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隋朝大老板 >

第9章

隋朝大老板-第9章

小说: 隋朝大老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代价的,农奴翻身把歌唱,大约永远只是个美好愿望。只是有些人偏偏当了真,尝尽苦果再悔不当初的时候,却已经迟了。

好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除了王,所有的臣民都是平等,因为他们都没有土,因为他们都跪着。这个国家里的所有人都是乞丐,乞名求利者有之,求财求色者有之,更有些人,仅仅只是乞求活着。得到越多,当然也该付出越多,除非他天生就是皇帝。

难道自己最好的出路便是离开吗?

当然现在还得像榭寄生一样吸取附主的营养,所以苏游对于杨二越发显得低眉顺眼,识时务者为俊杰,毕竟苏游不是个笨蛋。

于是年便在苏游不时扭曲又不时端正的思想里爬行而来。

除夕将至,京城也变得热闹起来,甚至是两市每天开放的时间都延长了两个时辰,当然,这些都与苏游无关。——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努力耕耘,也就没有秋收冬藏。除夕是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刻,可惜的是苏游在这儿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

好在,苏游与别人相比并不缺少情感,于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习惯让苏游变得失落。此时,从净念禅院讨回来的梅花却早已在梅瓶里悄悄枯萎了,一如杨般若的身影在苏游的心中一去不返,又像是不知所终的儿子似远又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苏游摇了摇头,回忆总是比现实美好,而更美好的无过于希望,或者说,新年新希望。

苏游给自己的打气的时候,小九青荇以及家里其他人都拿了许多竹子到院中燃放去了,竹子哔叭作响,便是所谓的“鞭炮”了,于是苏游又一次想起了火药,只是想到火药发明出来是为了制作烟花爆竹,是为了污染空气的时候,却又无奈地笑了笑。

众人俱是满脸的兴奋,苏游在这样的节庆里自然不能让他们扫兴,于是很快站了起来与他们共贺新禧,又给他们一一倒上屠苏酒,感谢他们这半年的辛苦和陪伴。

只是喝酒的时候又感觉一阵无语,不只是因为屠苏酒太酸,更因为屠苏太过突兀。春节都是讲究彩头的,所以苏游也觉得喝下这酒就能杀掉姓苏的人似的;一时又想到,不知道苏威啊苏东坡啊这些人喝屠苏酒时是否也有这种想法呢?

七八个人围坐在火炉边,屋子四周已经点上了杨二前几天送来的宫烛,像家人一样诉说着对于来年的希望和憧憬,这样的守岁场景亦是苏游从未经历的,但那一刻他把在座的都当成了他的亲人。

“先生,你呢你呢?你一直都还没说你想得到什么呢?”青荇见苏游没怎么说自己,大是不依道。

“是啊先生,我们都说过自己了,你就没什么希望吗?”小九也附和着问。

“我啊,希望能好好活着,做很多有意义的事。”苏游对于未来只是茫无头绪,当然,在他的内心深处,是要继续寻找儿子的,只是,这又从何说起呢?

“这也太敷衍人了吧。不算不算。”

“好吧好吧,我希望有两亩薄田,春天的时候种上向日葵……”苏游低语道,但这却是他来到这个世界时最先想到的找到儿子的方法。人生,岂不就如同向日葵一般?白天的时候只能扬起头,随波逐流地跟着太阳东奔西跑,无论你乐不乐意;只有天黑了,人静了,才能低下头来想想自己。

“向日葵……虽然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可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卖萌可耻啊喂。”

……

公元六零五年正月初一,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

隋主杨广在这一天宣布改元为大业元年,并立王妃萧碧落为皇后,同时,下诏撤销了各州的总管府,并改州为郡。

后来有马后炮称,杨广改年号为“大业”就是个悲剧,因为“大业”可以拆为“大苦来”,大苦都来了,人民的日子能好过吗?

“先帝将国号定为开皇,从此开创了新的大汉江山,又如文景之治,积下雄厚国本,在开皇二十年,先帝立我为嗣,从此改年号为仁寿,意为安享晚年,将江山交付予朕,而朕,当为大隋中兴之主,所以定年号为大业,是要从此建立丰功伟业,建立一个强盛的大隋帝国,朕也亦要成为千古一帝。”——这便是隋帝杨广的雄心壮志,此时说来铿锵有力,令听者无不动容,山呼万岁。

这样的日子当然少不了大赦天下,毕竟,这也是传统。

只要不是犯十恶不赦之罪,有期徒刑三年有期徒刑五载什么的,统统都只是一个笑话。——十恶不赦之罪被发明的时间,离现在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年了,文帝同时还重写了用官品和钱财抵罪的条例,所以朝堂之上的百官一致认为“文帝”的谥号众望所归。

二十多天后,当人们逐渐消化完了这乐子,杨昭同志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被立为皇太子,宇文述于仲文郭衍分别为左右卫大将军及左武卫大将军,而去年讨伐杨谅有功的许多权臣将领再次受到表彰,齐王杨二往封地就藩的行程则列入了计划之中,这是朝堂之上的热闹处。可是,江湖之上的热闹则更多了血和泪,随着杨广除去丧服,全国各地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以尚书令杨素为主的重建洛阳项目全面上马,竟在春季里每月役丁两百万,更从各地征调商贾富户数万户填充洛阳。

