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唐-第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隋军迅速行动,这一切并没有瞒过王世充的耳目,但此时王世充已经打定主意,绝不出城,因此隋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以西的几座城池。杜伏威带着阚陵、王雄涎在函谷关前停下。
王世充虽然不出击,但函谷关地理位置重要,驻扎有上万士兵,函谷关易守难攻,守住了此关,唐军便可从潼关赶来支援,因此王世充下了命令,一定要死守函谷关。杜伏威带兵杀到,见函谷关早有准备,便扎下大营,修书一封,将情况告诉陛下。
长安城。
王世充兵败邙山的消息已经为李渊父子所知,李渊在书房里,一边咳嗽,一边捏着王世充的亲笔书信,用嘶哑的声音,道:“王世充想要夜袭杨侑,想不到却被杨侑设计,损兵折将,如今隋军气势正旺,杜伏威、侯君集等诸将率兵横扫四方,王世充已经力不能挡。”
“如今,他派人再度向朕求救,太子、秦王,你们说,朕该不该现在救?”李渊说着,呼吸也有些急促,脸色潮红了起来。这段日子以来,李渊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李建成忙站起身来,为李渊倒了一杯茶水,道:“父皇,既然身体不适,那就好好休息。这大唐,还要靠父皇执掌,才能蒸蒸日上。”
李渊摇摇头,道:“建成,如今王世充损兵折将,士气低迷,朕、朕担心他支撑不久。若是洛阳被攻下,便只有大唐独抗逆隋。”李渊说着,眉宇间的皱纹更深了一些,他忽然拿起锦帕,又咳嗽了几声。当他看见锦帕的时候,脸色微微一变,但旋即装着没有事情一般,注视着两个儿子。
李世民听见父亲一连串的咳嗽声,他有些不安,一直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李建成闻言,不由一窒,逆隋虽然暴戾无道,但在杨侑的统领下,已经收复了大部分的土地,这让李建成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如果王世充灭亡,接下来便是大唐。杨、李两家虽然是亲戚,但从如今的局势来看,显然势同水火,不死不休。所以,王世充一定要救,而且一定要救下,才会增加反隋的力量。
李建成走到李渊身后,轻轻为他捶打着后背,轻声道:“父皇,如今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显,王世充已经无力抵抗,他只能困守在洛阳。儿臣以为洛阳是坚城,王世充至少能支撑到明年。当然了,如今齐王已经屯兵在河内郡,随时与隋军开战。大唐与逆隋已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场大战。”
“儿臣以为,需要立刻出兵潼关,夺下函谷关。如此便可与在河内郡的齐王互相呼应,牵制隋军。”李建成说着的时候,瞧了一直低着头的李世民,心中微微奇怪,秦王是怎么了?竟然如此低调?
李渊将锦帕不动声色收入怀中,点点头,道:“不错,绝不能让逆隋继续嚣张下去了。如今春耕已经结束,就算动兵,也不会影响收成。”顿了一顿,李渊眯起了眼睛,道:“建成,上次你说的那件事情,可以实行了。”
李建成应着,算算时间,那人应该准备差不多了,此时将消息传出去,那边接到消息,至少也是一个月以后了,而那时,隋军已经开始围困洛阳了,正是好机会。一旦逆隋发生内乱,这个时节,就会影响逆隋的收成,而且极有可能会迫使杨侑退兵。
李建成问道:“父皇,出兵潼关,儿臣建议秦王领兵!”
低着头的李世民猛地抬起了头,看着父皇和兄长,一颗心顿时激动了起来。他原本以为父皇和兄长会限制自己,不让自己带兵,但此时听见兄长的话,李世民的一颗心活络了起来。他李世民只有靠着军功,才能在大唐立足,才能对抗太子,才能爬上权利的最高峰。
李渊闻言陷入了沉思,大唐原本有良将,但在几次大战之后,死的死,伤的伤,余下的,也因为各种原因,让李渊不敢放手使用。比如说秦王,在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隐隐有对抗太子之势,让李渊不得不考虑,限制秦王的权利。
但李渊也清楚,如今大唐需要秦王,只有他,才有可能对抗杨侑。想了想,李渊缓缓点头,道:“世民,朕就令你立刻准备,出兵潼关,支援王世充。”
李世民闻言,奋然站起身来,眉宇间带着说不出的兴奋,朗声道:“父皇放心,儿臣一定竭尽全力,击败杨侑,以报大仇!”
