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 >

第22章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李密同志的革命生涯,有三大失:
  一; 对粮食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过于迷信。自占据洛口仓后,就不思进取天下。这一点,唐高宗李世民也有评价:顾恋仓粟,未遑远略!道士徐洪客也看出来了,但历史却没有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总结一下他的革命过程,八个字:成也大米,败也大米!
  二; 无容纳同志之雅量。翟让之徒固然要杀,但杀的时机不对,仍至众心不定。
  三; 搞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最后让王世充之徒,有机可剩!
  按秀才李玄英的说法,李密就是将得天下的李氏之子!但最后,李密不但没有得到天下,在投降唐王朝之后,因为他还在想着李玄英的那个谶言,又思起兵造反!可以这样说,李密最后所以丧命,就是中了“桃李子、得天下”谶毒!
  而真正的、能得天下的桃李子,又在哪儿呢?
  十三、李唐王朝的第一推动力
  最有可能名应图箓李密失败了,秀才李玄英对《桃李章》的理解只对了一半: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皇帝杨广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弑,萧皇后,变成宇文化及的俘虏。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后,皇后被窦建德控制。据历史记载,窦建德好象还蛮把皇后当回事儿,生擒宇文化及后,“先谒隋萧皇后,语皆称臣,素报哭炀帝甚哀。”不知道这窦建德哭隋炀帝的成份,有几份真诚?
  如果他真对隋炀帝有什么感情,又何必造反?这隋末大乱的“功劳”,有窦建德的几份。隋炀帝是一独夫,许多起来造隋炀帝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窦建德见其一死,反到哭之甚哀,感情的成份少,做秀的成份多也。
  窦建德失败后,被李渊“斩窦建德于市”,而萧皇后也不知所终!所以皇帝与皇后都回不去了。但李玄英对《桃李章》结局的理解,完全错了!
  李玄英认为:《桃李章》里,“桃”者,“逃”也;“桃李子”可以理解成“逃”亡的李氏之子。在隋王朝之世,因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其中还有几位李姓大臣,因为这个谶言全家遭难!如李浑,李金才等。受到政迫害而逃亡的李姓之人,也有很多。即如这位秀才李玄英,他也是一李氏之子。按和尚安伽陀谶言:李氏当为天子,李玄英也应是隋王朝的政治嫌疑犯。《资治通鉴》说他“自东都逃来,”则按李秀才对“桃李子”解释,他也是一逃亡的李氏之子,他凭为什么会认为,李密就是应谶之人?
  秘密据说就在《桃李章》的第三句话里:勿浪语,谁道许?
  把这话翻译成大白话:不要瞎说,谁知道会是什么?
  李玄英却把这句话解读成一个“密”字。按字面意思:不要乱说,谁知道会是什么?说明“桃李子、得天下”一事儿,还处于保密,或秘密状态。但李玄英把谶言的动态特征,解读成一个“名”词,认为“李密”就是桃李章里的主角。
  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考证出《桃李章》出现的确切时间、地点、以及最初出自于何人之手。但有一个说法,可以作为参考:南北朝之世,佛教太盛,外来的和尚,抢了中国的道士们不少风头。所以有道士,对于佛教喧宾夺主现状不满,借用道教鼻祖老子李聃的姓,杜撰出“桃李子、得天下”、“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目的是想提高宗教界,道教的资本。但,也有人想不通啊,如果是道士们杜撰了谶言。为什么最早提出这一谶言的,不是道士,而是一位姓安的和尚?所以象中国历史上许多的谶言一样,“桃李子、得天下”,“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基本上不可能弄清出处,这则谶言,基本上成了一笔历史的糊涂帐!
  秀才李玄英却把自个儿臆测出来的《桃李章》当了真。还千里迢迢地从洛阳跑到山东,投靠李密。而我们再回头看看《桃李章》里的天机:皇与后这句,李玄英的解读好象碰对了。“勿浪语,谁道许”,估且认为可以理解成“密”字,全句:桃李子,皇后宛转扬州里,勿浪语,谁道许?看不出有说李密当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意思啊?
