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隋朝大老板 >

第277章

隋朝大老板-第277章

小说: 隋朝大老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叛将中有个名叫马文举的,善于辞令,答道,“陛下违弃宗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怎能说无罪呢?”

“我确实有负天下百姓。至于你们这些人,荣禄兼及,怎会干出这种事来?今天之事,谁是带头人呢?”

司马德戡答道,“普天同怨,何止一人!”

杨广看见人群中有封德彝,便漠然地对他道,“爱卿你是读书人,怎么也掺合这事?”弄得封德彝愧然而退。

杨广最小的儿子杨杲看见如狼似虎的兵士亮刀弄剑,吓得嚎哭不止;心神不定的裴虔通心头火起,一刀砍掉了杨杲的脑袋,鲜血溅满杨广一身。

事已至此,众人一拥上前,想砍杀杨广。

自傲一世的杨广此时依然保持着做皇帝的尊严,厉声的对叛军说道,“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锋刃!拿鸩酒给我”。

此前,杨广内心也预感自己必不免死,身边常带一个盛有毒药的小瓶,他常对身边宠幸姬讲,“如果叛贼入宫,你们先死,然后我也服毒。”

马文举等人不答应,令狐行达上前一推把杨广摔坐于地;杨广自己解下白练巾给令狐行达,几个人嘎嘎做响地用力,练巾绞死炀帝,时年四十九。

曾经雄才大略的杨广,就这样死于非命。

这一夜是宇文化及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夜,他一夜未睡,不时有人将叛乱的最新消息向他传来。

直到天亮前,宇文化及终于听到了杨广死去的消息,这意味着叛乱成功了,意味着宇文家也从此走上了争霸天下的道路。

既然杨坚能从宇文家夺得皇位,自己又未尝不能从杨广的手中夺得江山呢?这一刻,未来在宇文化及的眼中是那么的具有诱惑力,却又是那么地模糊不清。

但对于杨广的死,宇文化及有些矛盾。

杨广一旦被杀,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所有有野心的人都会把自己当做靶子来打,可现在杨广却已死去。

宇文化及在众人的簇拥下,朝皇宫慢慢进发,他眼中还残留着血丝,身体疲惫,精神却在天马行空。

身周不断有人向宇文化及问好,这些人生怕他向自己举起屠刀;宇文化及志得意满,不由想道,“大丈夫当如是也!”

到了宫门,司马德勘等人将他迎入朝堂,众人都称他为丞相;他连声道不敢,最后推脱不过还是坐上了丞相的位置。

随后,政变的胜利者对皇室和大臣们的清洗也开始了,追随杨广来到江都的宗室、外戚基本上都被处死;只有和宇文智及关系密切的秦王杨浩幸免于难,被立为傀儡皇帝。

这次江都宫变,就是关陇集团对于杨广抛弃关中倚重江南的一个大反抗,这从参加叛乱的人几乎全部是关陇子弟可以看出。

宇文化及等人叛乱后,江南籍的虞世基与裴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被格杀勿论,甚至连儿子也被杀了。

除此之外,左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卫将军宇文协等数十位重臣,以及他们的全家老小,统统被杀掉了。

宇文化及政变后,一开始想立蜀王杨秀为帝,群议不许。

于是奉秦王杨俊的儿子杨浩浩为帝,自称“大丞相”,封司马德戟为溫国公,邑三千户,加光禄大夫,仍统本兵;以裴虔通为光禄大夫、莒国公;其馀朝士文武皆受官爵。

折冲郎将沈光过去一直是宇文化及的好友,他的骁勇在军中仅在宇文成都和李玄霸之下;宇文化及掌了大权,对他照样重用,仍命他率领旧部镇守御宫。

沈光等人深受杨广之恩,虽然无奈之下放下武器投降乱军,但他们对宇文化及深恶痛绝,故而一直在谋划刺杀他。

三月底,宇文化及宣布大军西归返回长安,十余万大军抢夺江都的民船,准备沿着运河北上。

沈光和虎贲郎将麦孟才约定在早晨出发前对宇文化及发动突然袭击,但有人走漏了消息,他们的袭击还未发动就遭受了司马德勘的伏击。

沈光被杀,麦孟才被杀,其余人等也都全部战死,为杨广尽忠。

说起来,这也是最后一批为大隋殉葬的烈士吧?

