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搅乱三国 >

第363章

搅乱三国-第363章

小说: 搅乱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陪伴,他这书信往来不知又从何而来?再说杨太尉与袁术有姻亲的关系,家中有封两人以前交往的书信,又有何不正常?”

曹智听了孔融之语,诡异的转身一笑。在场大部分人都明白孔融讲得是实情,在洛阳曹智查获杨彪与杨奉等人过往甚密,但因为他是元老重臣,曹智在洛阳没杀他,但从那时就一直把他软禁了。

对于如何处理这位朝中元老级重臣,曹智和属下亲信商议良久,李儒、荀彧、郭嘉、贾诩等都反对曹智杀此人。杀一个杨彪容易,但对安抚一杆朝廷元老级重臣的但心,却会因为杨彪的死,而变得难上加难。甚至对正准备投效曹智的一些散落在外的汉室旧臣,阻止了他们的脚步。再说这杨彪要多老,就多老了,杀他,肯定是杀不得,说不定这老头过两天自己就要老死了,这会儿杀了他,还烙下个骂名,真叫得不偿失了。但就这么放了,肯定也不妥,再说杨彪还霸占着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这老头也一直霸着,命快没了,也没松过口,要主动让出太尉之职。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管军事的职务是何等重要,曹智一直有意要收回这个重要的官职,另选能人担任。

于是,李儒就帮曹智出了个主意,定罪照定,而且要定重罪,然后就利用孔融这种愣头青来救,到时即可让天下得知曹智是多么尊重正义大臣的意见,又可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办法,顺理成章的割去杨彪太尉之职。

曹智一想好,这主意不错,李儒不愧为土匪窝里成长起来的谋士,用的法子都是那种透着阴毒的。于是,就出现了今日预设好的孔融上门救重臣的一幕。

对于孔融的质问和嘲讽,曹智眨了眨了眼睛,盯着孔融看了好一会儿。厅内好些不明内情官员,这会儿都为孔融捏了把汗。虽说曹智到现在还没表现出像董卓、李傕等的“凉州狼”嗜杀、狠毒的做派,但孔融如此直闯曹智的将军府,并敢如此无礼的责问当朝权臣。曹智只要发计狠,杀掉孔融,就像砍根竹竿一样容易。

但曹智并没有如一些大臣担心的那样,大发雷霆,他只是怪异的笑了笑,对着孔融道:“文举先生,我记得那年太傅马日持节到袁术营中,因不辱使命,而呕血而死,朝廷欲以礼殡葬,但先生却劝说皇上对马太傅不但未加礼,而且还治了罪,理由好像就是曲媚奸臣,马太傅与袁术相抗而死,你还说人家曲媚奸臣,这杨彪不但与袁术成了姻亲,还有书信结交,你却说杨彪无罪,这恐怕天下人都难信服”

曹智说这番话时,明显态度慢慢转成了严肃,会场内的气氛立时冷到了极点。谁都知道孔融在马日这件事上,为了出彩,吹毛求疵的找了理由给已死的马日加罪。这件事曾经引起过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很多是和孔融一样,自诩是正值一类的官员。

孔融现在也很怕别人再提这件事,他的脸色在曹智说完这段话后,明显煞白了下来。然而孔融做孔子第二十世孙,不是白做的,他那两片嘴皮子能把白的说成黑的,死的说成活的,又何在乎曹智的揭伤疤。马日不从被袁术扣留后要求做他军师的要求,而郁闷而死,朝廷要给他加点礼,本是应该的。但当时孔融刚到许都,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华,所以做了那件不太地道之事,把个已死的马日说了一把,弄得未加赏赐,还治了罪。但孔融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是过失的,那怕是在权倾朝野的曹智面前。

只听孔融及时搬出典故道:“《周书》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而明公予以袁术之罪,强加杨彪,妥乎?不妥乎?融请明公审思之!”

