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求生在西晋末 >

第294章

求生在西晋末-第294章

小说: 求生在西晋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崂山商社整体变成皇商,难免会有人眼红。因此,为了安抚外界,我打算将内务府皇商数量扩大到十个,除了眼下五个名额已确定外,其余五个交由内务府自己去挑选。”

“在这儿我只提醒子文一点,入选者最好不要是世家大族。”最后卫朔目光灼灼道。

朱文心神一震顿时明了,看来自家这个主公对世家防范甚深,不过说起来也是,世家已经在政治上占据主动,肯定不能再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利,不然日后难免会尾大不掉。

“请大王放心,臣晓得轻重。”

“嗯,很好,另外,你与大郎商议一下,就内务府职事先拿出个大概的方案来。”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630章 王敦将死

当燕王有意罢崂山商社而设‘皇商’的风声传到外界后,引起巨大震动,特别是某些巨富商贾无不对此蠢蠢欲动。

这些年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到崂山商社有多赚钱,中间不是没人眼红,只因崂山商社背景雄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原本众富商巨贾以为这辈子将在崂山商社阴影下存活,没想到今日燕王不但‘自断臂膀’——罢黜了规模庞大的崂山商社,还将广招商人赐予‘皇商’身份,以取代崂山商社的地位。

而原股东听说燕王有意解散商社不由大急,不少人纷纷跑到朱文、张大郎面前打探,后来才得知燕王不是要取缔崂山商社,而是将其一分为五,冠以皇商之名,众人这才心安。

与此同时,各地商贾得到风声后,纷纷向崂山云集,试图取得皇商名号。

……

姑孰城是个很年轻的城市,城郭修建于东吴黄武年间,真正得姑孰之名,却是在东晋立国前后。

当时朝廷考虑到姑孰城“迫临江渚,商贾凑集,鱼盐所聚!”

遂置城戍守,并积盐米于此,城南临姑孰溪,因曰姑孰城。

姑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太平府志》记载:“姑孰冲要,密迩京畿。”“龙山南指,牛渚北临。”“江山之胜,天下之奇处。”“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

姑孰扼大江津要,自古就是江东屏障。

东汉末年孙策攻克牛渚进而占领江东成三国鼎立之势;

南宋虞允文在此指挥近两万散兵大败金国皇帝率领的40万,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克姑孰城,取得江东立足之地,进而夺取江东,奠定了大明皇朝的基础。

太宁元年,大将军王敦率军进驻姑孰,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建邺安全。

而天子司马绍则千方百计想夺取姑孰,铲除王敦。

在卫朔忙着整顿崂山商社时,天子司马绍终于等到了平定王敦的机会。

自太宁元年入春以来,大将军王敦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近日竟渐渐有病入膏肓之迹象。

随着王敦身体不佳,姑孰城已被戒严,任何往来人员都会受到王敦军士严密盘查。

入秋后,姑孰街头上逐渐感受到越来越宜人的凉意,周围景色也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有了十几年和平岁月积淀,再加上姑孰位于交通要道,以至于让姑孰的繁华并不比建邺等大城差多少。

然而与热闹的街市相比,在姑孰城中大将军府左近街道,却是显得非常寂静、肃杀。原来钱凤、王含等认为百姓吵闹会惊扰到大将军修养,特地命士卒把守大将军附近街道,严禁任何闲杂人等靠近。

时至晌午,却见一名约二十七八岁模样的年轻人,在四名壮健侍卫保护下,打马从远处匆匆而来。有关侍卫正要上前呵斥,不料待看清来人真面目后,侍卫再也不敢多说一句,任其赶往大将军府方向。

年轻人来到门前,将缰绳丢给侍卫,也不废话进门之后直直地奔向了内堂。

不料年轻人刚想往里面闯,却见邓岳闪出拦着他道:“小郎君稍待,军师正与主公商议要事,已吩咐末将不得让任何人打扰。”

王应只随意看了一眼邓岳,毫不在意道:“我这里也有紧急军情向父亲禀报,你进去通传一声。”

邓岳有些为难地看了一眼王应,犹豫片刻后依旧堵在门口,不让王应进去。

王应微微皱了皱眉头,不由斥道:“我要禀报的军情非但紧急,而且相当重大,事关大军生死存亡,岂能耽搁得?你自管进去通报一声,见与不见自然有父亲定夺,大将军那里有何怪责也由我一力承担,你在这儿磨蹭个什么?”

