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枭雄的民国 >

第33章

枭雄的民国-第33章

小说: 枭雄的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上吴某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而今,东洋人忘我之心不死,俄国人仍旧占据我大片领土,大好男儿便该血洒疆场,为国之强盛而战斗,为民族之崛起而战斗。”

吴孝良讲话完毕,掌声经久不绝,人人热血沸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多少有志男儿毕生之梦想,班定远投笔从戎,成就一番伟业,又让多少人心驰神往。而今的国学生绝不缺乏报国热情,只是一腔热情不知报予何处……

吴孝良看到自己成功引燃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不禁暗道:此英雄尽入吾彀矣!

第82章表态(爆2)

舆情已经沸腾到顶点,吴炳湘迫于压力只好辞职,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准备搬到天津去做寓公。倒陈派的先锋一倒,陈锦焘恢复自由,立刻向国会抗议,警察厅滥用职权擅自限制政府要员的行动自由,并要求立即求见大总统陈述冤情,冯国璋大感头疼,他喜欢看皖系内斗的笑话,并不代表他想下水参与其的争斗。

学生们最终被释放,所有人为大家坚持取得胜利而欢呼,吴孝良则为学生们的天真而感慨:政府才不会在乎他们的死活,说到底不过是人家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已。

吴孝良辞别梁遇春与田维岚,回到筹备处,李五一抱怨道:“旅长,下次你说啥我也得跟着你。”

“这次的牢没有白做,有意外收获,明日派人去北大散发传单,就以西北边防筹备处的名义招收学生兵。”

尹呈辅有些不解:“学生们都是将来的精英,能跟这些行伍丘八们凑成一块?”

“振之兄,别小看了理想这个东西,他能让你心甘情愿做一切事情。”

果真,传单发下去第一天来报名者竟有两百人之巨,那日参与游行的人便占了半数。尹呈辅由衷的感慨道:“咱们旅长真是原福将,做个牢还把之前头疼的难题给解决了。”

吴孝良惊讶的发现,那日游行的眼镜男梁遇春也赫然在列,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一腔报国热血倒是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

学生团成立,吴孝良便一头扎在军营里搞训练工作,外面政客大佬们厮杀的流血漂橹似乎于他半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徐树铮的突然赶回,让他意识到了北京政坛事态已经到了非收拾不可的地步,而他也很难再置身其外。

徐树铮竟然亲自赶来西北边防筹备处见吴孝良,一见面便表情沉重的说道:“维,有件事你必须知道,第四混成旅被吴自堂瞄上;做了许多手脚,芝帅知道后虽然大发雷霆但还是默许了他的行为。我已经为你重新争取到番号,部队在拉起来便是,时日长远,谁笑道最后还未可知。”

徐树铮一番表态从侧面也证实了,皖系内部的斗争已经趋于表面化,如果段祺瑞处置不当很容易导致皖系分崩离析。吴孝良早猜到是吴光新动的手脚,此人乃段祺瑞内弟,深受其宠幸,自己不过是一个后进之人,如何抵得过人家的分量,被放弃也是应有之举。

“孝良最近招收了一批各大学的学生,已然颇具规模,请又公检阅。”吴孝良不愿再继续那些话题,他早就心寒的彻底,对他们那些斗争,厌烦到了几点,况且他的第四混成旅也不是任人拿捏的,想一口吃下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一副好牙口。

吴孝良引着徐树铮来到兵营,这支部队乍一看便使人眼前一亮,除军容风貌整齐,气势如虹外,给人感触最深的便是气场实足,从里到外透着一种热情,如火一般,能将靠近他们之人烤的滚烫。

徐树铮看着列队齐整的学生团士兵点点头,这个吴维的确有些手段,大学里的学生向来以偏狭好事之名让人头疼,如今竟被治的服服帖帖,令行禁止,不由暗暗叫好。

他清了清嗓子:“同学们,看到你们一片报国热情,我很感动……”

徐树铮的讲话规矩,无非是强调尽忠报国,军人需以服从为天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窃窃私语起来。小徐讲话完毕,响应并不热烈,学生兵们也没有见到高级长官的兴奋之情,禁不住有些意兴索然。