看着儿子意气风发的模样,李渊仿佛看见年轻的自己,不由点点头,道:“世民,你要切记,这一次支援洛阳,要和王世充好好合作,击败杨侑。”
“父皇放心。”李世民握紧了拳头。
“还有一点,就算你想要对王世充动手,也要等到击败杨侑。切记!”李渊有些不放心,再度叮嘱。上一次秦王背信弃义,虽然是为了大唐的利益,但事实上造成的后果,对大唐极为不利。那时候天下还有好几个势力,因此李渊不是很担心,但如今,王世充是中原最后的盟友,一定要拉拢他。
李世民一愣,旋即大喜,他知道,这是父皇的许诺,而洛阳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李世民至今念念不忘。若是击败了杨侑,攻占了洛阳,以洛阳的重要性,李世民很有可能作为藩王镇守洛阳,如此一来,他便可以在洛阳培养势力。
“父皇,击败杨侑是儿臣最大的愿望,父皇,儿臣在这里发誓,在没有击败杨侑之前,不会与王世充反目。”李世民一想到能带兵,心情大悦,为了让李渊安心,便发誓说道。
李渊闻言,捋着胡须正要说话,忽然觉得胸口闷闷的,有些不舒服。只得强忍着道:“世民,你去准备吧,下个月初出兵。建成,粮食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一定要优先保证士兵的粮食。”
“喏!”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躬身答应。见父皇有些疲倦了,忙退下。
李渊见儿子都退出了,忽然猛烈咳嗽起来,手掌捂着嘴,不一会都是血。李渊看着手掌的鲜血,慢慢取出锦帕擦净了,段文操他究竟有没有查出是怎么回事?
。
第五十八章箭在弦上
击败王世充,夺下上清宫之后,隋军快速挺近,几日之间,已经占领了邙山以西的堡垒,杜伏威在函谷关前停下,扎下大营,开始攻打函谷关,郑军守将李君羡调兵遣将,死守函谷关,双方发生大战,由于函谷关异常坚固,李君羡也的确有大将之才,经过数日的战斗,函谷关依旧被李君羡牢牢掌控。
与此同时,沈光率兵五千,顺利拿下孟津渡,兵逼河阳。李元吉得到消息,立刻派薛万钧率兵五千,进驻古河阳城,防御沈光渡河,截断机关陉这条要道。
而另一边,李靖提兵西进,威逼李元吉所在的河内县,李元吉得到消息,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将沁水的船只收集起来,尽数销毁。又派兵将沁水东岸的船坞、渡口全部破坏,唐军进驻沁水西岸的堡垒和哨楼之中,准备死守,消耗隋军的士气。
李靖抵达沁水东岸,瞧见对岸密密麻麻的堡垒和哨楼,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李元吉如此,摆明了以拖为主。李靖见唐军防备森严,一时之间,也找不到更好办法,只得现在沁水东岸扎下大营,静待时机。同时修书一封,禀告杨侑。
此时,杨侑已经移兵上清宫,在上清宫外的平原处扎下大营。杜伏威、沈光、李靖等人的信使纷纷赶来,将最新的消息传给了杨侑。
大帐内,杨侑站在沙盘前,慢慢将一根根的树枝插在大河两岸,李元吉不仅仅在沁水西岸修建了无数的堡垒和哨楼,就连大河北岸,也同样如此。从李元吉的行动来看,必然是得到了李渊的授意,要死守河内郡。
杨侑能猜到李渊的心思,那就是不想与大隋提前开战,避免消耗实力。课时河内郡虽然属于并州,但实际上,由于太行山割断了河内郡和长平郡的联系。两地只能通过太行陉或是机关陉的孔道运输粮草,要想穿越茫茫的太行山,粮食运输不便。
唐军死守,有利有弊,隋军若是全力攻打洛阳,不免会有所顾忌。而李元吉的死守,又注定了这一战。是艰苦的攻坚战,没有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很难攻下李元吉在河内郡的堡垒。
