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隋朝大老板 >

第21章

隋朝大老板-第21章

小说: 隋朝大老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曲终人散。

此时已近夜半三更,但因为太白楼离皇城甚远,附近又有不少通宵达旦营业的乐坊,这一带的宵禁并不是太严,所以天黑以后还在喝酒的人并不一定全是在太白楼住店的。苏游家离此不远,又因常走这一段路,与巡夜的兵丁大多相熟,此时半醉着出门也并不太害怕。

出得门时,街上的积雪已有半尺。原本,苏游来时已经飘下了雪花,而他一直是靠窗而坐的,但下了如此多的雪他却一直未曾在意过。此时冷风如刀,苏游的靴子踩在雪地里咵咵作响,冰雪世界更显得安静,等他安心下来看路时,才发现有一行模糊的脚印,远远伸向远方。

看来,风雪夜归人,也并不只有自己。

苏游迈开脚步,高歌而行——

“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

只是歌还未唱到一半,苏游就被脚下不知什么东西绊了一个踉跄,站定后回头才发现刚才自己差点踩到的竟然是一个人。

苏游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自己当年在路上遭遇杨二入西京的场景,心中不免感叹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却见地上那人身上虽是被雪落了一层,却是呼噜阵阵,睡得无限安详,苏游当然可以想象这人在此睡到天亮的后果,所以赶紧上前边拍边唤:“兄台,醒醒。”

“我没醉,我真的没醉。”迷糊的声音里更多理直气壮。

这话当然苏游也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再次拍他脸时,才发现似乎自己在哪见过这货,有了些警觉后才想起太白楼打烊前一刻,这人曾从自己身旁经过,还差点倒在了自己脚边。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使他站了起来,只是这人虽是烂醉,眼中却闪着泪花,苏游借着酒劲,充分发挥了八卦的潜质:“男儿有泪不轻弹,兄台难道遇上什么解不开的结?”那人却只是摇摇头,苏游继续八卦,“国仇?家恨?女人?”

“也不算是吧,或许是我自作多情罢了。”说得有些扭捏,当让苏游坐实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又不由得安慰他,人就是这样,所有的生命都是这样,总是在挑战宿命,然后在宿命中表现一次次软弱或悲壮。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绝不会让你哭泣。感情挫折,总是在所难免的,谁都是感情的俘虏,无人能免。”最后那两句,苏游今晚已经说了两次。

说起安慰人来,苏游绝对算是一个高手,只是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时,这一翻大道却全然无用了。现实中原本也有两套道德,人们常常用“应然道德”去要求别人,却在实际操作奉行自己的“实然道德”。

“兄台说得有理,在下确实觉得自己好多了。”两人搀扶着往前走过一个里,很快就到了苏游家的所在,正惆怅着如何叫门时,却听见小九的声音道,“先生,是你回来了吗?”

“九儿吗?是我。”想着如此雪夜,还有更多人在关心着自己,不由得又为独自出去饮酒而悔恨,心中不由嘀咕起来,“平时进家门不用通过里门就好了,但官职至少也要做到三品才有这权利吧?那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

“兄台,如此深夜,莫若到寒家避避风雪?”苏游愣了一小会,想完心事时,发现一起回来的风雪夜归人还在那站着,随即出声邀请。

“多谢足下了,我家亦在里面。”

“是吗?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还没请教足下名讳。”

“在下侯君集,有机会再与兄台畅饮,以酬今日救命之恩。”

“在下苏游。不知君集是否与侯秀才相识?”苏游听到他是侯君集时,似乎听过这名字,想了一下才恍然,其实苏游最近听得比较多的那个人与他还是差了个字,那人当然就是苏游口中的侯秀才侯白了。侯白,字君素,此人甚是滑稽,可以称之为大隋的东方朔,只是已经逝去多年了。

