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承乾、侯君集、杜荷等人作为首犯都跪伏在殿堂之下。远远听到太极宫内的说辞时间,李承乾身体经不住颤抖。
虽然早就想到了这个结果,但听到父皇这样说的时候,李承乾心里还是有些难受,宛如刀割一般。
难道父皇对自己没有一丁点的怜悯?也对,自己那天口口声声要弑君弑父,父皇怎么可能饶恕自己?
成者王侯败者贼,落到今日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
唯独一点,李承乾很不甘心,那就是李泰。当确认李佑是诬陷后,李承乾对那个陷害自己的人恨之入骨。
如果不过此人,自己何至于走到今时今日的地步?这个人是谁呢?毫无疑问李泰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他没有证据,为了不显得自己垂死挣扎诬陷他人,他只是指控李泰谋夺储位。这算是个很要命的指控,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
相比于自己的下场,某种程度上李承乾更在乎对李泰的处置。一旁的侯君集颓丧着脑袋,什么话都没有说,一双眼睛紧紧闭着,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从堂堂柱国大将军,潞国公落到今时今日的地步,他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死罪估计是难免了,但是在临死之前。似乎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事情。
杜荷也是垂头丧气的,事发之前他趾高气扬,甚至信誓旦旦地不计后果。但实际上那只是忙碌乐观的结果,现在成了阶下囚则将一无所有。
自己的叔叔与兄长都已经向皇帝陛下请罪了,求情的话一个字没敢说,毕竟是谋反大罪,求情又有何用。
可能请罪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不牵连到杜家吧,应该不会的,京兆杜氏家大业大,怎么可能轻易牵连到他们?
即便是株连。也会很有限度。加之看在父亲杜如晦的面子上,应该问题不大,所以杜荷倒是没有太多的负罪感。
唯一对不起的大概就是妻子城阳公主吧,事发之后公主便被接回了皇宫,但城阳公主是个重情之人,特意前来大理寺探望自己。
并且为此向皇帝陛下求情,但是李世民没有答应,而是强行解除了城阳公主和杜荷的婚姻,据说已经在物色新的驸马人选。
得知此事。杜荷不禁有些后悔,自己这样要杀她的父亲,她竟然还帮自己求情。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可惜为时已晚。解除婚约也好。即便曾嫁做人妇,但城阳是嫡出的公主,如今再嫁,长安的世家子弟也会排成队。争抢这个驸马资格的,对此杜荷一点都不担心……
……
太极殿里,朝会仍在继续。
马周和李世民抛出这个引子之后。接下来心知肚明的臣子们便该行动了,首先出场的御史柳擎。
“陛下,皇长子谋反固是大错,但过去也曾有功于国,将功虽不能完全抵过,但可否饶皇长子一死?”
柳擎道:“皇长子犯错,且是谋逆大错,但陛下慈父情怀,可否饶恕皇长子不死?”
两个理由,一公一私。
李承乾身为太子多年,也曾经主持了不少政务,以往李世民外出巡幸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监国的。说他有功于国倒也在情理之中,寻常臣子立下大功之后,都可以获得免死的丹书铁券,何况是皇长子,曾经的东宫太子。
于私,李承乾是皇帝的儿子,儿子犯了错,一味地惩处甚至杀了似乎也太过残忍。试问子女犯错,哪个父亲应该都有原谅儿子的想法,如果错过不能原谅,那么也会有恻隐之心,尽可能地多加宽恕和疼爱。
皇帝也是人,也有恻隐之心。
柳擎也不知道是受了李世民本人的授意,还是政事堂的宰相们安排,反正这番发言恰好开了个头,让这件事有了别的转机。
接下来果然有好几个人出面发言,大都是文臣,武将们都很识相地没有参与到其中。谋反这种事,最忌讳的便是武将参与,所以原则性问题不能犯错。
随着发言的继续,参与保全李承乾的人越来越多,申国公高士廉之后,宰相房玄龄也出面了。
“陛下,臣负责与马周审理此案,原不该表态,但皇太子之过多少情有可原,恳请陛下宽恕。”房玄龄作为当朝宰相,发言自然是格外有分量的,他出来请求原谅李承乾,自然意义非凡。
至于先前的高士廉则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他出来保李承乾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岑文本紧随其后,作为中书侍郎,天子近臣,他比谁都清楚皇帝陛下的心思,自然会站出来保李承乾。
这三个人出面,分量一下子很重很重,朝堂上的所有人也看的分明,心中也都渐渐有数。
就在他们愣神的功夫,长孙无忌出面了,行了个大礼直接跪在地上,沉声道:“陛下,皇长子是臣的外甥,臣的话自然也有私心,恳请陛下宽恕,免皇子死罪。”
没有任何理由,直接告诉你我有私心,长孙无忌在这件事堪称是光明磊落,也直截了当。他这番看似没有说服力的话,实际的效果却是最有用的,因为其中不仅有他长孙无忌的面子,还有长孙皇后的面子,分量十足。
同时向所有人表明,我这个当舅舅都有私心,可以明确说出来,那么皇帝陛下作为父亲,岂能没有恻隐之心?这没什么不对的。否则岂非冷血?