  李玄英对于谶言的解读水平,估也也是一半瓶子水,他坚信得天下者,会是李密!他的坚信给了李密一个强大的心里喑示,也让翟让这些山大王也相了信。但李密最后的结局,却让所有支持他的人失大望!
  又到了问天下“谁才是真正的英雄”的时候了。答案就在李世民身上。纵观李唐王朝所以能崛起,以及李唐王朝崛起的过程,中国的唐朝是一片历史的天空的话,李世民就在于这片天空里,最亮亮的太阳! 在唐公李渊为官太原时,李世民还是一孩子。晋阳令刘文静一次偶然机会,碰到李世民,他惊叹曰:“此非常之人,汉高魏武未必能及也!”
  这刘文静可能也会给人相面,但他说给老朋友裴寂听时,裴寂也可能与李世民的父太熟,天天看着李世民这孩子长大,所以对于李世民很“非常”一面,没有感觉。见刘文静如此夸张地夸李世民,他“不以为然”。当笑话听了,没有当回事儿。
  后来,刘文静因为杨玄感造反一事,受到牵连,被皇帝下令关在太原的大牢里。作为朋友,李世民到牢里看望李世民,刘文静叹息道:“现天下大乱,非命世之才,无以安天下!”
  李唐王朝的开国元老刘文静也是天生反骨,因为与杨玄感瓜葛,所以被皇帝关在牢里,但却不思悔改,依然不忘用激将法,忽悠李世民。当然,这很可能是刘文静的脱身之计。从前敢皇帝造反的人,可是要灭门的大罪。刘文静因为造反被关在牢里,没有意外情况,早晚得挨皇帝一刀。如能让李世民和他走上一条道,他就能活下来,所以刘文静刚开始说李世民“非常之人”的话,比较可信,但在太原大牢里的所言,更多的是在为他自个儿脱身设局。
  不出刘文静所料,李世民听刘文静如此一说,有点不爽。他对刘文静说:“先生凭什么说当世无才?我今天所以来看先生,非是想效儿女之情,是想和先生共商大事,对于当今之乱世,先生有什么好计谋?”
  刘文静听李世民如此发问,他能肯定自己死不了啦!而且很可能有一份光明的前途,已经放到自己的面前!所以刘文静喜颠颠地说:“现主上(杨广)南巡江淮,流连不返,李密义军进逼东都,天下已经大乱,正是英雄逐鹿之时!现太原四效百姓,因避乱入城,文静为官多年,知其中若干豪杰,一旦义旗高举,可收十万豪杰。而令父唐公后下,尚有数万将士,号令天下,剩虚入关,不出半年,帝业可成也!”
  昔诸葛亮与刘备有隆中之对,而刘文静与李世民,也有狱中之对。刘文静一席话,基本是给李世指正出李唐义军未来的发展方略。比文字功夫而言,刘文静的狱中对,与诸葛武候的隆中对差远了,但就实际效果而言,狱中对的结局,比隆中对好太多了!李唐王朝所以有一个开始,就是从刘文静的狱中对开始!
  李世民听刘文静一说,哈哈大笑,他道:“先生之言,正合吾意!”