而洛阳更是如此,虽然王世充被困在洛阳,但隋军的斥候已经将洛阳四周的布局传递回来,王世充在洛阳方圆二十里内,修建了至少上百座堡垒,死守的心思和李渊如出一辙,同样是打算了死守。
“两只乌龟!”杨侑冷冷一笑,立刻修书一封,让人快马送往山东。
不久。关中消息传来,说唐军兵马调动频繁,似乎准备出兵。杨侑对此只是淡淡一笑,再过了一日,确切的消息传来,李渊以李世民为主帅,整兵三万。准备从潼关出兵。杨侑接到消息,立刻猜到李渊的打算。他这是要抢占函谷关。以目前的局势来说,函谷关虽然在王世充手上,但却是鸡肋,对守住洛阳并没有什么好处。相反,若是落入唐军之手。便可以借助李唐的力量,来对抗隋军。
对此,杜如晦显得有些狐疑,李渊是老奸巨猾之辈,如今隋郑大战,仅仅是开了个头,此时加入中原战事。似乎太早了一些。
杨侑也有些奇怪,按理来说,此时正是李渊休养生息的最佳时机,而且伪唐连战连败,从士气上来说,遇见隋军必然是吃亏的。这个时候,李渊再度出兵,难道说有什么依仗不成?
此时已经是六月中旬,隋军开始攻击洛阳城北的各处堡垒,一时之间,兵戈再起,隋军利用临车、投石器等利器,半月之间,攻下洛阳城北的堡垒三十多座,郑军风声鹤唳,余者闻风而逃,余下空无人烟的堡垒二十多座。
杨侑旋即派兵进驻堡垒,王世充根本没有想到,用来防御隋军的堡垒,反而成为隋军遏制洛阳的利器。隋军占领了洛阳北部的堡垒之后,杨侑再度将大营南移,离洛阳不足二十里,随时可以出兵威胁洛阳。
王世充得到消息,大为恐惧,隋军攻城是一把好手,投石器威力巨大,而且杨侑诡计多端,一会冰城,一会烧城,很难对付。王世充再度修书一封,向李渊求救,同时,他表示愿意献出函谷关,以便唐军可以顺利支援洛阳。
两日后,李渊得到消息,对此,他只是淡淡一笑,王世充焦急的心情他十分理解,但身为大唐的君主,自然要以大唐的利益为重,出兵救王世充是为了大唐的利益,而不是所谓的盟友。所以,唐军绝不可能提前与隋军决战。出兵函谷关,是要掌握进兵洛阳的通道,同时也是接着关隘阻挡隋军,是符合大唐利益的。
但为了坚定王世充的抗隋信心,李渊还是下令李世民速速出兵,夺取函谷关。李世民得到消息,立刻带兵五千,日夜兼程,仅仅用了两日,就从长安抵达了函谷关。函谷关守将李君羡得知李世民杀来,立刻开城投降。事实上,他已经暗中决定投靠李唐,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如今秦王领兵前来,正和李君羡的心意。李世民拿下函谷关之后,立刻带着诸将登上城墙,观望着城外连绵数里的隋军大营。由于信息的落后,李世民还不清楚洛阳的战事究竟到了何种程度。
李君羡比较了解,于是在一旁解释。李世民这才明白,隋军气如长虹,已经攻占了洛阳北方的堡垒,若是函谷关被隋军攻下,合围之势就逐渐成了。那时,隋军据函谷关之险,将唐军挡在函谷关以西,李世民想要支援王世充,恐怕就难了。
看着城外仍然残留的血迹,横七竖八的刀枪剑戟,李世民隐隐看见无数士兵正在函谷关厮杀,一滴汗水不由落下,幸亏他及时赶到,否则函谷关易手,行事便极为不妙了。
李世民立刻做出部署,函谷关城头依旧悬挂着大郑的军旗,以迷惑隋军。果然,杜伏威再度攻关之后,发现函谷关守将突然变得格外难缠,战斗力陡然飙升,付出了足足三千人的代价,仍然不能登上城头,骁将王雄涎、阚陵甚至还受了伤,从前几日的战事来看,这是不可想象的。
攻打函谷关不利,杜伏威没有强攻,他立刻修书一封,将军情禀告。
杨侑看着军报,不觉皱了皱眉头,郑军战斗力突然飙升,表明函谷关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联想到前几日的军报,杨侑心中猜到原因。看来,是李世民赶到了函谷关。虽然函谷关属于伪郑,但有了前车之鉴,王世充不惜丢土纳地,让出了肥沃的土地,引李密相助,引李渊相助,区区一个鸡肋函谷关,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接到这个消息,隋军诸将痛骂不已。裴行俨表示,既然李唐还敢来,李世民还没有被打痛,那么这一次就让他长长记性,大隋与旁人的事情,是他不能插手的。