从大业元年的春天开始,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几乎所有的人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行走的旅途中,但显然,旅行只属于衣食无忧的上位者,被支配的穷苦大众则只能算是流浪,或者,流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大苦来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啊。

自大业元年三月中始,因为皇帝杨广的一道诏书:“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判行政之得失;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百郡邸士字街的士子们再一次陷入了疯狂,士子们往往很疯狂,因为太过疯狂,所以没看清皇帝诏书中的重点是为了“观省风俗”而非“听采舆颂”,又由于士子们的天真和自信,于是许多陈列得失批评时政的条陈一捆捆地呈到了杨广的面前。

杨广冷笑,苏游也在冷笑,“官员们进谏是右倾,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是右派啊,作死吧。”苏游便在这样的冷笑里离开了京城,但离京前一天却莫名其妙去了趟净念禅院,只是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却才想起那些在禅院附近巡逻的卫兵来。

自己究竟以什么身份通过他们的盘查呢?然后又凭什么敲开山门呢?——回答不了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苏游的脚步终于无法向前再迈进一步。

远远地望着禅院的屋顶,梅枝上的花和雪都已经变成了嫩叶;远近的各种花都竟放了,零零落落的枝头却又不像阳春之景,烟雾缭绕的禅院,显得既近且远。

苏游发了一会呆,却见一辆牛车从身畔路过,车中的乘客不是李密却是谁?口中想招呼声“玄邃。”可自己是谁呢?配和他相交吗?南海横波的名头最近确实让京城里许多人耳熟能详,可是南海横波是干嘛的呢?是做炉子做手套的奇淫之士,不过是与贩夫走卒一般为了蝇头小利挣破脑瓜的那种小人罢了。

又想着,杨素在建成洛阳城后不久就去世了,此后不知杨般若还能保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多久,再然后,似乎他的哥哥杨玄感还伙同李密等人造反来着,结果还失败了,难道她的命运也如同妙玉惜春一般吗?却不知道自己的到来,蝴蝶翅膀煽动之后,会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只是,她和李密却是什么关系呢?

苏游胡思乱想一番,心底终是无着无落,又因为无凭无据进那门去,便只好无声无响地离开了。

大出苏游意外的是,李密也是停下了牛车,站立了一会便走了;大出苏游意外的是,杨广的胸怀毕竟还是宽大的,士子们闹完之后也并没有变成什么右派,而是继续读圣贤书去了,毕竟,现在的官员门槛不是看谁的嗓门大谁的骂声高,最终,也还是要通过科举考试的。

是选择一辈子穷困潦倒地谩骂,还是成为那些被人一辈子谩骂的国家蛀虫,更多的有为青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016家父李纲

阳春三月,春江水暖。杨瑓一行出潼关,放舟东去,往齐国就藩。

一行人中除了齐郡丞张须陀外,不是老弱就是病残;最可气的是,这里面最英武的张须陀和最有才的司隶大夫薛道衡都并非杨二的属官,他们只是顺路随行罢了。

杨二一想到离开长安城时的冷清,再一看眼前这一个个的,心里就异常难受。

随行众人中,追随他最久的大概算是苏游,于是他想到了之前在长安城里的那帮纨绔子弟——李建成,柴绍,独孤陀,宇文化及兄弟,萧家兄弟等等等等,虽然之前无数次地忘情喝酒赏花,但临到头了,非但没见一人肯追随自己到齐国,就连离别时到十里长亭送送的人也没几个。

苏游也替杨二感觉委屈,并且觉得自己这一向东,大概会跟玻璃缸里的青蛙差不多吧,——前途一片光明,却毫无出路。

“青荇姑娘,也教教我算术可好?”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苏游对此摇了摇头,因为他知道说话者是谁。

苏游虽然不岔于他的纨绔,但也只好安慰自己说,“这孩子还是好学上进的”,他这么想,也是因为不了解他,如果了解他的过去,一定会想法设法弄死他。

这孩子不是别人,正是主动要求跟随杨二就藩的唯一门阀子弟李天逸,可惜的却是因为太过跋扈而自食其果。去年春天,十三岁的李天逸在京城纵马,被捕快制止后竟放言:“家父李文纪,谁敢动我?”

