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第3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出征之前,皇帝已经拔给了东路军一千万银元做为军费,甚至皇帝还说了,只要是必要的军事开支,尽管开口,不够再拔。
刘侨觉得自己已经赢了这场战争,西南夷们,拿什么来跟他斗。(未完待续。)
'正文 第538章 留中不发'
晨曦微露。
刘钧已经开始在上书房批阅奏章,处理朝政。最近朝廷最主要的几件事情,一是新朝第一次科举已经开始,县府院试已经考完,今年的童试也是历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下面的奏报的数字统计,大汉全国各地下场参加今年童试的考生,突破了百万大关。这个数字让刘钧也不得不感叹大汉人口众多,读书人也多。
有的县下场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
其中皇帝的家乡黄州麻城,县试者达三千余人,而上海县的考生比麻城县还多,但考生人数最多的却不是这两县,而是河南的汝阳县,参考的人数多达八千余人。
大汉的童试也如前明一样,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不过略有更改,改过去一年两次考为集中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每次相隔半月,五月开考,七月结束。
多数的考生会在第一轮的县试被刷下,然后有的在府试刷下,能够通过三轮数场考试,成为秀才中,相当少。
童试的录取率比进士的录取率还要低,童试中最难的一关是府试。
今年的科举,虽然刘钧有意改革,不过童试依然是照顾了多数官员们的想法,童试沿用明朝时的办法。
童试三考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以四书义、本经、论、策为主。府试的题少于县试,县试要求学生写以四书和本经为题的八股文各一篇,论一篇、策问一道。
但府试仅需写一篇八股文和论一篇。院试考题包括“《四书》、本经、策、论”,考题数量、形式与县试基本相同。
三试中以府试最难取,考生也最多。童试中,以往参考的考生,如果以前考过了县试,下科就能直接参加府试,而府试最难,因此以往每年有无数人在府试这关被拦下,也就导致每年童试。参加府试的考生总是最多的。
考过县试和府试,最后还得经过院试一关。
到了院试时,百万考生已经大量被拦下。院试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如这次上海县试四千余考生。录取了近三百,而一般县只录取六七十名。
大汉今年的童试,刘钧让地方学官加大录取率,如汝阳、上海、绍兴、麻城这样的考生数量极多的县,录取数为三五百。一般的大县为一二百,普通县为五六十。
最后今年童试录取的生员总数为五万人。
这意味着今年新产生了五万名秀才。相比起过去,起码翻了一翻。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多录取点秀才也没什么影响,除了每县秀才的前二十名,能享受廪米资格,每月发点禀米,其余的秀才不需要朝廷额外支付什么,他们也不再享受优免待遇。顶多就是有个功名,多点荣耀。能见官免跪罢了,朝廷不在乎多给增加些秀才。
据统计,以往天下就有不下六十万秀才,现在增加五年,也算不得什么。
在明代,读书人通过童试后就成为了秀才,而秀才是得在官学进学的,称为生员。每府县的官学,都规定了生员数量,一开始每县只有二十人。后来又扩招。增加了增生,再到后来,又扩招,增加了附生。而且附生没有名额限制。
