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唐烈 >

第120章

大唐烈-第120章

小说: 大唐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奈何封常清稳健异常,将潼关守得固若金汤,安禄山派出的二十万大军攻打了一个月未能寸进,于是退兵。
  第二个消息就是李嗣业快马加鞭赶路,二十余天就到达长安,唐玄宗大喜,封李嗣业为柱国候,令李嗣业出兵潼关,为潼关主将,会同潼关唐军以拒安禄山,看到这里李佐国浑身冰凉,想起了原来历史上生的事情。
  守潼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因采用守势被太监密告,玄宗下令将两人斩,现在手潼关的变成了自己的父亲和封常清,难道被玄宗斩的变成了自己父亲和封常清?
  河北的局势还不算一塌糊涂,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率唐军抵抗史思明的叛军,双方在河北拉锯战,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李佐国这几日根本坐不住了,为父亲的安危担心,阿丽儿明知道李佐国的情绪不对,但是又问不出个所以然,李佐国怎么说的出口?难道跟阿丽儿说:“我是知道皇帝要杀潼关守将的,现在守将又正好是我爹,所以我才着急。”
  阿丽儿看着李佐国每天忙到很晚,而且越来越沉默,于是只有去找闻氏,闻氏本来在专心照顾小女儿,同时为出征的李嗣业每天拜佛求祈,自己丈夫虽然出征,儿子却在龟兹,李嗣业又是经常出兵在外,闻氏也习惯了,这时听媳妇说儿子不对头,于是这天下午就使人到前面官衙叫儿子到内宅说话。
  李佐国本来在听段天和跟楚天舒汇报秋收的情况,两人都看出了李佐国有点心不在焉,正在这时内宅的仆人前来传闻氏的话,叫李佐国进去说话,李佐国这几天本来就心烦,这仆人因为是闻氏让他来传话的,语气就有点不恭,且在门口没有通传就进来了,李佐国眉毛就立了起来,立马就要作。
  还好楚天舒算是李佐国的知己,虽然也不知道李佐国这段时间烦心什么事情,但是一看李佐国立时就要作马上就说道:“佐国,一个下人而已,你母亲不知道叫你有什么急事,快去看看。”
  那传话的仆人才看见李佐国脸上的怒色,顿时吓得跪倒,李佐国对着他“哼”了一声,对楚天舒和段天和告声罪就外后面去了,那仆人已经吓得跪在一边瑟瑟抖了,楚天舒和段天和两人一边交谈着,说着今年秋收的喜人情况,谁也没理会那仆人就走了出去。
  李佐国匆匆的来到后宅,进门见闻氏一切如常松了口气,又看到阿丽儿站在闻氏边上就知道了母亲叫自己前来的原因,见过礼之后闻氏就问道:“大郎你这段时间到底怎么了?不但叫你妻子担心,也让我担心啊。”
  李佐国就回答:“母亲,实在是现在正是秋收之时,安西各地的事物繁多,儿子劳累过度,所以举止有点失常,让母亲担心了。”
  闻氏就拍拍胸脯说道:“那就好,我现在每天都担心你父亲的情况,要是你在出个什么问题可叫我们一家子女眷怎么办啊?”
  李佐国一愣,才想到现在安西就自己一个人主持大局,要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真是天塌了,李佐国正色对母亲拜了一拜,又对阿丽儿施了一礼说道:“多谢母亲提醒,儿子这几天确实是对父亲出征的事情关心则乱,所以焦躁不已,要不是阿丽儿叫母亲提点于我,安西的主将都是这般模样可是要让真个安西都不安了。”
  闻氏笑着点点头,就说道:“那就好,你和阿丽儿回去,多注意休息,平时没事多过来陪我吃饭。”
  李佐国点头应了,就和阿丽儿离开闻氏那里往自己院子走去,路上阿丽儿看看李佐国的脸色,小声的说道:“佐国,我…我是看你最近焦躁不已,生怕你有什么事情才去告诉婆母的……”
  李佐国回头一看,阿丽儿像做错了事情一般低下头,李佐国一笑,说道:“那里怪阿丽儿了啊,这段时间确实是我钻牛角尖了,阿丽儿提醒的好,以后不会了,我其实是在担心父亲,皇帝并不是一个有才能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我是怕父亲有什么事情折损了皇帝的面子,到时候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阿丽儿蓝色的眼中满是迷惘:“不是有人反叛大唐了吗?公公就是去帮着平叛的,为什么皇帝还要对去帮忙的人不利?”
