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老板-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指名道姓,大抵已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他的心中还是揣测着,一时也不知着是唐俭自己的意思,还是唐家的意思。
唐俭摇了摇头,正色道,“唐国公,如今天下大乱,太原身处四战之地,若不起兵就只能坐以待毙了。世叔在此处甚有威望,只要联络突厥广收豪杰之士,召集十数万人马绝非难事。到时候趁虚入关中,以关中为根基来取天下,这可是商汤和周武王地壮举呀。”
唐俭的说辞,与李世民刚才所说相差仿佛,李渊一时也分辨不出是不是他两传统好来唆使自己的。
454高丽溃卒
值此乱世,想要取杨广而代之的朝廷命官,并不只有李渊一人。
李渊在装模作样地呵斥着唐俭,离着他不远的马邑郡,刘武周全在与几个要好的兄弟们暗自揣测着李渊。
刘武周扫了一眼下首的几个人,心中却有些感慨,暗想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怎奈有能力的人实在太少;眼下这些人也算是亲信,正是自己打江山的基础,可惜未免单薄了些。
刘武周认识苏游那会的的确确是个实诚的人,可惜他从一开始就跟错了人,杨瑓最终没能成为太子;直到杨瑓被软禁之后,刘武周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
刘武周如今除了依靠自己保住自己的地位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可马邑实在是地处偏远之地,招兵买马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今刘武周能够信任的人,不过四五个而已。
坐于刘武周左手边的一人脸色淡金,身材魁梧,如同金刚一般,他的名字正是宋金刚。坐于刘武周右手边的则是他的妹夫苑君璋,这苑君璋长相斯文,是谋略型人才。
坐于宋金刚和苑君璋下方的,则是宋孝贤和尉迟恭。
除了这四个人之外,刘武周还搜罗了当日苏游和宇文家十三太保在榆林城外救下的王宣。
王宣对突厥人恨之入骨,如今已带着小股士卒去和突厥军打游击战去了,这也是刘武周睁一只闭一只眼的结果。
刘武周看着下首的几个人,有些忧虑地问道,“也不知李渊这会在做什么。”
“李渊这会已打算向突厥人动兵了,但多半是佯攻为主,这个时候他若不为自己留一条出路,他就不是世家子弟了。”苑君璋开口回应着,他口中的“出路”显然就是造反了。
“那李靖呢?”刘武周点了点头,李渊的动向和想法,他多半也能猜得出来。
“他倒好像没什么想法,正在一心对抗突厥兵。”苑君璋笑着说道。
“能让他们打一架就好。张须陀死了,杨义臣也被召回了江都,瓦岗军的扩张已经到了襄阳。。。。。。”刘武周叹了口气,他现在还没有得到杨义臣去世以及杨广准备集结五路大军围攻瓦岗的消息。
“如今张须陀已死,大隋看起来再无力回天了。”宋孝贤也叹了口气,认真说道,“突厥并已南下许多天,朝廷却没有任何动向,马邑离江都实在太远了,朝廷对此也是鞭长莫及;我看着王仁恭整日纵情山水,不如我们取而代之直接在此起事如何?”
刘武周看了看宋金刚和尉迟恭,笑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尉迟恭很早前就有过颠覆大隋的举动,可自从白衣弥勒被苏游等人打压之后,他的造反心思也就淡了下去。
刘武周算是尉迟恭的救命恩人,他也因此跟了他,所以此时心中多半不愿,却还是点了点头。
宋金刚则沉声答应道,“刘大哥要干,那就干!”
苑君璋却摇起头来,“现在起事的时机还未成熟。我们现在的势力太过单薄了,单是王仁恭倒不足为虑,可若是李渊或李靖前来镇压的话。。。。。。”
刘武周叹息一声,话题又回到了刚才所言,“李渊李靖素来不和,我们倒要好好想个谋略,让他们自相残杀。到时候你我渔翁得利,可顺势南下,当成大业。”
正说着话,护卫在外面匆匆敲门,“郡丞,王使君来了。”
刘武周一愣,这王仁恭倒是稀客啊,他当即站了起来,迎向前厅,其余人等则自动散去。
王仁恭看起来老当益壮,见到刘武周后便笑问道,“武周,最近忙什么?”
