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赵云 >

第118章

赵云-第118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老奴以为,应督促冀州幽州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赵侯也不是第一天上战场的人,是我大汉的老军。”

“他不可能分不清形式,当需要朝廷援助时,肯定也不会藏着掖着。”

这话说得有些诛心,即便要让皇帝帮忙,能帮什么忙?连年的征战,已经把大汉的财政拖得精疲力竭,再说,皇帝还想着自己好好享受。

烦闷尽去,刘宏才有兴致走出寝宫,刚到门口,一股冷风迎面扑来,他脖子向下一缩。

“要下雪了啊,”他叹了口气:“下起雪莱,也不知道赵侯那边还能打仗么?”

在他说这话的时候,辽东全线,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对面都不见人。

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喜极而泣,明天看来是个丰收年,这么大的雪。

“志才,我们是不是要试探着打一下?”望着漫天的雪花,赵孟脸上阴晴不定。

“叔父,此时出击为时尚早,毕竟鲜卑人长期居住在此,不管是地形还是天气的了解,非我等所及。”戏志才委婉地劝道。

也正在此时,去了三天的钟有悔终于冒雪而归。(未完待续。)

第八十五章临洮董仲颖

却说凉州临洮有一人名为董卓董仲颖,其父在颍川的纶氏当县尉,少尝游羌中。

临洮位于后世甘肃兰州的南边,是羌胡汉族杂居共处的地方。

董卓在这里跟一些羌族首领交成了朋友,同时练成了一身兵马娴熟的本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为此受到州领导的青睐,任命他为负责专门抓捕盗贼的兵马掾,而董卓所抓捕的,又多是他非常熟悉的羌胡族人。

因此,董卓屡屡成功得手,常常大破之,斩获千计,搞得当地的羌胡人都怕了他。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他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极力迎合趋附董卓,并且与他结为友好,以求暂时相安无事。

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

他十分熟悉那里的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于是,在野心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激董卓的豪爽,所以都归附他,愿意听候他调遣。

一次,一个羌人豪帅见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无几,便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上千头牛,赠给董卓。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

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

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当时董卓就出任州兵马掾一职,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

这样一来,董卓通过控制更多的羌人,为他今后势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时之间,董卓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还是在民间,董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地位的相继上升,他似乎已不满足于边远豪强的名分,认为自己需要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

于是,他开始进一步蓄积力量,伺机发展。

不久,东汉朝廷急于解决西羌问题。

这对于董卓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契机。

西羌问题一直是东汉政府最棘手的民族问题:自永初二年开始,羌人就不断发动反叛,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持续时间也很长久。

汉桓帝年间,西羌问题不仅没有得到丝毫平息,反而声势更加浩大。

羌人不堪忍受汉朝地方官吏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断杀死汉人官吏,侵占州县。

而面对羌人的反抗,内忧外患的东汉政府根本就束手无策,只得求救于地方豪强,想借他们的力量来缓解西羌危机。

当时,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

延熹十年、永康元年,董卓担任羽林郎,统管元郡羽林军。

不久,他升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人。

征战中,董卓极力表现自己,充分发挥他勇猛强悍的优势,纵横冲杀,左右开弓。

由于战绩突出,因功迁升为郎中,后来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

此次西羌又发生叛乱,朝廷启用南阳出身的张温,实属无奈之举。

凉州三明是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

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

因为三位的表字都有个明字,又都几乎同时在治羌中立功扬名,故而在当时,京师称为凉州三明云。

这三个人,对羌战争都有过很杰出的战绩,在羌人中也都很有威名。但是,这三个人在剿抚方面则分为两个阵营。

皇甫规、张奂赞同抚,而段颎则赞同剿。汉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

张奂后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前往进击窦武。事后自责不已,拒受封侯。拜少府,迁任大司农,又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

不久迁太常,因得罪宦官被诬陷罢免。最终回乡教授弟子,不再出仕。

皇甫规出身将门世家,颇有见识,熟习兵法。

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计掾、郎中等职,为泰山太守时,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

后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多次击破、降服羌人,并缓和汉羌矛盾,官至护羌校尉。

熹平三年,皇甫规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获赠大司农。

而段颍曾被封太尉,因与宦官集团接触频繁,遭到士子集团的反扑,在狱中自杀身亡。

三人虽然都死的死,归隐的归隐,可他们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皇甫规的儿子皇甫嵩,现为北地太守,为凉州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假如灵帝还稍微有那么一点戒心,就不可能任由他继续壮大。