“君素其人,在下亦只是只闻其名,忝为同姓,却并不知与之有何干系。告辞了。”侯君集倒也走得潇洒,踉踉跄跄地往前行去,一转弯已是不见了。

苏游摇摇头,在小九的搀扶下回到了家,此时青荇正在教冯凌波做珠算,听说苏游回来了,两人赶紧提着火炉上已经开过好几次的水给苏游准备沐浴,苏游今夜喝了许多酒,经过一阵风雪后,脑袋清醒却情绪低落,摆了摆手,只是想要杯茶。

苏游回到画室时,却发现中元夜在醉月楼所画的马蹄铁图,此时正静静地躺在涂画的颜料旁,又不由得轻语道,“雁北,这又何苦呢?我知道错怪了你。”语声温柔,就如同来雁北正站立在他身边一般。

拿着颜料站在画架前,脑子里却满是来雁北的身影,一时又觉得口干舌燥,却不见茶来。

苏游原是本着无意劳动两个侍女的念头的,他却不知如今喝茶比沐浴更让人费劲,因为入冬以来屋子里烧起了炉子,开水都是现成的,只要加些凉水就可以沐浴了。可要是苏游想喝茶的话,冯凌波当然不可能用开了好几遍的水给苏游泡茶,而重新换茶壶灌水烧开的话,自然就更费事了。

“青荇就说先生没有在外过夜的习惯吧,果然。”

“好吧,你赢了,明天就织给你。”原来却是青荇冯凌波二人之前已经打过了赌,关于苏游的八卦私下里自然该是说了不少,小九当然不会去打赌,从守在里门半夜就可看出他站在了青荇的一边。

“只是,来小娘离开的时候,脸色真的很难看。”冯凌波似是无意感叹了一句。

“先生为齐王想得太多,为自己想得太少。”青荇的一句话,令冯凌波和小九都感同身受,说起来三人都是齐王的人,一开始的时候苏游与他们的起点似乎是一样的,但两年的时间,他却做了许多许多,——包括教会他们做菜,以及算术。

而青荇也从未给其余两人说起她与苏游的初遇,尽管,那或许可以满足她一时的虚荣。

有些事,似乎过去了很久,却历历在目。

“这个东西很稀有吗?在下……在下记得曾经吃过,不过,也许是在梦里。”

那时的渭水之畔,笑语欢歌。

那时的苏游,纯净得如同一片单晶的玻璃。

038东都新闻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隋帝杨广站在楼檐下,背着手遥望着远处的北邙山,低吟着汉朝李延年的诗,当年汉武帝听他唱完,不由喟然叹息,妙丽善舞的李夫人因此而被召见。然而,杨广却未吟完这首诗,反倒因此叹息了两句:“有一顾倾城者,自然是佳人;而被人两顾倾国者,岂非昏君?”

“陛下,最新的《东都新闻》出版了。您看?”王义见杨广站在风雪里已经足有一刻之久,忍不住提醒。

“哦,是嘛?朕倒想看看齐王做的好事。”杨广说着话,已经回身进殿,里面的大铜鼎里烧着上好的竹炭,殿里飘着一股原本是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与檀香混合出来的香味。

隋帝杨广满怀期待地拿起桌案上那份报纸,这已经是杨瑓他们出版的第二份报纸了,早在第一份报纸出版的头一天杨二拿着样刊进宫后便获得了杨广的首肯,随后两天杨二又起草了《出版法》让他亲自审核。无疑,这两件事办得都很合杨广的心意,并且在他的意识里,这报纸是为他而办的。

果然,报纸的第一版一如既往地刊登着朝廷最近的两条人事任命和诏令要闻:“一、帝以齐王暕为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以荣郡守杨玄感为鸿胪卿。二、帝置洛口仓巩东南原,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

