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唐朝败家子 >

第173章

唐朝败家子-第173章

小说: 唐朝败家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谢逸和李恪之间的关系尚未亲密到那个程度。毫无疑问,诸皇子中与谢逸关系最好的是李治,而非李恪。再者,李二陛下也相信自己的儿子李恪。相信他为人忠厚,不会做出谋害兄弟的事情。

即便是李恪有什么心思,针对的也不应该是李佑。而是长安的某个皇子才对,所以这不符合常理。尤其是顺道把李绩也牵涉进来,就更显得不同寻常,对方可谓是用心良苦,居心叵测啊!

回到承庆殿,李世民问同行而来的长孙无忌道:“辅机,你怎么看?”

“陛下,叛逆欲乱军心,行卑劣之计。”长孙无忌回答的很直接,没有任何的中庸圆滑,显而易见,他是摸透了皇帝陛下的心思,回答的十分到位。

李世民沉声道:“叛军过不了东平郡,由此举动不足为奇,朕还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淡淡一笑,送上一句奉承。

李世民笑了笑,旋即脸色微微一变,问道:“那你以为此事只是叛逆诬陷,还是有人趁机借题发挥?”

长孙无忌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这句可不简单,甚至问的有点诛心。这些御史们风闻奏报的事情肯定是出自叛逆的诬陷不假,长孙无忌很笃定,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爽快承认。

但皇帝陛下显然不只是这么认为,现在似乎认定有人借题发挥,想要趁乱谋取点什么利益,甚至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是什么人有这样的动机,或者说皇帝陛下在怀疑什么人?以长孙无忌的老谋深算岂能不知?只需要略微动动心思马上就反应过来,再略微想想便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陛下,臣愚钝。”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李世民皱着眉头,什么也没有说,也许长孙无忌的这个回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长孙无忌也同样以沉默回应,一时间承庆殿里的气氛少不得有些古怪,确实有些古怪。

“好了,朕也不为难你了。”

“谢陛下体谅。”长孙无忌这才松了口气,然后问道:“那此事该当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李世民沉声道:“让他们继续闹吧,你在安排几个人弹劾,把这件事继续闹着,朕暂时不做批示。”

“呃,陛下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先是一惊,旋即又大概领会了李二陛下的意思,但出于礼貌还是出声探问。

“不能让有人些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却毫无所得,很快便失望吧?与此同时,告诉李绩、李恪和谢逸,朕对他们信任如故,该怎么做他们应当知晓。”

李世民悠悠道:“朕也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借题发挥,有意搅混水的,没有朕的允许竟然想要浑水摸鱼,真是不知死活。”

长孙无忌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皇帝比喜爱还存了这个心思啊,如此一来,这件事恐怕就……

此时此刻,他真的有些同情那些借题发挥的人,看得出来,皇帝心里界定的人群范围不小啊!这样天大的事情只能听凭圣裁,已经不是自己一个臣子所能掺和的,即便自己是当朝司空,国舅,都没有这个资格,也不能参与其中。

“是,陛下圣明。”长孙无忌再次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场有些沉重的谈话。(未完待续。)

第三五九章暗棋

长安朝堂上风雨依旧,对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的弹劾依旧,耐人寻味的是皇帝陛下并未作出批示。还有澄清,也没有向这几个人问罪,更没有解除他们的职务,大有冷处理的意思。

这不合规矩啊!

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大唐的制度和惯例,似乎也不符合一个君王该有的作为。皇子、朝中近臣和在外带兵的大将勾结在一起,这样敏感的问题,皇帝一点都不在乎,一点都不猜疑吗?

即便是皇帝陛下大度,仍旧信任他们,也该及时表态才是。不然这几位被弹劾的重臣心里能安稳吗?不安就会出乱子,长此以往,皇帝就不担心迟则生变?

这样的现象有些反常,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朝堂上下难免有些猜疑,有些不懂皇帝陛下的心思。

后来有种说法,声称可能与杨妃娘娘有关,听闻其有向皇帝陛下哭诉吴王蒙冤,请求陛下善待……

涉及到后庭宫闱,那就不是外臣们能够知晓和评论的事情了,为今之计,只愿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莫要受女人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事情就行。

……

宫廷之中的杨妃无疑是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贤良淑德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有些狐媚惑主,干涉政事。

不过她不在意,也愿意承受这些污名,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儿子,一切都好说。她原本是不希望儿子卷入任何纷争的,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甚至也由不得儿子,当卷入进来你的时候,一切的情况便不同了。

到底是福是祸,现在谁也说不好。

齐王的叛乱认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引子,以后皇子们的内斗会越发的激烈,好运会落到儿子身上?

杨妃从来认不曾这般乐观。即便是先前李世民对李恪颇有回护之意,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敏感讯号,杨妃也没有当回事。

血统问题是李恪最大的障碍,根本改变不得,也会是最大的阻碍,没有人能够接受一个前朝皇室外孙成为皇帝的。

在这一件事上,杨妃格外笃定,所以他从来不报任何非分之想,一切的一切都以儿子的平安为主。要知道自己有两个儿子,只有李恪平安了。李黯也才能安然无事,这是她唯一的祈求。

但形势总是出乎意料,总是让李恪推向风口浪尖,这样让她很是担忧。无论将来是太子还是魏王登基,谁能容得下李恪呢?