“谁在外面吵闹?”

听见王敦责问,王应面色不虞的看了一眼邓岳,高声回答:“禀父亲,孩儿有紧急军情汇报,邓将军拦着不让孩儿进去。”

里面沉默了一会儿,只听一个略显疲惫的声音传出,“应儿,且进来说话!”

王应也不多话,趾高气扬看了一眼邓岳,也不管对方反应,昂首步入内堂。

看着王应背影邓岳不由对前途感到悲观,如今王敦病重,全靠钱凤一人在维持大将军府运转。

一旦王敦有个三长两短,仅靠纨绔子弟王应如何有能力继承王敦事业?钱凤固然才华不凡,可他仅仅是个幕僚,根本没有资格号令全军。别说周抚不会听钱凤的,即便邓岳也不怎么心甘情愿。

早知今日,当初邓岳也不会急着投靠王敦,还不如像毛宝一样投靠燕王。

不提守在门外的邓岳心思杂乱,单说王应刚一进入就看到父亲王敦躺在榻上,陪侍旁边的赫然是其谋主钱凤。两人似乎在议论着什么,还保持着侧身相互交谈的样子。

“到底发生什么事,要你这样不管不顾地闯进来?”王敦略微不满道。

见此情景王应不敢怠慢,忙上前道:“父亲,儿子这里有紧急军情禀报,刚刚接到负责监视郗鉴的密探回报,郗鉴到了丹阳后,立即背叛了我们,再次投靠了朝廷。他从司马绍手中接受了大批物资,正日夜整顿兵马,意图进犯姑孰。”

“郗鉴毕竟是先帝曾倚重之人,当初只是迫于大将军威势才不得已到姑孰来,如今接着出镇丹阳之际,只怕早已跟司马绍勾结在一起。”

钱凤面色忧虑地接着补充道:“这些都还不是最让人担忧的,关键是郗鉴在姑孰盘桓多日,只怕已将我大军虚实观察透彻,若其将我等底细告知天子,难保司马绍不会借着大将军病危之际铲除我等!”

原本这几日王敦的病稍有好转,想图几天耳根清净,结果听王应、钱凤汇报,顿时脸色一沉,觉得自己被所有人欺骗了,胸中一阵气血翻涌。

“竖子可恶!气煞老夫也!”王敦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晕死过去。

……

傍晚时分,江畔的新亭,王导一个人独步于此,望着一轮新月从姑孰方向冒出了头,他陷入了痛苦的回忆……

十八年前的洛阳,兄长王敦一手拉着他,一手扯住王旷,慨然言道:“我王家的富贵生死在此一举!”

初到建邺的那年上巳节,王导、王敦兄弟跟在司马睿的肩舆后,风华正茂。

彼时,王导、周顗等一帮世家名士常常相约于午后在新亭畅饮,每每一直到深夜,是何等的惬意。

可惜好景不长,兄长王敦随着权势日重,野心渐长,竟以“清君侧”为名,第一次攻入建邺,还劈头向他质问:“周顗、戴渊可否杀掉?”

还有,还有……司马睿临终前那双枯瘦的手,如梦境一般再现……

很快王导又想起几日前,接到堂兄王敦在吐血晕倒的消息,据他估计王敦没多少时日可活了。

即便他与王敦有矛盾,但当王敦将死的消息传来,王导还是为此感到悲伤。

王导木然倚在亭边,瞧着夜空中荧惑星若隐若现,往事如烟般浮上心头……

伯仁不在了、先帝不在了、处仲也快不行了,以后我还有谁可一同饮酒作乐?