这也主要是因为秀才的功名一般都是终身的,虽然在县学中,秀才们也要参加月考岁考,规定了考试成绩生为六等,最末等则要取消秀才功名。但基本上,很少发生把成绩列为末等。革除功名的情况,这就导致秀才数量一直在增加。
到了明中后期,许多县的附生,都已经是固定名额的禀生和增生的几十倍,多达几百人。甚至一些大县的生员已经多达近千,府学往往有几千人。如明末时上海县学的生员就多达近七百人,包括上海县在内的松江省的生员更多达三千余名。
浙江一省的生员,更多达数万。
大汉朝现在取消秀才们的特权后,更是扩大了录取规模,一科就录取了五万人。
新进五万秀才,加上原来的六十万秀才,已经参加完了今年的乡试资格考试,也就是科试。
今年的科举参考人数也达了六十万,其中有大约五万生员因各种原因未参与科试。
仅江西一省科试,就有五万名秀才参加。
由于秀才的数量太多,因此在正式的举人考试乡试之前,还得有一场乡试资格考试,科试,由提学官们主持。
只有通过了科试的生员,才能称为科举生员,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明中期以后,科试的录取率一般为三十比一。
刘钧同样的提高了今年科试的录取率,考试之前,他已经定了录取数额,天下总录取六万人。
六十万科试考生中给予六万人乡试资格,这是十分之一的录取率,三倍于明代时。
现在,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科试四道考关,从天下百万参考读书人中,最后只选拔出了六万人参加全国乡试,这六万考生将前往各省省会考试,最后所有试卷分为七大考区合并阅卷,每个考区将录取四百余新科举人,全国录取三千名举人。
这也是过去录取率的一倍。
八月乡试,十二月会试。
今年的录取率虽然提升许多,但考试的内容也会首次改革,八股将首次被废除。也许会有许多士子不适应,但刘钧相信,在他提高了一倍的录取率面前,这些士子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毕竟改革是针对所有人,大家都是一样的试卷,从同一个起跑线开始。
唯适者生存,如果他们适应不了,那只能说明他不适合,也不是刘钧要挑选的士子。
乡试的试卷已经出来了,几经呈奏皇帝,几经修改后,终于勉强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四书五经的内容很少,只占了不到三成,其余的许多内容都是按皇帝要求增加的,增加了许多天文地理算术律法以及常识格物等内容。
全国乡试划分为七大考区,但所有的考题都是相同的。以往明朝的乡试录取名额都是各省定额,两京各录取百人,其余各省人数稍低,而今年则是划为七大考区,每个考区录取四百余人,不再分省。
除了让礼部官员们忙碌不已的科举考试,朝廷现在还有两件大事,一是朝廷的北伐。蒙古诸部纷纷归附,漠南蒙古共六盟五十四旗,现在已经有四盟四十四旗归附,只剩下了科尔沁等十盟未附。
皇帝新下旨意,要召已归附四十四旗在赤峰秋后会盟。
这个命令一下,理蕃院、枢密院、兵部、礼部等各个衙门,又迅速忙碌起来。距离九月会盟时间不长,朝廷上下都要为这第一次会盟,做好全面的准备。同时兵部和枢密院也得到了明确的旨意,这次会盟,就是要拉上蒙古各部讨伐科尔沁四部,甚至准备攻打满清。
军队和后勤方面要做好全面准备。
至于第三件大事,当然是朝廷的四路平叛大军。
如今四路大军的三路都在西南,各地叛乱的前明宗室、臣子们如今都已经被平灭,连那些想浑水摸鱼的闯贼等流贼也被打的溃散,可三路大军却没有收兵,反而一头杀进了云贵地区,大开杀戒。