果然,张温一到,就扶持董卓,与皇甫规对抗。

可以说,西羌的叛乱是因为三明的没落,而朝廷的讨伐大军,则陷入深深的内耗之中。

不管董卓曾经多么厉害,可在上层人物眼中,他不过是一个中级武将而已。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作为外援的幽州军被张温划拨到董卓账下。

不得不说,凉州与幽州同为边疆之地,两边的风土人情相差无几,都比较豪爽。

领军的徐荣一见董卓,就被他深深折服,直呼主公,从此,董卓的实力开始一天比一天膨胀。

以前,不管他曾在西羌之地影响力有多大,可手下全是豪爽人物,基本上没有人会练兵。

徐荣一到,弥补了他这块短板。可以说,董卓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一封家书

真定和颍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尽管才来了不长的时间,荀妮已经分不清究竟是这里好还是生活了十多年的娘家好。

娘家?她嘴角泛起苦笑.几个月来的经历,让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大姑娘变成一个小妇人。

或许曾经,颍川荀家是自己的娘家,可他们对夫君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大,自己这一支人算是彻底放弃了颍川的一切,从今以后,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真定荀家?

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快就会对生育自己的老家渐渐遗忘,一切缘起那一天,她心里有些惴惴,终于见到了早就想见的一个人.

在荀妮的内心里,她总觉得人的名气和长相是不成正比的,就如自己的父亲,她并不觉得他老人家长得很好看.

好吧,儿不嫌母丑子不掩父过,她掩嘴一笑.不过,她看到自家夫君的第一眼,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才貌双全是有的.

母亲主动给自己提亲的那一刹那,荀妮的心骤然提了起来,她害怕对方已然定亲了.

没什么奇怪的,曾经的赵家尽管没有荀家有名气,却也是大门大户,富可敌国.不管是家里的儿子或者闺女,幼年定亲有啥不对?

所幸,他没有,望向自己的那一眼,荀妮知道,今后一辈子就要和这人在一起生活了.

也许曾经的赵家麒麟儿在她的耳朵里时常有人提起,但她是谁?荀家这一代当之无愧的小公主,一个才子而已,名气再大有自家父亲大吗?

所谓的青年俊杰,到荀家来的如过江之鲫,有些还指名道姓要见自己.当然,见不见都要看荀妮的心情,也在心情不错的时候,暗中见过几人,不过尔尔.

人都是爱屋及乌。自从荀妮的命运和赵云绑在一起的那一天起,她就什么都从夫君的角度去考虑,连曾经听过好多遍关于他的轶事都听得津津有味.

父亲是厉害,然则。他老人家小时候有夫君的名气吗?有夫君的才气吗?

没有,古往今来,不知道此后有没来者,却已前无古人.

再说了,父亲只是文才。但他老人家拿得出手的诗句有多少?从小到现在,都比不上夫君几年的作品.

好吧,女生外向,反正荀妮都只想听别人说赵云好的,否则,当场就会翻脸.

记得北上的时候,堂兄荀彧在自己面前开玩笑酸溜溜的说堂妹有了夫家就不认荀家了,还说同窗几年,赵云也没啥好的.

就这一句话,荀妮可是差不多一个月没理他。要不是看他和夫君那亲密的模样,就一辈子不理他,谁让他说自家夫君的?

得知赵云竟然在自己之前还有媳妇的那一刻,她犹如五雷轰顶,连续两三天都吃不下饭,就连哭都得背着人.

后来,荀妮也慢慢想通了,这么优秀的夫君,哪怕自己是皇家的公主,也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来占据.

生在荀家。关于驸马都尉那些逸闻趣事,也听得不少,他们表面上没有其他女人,私底下。加起来有一个曲都不止.

窗外寒风呼啸,今天荀妮和蔡琰约定,不再去婆婆那里.

尽管她老人家时常责怪自己姊妹两个,说天天去请安干嘛,但两人都看得出,婆婆很是喜欢和自己两人说话.

赵张氏对自己的二儿子有些偏爱。这在赵家是公开的秘密,据说小时候大伯哥还抱屈,认为自己不是母亲生的,不然母亲为何对弟弟比对自己好?

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为当娘的,她一直都把大儿子当大人.小儿子却颇有主见,自己啥事儿都插不上手,越是这样,就越想插手.

这样,落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对二儿子的偏爱.不过赵云本身就是来自两千年后,喜欢母亲在嘴巴上就说了出来.

这个年代的人,可没有儿子是母亲上世的情人这一说话.丈夫赵孟本身就不是一个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好在赵云不时给了她安慰.

他会经常说:"娘,你长得越来越美,就是天上的仙子都比不上你."