李世民听到之后,摇摇头,轻叹一声:“你们啦……”
只是一声叹息,再没有其他言语,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父皇不打算饶恕李承乾?李泰不仅微微错愕。
也就是他错愕的功夫,身旁一道人影闪出,定睛一看正是晋王李治,只见他上前道:“儿臣恳请父皇宽恕皇长兄死罪!”
都在求情,晋王李治出面又多了一层新的意义,这是来自于兄弟间的求情。虽然大理寺没有定案。但是外界有传言说东宫谋反当日,曾有人闯入芙蓉园试图行刺晋王殿下。
但是今日,晋王殿下却出面向皇帝求情,足可见晋王殿下之仁厚,念及骨肉手足之情啊!而且如此一来,求情人群的范围更广,分量也更重。
看到这一幕的谢逸很高兴,着应该才是今日的重点,李治要彻底走上台前。单单是今日站在朝堂之上分量并不够。一个让要想真正让别人注意到,真正有存在感,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谢逸没有直接告诉的李治,因为这件事显得很功利。而是通过狄仁杰去影响。李治最终这么做了,谢逸相信除了功利的想法之外,也有很大程度上的真情,他是真的在乎手足之情。他是个好孩子。
李泰自然十分后悔,略微的迟疑给李治抢了先,自己突然就显得十分尴尬。现在再站求情。声势和意义自然也就弱了很多,可是若不站出去,将会被反衬的更加糟糕。
没办法,李泰只得出列道:“恳请父皇宽恕皇长兄!”
两位皇子,一母同胞的弟弟为哥哥求情,这天经地义,也意义非凡。不过是不是真心,场面相当的温馨,分量也相当足够。
御座上的李世民大概没想到两个儿子会有这样的表现,以至于一时间有些许动容。
就在此时,殿外有人呼喊道:“陛下,罪臣有话说!”
殿前武士立即上来道:“陛下,罪臣侯君集请求面见。”
“让他上来!”
李世民应允了一声,百官纷纷转头往门口看去,片刻之后但见昔日威武赫赫的侯君集带着脚镣,在武士的看护下进入大殿。
侯君集慢慢挪动,一步步挪到殿前,缓缓跪下之后,颤声道:“罪臣侯君集参见陛下!”
“嗯!”李世民应了一声,态度十分冷淡。
“臣自知无颜再见陛下,但有些事却必须向陛下奏明!”侯君集一直低着头,完全一副无颜面君的样子。
不过相比起来,大家显然更为关心他究竟要奏明什么?
侯君集沉声道:“陛下,东宫谋反并非太子殿下本意,是我等不断鼓动诱导皇长子错过了事情……臣万死不辞,恳请陛下免皇长子死罪。”
这……
众人微微惊讶,侯君集这是什么意思?自家一下子把罪名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帮李承乾洗白。
不过还别说,效果很直接,他这样子一认罪,等于是给了李世民可以宽恕李承乾的直接理由。比之那些求情显得更为有用,至少在表面的过场上很有用。
所以再有几个人求情,多说几句之后这件事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李世民最终松口道:“罢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本来死罪都难逃,现在改成活罪已经算是不错,谋反是大罪,按照古代的刑罚制度,仅次于死罪的便是流放。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得出的结果是李承乾一家流放到黔地,距离长安数千里之遥,已经算是蛮荒之地。
这个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谢逸只是淡淡一笑,朝堂上的部分人则松了一口。当然了,也有那么一些人心里肯定不是很爽快,比如魏王李泰。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说的,李承乾被流放到黔地,估计终生都不可能再回到长安,自然也不会再有什么威胁。
仔细说起威胁,倒是旁边的晋王李治威胁更大……
李承乾在殿外听到这个结果,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此刻他已经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像是在东宫那天父皇的说辞一样,他终究还是疼爱自己的,无论如何给自己留了一条命。
求情的那些人或许都各有目的的,有些人是要心存感激的,比如幼弟李治,李承乾在他身上看到了手足之情。
但是其他人,好比魏王李泰就不尽然了,他的目的究竟是有多不单纯谁知道呢?要是他登上皇位,自己即便是远在黔地恐怕也……
罢了,生死有命,先离开长安再说吧,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自己如今这个处境,哪里有资格有太多额外的要求和奢望?
没什么不好的,就这样吧!
突然之间,李承乾心中竟然有种解脱的感觉,格外舒坦。
……
李承乾判了流放,被网开一面,但是侯君集等人就不可能那么幸运了,死罪是必然的。
在被殿前武士押出去之前,侯君集沉声道:“陛下,臣自知罪孽深重,玩死难辞其咎,但能否恳请陛下看在臣曾为大唐效力的份上,饶恕臣的妻儿?”