吴孝良见徐树铮的讲话引起一片不以为然,便补充道:“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是为你们第一要务,然陆军部招你等来此,绝不仅仅是使你等服从长官命令,你们所在之地乃是西北边防筹备处,所以你们在此的终极目标是驱逐鞑虏,收复失地,军人服从长官是战斗取胜之道的根本,军队里最要不得的便是英雄个人主义,轻则连累同袍,重则败坏战局,所以你们要谨记于此,来到这里,我们这些七尺之躯便不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属于整个华民族。”

一番讲话立刻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掌声响起一片,难掩激动与自豪。

吴孝良双手下压示意安静,随即又讲道:“在场诸位同学皆义无反顾身许国家,我身为诸位同袍长官,在此起誓,绝不让你们留无谓的鲜血,绝不参与国人之内战,你们只为御侮外敌,收复失土而生。”

徐树铮听到吴孝良如此说,不禁心头一跳,这是他吴维在表态,也是一种抗议,明确表示不参加内战,便是对总理武力统一国的政策的消极抵制。心里有些埋怨段祺瑞偏颇,致使这样一位将星离心离德。

徐树铮回京虽然稳定了京师政局,研究系一干人马不得已偃旗息鼓,陈锦焘仍旧稳稳的坐在财政总长的位置上,于是西北边防筹备处成了最大的赢家,财政款项源源不断的拨给筹备处。但让尹呈辅大惑不解的是,吴孝良没有首先去买枪支弹药,而买了一百辆大卡车。

看着钱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却没换来军备武器;他心疼的道:“旅长,咱们买许多这铁疙瘩干啥?”在他看来只有购买军火才是硬道理。

“振之,你可别小看这些铁疙瘩,都是宝贝啊。”现在吴孝良最头疼的便是汽油,有车却烧不起油是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难题。

一夜之间风云变幻,整个北京城都在谣传,各省督军已经表态反对继续对南方用兵,报上也云山雾罩,更有甚者,某报纸竟然爆出,支持段祺瑞的铁杆督军倪嗣冲居然也反对继续作战。

段祺瑞终于在汉口返京,没有带回来吴孝良第四混成旅的一兵一卒。但那位年轻的少将旅长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但没闹情绪,还亲自去正阳门车站迎接其归来,毕恭毕敬,似乎没有一丝不满,一些幸灾乐祸之人试图从他们的言行找出一些端倪,却失望的发现,吴孝良被叫上了段祺瑞的专车。

第83章风起(爆3)

吴孝良上车后便一言不发,段祺瑞向来不苟言笑,干咳一声,说道:

“维啊,南方局势不稳,需要第四混成旅坐镇,王植堂先代你暂领一阵,不要有顾虑呀。”

“芝帅说笑,第四旅有王植公看着孝良就放心了,如今正好全力以赴筹备西北边防。”吴孝良笑道,心里却腹诽着,你都先斩后奏了,我又能怎样?大吵大闹吗?不如先把补偿捞足了。

“哦?听说维将筹备处搞的有声有色,还招收了大学生兵,很好,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段祺瑞见吴孝良很上道,心情大好,于是放开了承诺。

“嘿嘿,困难没有,要求倒是有一个,只是……”吴孝良说道这里特意停顿了一下

段祺瑞道:“但讲无妨。”

“俄国人自顾不暇,士兵们气势正旺,希望总理下令一举平定蒙古。”吴孝良也不罗嗦直接亮出底牌。

段祺瑞点点头,“年轻好呀,有气盛的资本,又铮也和你一般急不可耐。”

吴孝良心一阵紧张,生怕段祺瑞言辞拒绝将大门关死,此时顾左右而言他,难道想和稀泥?岂料段祺瑞沉吟一下问道:“西北边防筹备处可有一战获胜的把我?”