此时江都宫变的消息才刚刚传出江都,李玄霸几经辗转,终于单枪匹马到达了李渊大军与隋朝大军对阵的前线。

山西大地上下了十余天的雨,也终于慢慢停了下来。

宋老生站在霍邑县城墙上,远远地眺望着北方群山,他心中沉甸甸的,为大隋的未来担忧;从前是乱匪造反,便已扰得天下大乱,现在身为关陇贵族的李渊也造反了,这是大隋王朝的基石。

基石已损毁,风雨飘摇中的大隋王朝还能再撑多久?

胡思乱想间,忽然听得远处一名骑马的斥候快速奔近,远远便朝着城头高呼道,“宋将军,发现敌情!”

宋老生忙命人开城门,同时他也走下了城头,看着刚刚翻身下马的斥候问道,“什么敌情?”

斥候当即急声低语道,“前方有一股两三千人的军队向霍邑奔来,李渊似乎也在其中。”

“李渊?”宋老生眼前一亮,有些不信地问道。

“卑职的确看见了李渊的仪仗,但不敢太过靠近,所以没能发现带队的到底是不是他,但他们后面十里之外另有数万大军。”

宋老生沉思起来,他与李渊在河东剿匪时有过几次交集,所以也能大概猜出他此行的用意。

李渊无非是来劝降罢了!

“李渊当自己是什么人了?”宋老生一声冷笑,当即对身边的副将下令道,“现在就去点齐人马,做好活捉李渊的准备!”

吩咐完副将悄悄点兵,宋老生则当先率领三千军迎出城来,剩下的一万多大军则躲藏在城内,随时准备出击。

不过一刻的功夫,边有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军队疾奔而来,但他们离霍邑还有一里远的地方停下了脚步。

宋老生举起望远镜,果然看到李渊的大旗,而大旗之下坐着的人也的的确确是李渊。

“有活捉李渊者,赏万贯!杀死李渊者,赏千贯!”宋老生喊完这话,挥刀一马当先而出,身后的将士们也都嗷嗷地叫着跟在他身后往前疾奔。

李渊似乎也看到了宋老生的行动,当即果断退走。

随着宋老生的命令,霍邑城内埋伏的一万多大军空群而出,尽往李渊大军的方向追击而去。

宋老生的兵力远不如李渊,想要以弱胜强就只能出奇制胜,也就是像如今这样招呼都不打就死命地追杀李渊;“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所以宋老生一点都没有诡诈不好的觉悟,反倒是吃定了李渊。

实际上宋老生的两万大军中骑兵的数量也就只有三千而已,此时他把步卒也拉出来追赶李渊,实在有些头脑发热。

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俗话也说,“自作孽,不可活”!

宋老生的行动,终是逃不过李世民有心算无心。

484辽东来信

李渊之所以出现在霍邑城外,原本就是为了以身饲狼勾引宋老生追击的。

这个计划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准备妥当,却因为连绵不绝的雨儿耽误了下来。

将近半个月的雨,不但阻碍李渊适时抢夺霍邑的计划,更是让李渊大军的军心不稳,好在李玄霸从江都带回了好消息。

李玄霸见机得早,他离开江都的时候兵谏尚未成功杨广也未死去,但这无碍于他的想象,也无碍于听众们的脑补。

杨广可能已经被囚禁的消息,使得李渊多了些急切。

再不进长安,黄花菜就凉了!

李渊想不到宋老生比自己还急切,竟然连招呼都不打就追了出来,尽管他还不知道宋老生的主力有没有追出来,却还是将计就计地命令将士们丢盔弃甲,往来路逃去!

