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飞机-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天,除了美军在南线发动进攻外,英军也在北线发动了“市场花园”的作战行动,动用了超过200战斗机和300轰炸机,对德军的防线进行了密集的轰炸。但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有限,英国陆军更是遭受到重大损失。
“把所部门的主管及参谋人员召集到作战室开会。”蒙特显然不同样下属的安慰式说法,如果以后的战斗都一直这样打下去,绝对不是自己乐意看到地。
“英军是英军,美军是美军。英军航空兵那种拼消耗的传统打法,不适合我们航空兵。”在这次紧急召集的军事会议中,蒙特向在座的高级将领扬了扬手中的那份战斗报告,然后用力地甩在了桌面上,开门见山地向大家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在制定战略计划的同时,必须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军航空兵的战术打法,要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才能彻底打败德国空军,摧毁整个德国。”
蒙特的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参谋们立即议论纷纷。这是蒙特上任美航空兵司令后,首次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单独利用航空兵摧毁整个德国地言论。
“我赞成司令的主张,我们航空兵没必要像地面部队那样在阵地战中拼消耗。”参谋长弗朗西斯少将为了能适应新地职务,这段时间恶补了不是欧洲战场的大大少少空战战例,“从最近一个月的情况来分析,英美盟军的地面部队,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德军对垒的阵地战泥潭之中。”在军事会议前,蒙特总是会向弗朗西斯先通一通气,这样开起会来,就可以一唱一和,一个红面一个白面。
“如今盟军进攻德国。对德国人来说是本土作战。而这时的情况有点像前两年德国人进攻苏联时的情况,对于德军来说已经退无可退了。”弗朗西斯继续说道:“德军本土作战,士气高,补给容易。阵地战中可以少敌多,形势对盟军地面部队有些不利。”
“不过这些不利的形势,也只是相对于陆军来说的。而我们航空兵则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参谋长地说话刚一落下,身为司令的蒙特就马上接着发话:“从兵力上分析,德国的陆军显然很强大,能够同时应付东西两边的战线。但是德国地空军,已经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严重,难以如德国陆军一样同时应付东西两条战线。”
“德军的士气高,我们就想办法打击德军的士气,德军地补给容易,那么我们就想办法破坏德军的补给。”蒙特的这一句话,代表了以后整个美军航空兵的欧洲战场策略,“从十月份开始,我航空兵将对德国实施代号‘破坏王’的空中绞杀计划。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为完善这个作战计划
出谋献策,并齐心协力,把这个计划付诸实施。”
蒙特一边发言,一边亲手把初步的计划资料发给在座的部门主管及参谋人员。
“‘破坏王’计划的目标是;彻底打垮德国空军,同时摧毁德国全国交通系统。时间跨度为三个月。”蒙特的这一番话,如果落入陆军高级将领的耳里,可能会笑他狂妄自大,但现在会议室里参加会议的航空兵参谋人员中,却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说话。这些人都是蒙特的“智囊团”,他们都知道“恶魔”是一向说得出做得到的,没把握的事情从来不干。
—
“现在的德国空军比起德国陆军来说虽然要弱很多,但我们绝对不能少可了他们的战斗力。”蒙特再次把今天的那份战斗报告拿在手扬了扬,“整体上来说,德国空军虽然大不如前,但是从个体上来说,德国空军依然具有战斗力。今天的这场空战,就很能说明问题。”
“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蒙特是一个善于把握问题关键的人,也是个善于因应环境而作出变化的人,“正是因为我们在整体上要比德国空军强大,所以我们要尽量发挥我们整体上的优势。未来的三个月,将以集群式轰炸为主要模式,对德国实施频繁打击,每次最少出动各种飞机1000架以上。”
千机大作战,在欧洲战场上曾多次出现,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那都只是偶然才会出现一次的。在这几天,蒙特一直都在思索取胜之道,要想把盟军航空兵的整体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实施千机大作战,显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频繁轰炸,每次都出动飞机1000以上。比例都像今天这样高,后勤的保障和人员战机的补充就难以作到。”在会议上,后勤部主管杜立特少将就千机大作战,提出了质疑。虽然美国的工业实力很强大,但是如果天天都像今天那样掉飞机,那也是吃不消的事情。
“如何降低战损,这是一个需要各个部门深入探讨的问题。”控制了战损比例,就等于掌握了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这对于航空兵来说尤为重要。显然蒙特已经有了自己的办法:“盟军同德军在以往的空战中,之所以会一直战损比例难以降下来。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盟军航空兵一直以敌对城市为轰炸对象,又或者以兵工厂战略资源矿区为轰炸对象。通常这些目标都配置了强大的对空火力,要成功轰炸这些目标,要想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作战部主管威廉少将听到杜立特少将的话后,面上有点挂不住,出声解释高战损的原因。