吴孝良一颗心激动的狂跳,大喜道:“芝帅,没有俄国人支持,蒙古的王公喇嘛们实在不值一提。”

“好!好!好!”段祺瑞连说了三个好。

车至总理府,两人分别下车,段祺瑞转过头,脸色变化,沉的能滴出水来。

段祺瑞实际上已经焦头烂额,曹锟、王占元,李纯一干人等纷纷在私下里串联准备再一次抵制其武力统一南方的政策,如今他最信任的倪嗣冲也发来密电,提出止兵停战,连吴孝良这个后进末学也来和自己谈条件,所有人都想拆他的台,后面的路将步履维艰,但他段祺瑞岂是轻言放弃之人。

“又铮,立刻去天津见曹仲珊,稳住他一切都好说,否则形势还真有不可收拾的危险。”

徐树铮忙道:“芝公放心,曹仲珊已经答应退出督军会议,不过有一人非除去不可?”

“哦?是谁?”段祺瑞对这些阴谋暗事很不以为然,但他也不会出手阻止。

“陆健章,今次督军联合反战,背后始作俑者便是这厮。”徐树铮恨恨的道。

“又铮,行事一定要谨慎,不可妄动杀手。”段祺瑞语重心长,徐树铮于他不仅仅是大秘,有时更似忘年之交,看着徐树铮年不满四十两鬓便已现白发,心叹道;我得又铮如刘备得诸葛。

“又铮,你思量一下,那个吴维是否让铨叙局叙个将,安抚一下情绪,关键时刻不能有人再拆咱们的台了。”说罢叹口气,竟少有的抱怨起来:“这个吴植堂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就算想要兵权就不能把吃相做的好看点吗?”

徐树铮沉吟了一下回道:“吴维内明之人,大事不会犯糊涂,升将大可不必,如此不是安抚,反倒是害了他。”

段祺瑞点头称是:“这个吴维胸有正气,有时却过于意气用事,如果他不只身返回北京又怎么会给了植堂趁虚而入的机会?”

徐树铮却不以为然;笑道:“少年人吃上点亏,不是坏事。”

“你到看好他,真是少有。”段祺瑞语气逐渐放轻松,他惯常不苟言笑,只有徐树铮在时他或开上一二玩笑。

段祺瑞的好心情没等持续到晚上,坏消息自南方传来。冯玉祥在汉口率先通电全国,反对用兵支持停战。这一举措出乎所有人之意料,督军们私下里还在讨价还价,突然有人先跳出来,他们反倒不再串联,坐定了看风行事的主意。冯玉祥本以为自己枪了先机,率先发难,然后各省督军必然群起响应,到那时他便是做一省的督军也不过分。但偏偏事与愿违,他跳出来后,竟无一人响应冷了场,首倡变成耍猴。更让他难堪的是,顶头上司曹锟通电全国,撇清与其之关系,并望他迷途知返,以国家大局为重。

冯玉祥气的大骂曹锟是首鼠两端之小人,然而却无可奈何,各省督军没有如意料声援支持他,甚至想踩一脚的都大有人在。

民国七年一月二十四日,段祺瑞下令撤去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一职,交与第四混成旅旅长吴光新暂代。

尽管反段反皖势力再一次被压制下去,但北洋政府乃至皖系内部反战声浪却日益高涨,段祺瑞迫于无奈只好下令,南方叛军凡愿意招安者,均给予**番号,并允许原各省军队返回本乡。就此段祺瑞武力统一国的计划彻底粉碎。

南方战事结束,徐树铮便开始鼓动段祺瑞对蒙古用兵,段祺瑞推搪不过,便无奈的道:“明日国会共议,如半数通过,我便再无异议。”

徐树铮见段祺瑞松口大喜,还不亡恭维一句:“芝公英明。”

秘书敲门进屋,低声道:“总理,吴维求见。”

徐树铮立刻抢道:“让他进来,正好有事商量。”

段祺瑞被徐树铮枪了话,摇摇头道:“对外用兵须谨慎,你们都太急躁了。”

吴孝良进屋,徐树铮拉他坐下,“维,芝公已经准了筹备处北上……”

再看段祺瑞竟自顾自批阅起了件,眉头却逐渐皱起,冷哼一声:“冯华甫最近又不消停了,上蹿下跳。”

徐树铮见段祺瑞心情大坏,便不再提对蒙古用兵一事,“何不就此逼迫其下台?”