李渊所帅的三千人马,原本就是来诱敌的。

宋老生看着李渊逃得狼狈,心中更又激动了几分,随即高呼着命令士卒们加速前进。——毕竟李渊的本部兵马就在前方十里之外,让李渊回归大部队后,战斗方式就不一样了。

宋老生率大军追击李渊,留在霍邑城内的守军不足两千,这些守军大部分驻防在北城,这也是为了防御李渊南下的大军。

霍邑城依西山而建,总共只有三个城门,但除了北门驻扎着近两千士卒外,其余两门加起来五百人都不到。

戍卫南城门的守军不足两百,这些人还都大部分在城墙上,只有十几名士兵蹲在早已关闭的城门边。

李世民一个月前就埋在霍邑的棋子共两百人,再加上县尉赵忪这个内应,欺骗或是抢夺获取城门一点都不是难事。

所以宋老生才追出七八里时,便听身后的士卒高呼道,“宋将军,城内好像出事了!”

宋老生听得身后哗然,回身望去时,却见霍邑城上空浓烟滚滚,不用想也知道这是北城门附近的烽火台传出的信号。

想着后路被抄,宋老生当即让人给那些步卒下令,“回去防守城池!”

只是这么一停顿,李渊便已逃出了半里地,宋老生的命令尚未传到身后那些步卒耳中,却见眼前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人马,正是李渊的本部兵马。

眼见得李渊大军杀来,宋老生当即改了命令,“三军列阵,与李渊叛军决一死战!”

隋军正在列阵之际,李渊的大军则是缓缓逼近,冲在最前方的正是刚刚从江都逃回来的李玄霸。

李玄霸挥舞着两个大铁锤排众而出,高声呼喝道,“宋将军何在?在下李玄霸,刚从江都回来,想给宋将军带来一个有关江都形势的消息,——宇文化及在三月初十发动了兵谏,陛下目前生死未卜!”

李玄霸之语,顿时引得隋军一阵哗然,他们对宇文化及的性子还是有些了解的。

宇文化及这个贪财好。色之徒,竟然敢对陛下兵谏?

李玄霸之语,非但提升了李渊一方士卒们的气势,同样也提升了宋老生一方士卒的气势。

宋老生对李玄霸之语冷笑连连,而后面无表情地下令道,“先锋营,出击!”

随着宋老生的命令,两军终于无可避免地搅合在一起,但隋军一开始就遭遇了人数上的尴尬。

此时宋老生身后的步卒还未到达战场,他们的人数比例几乎相当于是十万比三千。

尽管因为地势的因素李渊的大军与宋老生的三千人接触面积有限,但他们还是以数量上绝对的优势压垮了宋老生的骑兵。

最终,宋老生被李渊的战将刘弘基当场击杀,失去了主将的宋老生部众军心涣散,全线崩溃,投降者不计其数。

对于投降的隋军,李渊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而是宽宏大量地任由他们或是加入自己的大军或是选择回乡。

愿意投军者,李渊将他们全部分级授官,同等的职位与在太原时就参加起义的人一样的待遇。如果是一个家乡的人想聚在一个营里,李渊也任由他们,让他们尽可能找到乡里的贤才来做本营的头目。

在霍邑之战中阵亡的宋老生,也被李渊以本官的礼仪下葬了,并没有对他的尸体有所侮辱。

这些仁义之举传扬出去,顿时引得四方的义士来投。而这些从四里八乡进入军门的,无论是贤良还是愚笨,都被李渊亲自授予朝散大夫以上的官衔。

有人对此议论纷纷,连李渊的谋臣裴寂也向李渊进言,说是对新人和普通百姓授予的官职未免太高了一点。

实际上,李渊的这个做法是和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商量过再做的。

李世民如此说道,“汉高祖刘邦当年之所以能够击败西楚霸王,建立大汉帝国,就是因为他舍得封赏,大伙儿一起打天下,有了好处,就应该和那些跟随自己的人分享,若是天下群雄都舍不得勋位,那么,那些人不是更愿意跟随父亲大人你了吗?就拿江都那位来说吧,他在雁门被突厥大军所困那次。危难之际许别人为大夫,解了围之后却给别人一个小小的尉官。这样的人,又有多少人会为他卖命呢?所以,我们在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和那人反着来,大肆封官,在群雄看来,或许觉得可笑,然而。却抵得上百万雄兵,就靠这个平定天下也说不定啊!”

