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宋-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双方还达成了关于对金作战的协议,规定在三年后,如果国内局势安定下来了,就共同出兵进攻金国。收复以前失去的土地。
这些比较好谈的内容都谈完了,自然就论到比较难以解决的边境线划分问题了。
岳云表示汉中、陕西之地皆是大宋以前的领土。宋国是一定要收回这些土地的,不然就跟赵构当皇帝时,那个只知屈膝投降的朝廷没有两样了。但考虑到陕西是辽国从金国手中夺取的。宋国可以向辽国提供一些银钱上的补偿,而剑门关、汉中、大散关、阳平关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宋国的领土。是被辽军抢占的,自然应该归还宋国。
而耶律普速完却表示,陕西是不可能归还宋国的,而汉中、剑门关等地可以归还宋国,但大散关、阳平关、斜谷、子午谷等重要关隘却要控制在辽军手中。同时,就这样把土地归还宋国,她亦无法回去向母后和皇兄交差,宋方必须作出补偿。
最后,岳云犹豫了很久,衡量了几天。考虑到暂时还不能和辽国撕破脸,且自己离开了临安这么久了,也该回去坐镇了,以免发生突发事件。
而且,由于收回了剑门关。四川北部也并非全无屏障。待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之后,以后再找机会夺回大散关——阳平关一线的关隘。
至于辽军要的补偿,他只同意以银两支付,因为现在他最不缺的就是银子了。
而辽国似乎很缺钱,在和耶律普速完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岳云一次xìng补偿给耶律普速完五十万两白银。
原本耶律普速完是提出以国家名义补偿的。不过,岳云却是多长了个心眼,担心这事写进协议里会成为别人攻击的把柄。于是便称这五十万两白银是由他自己出的,是向耶律普速完购买战马所用,不写进条约内,并要耶律普速完送他一些战马。
耶律普速完听闻之后,黛眉微蹙,略有所思。尔后却终于点头,同意了岳云的意见。
德昭元年九月十rì,在剑阁县城南十里外的大帐内,宋辽双方达成了历史上第二个同盟协议,史称《德昭盟约》。
盟约的主要约定有以下三点:
宋辽两国为兄弟同盟国家,宋为兄,辽为弟。将在三年后共同发起对金国的进攻,不得借故拖延或者与金国缔结任何协议。
宋辽两国的临时边界以阳平关、斜谷、子午谷、大散关为界,以上四关同时作为两国的通商口岸,由辽军负责保护以上四关商人交易安全。至于双方的最终国境线,则待对金作战之后再行划定。
宋辽两国展开互惠民间贸易,两国商人到对方国家交易、开店享受与本地商人同样的权利,亦承担相同义务,宋辽两国均不得对对方的商人施以岐视、打压、加税等不公平措施。
条约达成以后,岳云和耶律普速完作为《德昭盟约》的签字人,在上面落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派人飞报本国朝廷批准。由于之前两人都有本国皇帝的授权,报批其实只是履行一个程序上的盖章而已。
与此同时,达成协议后,辽军开始从占领的四川各地向北撤军。同时,双方亦释放了对方的全部战俘。
到了十月一rì时,辽军已经全部撤退到大散关——阳平关以北,所有被俘的将领及官兵均已放回。而那五十万两白银,也已通过水运经长江、汉水运到了汉中。然后交给了耶律普速完派来的接收人蒋伟。
四川之地,则由张宪暂时负责镇守,而辅佐的文官,岳云经过一番考虑,最后还是确定了虞允文。
一来他们两人皆和自己关系密切,是自己最信得过的人之一。
二来他们两人皆是四川人,张宪是四川阆中人,虞允文是四川仁寿人。由他们主政。既了解四川状况,也易于被四川本地官员和百姓所认同。
三来他们都熟知台湾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正好可由他们在百废待兴的四川推行新的管理体制,让四川可以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切都交办妥当之后,岳云方在汉中登上了杨月来接应的船队,准备顺江而下至鄂州,再从长江航行到池州,再从那里靠岸,从陆路回临安。
迎接他的,将是一场虽然不是真刀真枪的战场,但却比战场上更加险恶和危险的斗争……RQ
第五百六十七章晋封汉王
德昭元年十一月二十八rì,岳云等人终于回到了临安。从四月出兵进攻刘琦开始,到现在历时整整七个月了。他终于削平了刘琦和吴璘这两个割据政权。一统了南宋。现在全国已经平定了下来,应该是考虑休养生息和如何反攻金国了。
临安皇宫大殿内,岳云向赵琢和朝中群臣述说了一下平定刘琦和吴璘的大致经过。
早在一个月前,临安便得到了岳云与辽国达成协议,辽军北返关中的消息。虽然此役没能收复大散关——阳平关一线的重要关隘,但能够通过谈判,兵不血刃地收回剑门关、汉中等地,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毕竟岳云的部队从四月进入池州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作战了半年以上,虽然屡屡获胜,但部卒却也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新收复的荆襄及四川之地还要驻扎大量人马,以防金军和辽军南下。同时,许多地方的官员都已逃亡,也需要大力补充。这一系列问题都要慢慢来解决。
赵琢在听完岳云的讲述后,也连忙夸奖了他一番,然后册封岳云为汉王,加太尉衔,并赐尚方宝剑一柄。赏银万两,绸缎一千匹。所有西征的立功将士,皆有封赏。
殿内官员们见赵琢如此厚赏,均纷纷向岳云道贺,恭祝他成为大宋难得的异姓王。岳云不得不一一还礼。虽然他嘴角含笑,心中却是肉痛,暗忖赵琢哪有钱封赏,国库里都能养老鼠了。封赏的钱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得自己掏腰包。
看着一众官员向岳云道贺,刘子羽、何铸、王居正等却在一旁冷眼旁观,默不作声。三人对视了片刻之后,神sè皆十分yīn沉,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刘子羽这时便出列向赵琢躬身说道:“陛下。眼下我大宋既已平定藩镇之乱,全国一统,当以恢复民生,安定地方为当前之要务。现各地官员多有逃亡,而安置流民,重建各地府衙,组织税收。也需大批官员。微臣建议,重开科举。以为朝廷选拔人才,方能保我大宋百年安定!”