孔融的辩词不可谓不精彩,也很有力,弄得曹智一时无语。厅中很多人也在这时,暗喻着自己要是站在曹智的角度,有没有好拿得出手的言辞辩驳的。答案是没有,就算是荀彧、贾诩这样学富五车之人,也一时找不出合适的理论来辩驳孔融,只有暗暗地朝曹智摇头。

曹智沉吟半响,还是甩出原来的托词:“收押杨彪是圣上之意,我”

孔融一听就知道曹智有妥协之意,忙继续道:“明公,天下缙绅所以敬仰明公,是以明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矫枉至之雍熙。倘若横杀无辜,则天下士人无不失望,谁又肯委身帐下?如我孔融,就是一个!”孔融说罢就要转身拂袖而去。

李儒等赶紧上前拉住他,开始预设好的劝解:“文举兄何必如此呢?”

孔融当然很容易就被李儒、荀彧等劝住,曹智也是暗笑,“孔大才子,你怎么不快点来这招呢?害我浪费了不少表情!”

此后,很多官员都开始加入劝拉的行列。

“文举先生,不必为这等小事,就要辞官吗!”

“文举兄,曹公也没说不搭救杨太尉!”

这孔融这会儿是来劲了,谁来劝,就把自己的去意,弄得更似坚决,好像自己是那种百折不挠之士似的,韧劲十足。但真要有人松手,他也没见得真走。反正这孔融故意甩着倔,弄得都满头大汗了,还乐此不疲的。

看了好一会儿的曹智,一看都出汗了,也该自己出场了。曹智拧着眉头,好像做了很大决心似的,猛然站到孔融面前,对着孔融一做拱,并大声道:“适才先生一番见教,使智受益良多。为了不负先生错爱,明日智就去面圣,请旨要皇上从轻发落杨彪!”

曹智话音落地,孔融立即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释重负,忙着为自己擦拭脑门上的那个一大把汗呢!心里默念着:“名声!名声!我孔融的名声又进一步了!”孔融相信,他不惜辞官搭救杨彪的故事,不久就会传遍许都,甚至传遍天下,这次可要比冒死掩护党人张俭更为精彩。

孔融的目标就是要保下杨彪的命,他还能不能再做太尉之职,与他何干!

########

送走了美滋滋地孔融,曹智忍不住和李儒相视一笑。

之后他们的会议也言归正传,继续讨论枣袛对屯田的新建议。曹智很了解自己这个同自己一样武将出身的连襟,对领兵一直不是很有兴趣,他最有兴趣的还是那些农事。在芜湖他就听说,枣袛经常像个农夫一样,经常蹲在田地之间,与普通农夫同吃同耕种,经常弄得一身泥回家,害的他老婆,陈玲的二姐,每次来宛陵探望母亲和妹妹时抱怨不已。

曹智通过陈玲的枕边话,不难听出,陈玲的二姐,有意让曹智给枣袛换换职位,好让枣袛远离那些泥腿子。

曹智迎完帝驾到许昌,倒是想着自己这个连襟,升了他的官,让他做了羽林监,拱卫京师。羽林监这个职务应该说是很重要的,曹智也是看在枣袛和他有连襟关系,是自己人,才肯把如此重要的职务让他做。

但这个枣袛干了没三个月的羽林监,一听说曹智要大面积推广屯田,就主动报名参加会议,还早已准备了一套根据他经验编写的屯田新策。

曹智看他做足了准备,所以在韩浩、任峻对现有屯田的政策发完言后,就叫了枣袛起来发言。

枣袛很少有机会在这种国家高级干部云集的场合发言,所以刚开始不免有些拘谨,引得厅中许多官员阵阵发笑。但没人敢嘲笑枣袛,人家再不会讲话,也是曹智的连襟,要么不想活了,才会去嘲笑枣袛。

枣袛经过孔融这么一闹,多少客服了些紧张,开始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枣袛先道出,现在的“计牛输谷”这个分配方法不好!

枣袛话音刚落,任峻就疑惑道:“屯田客们不喜欢这个方法吗?”