刘武周恭敬道,“正念着使君呢,不想使君便来了。我听说翠香坊新来了几个雏,不如卑职请使君一起。。。。。”
看着刘武周只可意会的眼神,王仁恭大笑道,“知我者,武周也。”
刘武周和王仁恭两人正各怀心思地往外走去时,一校尉已经拦到二人地身前,沉声道:“王大人,属下有事禀告。”
王仁恭认识眼前这个名叫王宏的校尉,而且对他颇有好感。
去年雁门被突厥人围攻时,突厥人也来骚扰了马邑,就是眼前这王宏带着士卒死命抵住了敌人的进攻,所以他在马邑也算是颇有声望。
“说。”王仁恭被人扫兴,难免不满,不耐道,
“使君,去年突厥兵大举犯境,马邑百姓颗粒无收,今年敌人再次前来,百姓们无法过冬啊。恳请使君已苍生为念,开仓济民。。。。。”王宏也算是为民请命了,说着说着眼中也闪出了泪花。
“王校尉,这开仓一事,老夫岂能擅自做主?”王宏本还想着把张须陀当年在齐郡放粮的事说出来的,却被王仁恭一声断喝,彻底打断了话头。
王宏也知王仁恭说的是事实,却还是焦急地分辨道,“可是。。。。。。”
王仁恭“哼”了一声,并不说话。
刘武周见机,当即笑着说道,“王校尉不用心急,使君爱民如子怎会坐视不理?想必使君早就去请圣旨了,只要圣旨一到,开仓放粮有何难事?”
王宏无奈地摇了摇头,“此去江都几千里,途中又到处都是乱军,属下只担心。。。。。”
王仁恭听刘武周说的合情合理,理所当然就接受了他的意见,却看着王宏道,“王校尉,难道你有更好的办法?开仓放粮非同儿戏,私自开放形同造反!”
王仁恭这几句话,看着就是一身正气,王宏自然不敢再接腔,只得拱手而退。
“莫名其妙!”王仁恭看着王宏的背影,冷哼一声,满是不悦。
刘武周看着郁闷离去的王宏,倒是若有所思起来,当即对粮仓打起了主意。
三日之后,苏游和来雁北的大军在百济王城之外的白江口汇合,放下了扶余慧和她的五千护卫以及新解救出来的两千士卒时,便往卑奢城而去。
在此之前,攻打慰礼城的高丽军已被歼灭一千余人,高丽的指挥官终于相信了来雁北送来的军报,随后带着剩下的六千多人辗转退往高丽王城。
慰礼城的守军听着外面闹了半夜,并不敢出城查看。
到得第二天天明时,他们才知来雁北的船队和将慰礼城围攻了七八日的高丽军已尽数退去。
而从新罗金城败逃的近两千高丽军,他们武器马匹都已不齐全,他们在形象上急急如丧家之犬,但行军速度却远远不如来时。
当他们到达百济王城时,扶余慧早就以逸待劳了。
扶余慧在苏游的护送下回到百济王城时,便在赵虎的帮助下组织起了一支五千人的护卫军,此外还有一千多守城兵。
加之从慰礼城解救出来的两千多人,扶余慧现在拥有的士卒已将近一万人了,这个数字虽然不如百济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但对付高丽的溃卒还是绰绰有余的。
扶余慧的九千多士卒,骑兵只有八百,老兵只有两千多,但他们此刻拿的却是苏游资助的新武器。
扶余慧意识到己方的优势,所以在高丽溃卒还未到来之前,便已斩钉截铁地下达了命令,“对待这些高丽溃卒,尽量做到斩尽杀绝!”
女人的报复心到底有多重,是男人们无法理解的,但扶余慧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够放过他们一马的理由。
听着扶余慧的命令,近万士卒顿时群情奋勇,“杀光高丽狗!杀光高丽狗!”