  但只李世民与刘文静谈到一处没有用啊,此时山西最高长官是李渊。李渊这个人,也是当世一个文化人,受儒家思影响较深。李世民,刘文静对大隋王朝动野心眼儿时,李渊还在想着怎样为大隋王朝,平定山西附近的动乱。也许因为事关重大,或者李渊平日家教颇严,所以李世民与刘文静谋划好了之后,李世民好长时间,不敢鼓动父亲造反。《资治通鉴》:世民恐渊不从,犹疑之,不敢言。
  还是刘文静出主意,让李世民先说动裴寂。而这个裴寂,对于李世民感觉,还没有到位,李世民没有办法说通裴寂。最后手下人出了一个主意,裴寂喜欢赌博,李世民对裴寂也搞起了腐败活动:“使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博,稍以输之”,在赢了李世民的钱之后,这裴寂居然对李世民有重新“认识”,答应帮李世民做李渊的工作。
  此时,李渊手下大将,征突厥失利,按隋律李渊这个长官,也得连坐。李世民逮到机会,他向李渊进言道:“今主上无道,百姓穷困,晋阳城外皆为战场,父亲如守小节,则治内有盗,出兵失利,按皇律,家破人亡,为时不远!不如顺民心,高举义旗,或可转危为安!”
  李渊听二儿子李世民此话,他吓出一身汗!他没有想到儿子,有这么狂悖的野心,而且还敢明目张胆地对他说出来!人都说“知子莫若父”,而李渊这个时候,好象不认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了!李渊愣半响,才惊醒过来,他大声斥责李世民:“你怎么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话,我要把他送官法办!”
  李渊斥责李世民,不是虚情假意。刚才就说了,李渊是一受儒家思想教化颇深的文化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已经渗入了他们的血脉与骨髓,在纯正的儒家信徒们那儿,他们已经自觉地阉割了“革命”或“造反”的神经或精神。如同皇宫里的太监们,阉割了男性的特征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皇帝的宠幸一样;儒家思想,非得把文化人野心,革命精神完全阉割之后,他们的学术思想,才能获得历代帝王配享冷猪肉的政治待遇!
  李世民见父亲对于他梦想的大业,居然是如此态度,他的心冷了大半,他对李渊说:“世民观天时人心如此,才敢发言,父亲必欲送世民告官,世民不敢辞死!”
  李渊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么舍得办你?你刚才所言,不要再说了!”随后,李渊陷入了沉思,李世民轻轻退了出来。
  见父亲没有太生气,李世民到是“知父莫若子”,他认为这件事可能有门,所以第二天,他旧事再提:“今盗贼便于天下,父亲受诏讨贼,而贼能尽乎?不能尽,则是父亲之过,自然不能免罪。而世人都认为“李氏当为天子”,父亲纵能讨尽全国贼,则功高未必能获赏,因为我家亦姓李氏,只能招至更多的猜忌与怀疑,儿昨日之言,或许是保全之策,请父亲三思!”
  李世民的话很有意思啊?
  李渊受皇帝之诏,有讨贼之责,但当时所以盗贼横行,也是当时的社会体制病,那是一个特容易产生盗贼的体制,所以体制不变,盗贼不止!这个观点也许是当世许多人的共识。再者,李世民拿谶言吓李渊,即就李渊能力无限,把全国的盗贼都讨光了,但因为李渊姓李,许多人原本怀疑“李氏当为天子”,李渊如果做了李氏之子的出头鸟,必然会招致皇帝的猜忌!前行无门,后通是墙!这李渊的日子没法子过了,好象只有听从儿子的话,造他娘的反!
  最后,李渊长叹息道:“你的话,为父想了一夜,很有道理啊!从今而后,家破人亡,由你而起;或能化家为国,也是由你而起啊!”
  争得了李渊的同意,至此,李世民为李唐王朝的创建,完成了他的第一推动力。
  十四、反复的李渊
  1945年7 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谈古论今时,说到中国历史里有一个著名的定律… 政权周期律。黄炎培先生说:“我生六十年,耳闻不谈,所就亲眼看到,是所谓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炎培先生提出的政权周期律,普便存在于中国历史的每朝每代。以大隋王朝为例: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王朝,只有两三年时间,把北周国据为己有。隋王朝算得上是“其兴也勃焉。”但杨坚一死,隋炀帝上台之后,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前前后后也只有十余年时间,若大的隋王朝就灭亡了。用炎培先生理论讲:其亡也忽焉。
  隋王朝的灭亡过程,可以总结出炎培先生的政权周期律。而另一位史学专家,柏扬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还总结出另一个著名的历史定律:瓶颈现象。
  何谓历史的瓶颈现象?