“让冯华甫下台还不容易,关键是谁能顶替他。”

“何不将徐卜公请回来。”吴孝良插道。

段祺瑞与徐树铮俱是一愣,随即拍手称快。

“妙极,又铮,咱们便推徐卜五上台。”

秘书又急匆匆进来,手里拿了份报纸,焦虑的道:“总理,学生又闹游行了!”

徐树铮皱眉道:“这些学生偏狭好事,应该都交给维去管束,省得天天吃饱了没事撑的闹游行。”

段祺瑞对学生游行早就见怪不怪。

“这次又是为了什么?”

第84章国会斗殴

“我华民国商人在俄国境内绥芬河以东遭集体枪杀。”

秘书声音淡淡,说出来的话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将报纸递给段祺瑞,转身退出。

“这个绥芬河在什么位置?”

“绥芬河发源于我国境内,大体在吉林省以东。”

吴孝良适时回答道,他在筹备处翻了几日地图,此刻正好用上。

段祺瑞暗暗点头,此子还算有心,又转头看向徐树铮。

“又铮说说该如何处置?”

徐树铮脸上升起戾气,说道:“马上采取措施,驱散学生,顽固分子一律逮捕入狱。”

段祺瑞又望向吴孝良,问道:“维说说你的看法。”

吴孝良看了眼徐树铮,一阵犹豫,但还是说出了不同的想法。

“芝帅,又公,依学生之见,学生运动如果加以利用,也会变成我们手的利器。”

段祺瑞目光炯炯,紧盯着吴孝良,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既然如此说,必然是有了对策。徐树铮也大为好奇,催促道:“快说说看,到底有何妙计?”

吴孝良略一思索,说道:“舆情汹汹,皆因积怨已久却苦无爆发的出口,如若因势利导,不但一举多得,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下去,详细一点。”段祺瑞显然被勾起了兴趣。

“首先,出现这种重大的外交灾难必须有人负责,最佳人选便是新华宫那位。”徐树铮听吴孝良将矛头直指冯国璋,腹诽着,你小子原来也记仇啊。嘴上却赞同:“妙,他冯华甫这回想体面的下台也是难得了,一个罪己诏自是难免。”

“其次,政府此次站在学生一边,外交上声讨俄国,鼓励学生参军,抵御外侮,军事上陈兵、蒙、饿边境,随时准备进入外蒙古草原。如此以来国内压力便会分流于无形。”

段祺瑞赞道:“好主意,前两则马上去办,只是出兵这一条还须在国会上讨论。”

吴孝良一阵气短,段祺瑞好生倔强,只要提及到涉外兵事,便能缓则缓。这些旧军人成长于晚晴,对外国用兵忌惮到了极点,谨慎固然好,但一味的隐忍退让又如何向国人交代?

“芝公!”

“不必多言!”段祺瑞疲惫的挥挥手,示意两个人退下。

徐树铮只好领着吴孝良退出去。

吴孝良的提议很快便被放到国会上讨论,争吵了一整天也没结果。晚间,消息走漏出去。几乎半个北京城都知道北京政府准备出兵外蒙。闹事的学生们吃惊不已,政府不应该镇压他们吗?怎么还站在了他们一边,一旦产生疑虑,士气便萎靡下去,游行最终不了了之。

昌平回龙观西北边防筹备处兵营里,钱铭钧哥几个穿着普通士兵军服,正绕操场跑圈,军法科长王怀事一丝不苟的记着圈数。几个从前大权独揽的科长如今成了所有人打倒的对象,上至同僚下到杂役,稍有不满便将挂牌牌提在嘴边,他们又羞又怒却毫无办法。由于平日里散漫惯了,每天总要因为各种细节问题被罚绕操场跑圈,这也算是吴孝良对军法执行上的一种人性化改进,取缔了军棍等具有明显羞辱行至的体罚措施,代之以绕操场跑圈,罚关紧闭等。一个月下来,几个少爷坯子竟强壮了许多,也算是因祸得福。

钱铭钧放慢脚步低声对身后张科说:“听说姓吴的建议出兵外蒙。”

张科眼睛一亮:“好事啊!哥几个早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