杨广一目十行地边点头边翻到了第二版,上面的内容还是如同第一份报纸的格式,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第一版人事和诏令进行了一番解读,包括简要地介绍了相关官员,以及对于朝廷做出这些诏令的好处进行了展望;杨广对此有些皱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传统,报纸的编辑手伸得似乎有点长了。不过,他又很快被四五版的东都要闻和花边新闻逗笑了,看到齐郡起点书院的考试方法时心一下便豁然开朗了。

如今科举考试已经有了十多年的试验,可是招揽上来的人才呢?他印象深刻的不过三五人,而真正有才的不过刘焯刘士元一人而已,可是对于他的大业,这迂腐的儒生又能有什么帮助呢?琴棋书画还有明经诗赋都是虚的,而起点书院开创的考试方法就很有意思,至少能保证考出来的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是,如今门阀的力量毕竟还是太强大,百官必然不会同意改变选曹制度的。

看完了齐郡起点书院的介绍后,隋帝往下看时,又看到一个读者的来信,上面说的是某人有次去酒楼喝酒完后,无法及时结账的尴尬,因为银子太重而不足以付账了,那位读者提出了使用纸币的想法。隋帝冷冷一笑,这货一顿酒席就花几十两银子,这得有多败家啊,不过,身上所带银钱不足,的确够难堪的,或许这事可以咨询下阿孩,毕竟他开办了银行。

显然,这事是苏游的亲身经历,只是一不小心把当初的遭遇夸张了一些。回来以后他就想,如果后世的刷卡时代,他显然不会有此磨难,就算是用纸币……于是,他想到了银票,既然钱庄已经创办成功,银票的发行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但这里却有个授权问题,从古至今,国内流行的货币都是朝廷制造和把持的,如果贸然发行银票,会否僭越?所以苏游与杨二一番沟通无果后,才把这事捅到了报纸中,只是能否引起相关人的注意,却实在没抱多大希望。

杨广叹了口气,快速浏览下去,至于第三第四版的经典解读他倒没什么兴趣,这样的文字他已经读得太多了,何况刚才又使他想起那几个满腹是这些东西的秀才呢?那两版广告则让他感受到了东都之大,上面各种货物五花八门,各种广告词更是舌灿莲花,读到此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离民生似乎有些远了,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又翻回第二版对于建造粮仓的解读,不由得又摇了摇头,“风雪交加,运河大概或已冰冻,此时急着建粮仓,是否劳民伤财?”

隋帝摇头的时候,杨二也在摇头,这两期报纸的销售量与他的预期实在相差太远了。

“殿下一定听过鲁人徙越的故事。”苏游倒不是太着急,毕竟新鲜事物需要适应期,而且最近风雪天气,为了份报纸出门的确有些说不过去,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之中似乎前后都缺啊。

“当然,——鲁人善织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绢,他们想要搬到越国去,可是越人是不穿鞋子不戴帽子的,所以他们注定无法发挥所长,于是街坊邻居都劝他们不要迁移。横波想说明什么呢?”杨二毕竟是读过书的有文化的臭流氓。

“很多文本上,故事到此也就完了。可是也有的文本上还有一句,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事实上,我们这些后人已经证明了这鲁人的眼光。”

“横波倒是越来越有禅机了,贞倒以为如今陛下能够点头就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何况形势越来越好呢。最近的状况,与这寒冬也不无关系。”王贞此时也站在杨二身边,同行的还有乔令则,但乔令则为了顾及王贞的儒士自尊,并不开口说话。

“倒是本王性急了,不如下次旬休时,咱们饮中八仙再聚于此,可好?”

