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816章

天兵在1917-第816章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二战盟国在欧洲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这位仁兄打仗真的很强吗?说实话真心一般,他在欧洲战场的盟军当中充当的角色与其说是个军人,不如说是个政客,组织协调才是他的长处。

而且从后来这位兄台能当上美国总统来看,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艾森豪威尔确实更像政客。那么福煦到底像军人还是像政客呢?偏向于后者,因为凡是只管军事不管政治的都当不上总司令。比如说迟钝的霞飞,他的军事才能真心是不够看的。

所以在面对军种的抱团反抗时,福煦也得多掂量掂量,哪怕明知道对方在搞花样,他也只能多忍耐,只能去调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而调解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空军方面肯定希望借此收获点什么,很显然福煦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只能僵持。最后谁首先坚持不住,谁就输了。

一时半儿福煦还是能挺住的,毕竟这个年头的空军还没有后世那么强大,这时候陆军有没有制空权都能打仗,虽然打得比较郁闷和不爽,但不是不能坚持。

而在这种蛋疼纠结的局面中,另一个军种闲不住了,谁都能看出来空军这是冲战后怎么分配军费蛋糕和话语权去的。空军如果如愿以偿,那么别的军种自然就要少一点。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蛋糕变少了不是。

所以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站了出来,他们承诺能够解决讨厌的俄国苍蝇。

“我们将直取什切青,通过一次两栖登陆行动,一次性的解决所有的问题!”

应该说皇家海军的提议也算是山寨,之前李晓峰夺取什切青就是两栖登陆,这回英国人也准备直接拷贝了。不过也不是没有不同意见:“俄国能够成功是出其不意,他们用两栖登陆作战占领了什切青,难道他们不会加强海上防备?”

对此贝蒂的回答是:“以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的实力,足以正面摧毁俄国人的抵抗,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俄国人将会被炸成粉末!”

不过海军的计划却遭到了陆军的反对,在陆军尤其是福煦看来,海军这是准备抢功劳。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两栖登陆,又不是跨海作战,何必这么麻烦,如果能加速增兵柏林,直接从陆上碾压过去不就行了?

为此陆军和海军吵得不可开交,因为双方都清楚,谁能解决什切青的俄国佬,谁将在战斗占据主动,到时候在舆论上一宣传,那还不吸引眼球啊!

尤其是海军,之前在基尔他们可是被教训得很惨,一直都想找回场子,如今正好是一箭双雕,怎么可能放弃?

吵了两天,结构协约国的陆军和海军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只能折中,怎么折中呢?那就是海军陆军一起上,谁赢了算谁的……(未完待续。)

533新战术

暂且不提各怀心思的协约国军队,这帮孙子想要进攻什切青还需要时间准备。让我们先回到华沙战场,看看图哈切夫斯基的表现。

进行第二次调整之后,图哈切夫斯基终于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了,四个师负责阻击北面的三个美国师,剩下的三个师全力攻击麦克阿瑟的步兵42师。

三打一,怎么看麦克阿瑟的处境都不算妙,似乎彩虹师被消灭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不过真实的情况却没有这么理想,麦克阿瑟这个家伙虽然喜欢出风头,但并不是名不副实的鼠辈,他还是有真本事的。

尤其是他发现自己被包围之后,为了前途着想,他必须拼命了。在他的亲自指挥和激励下,彩虹师全体官兵节节抵抗寸土必争,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围攻,表现得可以说相当的顽强。

不光是彩虹师表现得很顽强,北边的三个美国师表现得也不差,面对四个师的阻击,一度敢打敢冲差一点就让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阻击部队出了大洋相。

在这种态势下,图哈切夫斯基终于无法忍耐了,他不得将阻击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副手,亲自指挥歼灭彩虹师的作战。

短短半个月的功夫,图哈切夫斯基简直变了一个人,之前英俊潇洒的奶油小生不见了,变成了胡子拉碴顶着熊猫眼的大叔。图哈切夫斯基压力很大,再也无法像战前那么乐观。战壕战让他伤透了脑筋,红军的火力配置实在是不擅长打这样的仗。

图哈切夫斯基终于意识到了,如果继续这么用人命往里填,他的部队将被协约国的血肉磨盘碾成肉泥,最后必败无疑。为了打破僵局,他必须拿出新战术!