随着王敦突然病重,江东形势一下子明朗起来。

建邺城内司马绍意气风发,立即宣布王敦为叛逆,向四周下达了讨伐王敦的檄文。

各地接到檄文后,淮南三将之郭默、苏峻、祖约,都督交广二州军事之陶侃,镇守丹阳的郗鉴等各地将领,纷纷起兵响应天子号召。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631章 江东之变

太宁元年十月,天子司马绍因王敦将死而意气风发。

在确信王敦已到了弥留之际,司马绍立即宣布王敦为叛逆,下令陶侃、苏峻、祖约等外藩镇将起兵诛讨叛逆。

同时天子加授司徒王导为大都督、假节,兼扬州刺史,为三军统领,坐镇皇城;丹阳尹郗鉴统帅禁卫军驻守石头城;中书监庾亮、尚书右将军卞壶领兵马守卫建邺各处要道。

消息一传出天下哗然,最慌乱者自然是大将军一众党羽。钱凤、王含父子、邓岳等人十分清楚,除非王敦能立马恢复健康,并亲自领兵出征,不然面对朝廷来势汹汹的攻势,军心慌乱的叛军将毫无胜算可言。

姑孰城内,王敦看天气不错,就让人把卧榻横放在庭院中间,自己侧身躺在上面,本想享受一下难得的秋日宁静,不料抬眼就看到钱凤匆匆走了过来。

钱凤没想到会在院内遇到大将军,看到王敦正直愣愣地看着自己,他犹豫了一会儿,上前轻轻替王敦掖好被子。

“大将军,秋日凉风习习,您已经在这儿待了半个时辰了,还是回去歇息吧?”

“你来此何事,手里拿着什么?”王敦不理会钱凤,他早已看见钱凤手中的书帛。

钱凤忙往身后藏,不料还是被王敦一把抢在手里翻看起来,原来钱凤手中拿的正是天子司马绍对外发布的讨逆诏。

只见上面写道:“……敦辄立兄息以自承代,未有宰相继体而不由王命者也,顽凶相奖,无所顾忌;志骋凶丑,以窥神器。天不长奸,敦以陨毙……”

王敦才看完开头便觉五脏内如滚油泼过,他略略定了定神,接着往下看,无非是宣布跟随王敦作乱者,一律不加追究,最后一句竟是:敢有舍王敦名姓而称大将军者,格杀勿论!

“唉!深悔当初听从王茂弘之言,放了这个鲜卑儿一马,以致有今日之祸。”

正在这时,嗣子王应大叫大嚷闯了进来:“父亲,不好了,天子已加封叔父为大都督,正率兵来征讨我们。”

钱凤一听到王应的声音就知道坏事了,一个劲儿地给王应使颜色,已是来不及了。

“混账,这种事你也信?”

王敦强忍着内心不安直斥道,说实话他虽与王导多有不合,但也绝不愿与王导兄弟阖墙。

“从建邺到姑孰这一路上,到处都有人在说,实在是……”王应不敢说了。

“滚!”

王敦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其实对于王导的背叛他早有预料,眼下不过从儿子口中进一步确认消息属实罢了。

似乎已感到自己众叛亲离,王敦喃喃自语:“茂弘糊涂啊,怎么能让鲜卑儿如此摆布?”

过了好一会儿,王敦强按下内心恐慌,脸上又恢复了正常的神色,他命令钱凤:“先生与王含即刻率大军出发,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抢先攻破建邺杀掉司马绍。”

“诺!”

钱凤领命匆匆而去,他知道这是大将军在做最后一搏,若是成功,众人尚有一线生机,不然就等着被朝廷灭族吧。

只是让钱凤没有想到的是,王敦原本就病入膏肓,如今再经过一番折腾后彻底不行了。在钱凤、王含出发不久,王敦没有等到大军攻破建邺那一刻,便带着满腹的遗憾和愤懑一命呜呼。

临死之前,王敦特地留下遗言,让嗣子王应立即登基称帝。

可谁知胆小无能的王应怕发丧后引起恐慌,竟秘密封锁了消息。

这时,钱凤、王含的人马已经杀到了秦淮河边。

庾亮正镇守朱雀门一线,此处是建康外城的南大门,秦淮河绕门而走,长干里、南塘、乌衣巷等建康城的繁华所在均在这附近。

庾亮经过反复权衡,招呼士卒将朱雀门外横跨在秦淮河上的浮桥烧毁。

望着熊熊燃烧的朱雀桥,庾亮松了口气。

这时,正四处巡视的司马绍全身戎装地赶到了,见状大怒:“庾元规,你竟敢抗旨不遵,擅自烧毁朱雀桥,是要与逆党暗通款曲吗?”