离他们第二次相聚其实也就十天时间,最近四十天大家的确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十天后的相聚毕竟意义并不一样,如果说第一次在翠云峰是起点,上回是剪彩,那么十天之后则是庆功宴了,杨二能提出这聚会,说明在短暂的失落后又恢复了对报纸的希望,苏游点了点头给了无声的支持。

“咱们还是要低调从事,免得别有用心的人诽谤咱们结党。再说,咱们这不是刚刚从报馆出来嘛,殿下此次来报馆慰问,我等无不感激涕零。”这是王贞的想法,说得有些夸张,却也面面俱到。

“殿下不是授了河南尹、开府仪嘛,也可正大光明地组阁了。”乔令则陪着杨二走了半天,虽是才说话,也一下点到了要害。

阁下这个词诞生于汉代,是用来称呼对有资格“开府仪”的高官。东汉末群雄并起后,郡守也有资格称之为“阁下”,而后,“阁下”这个词弱化成了对高官、贵族的敬称。

“殿下组阁之事,恐怕还是由陛下操控;若是陛下不管不顾,殿下组阁就更没意思了。”

“孝逸说的很是,若父皇看重我,必然会派几个有分量的大儒来辅佐,若是他放手我做,我却只能缩手缩脚了。”杨二点点头,有点“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内心深处希望用自己用熟了的人手,可是人手都由自己选的话,又体现不出父皇对自己的重视。

“苏游对于报纸的销售情况倒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苏游不愿意在开府这个问题上多谈下去,毕竟,现在自己的官职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用官职的能量帮杨二的忙树立自己的位置显然不太现实。

“把报纸变成官办,强制商家订阅如何?”苏游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这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报纸销售的途径,至于“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之类的历史,只存在于儿歌中。

“这个想法,听起来对大家都有好处,孙伏加杜克明他们因此有了出路,但是,对于殿下来说嘛……谁也无法保证这报纸归殿下所管,而我们的存在也将很快暴露出来。”乔令则的脑子亦是灵活异常,他边说杨二边点头,乔令则的地下力量虽然众所周知只瞒得皇帝一人,但黑暗力量的故意公开与秘密显然有本质的区别。

“苏游的想法的确不太成熟。”苏游懊恼地说了句,毕竟大家不再谈开府的事了。

在雪地里站了许久,大家也有些乏了,杨二还想邀王贞和苏游去饮酒,两人却不约而同地推却了,只等送走齐王和乔令则,苏游才和王贞返回报馆。自然也免不了在乔令则身后说他的坏话,这人的名声最近的确不太好,欺男霸女的迟早会影响到杨二名声的。不过,杨二原本就是纨绔,从离开京城三四年依然坐稳“京城首恶”的交椅这事就能看出他不是什么好货;所谓近猪者吃,大概他也不会太在意乔令则的声名以及对他的影响的。

见苏游王贞两人回转,屋中众人也并不意外,孙山强笑道,“殿下对《东都新闻》很失望吧?”

“那倒不是,殿下只是对销售量有些郁闷罢了。”苏游摇了摇头,找了个地方坐下;虽然这个屋里并没有炉子,但是暖气管道已经通了过来,所以这屋里也并太冷,但苏游不知道怎么还是打了个哆嗦,然后又道,“其实我建议过殿下把报纸转为官办的。”

“陛下当然不会答应。”杜如晦点点头,也知道苏游估计是为这里还没官职的几位着想,当然感激。

“那是自然,横波的想法的确不太成熟。”王贞还在站着,走到了杜如晦身边看他排版,其时众人早就停下了手上的活。

“好在,至少有一人看好了这份报纸,所以殿下一咬牙,准备亏本经营。”苏游点了点头,也并不为王贞的说法辩驳。

“那人当然是陛下。”孙山杜如晦祖君彦都一齐猜测,刘善经却径直说了出来。

杨广忽似心有所感,手一哆嗦,宣纸上滴下了一大团墨迹。

039儿女情长

杨二与乔令则离开报馆后,看看天时近晚,便谴去后者,又急急往宫中请安去了。他进得观文殿时,正见隋帝杨广搁下笔。

“父皇这字,不让二王,赏儿臣一副挂在中堂可好?”杨二请过了安,见父亲的脸色尚好,便拍起了马屁。

杨广笑了笑,拍拍他肩膀道,“阿孩怎么也学这一套了?咱们在朝臣面前说大话,要面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