  柏扬先生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政权发生危机,(杨广称帝之后,隋王朝就进入了空前的危机)就进入了历史的瓶颈,如顺利通过瓶颈,政权就能维持,甚至出现中兴;反之,则会短命。
  隋王朝没有能解决好杨广政权的危机,按柏扬理论,则会短命。(只传两世)这个王朝存国时间,所传帝王世数,与王朝最初的开拓者杨坚的雄材大略、深谋远虑,不成正比,(中国的大秦王朝也是如此,)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毛泽东先生见黄炎培提出政权周期律后,他深有同感。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首,他十分自信地给历史周期律,开出一著名济世良处方:民主。
  所有通悉历史的高手,不能不为毛泽东开出的这贴良药,拍手叫好。只是可惜,民主这贴良药,但凡世界上所有的独裁者,都不乍愿意服用,一定程度上,包括毛先生自己!
  隋王朝虽然没有渡过他的历史瓶颈,但隋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已经打出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所以当隋王朝轰然倒塌之后,这个王朝却为后来的唐王朝,准备了十分丰厚的政治遗产:广袤的国土,以及民众对大一统中国的喜欢与怀念。
  对隋唐两朝来说,杨坚是一个先行者,他努力开创了一个盛世!他的子孙虽有能但无德,最后大隋王朝的一切,被一位和杨坚一样优秀,或者比杨坚还有雄材大略、还更会深谋远虑的皇帝继承。把柏扬先生瓶颈理论完善一下:隋王朝没有能渡过他们的历史瓶颈,但继承者如果能在最智短的时间内,把刚刚才开始“散”的民心士气聚拢起来,则柏扬先生的瓶颈理论,居然还有效!
  这个新兴的唐王朝,代替老的隋王朝。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渡过了国家与民族一时的政权危机。新政权的维持自然不成问题,而这个国家或民族还会出现中兴!
  中国历史上,汉王朝取代秦王朝,渡过了咱中国那一时期的政权危机,然后中兴。
  唐王朝取代隋王朝,渡过了中国那一时期的政权危机,然后大兴。
  宋王朝取代后周王朝,渡过了中国那个时期的政权危机,然后中国又兴!
  这里重点说说唐王朝,唐王朝所以能快速地取代大隋王朝,让大唐王朝“其兴也勃”,起核心动力就是李世民。
  隋义宁元年,公元618 年,李世民做通了父亲李渊的工作,准备起事。其时李渊虽然答应李世民起义,但他对于起义能不能成功,心里没有底。所以在杨广赦免了他“不能御寇”的罪名、及“使复旧任”后,《资治通鉴》里说李渊“谋(反)亦缓。”又不想反了。
  他的副手,河东副讨捕史夏候端,据说善于占卜、会给人看相。他对李渊说:“今年以来,玉床不安,帝座不稳,一年之内,必有真人崛起,属下思来想去,非君而谁?”李渊这个人说好听了,是从善如流;说难听了,就中耳根子软。他听夏候端如此一说,心又开始痒痒了。
  几天之后,李渊的另一手下许世绪,也来凑热闹,他向李渊进言道:“公姓名应于图谶,据四战之地,举事则帝业可居,希公图之!”
  这些人都跳出来鼓捣李渊造反。有人拿天象说话,有人拿图箓说话,是他们真的看出了什么吗?难道没有可能,是这些人想购买李渊的原始股,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出来,但看到天下大乱了,所以到李渊面前投一机,如李渊能成了功,他们也有大把大把的政治红利!
  隋义宁元年六月,李渊终于下定了“革命”的决心,但李渊这个人玩政治的手法很成熟,决心“革命”了,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打出“革命”的旗子。而是相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