  李佐国苦笑道:“这就是我担心的,皇帝哪怕是丢了长安,丢了国家,在他的心中恐怕都是认为这只是自己的家事,但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面的大臣都要听他的,不停恐怕就有杀身之祸,父亲带兵守潼关,安禄山正是兵锋正锐的时候,肯定会先稳守潼关,同时牵制住安禄山大军,使其不能够进一步展,然后待河北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军与史思明决出胜负,这时最稳妥的方法,不过我在长安见过玄宗,以玄宗的性格估计会令父亲马上反攻,与安禄山决一死战,向赶快平定叛乱,这也是我最担心的。”
  阿丽儿歪着头说道:“难道皇帝就不想想,要是他敢动公公,安西也会反了吗?安西还有你在啊,何况公公身边跟随的全是多年的老将了,士兵也是安西精兵,皇帝恐怕也会考虑不要激起兵变的。”
  李佐国眉头烁舒展开了,是啊,就算唐玄宗再没脑子,父亲带领的军队可不是关中军队,是安西军,还有安西有自己在,可不是封常清那种无根浮萍一般的主将,李佐国心落了下来,脸色也晴开了,阿丽儿看见李佐国高兴起来兴奋得跟什么似的,就一路上唧唧嚓嚓的说起李佐国儿子李仲扬的趣事,说现在小家伙已经不是成天睡觉了,会抓东西还会在炕上爬几步。
  李佐国听着心中温馨,到了院中就和阿丽儿直接去了小云房中,小环也在,于是李佐国就吩咐今晚晚饭在小云这边吃,一家人终于吃了一顿安稳的晚餐,李佐国此时才知道自己是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了,任何事情要是自己沉不住气,那么家人都会着急。
  此后李佐国恢复了从容,上下将官见到了李佐国的从容,整个安西在李嗣业出兵李佐国焦躁的时间中笼罩的一层惶急慢慢的恢复了,随着秋收慢慢的进入尾声,一车车的粮食收入库中,整个安西都安定了,一种富足喜悦的气氛传开。
  这又是一个丰收年,各项粮食都丰收,加上贸易和周边各国的保护费,没错,就是保护费,不管是吐火罗还是周边的一些国家部族都要交一定的财物给安西大都护,这是保证安西大都护不会对他们用兵的保护费,当然,他们国内出现了起义或者两国之间交战的时候安西是不会管的。
  这些收入一一收入库中,李佐国底气足了,手中有粮心不慌啊,安禄山的大军进展不大,因为李嗣业稳健异常,稳守潼关之时还不忘出兵骚扰,安禄山无奈,只得长期在潼关驻军,这种损耗令安禄山非常恼火。
  因为安禄山的这次反叛,战火燃烧了东边北边的总共六镇节度,百姓因为战火离开家园,特别是还有唐军抵抗的河北,而当时河北正是北方产粮的一个大地区,耽误了秋收的叛军如何来维持军事行动的军粮供给呢?
  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就脑子一热开始在洛阳和占领的大唐土地上开始收取所谓的税收了,此税不但高,而且是连财带物,基本上就是一个叫你交出财物粮食的抢劫内容,不交出来的抄家斩,交出来则是破家的结局。
  洛阳大户本来以为就算是叛军也是需要这些有一定实力和人才的大户的,结果安禄山却根本没有什么犹豫就开始搜刮起来,在安禄山的大军面前任何大户或者官宦人家都成了笑话,安禄山半个秋天就抢得盘满钵满,结果造成了叛乱以来最大的一波逃荒潮,失去过冬粮食的洛阳地区百姓往南逃去,而安禄山收集到了粮草,同时抢来的财物犒赏三军之后一只偏师打入了河南。
  而此时在潼关却产生了一场争辩,带天子监军的太监王风赐正在对李嗣业话:“李将军,我奉旨监军,今潼关有大军二十万,为何不出关与安禄山贼子决战,一战而定叛逆,却只是守住潼关,难道要坐视安禄山将其余大唐土地全部占据?”