两千多老兵基本都是此前的战俘,他们对待高丽人的态度可谓冬天般的寒冷;而新卒们多半也受过高丽军的骚扰,这一次若是让他们继续溃逃,这些人很可能会祸害乡里!
扶余慧没有拖泥带水,当即便命令除了必要的三千行军留下来防守城池外,其余六千多士兵倾巢而出,径往新罗金城的方向进军!
扶余慧的心思,不仅仅是要早一点对高丽的溃卒给予迎头痛击,更是为了保护都城周边的百姓不受祸害。
六千大军带足干粮,在百济王城东南五十里的地方埋伏起来,到得傍晚时终于等到了三三两两高丽溃卒的先头部队。
此时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百济的士卒根本就没等到指挥官的命令,便自发地对迎面而来的小股敌人开始弯弓搭箭。
大雪已过去了十余天,带天气仍是异常寒冷,士卒们虽然有力气拉弓,但准头上就差了许多。即便如此,每次出现的高丽溃卒都被射成了马蜂窝。
每一次都是灭绝式的攻击,这也避免了见机不好往回逃跑的敌人。
但天色黑下来之后,大股的高丽溃卒还是选择了进入路边的百济村落中烧杀抢掠。
左等右等再无法等到高丽的溃卒之后,百济人选择了主动出击,于是大规模的战斗很快在路边的村落中爆发起来。
高丽的溃卒没有任何的反抗,他们此时只恨自己的父母少给了他们一双腿。
理所当然,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这场你追我逃的战役持续到第二日的夜晚,最终以百济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可一路上被高丽**害的村落,数以百计!
455筑城三山
五日之后,也就是大业十二年的十一月二十,辽东半岛已是遥遥在望。
辽东半岛目前还属于高丽的领土,苏游带着在大连登岸的那一刻,意味着苏游正式向高丽宣战了。
据史料记载,大连在汉初还是一个小渔村,名叫“三山”,“三山”这个名字其实指的是大连湾外的三山岛。
到了唐初,大连又被称“三山浦”,唐中期改称“青泥浦”,明朝和清朝前期都称“青泥洼”。到了清朝后期,沙俄强租大连后,称之为“达里尼”(意为:遥远的地方);此后,清政府根据俄语谐音才将其称为“大连”。
苏游的船队登陆三山时,并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实际上高丽人在辽东半岛上只有两个聚集地。
其一便是三山南边九十里外的都里镇,也就是后世的旅顺。
旅顺在战国时期便是燕国的军事要塞,汉初时名叫“牧羊城”,后又改名为沓津、马石津、都里镇等名;由于杨广三征高丽的缘故,这个要塞早就已经荒废了。
即便如此,苏游下船之后,还是派爨子恒带着他的三千士卒向南突袭了这个要塞。
另一个著名的要塞,便是三山城北方六十里外的卑奢城。
“迤逦照斜阳,关山转莽苍。会当凌堞顶,极目海天长。”这气势磅礴的诗句便是描述卑奢城在夕阳暮色中的浑厚深远,作为高丽与大隋对抗的过程中历经多次战争洗礼。
卑奢城方圆足有五里,背山面海,扼水陆要冲和陡峭山势而建。
南起大黑山最南端,北至主峰北侧,城墙沿山脊走向用石块砌成,起伏于大黑山山脊上,宛如怪蟒蜿蜒盘绕。城垣上四周绝壁悬崖,难以攀登,唯有南门用大石条垒砌坚固。
杨广三次征伐高丽,卑沙城也是重要战场之一,来护儿在第三次征伐高丽时,曾率军从东莱郡横渡渤海,突袭了这座城池,并斩首千级。
实际上,这座城池长期驻守着超过五千的士卒。
苏游准备在三山建立自己进入中原的跳板,对卑奢城显然是志在必得的,只要夺取了这个要塞,就不用担心北方的高丽来三山搞破坏。当然,苏游也不希望自己正在建设三山城的时候遭遇到卑奢城守军的偷袭,所以果断地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到达三山之后,苏游把看守船只的人物分配给了张龙率领的一千重骑和全部火炮手,当然,苏游留下了来雁北来亲自节制这四千人。
苏游则亲自带着一千重骑和五千炮灰部队以及王伯当的三千人,共九千人前往卑奢城。
