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卧龙助理 >

第232章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232章

小说: 三国之卧龙助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四十一章最强之计

三国之卧龙助理

第四百四十一章最强之计

吴帝诏命一下,驻扎在丹阳、庐江、会稽等地的兵马相继开拔,入淮北上增援徐州,甚至讨伐山越的部分兵力也被调往前线。

由此,二十余万吴国精锐尽皆调往前线,吴军在徐州一线的兵力数量,甚至局部还过了汉军。

不过,因为吴国境地多地正蝗灾,本就缺粮乏食,如此这般大规模的用兵,对粮食的消耗更重。为了补充前线的粮食供给,孙权下令加征未受蝗灾影响地区的粮赋,征赋最多的豫章郡,粮赋甚至比原先多增加了整整一倍。

强征粮草的诏令一下,吴国境地自然是怨声四起,一些地方甚至还爆了抗赋暴动。然而,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国内的这些问题孙权已顾不上,只要能攻陷徐州,夺取天下,他相信国内的任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十数天后,徐盛、全综、蒋钦所率领的大批吴国援兵抵达徐州,孙权亲自下令这批兵马jiao由骠骑将军曹真指挥,不过,孙权自己不会将兵权尽付一个降将之手,在给曹真放权的同时,孙权又安排了其兄孙翊作为曹真的副手,名义上是辅佐,实际上则有监视的意思。

总之,在开战近两个多月后,曹真手中的兵力达到了七万之多,在兵力暴增之后,曹真即对青州一线的汉军起了猛烈的进攻。

曹真过上了好日子,朱虚一线布防的汉将马岱、关兴等人就苦了,眼看着吴军兵力不断增多,可他们的大司马方绍却一兵一卒都不给他们多派,而且还下了死命令,死守城池,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在这种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关兴二人只能依靠着手中仅有的两万兵马,顽强的抵挡着吴国数倍于己兵马的猛烈进攻。

转眼两月已过,秋去冬天,天气渐寒。

在中路,汉军张飞部在汝南一线数胜吴军,将战线向吴境内推进了两百余里。

而在西线,6逊在6口大胜之后,又逆上西进,夺还了巴丘重镇,庞统不得不退守公安。

在东线,汉军在彭城和小沛遭遇了吴军顽强的抵挡,却仍是寸步难进,而在青州一带,汉军由于兵力过少,在吴军猛攻之下已渐有撑不住的趋势。

整个伐吴的战局,似乎已经演变的对汉军更为不利。

由于战事的失利,朝廷方面休战的舆论再次抬头,不过却被前线的方绍和庞统严厉驳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次不是他们想停战就停的,而是吴人的野心巨大,大有一决生死的势头,明摆着不会善罢甘休。

在这种局面下,经过曹真的策划,兖州、豫州等地的魏国旧势力死灰复燃,谯郡、陈留等数郡相继生反叛,bī得方绍不得不chou调前线的野战部队,以及河北的郡兵前往平叛,这对汉军而言又是如同雪上加霜一般。

昌邑,汉军统帅大营。

方绍手扶下巴,默默的注视着高悬的那张东南地图,目光之中不知是忧虑还是自信。

费祎由外而入,掸去了身上雪花,叹道:“想不到今年第一场雪来得这么早。”

方绍神色一振,回头望了一眼帐外,问道:“怎么,外面下雪了吗?”

费祎道:“是啊,刚刚才下的,不过还不算大。大司马,这一场雪下来,又要有兵卒熬不住了,形势对我们来说可谓越来越严峻了。”

“大雪一下,道路封闭,讯息阻塞,敌人也更难探听到我们的情报了。”显然,方绍所关心之事与费祎大不相同。

费祎提不懂他们的这位大司马,缘何还能在这般不利的局势下,保持着一副悠然自在的精神状态,如果以他来用兵的话,这个时候,他多半已经选择撤兵,可是,方绍应对手段却是什么也不做。