他此话一出,众臣皆纷纷点头称是。现在荆襄、四川、江南等遭受了兵祸之地,官员不是被杀就是逃走了,地方政权陷于瘫痪。全赖驻扎当地的岳家军维持秩序。但是由军队一直扮演治理地方的角sè显然不太适合,就算是岳云本人,也不愿意过多的让自己属下的将领去充当地方官的角sè。他可不想建立一个军zhèngfǔ。
只不过。对于刘子羽提出的,重开科举之事。他并不太赞同。这些通过科举考上来的学子,大多重视诗词文采,让他们吟诗作画,出口成章,那是拿手好戏。但要他们治理地方,发展经济、为一方谋福,却可以肯定,大多数皆不堪用。
这时,赵琢见刘子羽发问。心忖,你问朕有什么用?朕还不是得听岳云的。
于是,他便将头转向岳云,和颜悦sè道:“不知汉王有何意见?”
岳云见赵琢如此“上路”,倒也微微点头,他亦行了一礼道:“启禀陛下,臣以为,眼下官员缺乏。举行全国考试以选拔官员是一项必要措施。只若要按以往科举考试那样,以诗赋、经义定名次,本王却是不敢苟同!如此选拔上来的官员。恐怕多数难堪大用!”
王居正一听,当即便怒火万丈。因为他就是通过科举考虑,成为状元,再得赵鼎赏识,才平步青云的。听岳云这意思,莫非自己还成了不堪大用之人了?
他也顾不得是岳云将他从琼州那个偏僻地方救出来的。立刻便反唇相讥道:“汉王倒是别出心裁。这科举制度乃是从前隋开始,沿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我朝也从科举之中,选拔出了不少人才,真宗朝时的寇准、神宗朝的王安石、哲宗朝时的司马光等名相,谁不是科举选拔而来的?怎么会多数难堪大用呢?”
他这话一出口,众臣皆是吓了一大跳,心想当着岳云的面这样说,岂不把这位独揽大权的汉王给得罪到底了?岳云只需使个眼sè,只怕赵琢就会将王居正拿下,革职查办。
岳云眼中闪过一丝不快,但却依然微微一笑,毫不在意道:“王大人有此想法也属正常。毕竟科举制度推行了这么久,已经深入人心。要突然否定它。王大人定会觉得难以忍受。但其实,它的弊端亦是明显之极。岳云请问王大人一句:在王大人当年参加科举之时,考试的是什么科目?”
王居正愣了一下,随即便脱口而出道:“当然考贴经、诗赋、墨义这些内容了。下官出身贫寒,也是熟读《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等五部大经,以及《论语》和《孟子》两部兼经,并经州试、省试和殿试之后,才入朝为官的!如果不是参加科举,王某现在只怕还在家务农呢!”
岳云摇了摇头道:“王大人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并不是将科举制度全盘否决。象科举规定,任何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相当好的制度。让王大人这样为代表的贫苦书生也有机会为官。可是岳某却以为,这科举中考试的内容,却未免太不合适宜了一些。其他暂且不说,就以王大人当年所考的内容来说。您在实际为官过程中,有多少时间,多少事务会用到考试中的那些内容?”
王居正顿时一下子被问住了。他是从一个九品的莱阳县主薄一步步升上来的,当过县令、知府、主事等职,最后才成为了兵部侍郎,而现在更是成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自然对官场中的大小官职,平时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清楚。
可要说这当中有几次能用到诗赋、经义的,那还真没几次。要展现他吟诗作画,舞风弄月的才华时,多半都是在青楼勾栏等场所,与一干jì女打情骂俏。用这些诗词来打动那些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
而官场中的事务,大多都是统计、报告、计算、审判,以及处理一些突发的如救灾、抢险、济民、收税、安置等工作。《诗经》、《周礼》、《论语》之中虽然也有一些处事原则的内容,但都是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想要用这些经书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完全是无稽之谈。
王居正一张老脸顿时涨得通红,思索了半天才强辩道:“诗赋考验的是文采,经义考验的是为人的道德准则,有了这些,才谈得上治国安邦,人若连这些基本礼义廉耻都不知道,一篇文章和诗词都写不出来,又如何为官呢?”