当刘侨兵入贵阳,杀了贵州最大土司水西安氏,还在贵州全面改土归流,分田分地,解放奴隶等作为传回朝廷后,许多官员都对刘皇叔的行为大大不满。
认为刘侨依仗身份,胡作非为。
一时间,弹劾的奏章雪片般的飞上刘钧的御案。
对于科道官员们的弹劾,刘钧一面还是感到很高兴的,他们没有因为刘侨的身份而顾忌。可一面,又对这些官员的眼光而不满。
他们根本看不到刘侨在贵州所为的重要性,也看不到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却还在为那些叛服不常的西南夷说话,还觉得刘侨是在挑衅生非。
而刘钧的看法恰恰相反,事实上,刘侨在贵州的所做所为,都是出自他的授意。要没他授意,刘侨也不敢在贵州这样大动干戈,又是杀安位,又是改土归流。
云贵等地现在名义上还算是明朝的土地,那些土司们是明朝封的土官,到现在为止他们都没有上表朝廷归附。
刘钧将弹劾刘侨的奏折统统挑了出来,然后全都扔过了一个箱子里,所有的弹劾折子,统统留中不发。
刘钧拿起笔,开始给刘侨写信。
在信中,刘钧称赞了刘侨在贵州的表现,对他发动贵州的土司、汉人军户、土司奴隶们起来对付那些土官,很是赞赏。
从军事角度来说,其实刘侨有六万精锐在手,根本没必要再动用那些前明卫所军户、土司奴隶和一些小土官一起协助作战。
但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这一着相当漂亮且极为重要。
有了这些人的参与,那贵州之战,就相当于贵州本土的这些势力间的斗争,朝廷军队反而成了那个裁决者。
充分的利用这些贵州土著,才是真正打破和改变贵州如今局面的最好方法。
刘钧信中还告诉刘侨,别急着去云南,先把贵州彻底的平定了稳固了再说。贵州身处西南中心,搞定了贵州,那周边的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四省的蛮夷土著,就将被分割,难以成片。(未完待续。)
PS: 感谢心☆海、我爱我姐我弟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539章 大手笔'
王同安早饭吃了四个馍馍,也是长这么大第一次吃白面馍馍。吃着那柔软的白面馍馍的时候,他眼泪都流下来了。
昨天家里领了二百斤粮来,还分到一百亩地。兄弟几个背着那一袋袋的粮食来,看着堆在屋角的一袋袋粮食,他们当时都怔神了许久。这些粮食,都是今年打下的新粮,其实也就是他们自己交上去的粮食。
他们种的曹家的地,粮食交租,还债还息,最后家里剩下一点点粮食,其余的都交上去了。现在,汉军的军官,又把曹家的粮食,从仓库里搬出来,又按每户二百斤分给了他们。虽然还有不少,被汉军留用了,可自家能分到二百斤粮,还是让他们兴奋万分的。
昨晚上,一家人都没睡着,一会起来看一下粮食,生怕粮食半夜里飞走了。
今天早上,全家人都眼睛红红的,老爹最后更是宣布,吃一顿白面馍馍。娘说这太奢侈了,可老爹坚持。“全家还没吃过白面馍哩,就偿一。”
最后全家上阵,忙活一早上,终于蒸了一大笼白面馍。
拍着肚皮,王同安觉得今天的太阳都无比的明媚灿烂。
他从家里出来,往卫堡操场上走去,还离着老远,就听到操场那边嚷成一片。他忙赶过去,只听见那里黑鸦鸦的,人多嘴杂,许多人在说话。
他挤了进去,只听到同乡的百旗王士骥说,“你们这些人啊,谁家几口人我还不清楚吗?现在好么,全都挤过来了,大家也评评,你说爷俩光棍,也要算两户?那咱们全堡三千来人口,能不能也算三千来户?你们这是恨不得把吃奶的娃都要算上一户,好分那二十亩户田。你们也不想想,难道朝廷就是傻子,让他们蒙不成?”
王同安听不明白,忙问旁边一个小伙子。
“这是在吵啥呢?”