图哈切夫斯基有新战术吗?有,不得不承认这位确实是个军事天才,他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吃亏之后立刻就开始想办法。比如他很快就意识到了维持红军那种排山倒海的冲锋战术没有任何意义,在敌人的机枪和大炮招呼下,这等于是送死。

攻击部队的阵型必须变为更加稀疏的散兵线,而且每个士兵都必须充分利用冲击地段上的遮蔽物,只有不断地互相掩护跃进式前进,才有可能突破敌人的防线。

经过实地考察,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一个编制60人的排正面冲击宽度必须达到300米,编制600人的营冲击宽度必须达到3000米。只有保持足够的距离才能够避免敌人优势火力的杀伤。

可能有同志会惊讶,似乎在电视上看到的战争片不是这个路数,英雄们猬集在一起嗷嗷乱叫的开始冲锋,几乎是人挤人人挨人。而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新战术,一个排正面宽度就是三百米,一个连少说也有九百米,二里地宽的距离上蹲百十条汉子,还要形成阶梯状的掩护突击态势,这尼玛能看到人?

看不到人就对了,真要是人挤人人挨人,那不是等于告诉敌人的机枪手随便招呼么?战场上可不是拍电影,没有上帝光环,一颗手榴弹的杀伤半径在十米左右,一发60迫击炮弹杀伤半径超过15米,一发3英寸(76毫米)级别野炮或者山炮的杀伤半径超过20米,至于重炮那杀伤半径在40米以上,真要抱团冲锋,真心是送菜的。

实际上图哈切夫斯基拟定的这个冲击宽度都太窄了,根据后来战斗和演戏的结果,冲击宽度再放宽一倍才算合理。

不过保持相对比较窄的冲击宽度并不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失误,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其实也知道这个宽度还显得太窄了,可是继续拉开距离指挥作战就成了大问题。

一个排五十到六十个人散布在三百米宽的正面上,哪怕排长居中指挥,一道命令抵达两翼也要传递一百五十米。嘈杂的战场环境下,光靠喉咙吼,那排长得有一副男高音的嗓子。

这还是排一级的,等到了营一级,正面宽度三千米,就算营长是帕瓦罗蒂也没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用传令兵,可传令兵也是人,在敌人的炮火下来来回回的跑,不说累得够呛,小命也难保。

也就是说当年不是陆军指挥官不知道密集阵型很危险,而是落后的通信器材限制住了他们,正面宽度太大,根本就没办法指挥了!

图哈切夫斯基无疑是幸运的,某仙人提前让二战中连排通信的神器SCR536(也就是二战中美帝大兵哥手头经常能看到的方盒子“大哥大”)登场了。作为诺基亚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SCR536在1918年和1919年突击“生产”了一万部,重点装备了格鲁乌和志愿军。

为什么生产上要打引号呢?原因很简单,虽然站在后世的角度SCR536技术水平不高,但是这个无电线才刚刚兴起的年头,这玩意儿就是高科技。以诺基亚当年只能铺设电话线路的水平,根本是搞不定的。

所谓的生产其实就是诺基亚生产一个外壳,内部的核心电子元件都是某仙人通过聚宝盆提供的。说白了诺基亚就是干了个来料加工的活儿。

之前在芬兰战场上SCR536被小规模试用过,主要是装备给了红鹰团。当时图哈切夫斯基对这种方盒子“电话”虽然感到新奇,但也没太在意。后来在内战中图哈切夫斯基几乎淡忘了这种通信器材(原因很简单,SCR536理想条件下的最大通信距离也就不到五公里,对于动不动上千公里机动作战的东方方面军来说,这玩意儿真心没有什么用)。

直到在攻击波兹南的时候,当火箭炮兵使用SCR536高效快速的传递信息,实现了快打快跑时,图哈切夫斯基才反应过来。这玩意儿是阵地战的神器啊!对于营级指挥官来说,这个小东西传达命令太合适了!