这个“计牛输谷”人人都知道,很早在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时,也就是他们打算推行屯田之初,众人集思广益想出来的分配制度。他的框架很简单:利用攻破、收编黄巾军所缴获的各种生产物资,比如耕牛,耕地、种地用的各种工具,分配给募民屯田,到收成后再按你借了官家多少耕牛、工具,就收多少固定的粮食,作为租用的费用。这一政策的实行,在曹操在任的当年即大见成效,收获的粮草,比之以前大幅度增加。因为通过连年战事,农民很是希望能安心的劳作、生产,所以那个时候,对于这种官家供地,又提供劳动工具的做法,很是欢迎,广大屯田户,积极性也很高,生产漏*点和**都被激发了出来,农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产数也非常高。

现在枣袛却说这个分配制度不好,众人一阵疑惑。枣袛也承认道:“屯田客们倒是很高兴,但据我的调查,这样的分配制度是我们少收了!”

任峻等人更加疑惑了,怎么叫“我们少收了呢!”

枣袛细细道来他的研究,他说按照今年收成好的年份,我们只能按照耕牛数目等定额来收租,国家不能出尔反尔的多加收入。而如果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比如兴平元年的灾年,国家在这种制度下,又不能免了屯田客的田赋,那样的话,国家就没了来援,但就算屯田客拿出所有的存粮,不但交不起应付的田赋、地租,还要饿肚子。情况再不好就要大量死人。

韩浩似乎听明白了枣袛的意思,便接口道:“那就不按‘耕牛’算,按‘人头’算?”

曹智等人一听韩浩的建议,都纷纷点着头。这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好像也显得公平,有几口人,就交多少田赋。这曹智在丹阳就实行过,效果还是很好的。

没想到枣袛一听,头摇得像布郎鼓,意思很明确,就是按人头算,更是不行了。

这会儿,连曹智也来了兴趣,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如何分?”

枣袛神秘地嘿嘿一笑道:“我的意见是将‘计牛输谷’改为‘分田之术’!”

所有的人听到这个新名词都愣了,什么叫“分田之术”?

枣袛看着众人的疑惑,进一步解释道:“分田之术,就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定一个比例,然后丰收的年份多收,歉收的年份少收!”

枣袛这么一说,众人大部分还算不过来这笔账,什么多收,什么少收的。

曹智听完,眼前刷地一亮,拍着大腿叫嚷起来,“枣袛你可真是干这个的!”

众人被曹智吓了一大跳,荀彧急问:“主公算明白了?”

“算明白了!”曹智愉快的应着荀彧的问话,他何止明白,枣袛说的不就是后世经常用的分成合同吗!这比他想要实行的“承包责任制”都来得先进,所以他哪有不高兴之理。

曹智接着还帮枣袛解释这“分田之术”的内涵,他打了个比方,我们官家和这些屯田客签好合约,合约上规定,今年收成的百分之三十归我们官家,剩下的归屯田客。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更大的激发屯田客们多劳多得的漏*点,让他们更多的去开发荒地,种出更多的粮食,这样不光我们官家会多收益,种田的屯田客也会增加收入。

当然这只是一个曹智的比方,在古代这个必例差不多是颠倒过来的。

曹智一下很是兴奋,枣袛能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想出如此先进的分配制度。

枣袛也因为曹智突然的赞许,乐呵呵的看着曹智为他解释,没在往下继续说。

(45278941954)

第七百三十五章屯田都尉

但没等枣袛高兴几分钟,不同的声音立即响起。只听一向老成的荀彧提出异议道:“如果按照枣先生的说法,按田多多收租,田少少收租后,会不会造成很多屯田客不愿在多开发荒地,尽量守着现有的田地维持现状呢?”

“嗯?”大厅里立时静了下来,对于农民的保守,或是惰性,是有这种可能。既然种的越多,就要上交的越多,这会不会造成很多人不再去扩大屯田,而更多的是安于现状呢?