所以杨妃不得不考虑皇帝的身后之事,不得不为儿子的将来做打算。杨妃少不得要计算,哪个皇子上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最为有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显然都不是,再把自家儿子排除在外。那么有资格问鼎皇位的皇子似乎只有……

晋王李治,这是在杨妃看来对自家儿子最有利的人选,也是颇有可能的人选。其他如韦贵妃和燕妃等人的儿子根本没有机会,哪怕他们背后有实力雄厚的娘家人支持。

如果是晋王李治那倒真是好。长孙皇后早逝,李治在宫中长大,是她们看着并且抚养长大的。李治品行如何她们都看在眼里,这孩子仁厚。如果将来登基,应该能够善待他这些兄弟。

何况李治还有个好长史,谢逸此人品行也不错。而且儿子过去曾几次帮他。原本或许是无心之举,甚至还觉得有些冒失的举动,现在看来似乎颇有意义,甚至冥冥之中算得上先见之明。

吴王府河谢逸这几个人情,将来或许能够派的上大用场。此番儿子去齐州,杨妃很是担心李恪会因为权万纪的事情而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但现在看来似乎不会。

算起来这事应该感谢谢逸,儿子留在东平郡肯定与此有关,作为一个明白人,杨妃心中完全有数。这说明什么?谢逸愿意给儿子帮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将来可以通过谢逸和晋王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定然是大有裨益的。

只是这些只是自己美好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呢?杨妃轻轻摇摇头,遥望着东方天际沉默下来。

……

这样的状态反馈回到魏王府里,李泰的神色不禁有几分凝重,杜楚客额上也多多了些许冷汗。

不愧是京兆杜氏如今的长者,身为工部尚书的他到底也算是见多识广,已然清楚意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所在。

皇帝竟然引而不发,显然是有意压制此事,显然是要袒护吴王李恪,或者说皇帝已经识破了这点微末伎俩。

这点不奇怪,奇怪的是皇帝竟然可以放下猜忌,这一点当真是太难了。杜楚客觉得自己之所以算计失误,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现在的情况是,朝堂上看似是没有什么反应,皇帝好像也没有证明吴王李恪和淮阳侯谢逸的清白。

但是仍旧容许他们在前线带兵作战,此等意图和意味再明白不过,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信任和支持。

失算了啊,将矛头对准吴王显然就是一个错误。

李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沉声道:“杜长史,现在恐怕需要换个思路。”

“没错,陛下现在隐而不发,恐怕就是在等待下文,如果现在再有所举动,可能就会被陛下察觉,甚至是……”杜楚客沉吟道:“所以暂时还是不要有什么举动,静候变化。”

“没错,是该如此。”不过李泰似乎有些不甘心,沉声道:“既然父皇支持,想必三哥与谢逸的平叛会很顺利,要不了多久齐州之乱就能够平定,到那个时候……”

“殿下的意思是?”杜楚客已然看出来,魏王李泰是意有所指。

李泰沉声道;“本王曾经和杜长史说过,齐王府和东宫之间多有交往,尤其是那个阴弘智与纥干承基之间多少有些不清不楚。”

“臣记得。”杜楚客心下已经了然,魏王殿下终于将矛头对准了正主。

李泰道:“到时候李佑和阴弘智肯定是要押送回长安的,那这件事……如果爆出来,东宫能不能脱得了干系?除此之外,本王还曾在东宫部下一颗棋子,兴许能派的上用场了。”(未完待续。)

第三六〇章还有一个战场

长安发生的这一切,身在东平郡的谢逸并非不知晓。

郑丽婉在听说相关的消息之后,便通过谢家专门的传讯途径,将消息送了过去。

贼心不死啊,谢逸知道这件事一定和齐州有关系,只是不知道出自阴弘智还是王君度。不止如此,长安那边还有人居心叵测,想要借题发挥,落井下石,似乎想要趁机整到吴王李恪和自己。

真可谓是用心歹毒啊,这个污蔑算得上是一石二鸟,如果这件事坐实,或者李世民相信了,会是什么后果?

当涉及到皇子的时候,自己身上最为敏感的身份不是弘文馆学士,不是淮阳侯,而是晋王府长史。如果自己出事,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晋王李治,如此一来,齐州之乱便有三个皇子倒下。

此举,究竟是对什么人有利呢?当此之时,闭着眼睛都能想到。

看来时至今日,有些矛盾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想要避开已经是不可能了,迎难而上呗!