李渊觉得李世民说得有理,建成也点头赞成,这才有了霍邑之战后大肆封官之举。

裴寂执着于封赏太重,李渊便把李世民所言转述给他;后者细思之后,终于接受了李渊父子的做法。

当李渊的大军离开霍邑朝汾郡进发时,裁军不足一月的队伍,更比在太原出发是壮大了,一路上加入这支队伍的汉子不计其数。

拿下霍邑之后,李渊的大军乘胜往临汾和绛郡而去,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从太原赶了过来;他不但带来的始毕可汗离开人世的确切消息,还带来了突厥人支援的两千战马。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李渊,对未来更又充满了希望。

时令就此进入四月,裴世矩离开江都已是两个多月,到达三山也已快一个月了。

苏游回航三山之后,便把裴世矩尊为座上宾,又与他定下了五月开始募兵以解东都之围的计划,唯一的条件是裴世矩先在三山呆一段时间,到时候他们一起回中原。

裴世矩早就像看看苏游的实力,对苏游的请求自是无可无不可。

从那以后,苏游便带着裴世矩在三山城四处闲逛;后者也算是开了眼界,终于知道玻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此时鸭绿江出海口的铁山已开采了四个月,辽东露天煤矿上开采出来的煤也已有一个月;这段时间内,高丽王也如约在这四个月中缴纳着他们的战争赔款以及用两万两黄金每月赎走两千俘虏。

三山城的工业体系因为战争红利的支撑而建立起来,但这些投资却是裴世矩看不到的,他所能看见的只是流水线上那些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罢了。

相对于工业体系,三山的农业和畜牧业也进入了正规,捕鱼业更是比两个月前有了飞跃的发展。

商业方面,七海商社的商船从几天之前就停止了从中原运来难民,并开始恢复与新罗百济以及倭国的通商;即便如此,三山城的人口基数也突破了让人难以相信的五十万人。

因为人口基数的原因,三山城的百姓不能像临沧城的百姓那样每日都能食用肉类,但三天吃一次肉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光是吃肉这一点,便让无数外来的难民迅速安定了下来,这也是裴世矩最钦佩苏游的地方。

即便苏游隐隐透露出准备立国的信息,裴世矩也并没有太过的惊讶。

这是一个属于强者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有能力者自当付出更多,同样也会得到更多。

就连窦建德、李子通、魏刀儿、林士弘这样的江湖草莽都称王称霸,就连罗艺、刘武周、梁师都、郭子和、李渊这些朝廷命官都自谋出路,更何况凭借万人就破高丽王城的苏游?

当然,能够夺取天下的人不一定能够治好天下,凭借武力永远也没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但苏游显然拥有自己的一套,他现在的实力便足以进入中原争霸天下,非要说有什么阻碍的,或许便只是一个出师之名了。

代入杨广的利益,裴世矩发现请苏游出兵平乱是一步臭棋,但为天下万民着想呢?

裴世矩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却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这个声音到了厅们便停了下来,随后一个声音传了过来,“将军,有辽东传来的急件。”

“辽东的急件?请帮忙拿过来,谢谢。。。。。。”苏游点了点头,还是习惯性地对下人们使用“请”以及“谢谢”之类的客气话,即便他已来到这个时代有了整整十三个年头。

裴世矩不太习惯苏游这种对待下人的平易近人的态度,但他也是不太拘于礼节的,所以也并不以为意。

苏游结果急件之后,又说了句“谢谢”,展开之后却皱起了眉头。

485幽州危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