“陛下容禀。”

庾亮显得很镇定,“今宿卫军势单力薄,各路勤王军尚在路上,贼军势大,取朱雀桥不难。若此桥一失,贼人将横行无忌,相较社稷之安危,陛下何惜一桥?”

听罢解释,神经极度紧张的司马绍方轻松起来,摁着剑柄的手才悄悄松开。

“嗯,看来也只有如此了,若丢了朱雀门,你就在这秦淮河上自行了断,不用再见你皇后了!”

说罢,司马绍一扬马鞭疾驰而去。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义兴沈充率领两万人马赶到了建邺城南,与王含的叛军会合。

此时,所有人都还不知道王敦已经病亡的消息,他们准备孤注一掷攻破朱雀门。

顿时喊杀声、箭矢声、惨叫声、呐喊声……交杂在一起,被四处弥漫的烽烟挟裹着传出老远。

邻近的乌衣巷早已戒严,王导此时正身在皇城,临走前交代家人勿要惊慌,静观其变。

王导内心十分平静,他很清楚这场大战不管最后胜者是谁,他都不会有危险,真正的是稳坐钓鱼台。假若朝廷消灭了王敦,他会是有功之臣;若是王敦进了建康,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王氏子弟,至少也可以保得平安。

裴盾可没有王导那么沉稳了,他先用长钉将前后门钉死,又将家中暗藏的武器分给数十名身强力壮的家奴,让他们轮番巡逻护卫。

乌衣巷的安宁掩盖不了朱雀门的紧张,面对两倍于己的叛军,庾亮快抵挡不住了,卞壶、郗鉴也被王含拖住,分身乏术。

眼看手下军卒被逼得连连后退,庾亮愤然摘掉头盔,唤过副将的庾冰:“季坚,万一我不幸阵亡,务必将此盔交给皇后娘娘,告诉她,庾元规没给庾家丢脸!”

庾冰迟疑着正准备接过头盔,忽听得东北方向喊杀声起,“哗”的一声,仿佛秦淮河内风波骤起,席卷着兵器碰撞声和士卒呐喊声,涌了过来。

抬眼望去,叛军的阵脚大乱,一望之内闪出数面战旗,上面写着“青州苏峻”、“幽州祖约”、“司州郭默”。

“总算来了!”庾亮兴奋地大叫,他一把从庾冰手里拿回头盔,举过头顶,招呼士卒与苏峻的人马两下夹攻。

顿时,战场的态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快叛军土崩瓦解,王含、钱凤、沈冲、邓岳、周抚等王敦党羽纷纷四散奔逃。

至此,一直威胁皇室安全的王敦集团终于覆灭。

而王敦的尸体也被拖了出来,被恨得牙根痒痒的天子司马绍下令焚烧其衣冠,并将其尸体斩首。

放翻了王敦,除了司马绍外,最兴奋者莫过于庾亮,他早就不满琅琊王氏把持朝政,这一次随着王敦覆灭,王氏力量遭到重创,正是大力削弱王氏势力,并树立庾家威势之机,

在与天子诏对时,庾亮便以王氏子弟有多人牵扯到叛乱之中为由,上书天子要求罢黜司徒王导辅政大臣之位。

“茂弘非王敦可比,在世家中极有威望,又有立国之功,且王敦叛乱时,茂弘任一方主帅,发讨敦檄文,实乃大义灭亲,若对其谪贬,只怕人心不服。”

随着王敦被灭,天子司马绍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王导,同样有罢黜王导之意,但因担心外界人心动荡,而迟疑不定。

“陛下,万万不可罢黜司徒大人,元规此言是要陷陛下于不义啊!”说话的人正是郗鉴。

“我有不义之举?”庾亮有些愤怒。

“臣这几日整理前朝《起居注》,知当年先帝曾数次有废长立幼之心,王茂弘、周伯仁屡次进谏,才保得陛下太子之位。陛下不可忘却!”

司马绍见郗鉴极力反对,知道当下罢黜王导机会不成熟,只好长叹一声:“此事今日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