“大家都说得很对。”蒙特再次发言,平息了两个主管的争论,“高战损比例,肯定是我们不愿见到的。而轰炸城市及兵工厂等重要战略设施,又往往需要付出大的伤亡才能取得效果。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我们不去轰炸这些硬骨头目标。”
“因此,我们把‘破坏王’计划的轰炸目标,锁定在德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上。”要想赢得战争,就必须不择手段,蒙特绝对是这一教条的奉行者,“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德国防御上的弱点,事实上就算他们想防御也很难防御。”
“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城市里的市民,或者是兵工厂内的工人及耕种农田的农民,他们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物资。”在得到了蒙特的示意后,参谋长弗朗西斯开始向大家讲解“破坏王”计划的战略意图,“只要我们航空兵能把德国境内的绝大部分铁路、公路、桥梁、河道破坏掉,对重要目标实施长时间的空中封锁,就能令其得不到基本的补给。空中封锁时间越长,绞杀力量就越大。”
“只要不需要面对德军的强大地面炮火,战损比例就一定能降下来。如果每次都出动上千架次的飞机参战,德军的小规模偷袭战术就很难凑效。”初步了解了作战计划后,威廉少将表示支持。
“这个计划,现在只是制定了大的方面,要想能让盟军空军总部同意我们的计划,还需要在座的各位参谋们,对细致方面进行完善。”蒙特环视了一下会议室的众人一下后,见大家都没有再提出异议后,便要求大家发挥积极性,共同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
第二百八十一章 千机大作战,摧毁德国(二)
一方面完善和论证“破坏王”计划,一方面加紧整合航空资源,尤其是把一批又一批的战机及机组人员,不断地从美国本土运送到英国,再转场飞行到欧洲法国美军控制的机场。
运输战机,比起单纯运输士兵及物资要复杂得多。普通的船只并不能运输飞机,能够胜任这个任务的只有航空母舰。幸运的是,第三批及第四批建成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纷纷投入使用。新建成的重型航空母舰中,除了有5拨入太平洋舰队,充实航空母舰群外,其余的都编入到了横跨大西洋运输飞机的运输舰队中。这支特殊的运输舰队中,除了几艘重型航空母舰外,还有多达20艘护航航空母舰及数艘旧式》。这样的庞大运输舰队,横跨大西洋一趟,就为美军送去了超过一千架的各式军用飞机。陆基飞机虽然不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飞,但是却能在通过航空母舰搭载运送,甚至在旧式战列舰的甲板上也一样能够搭载更多的飞机。
44年下半年,德国的潜艇部队已经丧失了在大西洋活动跨大西洋运输飞机及机组人员的行动,危险性并不大,都能够顺利进行。现时美国月产超过3000架飞机的雄厚工业实力,是蒙特之所以有力,提出“破坏王”计划,在三个月内连续发起千机大作战行动,摧毁整个德国交通系统的凭借。
在美44年下半年大规模战略轰炸德国后45初大规模战略轰炸日本时,美国的工业力量向飞机生产倾斜,月产军用飞机最高峰时超过了5000架。让蒙特单独利用空军,打败德国和日本的伟大战略。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壮举,可谓前无古人。直接令到战略空军,成为二战结束后,世界各位争相发展地军种,间接催使各国间展开军备竞赛,从而造成冷战局面。
当美陆军航空兵司令部,在九月底向盟军空军总部提出“破坏王”作战计划后,在英美盟军高层引发了一阵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一,以后欧洲西线的战斗,到底以陆军为主还是以空军为主。二。以后的战略轰炸,到底以城市为主还是以郊野为主。三,以军用目标为主,还是以民用目标为主。四,以英军为主还是以美军为主。
先来看看欧洲战场上的这时战况,在欧洲西线战场以英美联军为主的盟军地面部队,向前推进的难度一天比一天困难,在德军的莱茵河及齐格菲防线前,呈现出裹足不前的态势,陷入了艰苦的阵地战之中。而在欧洲东线战场上。这时伟大地苏联红军,却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攻入匈牙利境内及陈重兵于波兰边境。盟军东线的形势比西线的形势要好。
再来看看欧洲战场西线上美军和德军的兵力对比,美、英、法、加四国联军共有76个满员师和15个独立旅C坦克,1万多德国在西线的兵力大概是74个非满员师,1600坦克和强击炮,以及架作战飞机。西线战场上,盟军在陆军人数上超过敌人一倍,在坦克数量上超过三倍,在飞机数量上超过五倍。
再来看看德国的整体防御情况。由于是两线作战,德国根本没有大纵深可言,难以实施游击作战,整体上采取以城市防御为主的单一防御模式。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国内庞大的交通线缺乏必要的防御,这正是其弱点所在。
再来看看德国军民的情况,在极端民族主义地思想下。德国的主力部队基本上是日尔曼人,战斗意志极强,不容易投降。但民众方面,国内除日尔曼民族以外地其他民族,长期受到歧视,对外扩张时或许能比较齐心,但反过来面对被围攻时,就不一定能够齐心对敌。