罗士信也对李世民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正是李世民忽悠了秦叔宝,并在关键时刻,放弃了秦叔宝,这才让自家兄弟战死沙场。这个仇,他要寻李世民去报。
至于侯君集、丘行恭等人更是力主请战,先夺下函谷关,痛打李世民一顿,再挥师攻打洛阳。杨侑沉吟片刻,却下了另一个命令,他让杜伏威立刻放弃函谷关,回转洛阳。诸将都十分不解,但杨侑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回答。
两日后,杜伏威得到消息,虽然心中不解,也只得拔营而起,朝着洛阳转进。隋军的异动并没有瞒过李世民,在杜伏威撤退之后,他立刻带斥候五十多人,亲自出关探查。杜伏威撤退之时,将粮食全部运走,大营也一把火烧了,只余下废墟灰烬。
李世民看见这一幕,仍然有些想不明白,隋军怎么就撤退了?他率兵小心翼翼,沿途查看,寻找着可能发现的端倪,终于确定杜伏威的确是撤走了,这才放下了心。李世民回转函谷关,立刻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洛阳,在信中,他告诉王世充,这一次他奉命前来,是为了营救洛阳,希望大郑皇帝能抛开恩怨,对付共同的敌人。
王世充得到消息,心中大悦。当然这份喜悦不是因为李世民改过自新,而是因为唐军赶来支援,随着大唐以函谷关为前线,李世民已经和杨侑短兵相接,随时可能爆发大战。将李唐拖入战事,王世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王世充也立刻修书一封,言语之间,显得比较卑微,他表示,大郑与大唐是友谊之邦,关系良好。如今大郑面临危机,大唐能赶来支援,这份恩情,已经足以让王世充感激万分。而这份感激,绝对不是言语上的,王世充决定拿出粮食十万石,钱帛十万吊,来犒赏唐军。
李世民对此嗤之以鼻,王世充说得好听,但却没有派人送来粮食、钱帛,让他去洛阳取,这不是摆明了要他带兵去洛阳吗?如今函谷关只有数千兵马,根本不足于隋军一战,李世民还需要等待。
杜伏威回到大营,亲自请罪,杨侑并不在意,函谷关历来是雄关,虽然由于潼关的修建,变得相对不重要,但依旧是险要,想要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攻下,并不现实。杨侑好言安抚,表示这一战,并不是杜伏威的问题,这才让杜伏威心中稍安。(未完待续。。。)
第五十九章孟津渡
邙山以南,隋军大营。
沙盘上,赤红色和白色、绿色的旗帜犬齿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复杂的局势。大帐内,杨侑手中举着马鞭,指着一处,道:“如今李元吉屯兵河内,修建了许多堡垒、哨塔,其目的虽然在于防守,但数万兵马在朕的后面,仍然不容小视。”
“朕要一心一意攻打洛阳。在此之前,无论是李元吉还是李世民,朕都要让他尝尽苦头。”杨侑又道。
杜如晦指着河内郡,道:“陛下,相对函谷关而言,李元吉所镇守的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余脉,地势相对没有那么险要,微臣以为,先拿下河内郡,方为上策。”
裴行俨也应声道:“陛下,李尚书正兵逼河内,如果陛下北上,势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