围圈逃跑这件事,于是下令全军追击逃走的朱棣。
东昌一战成就了盛庸的名声,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
然而,真正参与此战的盛庸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仔细想想,他并没有从这场战争中真正赢得什么胜利,除了歼灭了北军万余人和斩获大将张玉之外。
这样稀少的战利品让盛庸心头冒火,也不管朱棣往哪儿跑,总之就是一路追着他打。
而最让盛庸郁闷的是,原本在战场上应该是刀剑无眼的,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就连目前胜利的南军主帅盛庸都有被暗箭射死的危险。可是,北军的主帅朱棣,竟然是如今战场上最安全的人。无论南军的士兵都没有勇猛,那些火器弓弩多么强大,他们都不敢往朱棣身上招呼,除了最后盛庸激怒攻心下冲朱棣扔出的冷剑之外,再没有人敢冲朱棣放箭。
这一罕见的现象,自然要归功于建文帝朱允炆,正是他那道不准上海朱棣性命的圣旨使得朱棣如同穿上了防弹衣一般。盛庸本不是这样迂腐的人,他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然而那些士兵们可不这么想,士兵们考虑的是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说到底,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是血缘至亲,虽然眼下兵戎相见属于敌我矛盾的立场,但万一哪天这俩人决定不打了,来一场认亲大会和解一下,那可就与现在的立场大大不同了。朱棣也许还是爷,闲来无事会写写奏折之类的,回忆一下当年在战场上谁射过他暗箭之类的,到时候整死这些下位的将士还是易如反掌。
基于这样的考虑,南军之中没有人肯对朱棣放冷箭,才使得朱棣数次自危机的境地活了下来。
盛庸心知肚明,朱允炆的圣旨麻烦的地方并不在于所谓的不得伤害朱棣的命令,而是在于南军上下全体将士都从这道圣旨中看到了两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这个敌人有可能会重新成为地位崇高的藩,所以动手去杀朱棣这种事儿基本没人会去干。
郁闷至极的盛庸追着朱棣打了半个多月,然而,最让他郁闷的事现在才传到他的耳中。
济南沦陷了。
原本坐在主帐中的盛庸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的,他震惊的看着前来报信的人,一时间完全呆在原地,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盛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