顷刻之间,很多人突然明白过来,侯君集为什么会突然上殿将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为废太子李承乾开脱。
现在大家明白了,他是想要通过此举换一个人情。侯君集自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想要通过这个方式来换取妻儿的生存,毕竟谋反是大罪,是要株连家眷的。
虽然这时候和皇帝谈条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是侯君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冒险,他相信李二陛下骨子里是个仁厚之人,不会很介意的,更何况自己过去确确实实为大唐立下大功。
李世民听闻之后迟疑片刻,沉声道:“你过去确实曾为大唐立功,将功为折给你的妻儿倒也无不可。何况当年恰是你推荐了谢逸,带了神药救了李治的性命,也算有恩于皇家。
朕答应你,饶你妻儿,让他们去岭南,在那里生活……”
去岭南也有流放之意,但相比于死罪已经很不错了,只要能活下去已经再无奢求。侯君集听到之后,跪下伏地道:“谢陛下隆恩!”
那一刻,有人看到侯君集老泪纵横,有人听到他声音颤抖,隐有几分凄凉……(未完待续。)
第四〇六章为与佳人长相守
尘埃落定,些许大事告一段落。
侯君集、杜荷、李安俨、汉王李元昌、昔日的齐王李佑、阴弘智等人以谋反罪论,全部处死。
也许是顾念着他们曾经身份高贵,曾为国家做过贡献,所以给他们留下了最后一丝体面,不至于斩首。而是绞刑或者白绫三尺、鸩酒一杯的下场。
最为幸运的便是废太子李承乾,他侥幸活命,被流放到了黔地,此去数千里之遥,多半再也不没有机会回到长安。
临走的那一日,长安城里没有一个官员故人前去相送,一个谋反的废太子,扯上关系有什么好处呢?
在这种事面前,大部分是是比较势力的。皇帝李世民本来可能有意再见长子一面,但碍于形势和身份,最终只能作罢!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晋王李治带着晋阳公主李明达去了。
很多人看见晋王和晋阳公主策马狂奔,在明德门外追上了废太子的车马,然后兄妹三人在路旁说了许久话。
有人看到晋阳公主抱着侄子李象热泪盈眶,晋王李治则准备了不少的吃食衣物相赠,然后依依惜别。
消息传到城里,谢逸连连点头。
李治果然是个重情义的少年,今日这一举动毫无疑问是加分项,必定有利于提高口碑,相信李世民听说之后也会很高兴的。
当对谋反案和废太子处置结束之后,接下来最要紧的事情自然就是重新议立太子了。
这新的太子人选嘛,哼哼……
谢逸并不着急,鉴于天气比较热的缘故,他又搬回了辋川别墅。关于自己私自调兵的事情,李世民仍旧不曾过问,好似完全忘记了这件事一样。
帝王心思难测,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罪不至死是肯定的。当李治走出群臣,走入皇帝眼中的时候,李世民就一定会留着自己,这是必然的。
不过新太子的人选,按理说应该很快出炉的,但李世民似乎有意拖延。
已经有三个月身孕的郑丽婉靠在竹榻,轻轻摇头道:“估计皇帝是在反思,三郎可还记得,我当初说过皇帝可能是在学三国孙权。
但事与愿违,没有控制好。如今的结果你也看到了。所以皇帝肯定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接下来立谁也会很慎重。”
“你觉得会立谁?”
郑丽婉道:“站在咱们家的立场上,肯定是希望立晋王殿下了,但魏王和吴王不是没有机会……所以恐怕还需要废点功夫。
不过我们自己动手太过危险,出了废太子的事情,皇帝肯定会对各种小动作很忌讳,这时候什么都不动反而是好事。”
“说的有道理!”谢逸笑道:“还是贤妻旁观最清明。”
“相信承庆殿肯定派人在调查晋王遇刺案,和华阴袭杀案,谁是最大的嫌疑者相信三郎心中有数。”
郑丽婉道:“与其费尽心思做别的。只要将魏王搬到就行,吴王那边不用我们动手,也不方便,毕竟吴王曾经对咱们家有功。
我们不动。会有其他人着急的,比如长孙司空,或者太原王家。加之晋王殿下本就仁厚,且有才华。相信皇帝陛下会慎重选择的。”
谢逸点点头:“确实如此,魏王那边我会尽快调查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给他点小圈套。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想要完全置身事外已经很难,是时候赤膊上阵了。”
“嗯,不过万事小心,不可过于冒险,如今家里孩子越发多了,你的安危就越发重要。”郑丽婉自打怀了第二个孩子,身上的母性光辉越发浓重。
“放心好了,我省的,你安心养胎,给我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就行。”谢逸道:“最好有个女儿,长得像你这般漂亮,温柔可人,那就最好不过了。”
“怎么,旁人都喜欢儿子,都希望多子多福,你却……”
谢逸摇头道:“男孩子长大了越发淘气,小时候惯着他们,往后就得适当严格些了,不然将来会无法无天了。
还有啊,家里男孩多了,难免……看着皇家如今的模样,真是闹心。”
“三郎莫要多想,咱家不是皇家,没那么多复杂的事情,不会的。”郑丽婉道:“咱家姐妹多,只要往后你在家的时间多,孩子自然是不会少的,重点还是自小的教导,让孩子们明白事理,手足相亲。”
“说的是!”谢逸道:“儿女成群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往后呢我肯定待在家里的时间多,隔三差五的让你们多生几个……”
“为谢家生儿育女,绵延子嗣自然是我们的责任,也乐意至极。只是一点,三郎得雨露均沾,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