  李嗣业说道:“守潼关是为了牵制住安禄山,潼关乃长安最后屏障,绝不能有失,安禄山军力远我军,我们二十万人能够牵制住安禄山三十万人就是胜利,何况我们战兵只有十万左右,那里有二十万?出潼关和安禄山浪战简直是白痴才会出的主意。”
  李嗣业说完也不理会气得脸色铁青的王风赐转身就离开了,王风赐看着离开的李嗣业狠狠的说道:“好好…。好,李嗣业,你敢叫某家没脸,某家就要你没命。”
  第十三章稳定的安西大都护。


第二卷 望长安 第十四章 小人构陷

  第十四章小人构陷
  长安骑战马奔腾,蹄声连续不断,战马在朱雀大街上也没有明显的减,路上行人纷纷走避,骑士的肩甲上扣着披风,披风的颜色中间混着一条金黄,这时金吾卫的标志,从西门进来的传令骑兵令长安的百姓惶恐不安,难道又是坏消息?
  路边的一个酒楼上面探出了无数的脑袋,在酒楼吃饭的食客见骑士走远之后纷纷归坐,议论起来,一个食客大声说道:“安禄山这叛贼真是国贼啊,圣人对他这样好,结果却是反了,听说东京洛阳都陷落了,前段时间我洛阳的亲戚逃来长安,准备叫我也离开长安避往巴蜀呢。{。}”
  和他同桌的一位穿着不错,就问道:“不是骠骑大将军李嗣业领军到了潼关了,说是连续挫败安禄山三次攻击,潼关现在有二十万大军了,何必要去往巴蜀?”
  先前说话的食客嗤之以鼻:“二十万大军算什么,安禄山可是起兵的时候就是五十万大军的,何况现在占了半个河北和东京洛阳,这还会缺少士兵?我看潼关这次是悬了,潼关要是失守,长安就在叛军眼前了,你看看现在每天都有潼关传令的骑兵过来,估计是局面不好,我看你还是收拾你这边的买卖早点离开长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安贼的贼兵可是杀人抢劫无所不作。”
  那同桌脸露惊惶,说道:“局面真的这么不好?那可得赶紧回去收拾收拾,先到巴蜀去一下,家里有个弟弟在巴蜀做生意。”
  说完也无心吃喝了,告个罪就离开了,在酒楼上的食客基本都是家底殷实的,现在听说战火已经要烧到了长安了,个个都有些坐不住,一时间议论纷纷,长安的百姓虽然对于自己的军队有信心,但是前面的败局令现在的长安有种惶恐的气氛。
  且不说长安的各行百姓对于战争的看法,传令的骑兵直入朱雀门,一直抵达玄武门外才停下战马,下马之后就往宫门前而去,门口禁军通报之后几名骑兵不行进入皇宫直入正殿,殿上文武百官正在朝会,唐玄宗难得的坐在殿上正在听政。
  传骑上殿之后跪拜皇帝,然后呈上军报,站殿太监接过军报呈给唐玄宗,玄宗拿过来就看,殿上文武都看着玄宗观看军报,不一会唐玄宗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边笑边说:“好好好,果然是国之栋梁,安禄山跳梁小丑,诛杀指日可待,吾要马上传旨令大军出战,一举歼灭安贼叛军。”
  左相杨国忠出列拱手问道:“不知圣人何事高兴?请与臣分享。”
  唐玄宗将手中军报交与太监给杨国忠传看,六部大臣都看了之后唐玄宗说道:“监军王风赐传来军报,潼关城下三次重创安贼大军,死伤近十万,军中将领都请战,求出关一举击破安贼,安贼大军面临粮草不足之虞,现在洛阳进退两难,真是大喜事啊,吾当马上下旨褒奖李嗣业,并令出兵与贼决战,争取今年之内就扫平乱党,回复朗朗乾坤。”
  杨国忠虽说心中不舒服,他一直对李嗣业也心有芥蒂,不过安禄山起兵时所说的清君侧明明白白的就是指的他,逼反封疆大吏杨国忠这一段时日也是过得不好,现在有机会平定安禄山之乱,那也是好事不是?于是杨国忠第一个开始大赞玄宗识人有道,全靠招来李嗣业才能由此大胜云云,下面的文武特别是武将却是心存疑惑,齐国公徐文站出来说道:“前面几次倒是有消息说安贼三打潼关失败,不过怎么就会死伤十万人?这可不是玩笑,十万人的死伤对于安贼来说绝对是不能承受,以李嗣业百战之将绝对会趁势进攻,不会还是死守潼关,想必这封军报是有问题的?”