这一日阳光明媚,但半个多月前落下的积雪却一点都没有融化的迹象,山道上基本没有太大的陡坡,可苏游的大军依然不敢放开步伐。
到得卑奢城的南门时,苏游整整用去了一个多时辰。
此时的卑奢城中,驻扎着六千高丽守军,他们看到苏游的大军由远及近时,没有任何犹豫就关闭了城门,随后急报城中的最高指挥官。
卑奢城是一座石头城,虽然三丈多高,可这座城池三面是山一面是海,想要利用攻城器械攀爬城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苏游也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攻城器械。
入城的唯一办法,只有破门一途。
看守城门的城卒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看着苏游的大军到来时虽然有些惊讶,可仔细看着他们没有任何攻城器械时,还是有恃无恐的。
苏游要的便是高丽军的有恃无恐,他到得这卑奢城南门时,第一时间便是命令王伯当的士卒集结起来,随后便是三千士卒用弩对城头进行了压制性的射击。
卑奢城城头上的首卒显然不太相信,没有任何攻城器械的人凭借着弓和弩就能拿下这个城门,所以几百首卒理所当然地选择把头缩进了城垛之中,等待着城下这些弩手射尽他们的箭匣。
而后,守卒们便听到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但他们同样相信即便敌人所乘的是铁马,也无法冲破城门的。
十余骑快马转瞬便来到了离城门不到三丈的地方,有胆子特别大的手卒探出头往下看时,却看见他们莫名其妙地往城门的方向仍起了石头和包裹。。。。。。
看着十余人骑在马上一齐行动,高丽守卒轻蔑地想着,“难道他们想要堵门?可堵门有什么用处?”
这个高丽士卒正想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士卒时,却听得“轰隆”一声响了起来,随后便感觉有一股大力从城墙传来,使得他像是被人踹了一脚屁股一样被抛下了城头。
这个士卒的感受,也是城头上几乎所有手卒的感受,更多的人却是被来历不明的爆炸声震得两耳发鸣,感觉脚下的大地也都在震动。
听了守城卒的报告急忙本来的卑奢城最高指挥官,同样听到了此起彼伏的爆炸,感觉到大地的震动以及南门处传来的热浪;当他胯下的战马战战兢兢地恢复常态时,他看见城门已然大开,数不清武装到牙齿的敌国重骑已冲入城中。
卑奢城的最高指挥官看见的部队,显然是苏游带来的一千重骑,跟在他们身后的则是刚刚收起弓/弩的王伯当军。
苏游最后带领着五千炮灰部队进入卑奢城时,已经可以开始受降和打扫战场了。
苏游的大军攻入卑奢城所用的时间连一盏茶的功夫都不到,但接下来甄别俘虏和打扫战场却用去了整整一个时辰。
苏游进入高丽本土的第一战,歼灭守城士卒八百八十三人,收降的敌人超过五千人;战斗的过程中,苏游这一方也损失了几十人,受伤上百人。
无论如何,这是一场大胜,不仅仅是拿下了这个扼住高丽的最重要的要塞,还俘虏了五千人和足够这些人食用半年的粮食。
苏游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留下张龙和他的重骑兵以及两千炮灰部队在此守城,他则与王伯当把这些新得的俘虏连夜带回了三山。
回到三山之后,苏游第一时间便是看押着手上这一万多俘虏修建了码头,而后开始筑城。
三山城是一个重要的港湾,在苏游的计划中,这个城池至少要在方圆二十里以上;当然,苏游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修筑城墙。
卑奢城就在自己手中,高丽或是其他势力想要通过陆地从北方打到三山是不可能的;至于从海上打来的人,这个时代谁的船队能够对抗苏游这装备了火炮的船队?
现在最需要的建筑物,显然是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