于是乎图哈切夫斯基很不客气地就做了一回伸手党,让托洛茨基帮忙从某仙人那里“抢”了几百部SCR536配发给了攻坚部队。有了SCR536的帮助,图哈切夫斯基才能将部队的攻击正面拉宽,否则,接下来的攻坚作战他恐怕得付出更加惨重的伤亡。

当然,光有SCR536也是不够的,毕竟这玩意儿属于辅助性工具,是战斗力放大器。具体的怎么攻坚还要看战术以及配合。

为了打好攻坚战图哈切夫斯基绞尽脑汁的想出了新战术,为了彻底改变进攻部队被动挨打的局面,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为攻击部队配备“装甲掩体”,其实就是一整块钢板冲压成的“龟甲”,在平坦的地形上进攻部队的前突侦察士兵可以躲在龟甲后面躲避敌人的火力;第二就是为攻击部队配备37毫米步兵炮,用于伴随进攻,随时随地的支援进攻部队压制敌人的火力点。

整个进攻战术分成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炮兵的炮火准备,在火箭炮大发神威倾泻弹雨的时候,携带龟甲的步兵前进;第二步,炮火准备结束之后,由携带龟甲的士兵探明敌人残余的火力点,将其通报给配合作战的37毫米步兵炮单位,由步兵炮摧毁敌人的火力点;第三步,步兵开始突击,在他们的掩护下37毫米步兵炮一起向前移动;第四部,在步兵和携带龟甲的步兵的掩护下,37毫米步兵炮进入敌方阵地,利用直射火力压制和摧毁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和野战炮掩体,最后达成占领和突破的目的。

图哈切夫斯基的战术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似乎分工配合很明确很合理,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小,很多都是这位天才元帅想当然了,在实际战斗中所有的问题都将暴露出来!

首先暴露问题的就是那个很丑陋的“龟甲”,图哈切夫斯基的出发点是加强一线侦察部队的防御力,避免他们在敌人的火力下被大量杀伤。

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这个龟甲虽然名义上能抵挡全威力步枪弹的连续命中,但是这玩意儿死沉死沉的,背上这么一个乌龟壳之后,侦察部队的机动性瞬间就归零了。

那真是跑不动、站不起来什么战术动作也做不出来,本意是为了减少伤亡才配发的装甲反而却导致士兵更大的伤亡,反正对于一线侦察部队来说,对这个龟壳真心是无爱。

不光是龟甲有问题,看上去很好很强大的炮兵支援战术也被证明是完全不切实际。首先是37毫米步兵炮威力太小了,根本啃不动敌人坚固的工事,有战例显示曾经一个炮班向一座机枪火力点连续发射了4发炮弹都无法将其摧毁,反而在敌人机枪的杀伤下,这个炮班的9个小伙子死了一多半,只能狼狈的遗弃火炮逃了回来。

不光是威力小,其次更重要的问题是37毫米步兵炮虽然算轻的了,但是对于突击作战还是显得笨重,在没有骡马牵引的战场环境下(只能人推肩拉),让炮兵班的几个小伙跟上步兵突击的速度非得尿血不可。根据初次作战的统计,75%的炮兵班在牵引过程中没有进入炮位就被敌人的火力杀伤了。

总而言之,图哈切夫斯基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新战术,一开始就被证明是个不可不扣的悲剧。不过小图却没有一点儿灰心丧气的意思,他本来也是借此完善战术,作为一个已经很久没有打战壕战的指挥官,他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来找感觉。