他虽然仍在据理礼争,但众臣都听得出来他的已经理屈词穷。
岳云这时也蓦然醒觉,知道要完全推行改革,阻力甚大,这王居正算是自己从海南请回来的被贬官员,对自己应该算是比较感激涕零的了。连他都反对废除科举,可想而知其他官员会如何对待改革了。
想了一会后,岳云方说道:“既是如此,那便可将科举考试多设一些科目。不光是考诗词经义,同时也要考算术、外语、武功、工艺制造等内容。以为朝廷选拔出不同的人才……”
“比如兵部,就要懂战争策划、排兵布阵的人员,否则如何制定对敌作战计划?而军部,则需要武功高强、善于临场指挥作战的勇士;礼部,时常要接待外国使节,选拔懂外语的人才便是重点。而工部,多从事武器制造,以及建桥造房,自然就得选拔在建筑、制作有杰出天赋的人员。这些考试完全可以列入科举之中,成为其中一科目,让考生自己选择报名!”
岳云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一般。武将倒还好说,在武唐时期,武则天也搞过武举,有人还为此中过武状元。但在以往,工匠都是被划为“匠户”一类,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可听岳云的意思,这些工匠、通译竟然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参加科举,并担任正式官职。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刘子羽和王居正对视了一眼,也不禁大为惊奇,感觉这样一来,科举就搞成了一锅大杂烩了,什么人都能来考。懂算术的,以那些商人掌柜为最多,武功嘛,不用说了,那些小兵、江湖好汉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然后匠户、通译都来参加了……堂堂文人竟然和这些斗升小民,粗鲁武夫一起参加考试?
可两人却又提不出反对意见,因为这些人才的确是朝廷急需的,特别是火器研发上,一名熟练的火器工匠,工部开出的俸禄都堪比一个五品知府了。还专门派人对其家人进行保护。难道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排名,竟然要就此颠覆了吗?
赵琢见众大臣皆不再反对,于是便连忙说道:“既然众卿皆不反对,那便按汉王的意思办吧!礼部先草拟出一个计划来,然后交由汉王过目,过年后,再予以施行!现在退朝!”RQ
第五百六十八章飘雪阁的聚会
第五百六十八章飘雪阁的聚会
走出皇宫之后,刘子羽却没有立刻上马车,而是向王居正和何铸作了个古怪的手势,然后才上了马车,向大街上行去。
马车徐徐开动,王居正和何铸的马车也没有回家,而是载着主人径直向飘雪阁开去。
作为临安四大青楼之一的飘雪阁原本是吴健chūn的产业。但金军南下时,吴贵妃、张贵妃等一干宫中嫔妃皆被好sè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抓走。吴健chūn自觉失了靠山,再在临安混下去,不免有些心中不安。听闻朝廷正大力开拓远洋贸易,尤其是鼓励海商探索前往大食、威尼斯、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英吉利等地的航线。便将飘雪阁挂牌出售。
而刘子羽则趁势购下了这间青楼。除了利用其牟利外,还将这里作为自己等一干清流聚会商议的场所。
刚才在皇宫门口的手势,便是示意要何铸和王居正一起去飘雪阁商议。
进入飘雪阁的大院后,王居正和何铸才发现在院内的广场上,已经停着数十辆马车,看这些马车的样式和装饰,都显是大有身份地位之人。两人不禁暗自心惊,看来刘子羽召集了不少人,必是要图谋什么大事了。
两人下了马车,立刻便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jì女上来逢迎。随即,便引着他们七转八转,到了一间很大的厅屋内。
现在这里面正端坐着一名中年武将,他留着短须。身板硬朗,穿戴着一身铠甲,正是前四川宣抚使吴璘。
而在这厅屋内还没有别人,估计先到的那些人已经在和飘雪阁的姑娘们快活去了。
何铸和王居正连忙上前和吴璘寒噤。心中暗忖,连吴璘也来了,看来刘子羽要准备进行什么大事了。
观察了一下四周后,何铸方抚着胡须说道:“早就听说飘雪阁是个之处。而且还能rì进斗金。难怪刘大人将所有家产变卖,也要凑足钱来买下这飘雪阁……果然眼光高明山明。”
“唉,当时末将也想买的。只是实在凑不足那么多钱。现在何大人听闻高居监察部长一职,想必比吴某一身闲暇好得多吧?”吴璘满脸堆笑着寒暄道。
何铸一听,不禁苦笑着摆摆手道:“真是让吴将军见笑了。监察部的实权乃在副部长王童手里,老夫不过是个摆设而已。”他苦笑着摆手道。
王居正亦是痛心疾首地说道:“老夫和何大人也就罢了,下官还真为吴将军不值。吴将军好歹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论地位、论资历皆不比那岳飞差。正是因有吴将军在,才保得四川平安,让金辽鞑虏无法南下。可将军这样的有功之臣,竟然被岳云弃之不用。反将自己的一干无才小人提拔重用。实在让老夫为将军鸣不平啊!”
何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