一时之间,“家父李文纪”五个字成了最可笑的口号,成了拒绝人的代名词,这个典故也从京都蔓延到全国各地,并引起各地人民的滔滔公愤,最后李家通过各种关系答应两个被马撞伤的平民子弟进入京城国子监学习才算是稍微平息了民愤;而李天逸本人,也被以扰乱公共治安罪被处以三十斤铜子和三个月的拘役,这还是因为他是未成年,但他的父亲却也成为了众矢之的。——这种种,都是苏游还未到来时所发生。

李文纪者,李纲也。这李纲也算是个倒霉的人物,先后经历三朝,分别做过杨勇杨昭李建成三人的太子洗马,悲剧的是,三个太子永远只是太子而无法晋升为帝王。

李天逸在京城喊的那句话,正是苏游异常熟悉的那句“我爸是李纲。”

李纲之前是北周的齐王参军,进入隋朝后则成了太子洗马,可惜的是,最后太子易主,他则理所当然旁落了,仕途方面,自然受到了杨素宇文恺等人的压制,直到今年初,杨广才启用了他为太子杨昭的洗马,而后很快被杨素等人用各种方法把他弄成了征讨林邑军大将军刘方的行军司马。

刘方是杨素的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无法忍受折磨的李纲不到两个月就当逃兵跑回了京城准备告御状。但杨素宇文恺等人又岂是易于之辈?弹劾的奏章早在他的归途中递到了皇帝面前,罪名也早就尘埃落定,“教子无方”加上“临阵脱逃”,李纲也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内交代了自己的认识,随后他的职务被有关部门一撸到底,直接变成了庶民,这也多亏了当时正天下大赦,要不他的处境一定更加艰难。

李纲在长亭外送别时,不禁老泪纵横,薛道横与颜师古自然无法安慰,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薛道衡与李纲有旧,在北周时便是同僚,入隋后又同为太子党,彼此时有唱酬,当年连杨广伸来橄榄枝都不屑一顾的他,如今只能与杨二同路,与李纲也真可谓同病相怜了。

但希望也并不是没有,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在太子身上压错了宝,这一次说不定就错有错着呢?至于颜师古,则因李纲的举荐而出仕,现在却被连累,也算是“成败萧何”了,值得一提的是,颜师古祖先有颜之推,后代有颜鲁公,他也算是老颜家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吧。

薛道衡与颜师古正在弈棋,后者似乎比苏游还小几岁,都是少年老成,面目可谓波澜不惊,不过苏游不太喜欢这围棋,“非白即黑”实在不是他的人生哲学。

“哎,先生快来看啊。”却是小九的声音,苏游知道他在唤自己。

“怎么的?”说着话,也就走了出来,落后杨二半个身子站在船首。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可是两岸的农人却在通运河,建东都;山花早已烂漫,人民却是流离失所。却是隋帝杨广因洛阳人少,未免萧条,乃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凡熟万户。

“父皇这是要闹哪样啊?”虽然杨二向来就是纨绔子弟,但看着眼前的凄凉之景,也不免觉得父亲的大业实在是操之过急了,因此竟忘了“子不言父之过”的教训。

“大隋开国之际,四次叛乱,均是在新统地区,南北无法融合,大隋甚危,陛下建东都于此,恰恰南北融合交汇,无论对大隋还是对后世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南方水利通便,民生富足,北方却是土地贫瘠,多是穷困。从三国时代的大分裂到两晋南北朝的小分裂,至今已近四百年。南人视北人粗鄙浅显。都是杂种。北人却是觉得南人只被征服,胆小懦弱,两地仇视,几为异族。大隋形式虽然统一,但要融合,却需要一个沟通南北的脉络,那就是运河……”苏游侃侃而谈,凭的却是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一时却让张须陀与杨二都一齐点头。

“父皇急功近利,唯横波为知己也。”杨二听完苏游的话,不由感叹道。

“古来成大事者,莫不誉满其身,谤满其身。”苏游对杨广赞赏有加,但要他伴在帝王身边,他却是不敢的。

杨广的远见自然是不凡的,但身边却有一个薛道衡时时提醒着苏游,“卖弄聪明大概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倒是杨二,竟又忽然问起苏游到了齐郡后有什么打算,苏游自然是第一时间想起了后世的梁漱溟。

梁漱溟是一个如同王阳明一样“知行合一”的伟大人物,他是一个有思想,且又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在1927年提出了乡治理论和乌托邦模式,并经过三年的调查踩点后终于在邹平一带进行了推广和实践。

梁漱溟当年实践乡治的地方,就是杨二一行所要去的地方;在那附近,很快会爆发一场农民运动,领导人王博虽然只是一个铁匠,大隋土地却在他长白山振臂一呼的星星之火后迅速燎原。

苏游可以忍受“破而后立”,却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事业在蒸蒸日上的时刻被农民起义殃及池鱼;治世理想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梦,名垂千古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如果有可能的话,苏游更希望能够牧守一方,按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国;可是,他在后世并没有看到自己名留史册,这又使得他以为建功立业是自取灭亡之举。

“如果方便的话,我愿意四处游荡,当然,前提是我要先把向日葵种下。”苏游缓缓地说出了他的计划,杨二点头给予理解,之前他就曾说过自己的计划,有关寻找儿子的。

“不过,我相信咱们在青州的时间不会呆得太久。”苏游看见杨二点头不语,自己又补充了一句。

“但愿吧。”杨二再次点了点头,却不相信苏游的预言。

杨二一行弃舟换马,离历城北门还有十里的时候,便见齐郡郡守元褒早早等候在那了。

元褒是元孝矩的四弟,而元孝矩则是前太子杨勇的老丈人。此外,杨勇还有一个老丈人叫做云定兴,苏游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但也很快发现除了自己外,齐郡的这些人都是前太子党人,真不明白杨广到底是大度呢,还是居心叵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