“大司马,青州方面又有告急文书到,只怕子岳他们要撑不住了,是不是该给他们派些援兵了。”费祎实在按捺不住,再一次提到了青州方面的困局。

方绍笑了笑,不以为然道:“急什么,一个月前马子岳不就说他们撑不住了,不也一直撑到了现在么。”

费祎就郁闷了,又道:“昌邑尚有兵数万,完全可以调出来一部分增援青州,大司马,恕祎直言,你这样一直拖下去,实在是在nong险呀。”

“不nong险,怎么回有大收获。”方绍的口气有点诡异。

费祎猜想到方绍心中多半是又在酝酿着什么妙策,这位号称“鬼谋”的大司马,他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猜到透,费祎当然也不例外,但根据他的见识,在这情况下,即使有什么妙计,也根本无法施展。

方绍也不再向他多透露,他转身走到帐外,仰天一刻,头顶的雪花越来越密,营帐之上,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

注视着这久违的雪景,方绍喃喃道:“差不多,是时候了。”

海面很平静,海1ang不过寸许之高,白云之下,偶尔可以见到几只海鸥掠海而过,留下一抹靓影。

在西面天际的尽头,隐隐约约有一条细细的黑线,那是大6的轮廓。而在东面,不时可见大大小小的沙礁,孤独的躺在大海的怀抱之中,陪伴着它们的,除了海里的鱼,就只有偶尔逗留一刻的海雀。

不过,今天它们又碰上了一批从未见过的过客。

那是一支多达百余艘船的渔民船队,排列着松散的阵形,借着海风,沿着大6的边际徐徐南行。

半个月前,这支船队的数量多达两百多艘,但经过一场风暴之后,半数的船只葬生于海底,幸存的船只并没有因为这样巨大的损失而畏惧,它们依然在冒险航行。

“还有多久才能到?”甲板上,那一名须斑白的老者默默问道。

旁边的一名渔夫一会看看太阳的位置,一会又向大6方向张望,一会又寻找着礁石的标记,许久之后才答道:“如果顺利的话,两天之后就应该到了。”

老者不再多问,仍旧以一种沉重却又带着几分希望的眼神,盯着那起起伏伏的海1ang。

这一次的远征,总算要抵达尽头了,回想起过去半个多月的辛苦历程,实在是不堪回。

不过,两天之后,当领航的向导,指着前方那三角沙洲,兴奋的叫着“到了,到了”的时候,积郁在老者心头的阴霾顿时烟销云散,一切吃过的苦,在这一刻都不算什么了。

“升帆,换上吴军旗号。”

随着老者一声下令,五千多号壮士们来不及品味兴奋与激动,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过不多时,百余艘船上,尽皆升起了“吴”字大旗。

船队转头西行,穿越三角沙洲,水道越来越狭窄,两岸的景色也越来越近。

“前边是什么地方?”老者问道。

领航的向导忙道:“前边就是武进了,是扼守江口唯一一座城,不过平时吴人很少在这时驻扎军队。”

“嗯,传令全军,加快航。”

一百多艘战船阵形渐密,桨力与帆力均达到了最大,逆流而上,向着内6飞前进。

果然如领航向导之所说,舰队顺利的通过了武进水域,几艘巡逻的吴舰,因为看到他们是打着自己旗号,也并没有要求登船盘查。

此地距青州前线,已是有千里之遥。

吴人通常情况下都会通过东南水网,向北方前线运送粮草,虽然偶尔也会走海路,但海1ang天气变化多端,这个时代的船只在远洋航行中相当有风险,故而很少走海6,当然,海运也并非不存在,只不过都是相距较近的近海航行而已。

在沿海的航道上,吴人存在着几条近海运输的舰队,很显然,在水道上巡逻的吴舰,把这支舰队当作了其中之一。

尽管如此,但这般深入吴国腹地,船上的人仍不免怀揣着忐忑不安,生怕哪个吃饱了撑着的吴军舰船,非要上船检查,如此一来,破绽一出,只怕他们就是羊入虎口,有来无回。

不过,所有的担忧都是多余的,吴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支不要命的敌国船队,经过千里的海路,遭到风1ang的打击之后,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