  唐玄宗闻言脸色沉了下来,不高兴的说道:“想必是柱国候有考虑,又或是军中粮草不足,可着户部马上拨粮草军资,同时圣旨跟到,令李嗣业马上出兵洛阳与贼决战。快最稳定}”
  因为安禄山反唐带来的压抑气氛为之一轻,唐玄宗难得高兴,马上就令拟旨,令李嗣业出潼关寻安禄山主力大军决战,趁安禄山大军新败并粮草不济一举击破安禄山,立不世之功勋,着活捉安禄山为上,同时监军王风赐督战得胜有功,加金鱼袋赏银千两,旨意拟好之后马上就以八百里加急快报送往潼关。
  为什么王风赐会为李嗣业说好话?这个内侍可是清楚的知道唐玄宗的性格,唐玄宗到了晚年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耐心,如果自己说得前方一片大好唐玄宗必定会令李嗣业出战,这个王风赐可是摸准了好大喜功的唐玄宗的脉了,然而李嗣业如果出关与安禄山交战,胜了自己的功劳跑不掉,败了那就全部是李嗣业的错处了,而且李嗣业可能不会冒着与又是敌兵决战的风险出潼关的,那正好,自己就可以用监军的身份构陷李嗣业,那还是能够出了自己的一口气,王风赐这个为了自己私愤可以不顾大局的人简直是奇葩一棵,不过中国人从来不会只有这么一个只为自己着想却枉顾国家与民族的人。
  果然王风赐猜中了唐玄宗的反应,唐玄宗的圣旨很快就到了潼关,随圣旨前来的还有长安的一批粮草和军械,李嗣业跪在地上听圣旨脸色却是越来越黑,封常清的脸色只有比李嗣业更黑的,两人都知道潼关的十几万兵怎么可能出关去寻安禄山决战?防守都还不够,出战正是舍长就短,李嗣业手下的精锐骑兵不少,还有陌刀兵,不过骑兵对于安禄山来说数量太少,陌刀兵同样如此,这样贸然出战估计是败多胜少。
  传旨太监尖着嗓子说道:“骠骑将军还不接旨?”
  李嗣业这时和封常清对望一眼,说道:“这位公公,不知这大胜是哪里来的根据?为何要我军出潼关作战?”
  传旨太监不由疑惑,他传旨不再少数了,居然有这样不肯马上接旨的,就说道:“这个我怎么知道,大将军还是先接旨。”
  李嗣业无奈起身接过圣旨,请这位传旨太监稍坐,就拉着封常清到一边商议,那传旨太监还以为有赏钱,结果李嗣业直接将其丢在一边,不由气歪了鼻子,坐在那里生气了闷气,一同听旨的还有王风赐,这时王风赐悠悠的走了过来,拱一拱手说道:“这位大人怎么称呼?”
  那传旨太监一看,哟,这位是五品的内官,自己一个七品内官怎么能够这样托大,宫中资历官阶高的太监不少,谁也不知道得罪了人之后会不会有麻烦,连忙起身行礼口称:“奴婢姓陈名郊,不知这位老爷是?”
  王风赐虽说是内宫太监,不过皇宫中光太监就有一万多,这陈郊没有见过,王风赐笑笑说道:“吾是监军王风赐,这李嗣业可是太无礼了,既不马上接旨,又对传旨天使无礼,真是骄横无状,陈郊你可别往心里去。”
  王风赐这话可够点明了,随后递了一个小袋子过去,陈郊不动声色的收了过来,王风赐又说道:“我未来军中一直是伺候贵妃娘娘的,娘娘觉得我还算不错,就放到军中来做个差事,要是得了什么功劳也好面上有光不是,不想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