旁边的小伙子也是卫所里的军丁。不过其实过去也就是曹家的佃户,二十好几了,也是个光棍,他对王同安道,“你还不知道吧。王士骥已经被朝廷委任为城关镇的镇长了。这不,昨个朝廷不是给我们分了地嘛,还剩下不少,朝廷就说把剩下的这些地,每户再分给二十亩。大家听了,这不都来登记。好多人本来是一户,都说已经分家拆户了,好多分二十亩地呢。”
百姓们也都有着小聪明,听说每户能分二十亩,便各显神通。
东边的王老汉家。只有父子两个,结果他们说他们父子早分开过,算两户。
最好笑的,是老刘家的媳妇,他们不但要跟父母分开算,还把自己肚子怀着的那个,也要拆开算一户。
若不是女人得随夫,说不定还真有人要夫妻拆户呢。
王同安一听说还能按户多分田,不由的急了,我们一家九口人呢。别人家两口就一户,他也分二十亩,我们也分二十亩,那我们也太吃亏了。“
“谁让咱们过去穷娶不起婆姨呢。要是娶婆姨了,现在说分户,肯定是行的,但我们婆娘都没,总不可能光棍一个单独立户吧。”
王总旗,现在是王镇长的王士骥十分卖力。曹勋等原卫所武官们抵抗天兵被枪毙。他这个百旗算是幸存的武官,虽只是个小小总旗,但平时在卫所里也是有点点小威望的。朝廷改龙里卫为龙里县,知县等官员暂由军官们兼任,但下面的乡镇等,不可能也全由军官担任,总得有个熟悉下面的人才合适。
因此最后他运气极好的被选中当了龙里县衙所在城关镇的镇长。
镇长也是个九品官,但王士骥暂时还是个检校镇长,也就是个临时代理镇长,只有干的好了才能转正。因此王士骥十分卖力,上面长官说要把没分完的地按户分下去,结果下面的人个个跑来说他们分家拆户了,让让他十分不满,这不是欺骗上官嘛。
“我说各位,你们说话也得靠点谱,分家拆户不是不可以,但也得有个条件。起码你这一户得有一夫一妻不是?另外,如果只有一子的,就算儿子娶妻生子了,也不应当拆户另过,咱们还得讲个孝心不是。”
“符合我说的规矩的,可以登记拆户,另立门户,但不符合的,就不要来凑热闹了。你们也别总想着占便宜,这地也只是佃租给你们,又不是免费白送给你们。朝廷按每丁二十亩刚分过地,你们难道还不满足?”
他大着嗓音喊道,“若是你们不满足,也没事。只要你们有胆识,那有的是地方挣富贵。朝廷官兵要剿灭那些不遵朝廷号令的土官寨堡,如果你们真有那个胆识,那你可以来我这里报名,到时我们也跟着官兵去进剿,帮官兵运输火炮粮草,每月能有三块银元拿。若是你们够种,能够上战场杀敌,杀一个叛兵,凭级每个可换二块银元。你能割下来多少级,朝廷就给你们多少银元。”
王同安和邻居都不由的心动了。
运送粮草,一个月都能得三块银元,割个人头有两块,这太诱人了。现在大家虽然分了地,可这地还得每年还钱的,哪个不想早点还完钱,然后把地契赎来,到手了才安稳啊。
“你们要想去,就来我这报名,每个去运送粮草的,一月饷银三块,还有五块安家费。若是你们去剿匪打仗,一个月是饷银五块,还有十块安家费。一登记,马上就给安家费。”
王士骥的话一落,王同安脑子一热,忍不住就大喊道,“算我一个。”
“好,王同安,王家老大,有种,你要去运粮草,还是去打仗?”
无数目光都望向王同安,他感觉脸上**辣的,却也有股子兴奋。
“去打仗,男子汉大丈夫,要挣就挣五块月饷,拿十块安家费。”
“好。”王士骥大喝一声,“够种,来,到这里按个手印,然后把十块安家费和五块月饷预支拿去,把钱拿去,然后跟家里人告别一下,中午到这里集合。”
王同安挤开人群,走到前面的桌子前,伸出手在印泥盒里沾了一下,然后在王士骥递到面前的纸上按下了自己的名字,接着伸手接过十五块银元。
十五块银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还不时出清脆的响声,白花花的银元,正面是一个年青人的头像,据说这就是当今大汉天子的头像。背面则是两龙蟠龙抢珠,侧面还有齿纹,相当精美。
昨天他老爹也拿到了朝廷军官给的二十块抚恤金,也是这样的。
“去吧,家准备一下,午后过来集合。”
“总旗,要自备衣甲刀枪不?”王同安问。
“叫镇长,我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