经过一夜的航行,次日清晨之时,不远的南岸,一座巍峨的城市渐渐印入了所有人的眼帘。

此时此刻,每个人心头的热血都燃烧了。

目的地,终于到了。

那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已经“病死”的黄忠。

而这五千壮士,也不是普通的渔民,而是清一色的汉国水军战士,这一支水军正是几年前方绍吩咐魏延,征集东海一带渔民所组成。

剡城之战的大败,黄忠的假死,青州的不增兵,都不过是为了营造出一副青州可破的假象,you使孙权把他看家的兵马,全部调往青州前线。

如此一来,吴国的后方将一片空虚,因为孙权所有的军队已经部署在前方。

而黄忠和他的水军,经过了千难万险之后,由海所入的那条水系,也并非普通的水系,它的名字叫做长江。

黄忠此行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奇袭吴都建业。三国之卧龙助理:

第四百四十二章天兵

第四百四十二章天兵

建业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乃天资帝王宅。

石头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处天然屏障之内,城又分外子城与罗城,内外两重。

当黄忠手抚宝刀,目露凶光,冷冷的注视着渐近的建业城时,心中竟隐隐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澎湃。

当初方绍向他和盘托出计划时曾说过,此计虽奇,但大海之中1ang涛汹涌,一万人马走海路能不能活着抵达长江口还要看天意,其中实是凶险不已。

而黄忠则毫不犹豫,毅然应诺,现在,经历了大风大1ang,尽管手中兵马损失过半,但最终他还是来到了目地的。

直到此时,吴人仍没有察觉,不过,建业到底乃吴国帝都所在,其防范程度要远高于他地,在距离建业港尚有三四里地时,巡江的水军一艘斗舰疾驶而来,隔着江水喊话,要求登舰例行检查。

“让他们上来吧。”黄忠冷笑道。

对面的斗舰放下小船,四五名吴卒乘小船驶至黄忠的旗舰,一上船,看到的则是一个个衣衫褴褛,却又目露jīng光的军汉,几十号人正静静的围观着登船的陌生人。

这静寂的气氛让登船的吴卒有点不自在,那为的小校故作自然,朗声问道:“你们这里谁是头?”

水手们自觉的让开了一条路,黄忠不紧不慢的走了过来,用一种欣赏猎物的眼光,不动声sè的盯着这几人:“老夫就是。”

那小校扫了一眼眼前这老头,摆出一副官架子,问道:“你们是哪一军的运输队,这是要去哪里?”

黄忠冷笑道:“我们从青州而来,要去建业办一件大事。”

那小校一愣,脸上顿露狐疑:“你说你们从青州来?哼,开什么玩笑,说,你们到底是来建业干什么?”

黄忠低声道:“此事事关机密,我怕漏露了,你过来点,我附耳说与你。”

那小校见这老头一脸神秘,倒也起了兴趣,犹豫了一个,便是怀着好奇凑了过去。

黄忠将那小校肩膀一搭,俯身凑到耳边,神秘兮兮道:“我们要去建业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再此之前,要借你身上的一件东西用?”

“什么东西?”直到此时,那小校还未明白。

“就是这个。”

说话之间,只见寒光一闪,手起刀落,那小校的人头已在黄忠的手中。

骤变突生,其余的吴卒大惊,尚未及反应过来时,周围的汉兵便一拥而上,将他们剁成了rou泥。

与此同时,早就派出的艨冲小舰,悄无声息的绕到了那艘吴舰背后,几十名汉兵登上敌舰,不费多少功夫就将猝不及防的一船吴卒杀了个jīng光。

黄忠提着那血淋淋的人头,高高举起,叫道:“兄弟们,今日尔等随老夫共建奇功,正好拿这颗狗头来祭旗!”