有时候就是去农庄一会儿,回来就会讲:"娘,儿想你啦,下次你带我去好不好?"

荀妮的眼里满是笑意,她一会儿挥毫,一会儿又歪着脑袋想想.

坐在对面的蔡琰也差不了多少,年幼的自己,曾被人称为雒阳第一才女.

那是啥地方?汉庭的首都啊,雒阳第一不啻于天下第一.有人打趣蔡邕,说他女儿是卓文君再生,蔡琰很生气.

姓卓的在她眼里不是啥好鸟,一个寡妇勾引司马相如,还被流传下来,很光荣吗?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是父亲的朋友,叫赵温,蔡琰至今都还记得,那天他说动父亲,要给自己结亲的事情.

幼年的昭姬根本对夫妇没有多大概念,后来发现了一些端倪,经常来自家的人好像陡然之间少了很多,那些人经常在父亲面前说自己长大了嫁到他们家去的.

也就在那一天,她第一次听说了赵云的名字,然后心里就不服气,不就是几首诗吗?本姑娘也会作诗.

于是,蔡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差不多一天都没出门,傍晚时,她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希望能得到夸奖.

这是第一次,昭姬见到日常总是对自己赞不绝口的父亲只是淡淡点头.

破赵云,有什么了不起?打那以后,蔡家大小姐更是成了雒阳的一个传说,她走路吃饭都拿着竹木简在看.

她的诗作,偶尔觉得十分满意的,也拿给父亲品鉴,可惜,那神态语气和以前大不一样,有些蔡邕甚至看了一两句就丢在一边,转而问她有没做女红.

可笑之极,我堂堂蔡家大小姐,怎能如平常家儿女一样?

于是,蔡琰读书更勤,终于有一天,父亲告诉自己,和赵云比起来,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是拾人牙慧的东西.

父亲被流放了,蔡家的来客屈指可数.只有燕赵风味的人,时不时给自家送这送那.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蔡琰突然一夜间就长大了,她觉得有一个有钱的夫家真好.

尽管时不时收到父亲的消息,她的心却已经靠向那个素未谋面的赵云.

有一件事蔡琰感到很奇怪,燕赵风味的人知道自家亲事,赵温也亲自上门做媒,为何一直都不告诉真定赵家和赵云本人.

到了赵家以后,这疑团才解开.

原来,京城赵家的人认为赵温老爷肯定会通知.赵青文就算是一个负责人,也不过是一个身份略高的打工仔,部曲而已,他怎么敢随意向主家汇报家事?

这乌龙真大呀,直到传来赵云和荀家定亲的消息,蔡琰懵了.

不管蔡邕走后她有多出色,毕竟是一个没经过世事的小姑娘,不晓得该怎么办,只有到江海之间去见他老人家.

她见到了又爱又恨的那个人,赵云那一脸不知所措,不似作伪.一路的奔波,蔡琰自认为这点判断力还是有的.

爱莲说一出,蔡琰再也不能自已,有品性这么高洁的夫君,她很自豪.

有赵家的一路相护,父亲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到处潜匿踪影.

成婚的那一晚,蔡琰很庆幸,有个荀妮真好,夫君太强了,自己一个人要被搞死的.

想到这里,她羞红了脸,不由自主看向一旁的荀妮,那边也停住了笔,两人相视而笑.

随后,又不约而同奋笔疾书,明天就让人给夫君送去.她们不好意思当着赵云的面,说那些羞人的话,在信里也是浅谈即止.

窗外的北风还在呜呜吹着,屋里有暖气,更有两颗滚烫的心,满室皆春.(未完待续。)

PS:  回到家里,电脑修好了,可是和原来不一样,尼玛,资料没了也就没了,可sougou输入法怎么全角半角都不能分?哥郁闷,再研究研究,看看是不是找修电脑的打一架,麻痹五百大洋,说这个硬盘好,开机快,速度不错。能不能别给我装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看了心塞塞,今后可不敢随意删除东西了。资料会慢慢补全。诸君,对不起,我水了好几章。

第八十七章魔教出世

塞北的天气真冷,这漫天的雪花飞舞,匈奴人又回到了曾经的发源地.

新生一代,他们常常围在老人的身边,听他们讲述汉家的美好,中原大地的富饶和美丽,还有中原的女人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不是自家娘们儿能比拟的.

然而,这一切都一去不返,因为一个小小的扈从部落,把匈奴人赶跑.

其实,就连匈奴人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的发源之地.

故老相传,当年的中原始终都是汉人的天下,他们筑起了长城,来抵御一些在马背上的民族,包括后来南下的匈奴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