再来看看欧洲西线战场上盟军的组成情况,美军有两个集团军群,英军有一个集团军群,美军有28个师,而英军有15师,法国及加拿大等国有12个师。美陆军是英陆军的两倍。航空兵方面,英军和美军的作战飞机数量大致相当,都在5000架左舰队不断把新的作战飞机及人员运往欧洲后,美国航空兵急速扩充,二战结束时达到1万架,机组人员及地勤人员
。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抛开必要时协助陆军进攻不谈,就空军独立作战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争论后,盟军最高层的意见逐渐趋向一致肯定。进一步加大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力度及密度,避实就虚集中力量破坏德国交通网络的战略取向,得到了初步地确立。
蒙特提出的“破坏王”计划,在10月初获得了盟军空军准,并把这个由美军航空兵司令部提出的单方面行动计划,上升为整个盟军空军地整体战略计划,由英美两国的航空兵共同执行,统一行动。
“统一行动也无妨,不过希望英国人行动不要太慢才行。”看了盟军空军总部对“破坏王”计划的批复意见后,蒙特也没有太大地反对意见。只要能同意自己的作战计划就行,至于谁来做最高指挥者,蒙特并没太大执着。很显然英国人依然想在空军方面凌驾于美国之上,把最高指挥权握在英国的手中。谁都知道英国人把持着盟军空军总部把“破坏王”计划上升为盟军空军总部的计划,实质上是不想让美陆军航空兵单干。
蒙特之所以对计划的批复不提出异议,主要是不想卷入到这时盟军中越演越烈的争权风波中去。在陆军制海权的问题上,最近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一心想取代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上将,成为盟军地面部队的总指挥,这让美军和英军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闹得很僵。如果蒙特再在空军的指挥权上同英国人发生争执,那么这场争权风波将会火上加油,越演越烈。
“既然是统一行动,那么就要划分好各自负责的区域,毕竟我们的飞机和英军的飞机,性能各不一样。”参谋长弗朗西斯少将,专业水平是很高的,第一时间指出了英美空军统一行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是啊,从飞机的性能上对比分析,英军的重型轰炸机性能要比我军的重型轰炸机要好,而我军的战斗机性能要比英军的战斗机要好。如何配合这确实需要好好同英军的航空兵协商一下。”作为作战部副参谋长,威廉少将提出了更实际的问题:“从飞机的作战有效范围来对比,重型轰炸机方面英军飞机要比我军飞机要远,而在战斗机方面,则是我军的战斗机要比英军远。”
—
“随着改良过的大型可抛式外挂油箱全面装备战斗机部队,战斗机与轰炸机之间的航程差距,可望得到有效解决,战术上的互相配合应该会更加灵活。”在战事较少的九月下旬及十月初,掌管后勤部工作的杜立特少将,成了美陆军航空兵司令部里最忙碌的人。战机的运输调度,各机场航空基地设施的完善修葺,飞机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补给物资的调配等等事情,他都一一过问。
“以前英美航空兵就曾试过多次合作,横跨英吉利海峡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的经验办法。”蒙特自己对于英美两国航空兵的合作,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的,“现在的条件怎么说都比以前要好得多,熟能生巧多合作几次就能彼此磨合好。”
由于以蒙特为首的美陆军航空兵高级将领,与英国空军的高级将领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战略共识,并就指挥架构体系及战机调度合作的细节交换了意见,为“破坏王”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盟军空军的情况与陆军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平息盟军陆军内部的争夺指挥权风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正是因为空军战略意见相对统一,而陆军战略意见相对分歧,所以盟军的战争资源,44年下半年9月底10月初开始向空军倾斜。新一轮战略大轰炸德国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如果说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直至解放法国全境,兵陈莱茵河岸,为欧洲西线战场的第一阶段。那么44年10月份开始,为期三个月对国大部分地区的战略大轰炸,就是欧洲西线战场的第二阶段。在这段期间内,盟军地面部队一直没有能够突破德军的西部防线,而盟军的航空兵却在这段时间内创造了新的辉煌,成为了彻底打败德军,摧毁纳粹德国的主要力量。把战略轰炸这一战争模式,推上了更高的军事台阶。
第二百八十二章 德国上空的鹰(一)
由于盟军的地面部队受到来自德军的顽强抗击,谁都看出这时要突破德军的防御线,不可能是十天半月能够做到的事情。为了继续保持及扩大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上的战略优势,避免阵地战的旷日持久,盟军不得不把进攻的任务,再次交给空军来做主力。44年10月份开始,盟空军对德国的广泛领土,实施了一轮又一轮轰轰烈烈的战略大轰炸,以此为手段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