以血祭旗,正是激励士气的最好办法,随着众将士以饮和血,一杯血酒饮尽,百余艘战船已驶入建业港内。

这里是吴人的地盘,黄忠的手下尽皆是北人,大队人马入港下船之后,非走漏了马脚不可。

黄忠已经作好准备,戏演到这时,该是动真格的起候了。

令旗暗暗摇动,士兵们兴奋得个个跃跃yù试,匆忙将早就准备好的白布拴在自己的左臂。为了这次奇袭,这五千兵马尽皆穿着吴人衣甲,这臂上的白布将是区别自己人和敌人的唯一标致。

一艘艘的战船相继靠岸,先到的士兵们却并未下船,待得大部分战舰都靠岸之后,黄忠一声长啸,手提大刀身先士卒的杀下船去。

五千士兵轰然而去,从船上一涌而下。

吴国境内的兵马,大多已被调往北方前线,这建业城内,连禁卫军在内,兵马不过两千人,而部署在港口一带的兵马仅只数百人,在这样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这点兵力如何能抵挡如如狼似虎的敌人。

五千汉兵,如从天而降的天兵天将,顷刻之间将港口的吴兵杀了个jīng光。因是建业乃吴国境内最大的商业集散地,此时港口里不仅有兵船,还聚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商贩,这些倒霉的家伙,很不幸的也成了杀红眼的汉兵们的刀下之鬼。

在夺占港口之后,黄忠留下五百兵马,据守港口,放火烧毁沿江一带栈桥等登岸设施,以阻断江北之敌的援救。同时,黄忠率其余四千余众,一刻不停的向着建业城杀奔而去。

建业城依水而建,港口距城池不过里许之遥,汉军下船之后就未曾停歇,一路向建业东mén杀去。守城的吴军不知港口生了什么事,又因汉军伪装成自己人的穿着,根本无法分辨,待到他们惊悟之时却为时已晚,大批的汉军从南mén如net,以迅雷之势夺下了南mén。

此刻城中尚有千余吴军,如果据子城死守的话,以汉军现有的兵力,一时片刻尚难以攻陷,为了一击得胜,黄忠亲率两百骑兵,沿着大道望皇宫方向飞奔而去。

皇宫之中,一场宫宴正在进行之中。

案前美酒佳肴,殿前舞袖翩翩,君臣和睦,其乐融融。

龙座上的孙权心情甚好,他的好心情源自于前方一道道报捷之书,在他看来,有曹真这样的当世名将,再加上上天的眷顾,青州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青州一下,整个天下离他也不远了。

所以,这一天在收到朱虚城攻破的消息之后,孙权大为欣喜,遂宣张昭、顾雍等在京的重臣入宫,大摆宴席以贺此捷报。

“诸位爱卿,尽情的享受江南的美酒佳肴吧,说不过再过些时日,朕就要迁都洛阳,或者是邺城,卿等便将随朕北去,再想享受这等好东西,只怕就要很难了。”

孙权酒喝得有点多,毫不掩饰的说着大话。

殿前那张昭与顾雍对视一眼,均是没有响应孙权的一番“豪情”,作为政治上的敌人,他二人有着不同利益纠纷,但他们却有点同样谨慎的xìng格,绝不轻易的附合君王的所谓宏图大志。

“陛下,朱虚城虽下,但我军损失也颇大,如今骠骑将军又派了信使回京催粮,各处粮仓早已空空如也,只怕难以供给呀。”

张昭的顾忌有点扫孙权的兴,他将酒杯放案上一放,不以为然的说道:“子丹要多少粮就给他多少,粮仓里空了,就派人去各郡强征,每家每户都贡献一点,我就不信养不起前线几万将士。”

顾雍咳了几咳:“陛下,今岁蝗灾泛滥,各地收成本与往年比本就减少许多,前几次的强征更已让许多百姓不堪重负,若再强行征粮,只怕会反把百姓bī上绝路呀。”

孙权脸一沉,不悦道:“他们少吃几口又不会饿死,难道就不能为了国家大业稍作牺牲吗?熬过这一段日子,将来天下太平了,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这粮必须给我征!”

孙权放下了狠话,两位重臣遂不敢再反对,但张昭却又道:“陛下说得是,这粮还是要征的。只是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