那么图哈切夫斯基找到感觉了吗?暂时还没完全找到,不过他也没必要费劲去找了,因为他的问题李晓峰已经帮忙解决了。在上次同波兰人的决战结束之后,李晓峰、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就聚在一起总结经验教训,重点探讨的问题就是怎么打阵地战。

经过一番研究并结合演戏的结果,李晓峰他们三个完善了相关战术,加强了专用于攻坚的战斗工兵的火力配置。之前的经验表明战斗工兵不需要累赘的全威力步枪,那玩意儿根本施展不开,转而配置费德洛夫的突击步枪和轻机枪(PK机枪也显得笨重)。

当然重点不是这两种武器,战斗工兵最重要的武器是喷火器、榴弹发射器、火箭筒和手榴弹。甚至连武器装具和服装都做了改进,为了更好的完成匍匐和滚进等战术动作,配发了护膝和护肘以及战术胸挂系统,士兵们再也不是一根武装带打遍天下的屌丝状态了。甚至还超前配发了更合适的单兵防弹衣。

这还是单兵火力的改变,更重要的在于支援火力,笨重的步兵炮已经被证明跟不上突击群,而且威力也不够。为了更好的摧毁敌人的工事,突击群的伴随火力由100毫米无后坐力炮解决,而支援火力则交给了榴弹机枪和迫击炮。

整个战斗工兵营包括5个突击连,每连拥有4到5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约250名士兵。其次还拥有一个机枪连,每连大约有80名士兵,操作9挺PKM机枪。还拥有一个喷火排,装备10具喷火器。

剩下的就是伴随炮兵和支援火力群。其中伴随炮兵连装备有6门100毫米无后坐力炮,而支援火力群则装备6挺榴弹机枪和6门60毫米轻型炮击炮。

整个突击群的使用方法是:第一步进行炮火准备,正面的每个突击连都可以获得至少一门无后坐力炮、一门迫击炮、一挺PKM重机枪的加强。

炮火准备完成后,每连将派出一个侦察小组摸清敌人残存火力点的情况。在侦察部队后方200米左右,将伴随有一个加强的突击班,这个班加强有一挺榴弹机枪、一到两具喷火器,在突击班身后一百米附近,将跟进支援部队,主要负责为突击班补充弹药和人员。

加强的突击班主要任务是穿插打开突破口,当然碰上了特别坚固的敌人据点时应该绕开,整个突击班的人员间隔将拉大到10米左右,以尽可能减少火力杀伤。

战斗工兵营的主力部队将跟随在突击班身后,保持大约200米的距离。一般一线部署三个连,另外两个连充当预备队。按照李晓峰的想法,这样的战斗工兵营至少每个军将拥有三个,使用时按照需求配属给一线攻坚部队。

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在华沙战役结束之后,他也只来得及组建一个战斗工兵团,下属四个战斗工兵营。其中的两个营就被调到了图哈切夫斯基麾下参战。

当图哈切夫斯基获得了这只部队之后,二话不说立刻就投入了战斗。他很想知道,某人的步兵突破战术究竟比他的办法强还是差呢?

第一次,图哈切夫斯基只投入了一个营,看得出这位天才元帅也没底,不过这一次的攻击效果却好得惊人!战斗工兵就像一柄烧红的匕首一样插进了美国奶酪当中,当战斗工兵一步步扫平路上遇到的工事和障碍,一口气在麦克阿瑟精心构筑的防线上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时,图哈切夫斯基都有些措手不及!

幸亏战斗工兵战场组织得相当好,后续部队牢牢地控制住了突破口,面对美国大兵的反扑时,他们的强大火力狠狠地给美国佬上了一课——你丫的还是老老实实玩防守吧,进攻战术你们还没入门呢!

为什么这么讲呢?原因很简单,美国人参战太晚,基本上就是跟在英法军队后面帮着堵抢眼,基本上都是在打防御战。防御战的经验他们更足。而且客观上上说防御比进攻容易一些,尤其是对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美国大兵来说,只要有斗志有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