你们在那边费尽心机想给我找麻烦,不就是想要看我在齐州出笑话吗?那我偏偏不让你如愿。

谢逸随后便与吴王李恪展开合作,在东平郡展开大规模的反击,齐州叛军本来就松散一片,没有主张,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先前完全是被裹挟起来的,如果能够一鼓作气还倒罢了,或许能够激励士气,裹挟更多人进来。

但是很可惜,他们在东平郡遭到阻击,寸步不前,现在的士气已经然是强弩之末,军心涣散。

当谢逸率领大军发动进攻的时候,那边压根毫无招架之力,平判大军完全是一往无前,摧枯拉朽般横扫过去。李恪手下的几个副将都带兵有方。作战勇敢,也不用谢逸费什么心思,大军便直接反攻到了齐州城下,并且包围了城池。

这样快速的变化,让齐州城内顿时大惊失色,齐王李佑这些天被燕弘信等人忽悠,不断灌着**汤。真以为有诸多勇士在前线拼杀,以为叛军进展颇快,已经大有成效,每日都在王府里与王妃饮酒作乐。轻松写意。

哪想到突然之间传来消息,淮阳侯谢逸带着大军反攻,已然兵临城下。这下子,李佑一下子有些慌了,听到消息的那一刻,直接惊呼一声摔倒在地,颓然坐在地上好半天嘴巴颤颤巍巍,说不出一句话来。

“舅舅……”李佑牙关轻微颤抖道:“舅舅,怎会到如今的地步?”

阴弘智一脸冷漠。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显然这样的结果也不是他想要的,他心里也曾奢望着叛乱的规模能够很大,然后搅动风云。最好是让半个大唐陷入战火之中,如果能将李世民拉下马,或者动摇李唐江山,那无疑是最好不过。

如此方能彻底报了阴家几乎被灭族的仇恨。方能心满意足。可惜事与愿违,叛乱不仅没有掀起战乱,没有席卷很大的地域。卷入很多人,持续的世间也如此志短,失败来的有些太快了。

阴弘智不是没有想象过失败的情形,以一州之地起步叛乱想要成功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对此他心中有数,尽管心中有仇恨和奢望,但起码的理智还存在。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的态度就很明确,如果局势能够往好的一面发展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如果失败了,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已经成功掀起了叛乱,已经造就了李唐皇室父子相残的局面,已经恶心了李世民。

并且阴弘治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这个举动已经给李唐皇子内斗埋下了伏笔,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成功。也算是变相的报仇,只是报复的程度实在有限。

此刻听到谢逸带着大军兵临城下的消息,阴弘智也有些震惊,有些不快,有些失望,也有几分难过。

但是他没有像外甥李佑那样失落,那样六神无主,他甚至还有几分看不起这个外甥,竟然如此的软弱不堪,实在有些不像话,实在有些丢人。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技不如人,我们失败了。”阴弘智的话很淡定,也相当理智,仿佛云淡风轻,仿佛是一件极小的事情。

李佑有些愕然,一瞬间甚至愣住了,他压根没想到舅舅会是这样的反应,这样的冷静……

不过正是因此,倒是一下子止住了他的的极度惊恐,止住了险些涌出的泪水和哭声,以一种很特殊的心态接受了当前极度恶劣的现状。

是的,他接受了……

“舅舅,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李佑已经不再追问事情发生的原因,这已经没有意义,当此之时他只想询问该如何应对,不过他依旧有些六神无主,有些没有主意。

阴弘智没有立即回答,也许是在思考对策吧!

不过这时候,李佑却已经脑洞大开,说道:“舅舅,要不我们投降,我向父皇投降……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血浓于水的父子。”

热这句话说出口之后,一直沉默不语的阴弘智终于坐不住了,沉声道:“你忘了你母妃的下场了?”

这是个疑问句,声音也不大,顿时宛如晴天霹雳,顿时让李佑心中一惊,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昨天他才接到来自长安的消息,自己的母亲阴妃一惊身亡了,自缢身亡。

但是对于这个结果,李佑和齐州上下是不认可的,他们都认定阴妃是被逼死,或者直接就是被人勒死的,自缢身亡不过是个体面的遮掩罢了,哪怕是阴妃仍旧按照妃子的礼仪被安葬进了昭陵。

当时李佑还信誓旦旦要亲率大军返回长安,为自己的母妃报仇,没想到时隔一天之后,齐州已经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此时此刻,他竟然首先想要投降求情,但阴弘智的一句话将他拉回了现实。

是啊,母妃已经被逼死了,父皇岂能原谅自己?无情最是帝王家。大唐速来不会容忍叛乱之人。何况自己的父皇还是个极度冷血之人,他能够弑兄杀弟,能够逼迫软禁自己的父亲,又岂会容忍自己这么一个叛乱的儿子?

反正他有很多儿子,并不少自己这一个,自小到大,自己也不曾得到过太多的宠爱,和那几位嫡出的皇子实在相差太多太多……

想到这里,李佑一下子便心灰意冷,也清醒了过来。到了如今的地步。自己已经没有头像恳求原谅的机会了,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一个清晰无比的事实摆在眼前,从起兵叛乱的那一刻起,结果变已经注定了,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压根没有回头的机会。

“舅舅,你告诉我该怎么办吧?”第三次问出这个问题,李佑的心境已经完全,所指的范围也更为具体。早已不同以往。

阴弘智无奈叹息一声,转身看着外甥沉默了片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