根据曹智对现代激励因素的了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不大,但一时要他用那么新的观念,去驳倒荀彧的担忧,还真让曹智感到一时无从下手。

而会场内的官员,却在荀彧说出的担忧后,迅速形成了争论。大部分顺着荀彧的观点,寻找到理论依据,开始反对枣袛的分田之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满足于去年的收益,纷纷认为这样蛮好,无谓的改来改去,出了纰漏可就得不偿失,还有可能乱了现在良好地根基。

而枣袛却据理力争,很快也赢得了年轻派,如任峻等人的支持。他们年纪都不大,相对荀彧的沉稳,据有更强烈的冒险精神。任峻粗略的一算,就拿他刚从颍川查获回来去年收成,要是推行屯田,并用枣袛的分田之术合算的话,仅这一地就能多收五万斛粮食。这种预期大幅增长的数字刺激着,像任峻这样的少壮派,所以他们站在了枣袛这边。

当然站在荀彧这边的保守官员,还是占大多数。两帮人争来争去,争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最后还是把决定权,交到曹智手里。

曹智现在处理这种政见不一的情况,已是很有心得。对于两帮人的争论,他一直听着,偶尔表达一下,对某一方讲得特别在理观点的赞赏。但一直没实质性表态,到底站在那一边。他个人肯定倾向枣袛的观点,但现在不同于他在扬州了,现在他掌控着偌大一个朝廷,等于是一个国家。作为实际统治这个朝廷的人,一定要让手下的人充分有机会各抒己见,人尽其才,要恩威并施,该什么时候示威就示威,该安抚、笼络就笼络。

曹智现在就要先笼络荀彧一方的反对派,肯定他们说的有理,但也不急于否定枣袛的观点。反正这天的会议,也没讨论出个结果,就散会了。

会后,曹智单独留了枣袛一起吃饭。两杯“九酝春”下肚,曹智就问枣袛“分田之术”的具体实施细则。

枣袛本来低着头在喝闷酒,一听曹智竟然问道细则,立即疑惑的看着曹智。因为今天的讨论还只是停留在对这个方案可行性上的讨论,还没人深入的问枣袛具体细则。

曹智哈哈一笑,坦白的对枣袛道:“我可是百分之百赞同你的方案的!”

枣袛一听大喜,随即这酒也喝的更是爽快了。当枣袛乓乓说完他是如何按产量分成的细则后,曹智给他作了补充,和略微的改动。

枣袛认为最合理的分成方案是六四开,即官家要屯田客年收入的六成,四层归屯田客。这已经是很厚道的一种分配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农民的疾苦。

曹智充分肯定枣袛的想法,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定,进而走向繁荣、富强。但曹智认为枣袛的方案有些笼统,也没兼顾“计牛输谷”方案中提取精华部分,使其在新方案中得以延续。

曹智提出,凡是租用官家耕牛、用具的,就按六四比例提成,而不用官家耕牛的,就按五五分成。这样不但更显公平,还可以激发更多的社会中资产阶级,或是富户,也参与到屯田之中,更好地繁荣屯田,吸纳民间资金也投入到屯田事业中,这比官家一家出资,来推进屯田,要来的更好,更多样性,更可以加速推进进程。

不知不觉中,曹智和枣袛就更多的细节,商谈了一夜。第二日,曹智再找荀彧,把新计划告诉他,最终荀彧也看到了这种按产量分配方案的好处。在取得绝对支持后,曹智就将此事上奏献帝,并表举枣袛为屯田都尉,任峻被表举为典农中郎将,韩浩为副屯田都尉。自此,曹智的屯田国策,不但得到皇帝的认可,朝廷的支持,还等于是为屯田这件事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由枣袛、任峻、韩浩等各司其职,从播种到最后收取,一直到供应到相对的军队,还是国库,都有了专职人员负责。

通过屯田计划后,曹智还附带性的上书,为杨彪求情,希望献帝能从轻发落杨彪。

献帝在随后发昭,把杨彪贬官为民,但作为笼络人心的一种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