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王侯 >

第139章

大明王侯-第139章

小说: 大明王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沂闻言站了起来,从袖中抽出一卷黄绢,走到众臣前,然后缓缓将黄绢展开,面色肃穆沉静,凛然大声道:“先帝遗命在此,众臣叩拜——”

众臣纷纷口称万岁,伏地而拜。

郑沂沉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钦此”

遗旨念完,殿内群臣又是一片哭嚎声,纷纷拜了下去。

黄子澄站了起来,缓缓扫视群臣,目光刻意在二十几位进了京的王爷们身上多停留了一下,沉声道:“先帝遗命在此,各位藩王和同僚们可有疑虑?”

遗旨中说了诸王不用进京吊丧,可藩王们既然已经进了京,这句话自然被所有人忽略过去。

众藩王左顾右盼,面面相觑,神色间颇为犹豫。

其中宁王朱权年纪最轻,刚满二十岁,辈分上却已是同年的朱允炆的叔叔,朱权脾气最是直爽火爆,因其与燕王兄弟之情颇为深厚,朱棣在京师时曾隐隐表示朱允炆不能容人之怨意,于是朱权闻言抬头带着几分不服的问道:“四哥燕王未至京师,此时拥立新君,是不是太急了?何妨将先帝大葬之仪办完,待四哥进京之后,所有皇族之人全部聚齐,再议拥立新君之事?”

萧凡闻言眉梢一挑,拥立新君的关键时刻,可不能横生枝节,这个时候太敏感了,任何敢挡着朱允炆即位的人,都应该被视为敌人。

于是萧凡挺直了身子,朝守在殿门外按剑而立的曹毅打了个手势。

曹毅很有默契的点头,很快,殿外传来轻微杂乱的脚步声,数百名锦衣卫校尉鱼贯进入了大殿,人人带着满身肃杀之气,隐隐将藩王们围在圈中,一动不动的盯着藩王们。

殿中哀伤悲痛的气氛顿时一变,变得凝重而紧张,杀气渐渐弥漫于大殿之上。

众臣大惊失色,皆伏于地上不敢稍动。

朱允炆却一脸哀伤欲绝的模样,楞楞的注视着朱元璋的遗体,眼中满是迷茫和惶然,对身外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藩王们却被锦衣卫的这个举动惊呆了,接着二十余位王爷尽皆大怒,喧哗之声不绝于耳。

朱权勃然道:“萧凡,你这是什么意思?拥立新君乃我天家之事,你敢对皇子犯上不敬?”

萧凡站起身,神色一片平静,他潇洒的拂了拂头发,慢吞吞的道:“宁王殿下,天家并非一人之家,天下人皆瞩目于此,拥立新君是先帝的遗旨,下官身为大明臣子,锦衣卫也只对皇帝陛下负责,只知依旨行事,胆敢违旨者,下官可不管您是不是王爷皇子,该抓的照样抓”

远远站着的黄子澄听到萧凡如此说,难得的向他投去赞赏的眼神。

尽管二人政见不同,在朝堂上水火不容,可他们毕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朱允炆竭力的拥护。

朱权见殿内情势变得紧张,锦衣卫对他虎视耽耽,大有一言不合便将他拿下的意味。

朱权也不是个莽夫,势单力薄之下,自然不便再出口反对,拥立新君已不可阻止,无论名分还是大义正统,朱允炆的即位都毫无挑剔之处。

于是朱权小心的瞟了默然无声的朱允炆一眼,然后低下头去,悻悻的哼了一声,道:“本王也没说不遵先帝遗旨啊,萧凡你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不觉得太小题大作了吗?”

萧凡见朱权服软,自然也乐得给他个台阶,闻言呵呵笑道:“宁王殿下言重了,下官才疏学浅,有时候听不懂话,常常造成误会,刚才一听王爷要等燕王进京才拥立新君,下官还以为殿下想违旨呢……呵呵。”

萧凡这话说的似轻实重,朱权听得冷汗淋漓,强挤出笑脸道:“萧指挥使多虑了,本王生性藏不住话,直来直往惯了,有些话说出来明明是没有恶意,但听在别人耳朵里,却又成了另外一层意思……”

刀兵威压之下,终于令朱权改变了态度。

萧凡心中长舒一口气,笑道:“王爷的意思下官很是认同,人的语言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一字之差往往意思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王爷对某个女子动情,下官夸王爷是痴情汉,这是好话,可下官如果说你是‘痴汉’,意思就不一样了……”

朱权:“……”

萧凡见众人尽皆无语的看着他,不由莫名其妙,转头问身旁的曹毅道:“这群人怎么了?我说的笑话很冷吗?”

曹毅擦了擦汗:“……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打了个冷战。”

黄子澄见情势已定,急忙大声喝道:“诸王及朝中同僚,我等先拜祭先帝,再以君臣之礼参见新君”

众人神情一凛,于是纷纷朝朱元璋的遗体三叩九拜,然后朝朱允炆再次三叩九拜,正式以君臣之礼,拜于朱允炆身前。

“先帝英灵不远,新君即立,乘时应运,承继天道,更越圣朝,君德用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齐声伏拜,第一次以臣子见君的礼仪,正式参拜朱允炆。

朱允炆被宦官搀扶着站在朱元璋遗体前,望着群臣向他施礼,苍白英俊的面孔泛上几分茫然无措。

“你……你们……都平身吧。”朱允炆紧张的道。

“陛下”黄子澄看不过眼了,站出来沉声道:“按朝仪,新君即位当由大臣三请,而新君三辞,你……你这也太不符礼仪了”

朱允炆闻言更慌了,愈发紧张道:“啊?这样啊……那我不当了。”

黄子澄老脸顿时气黑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艳图风波

武英殿内。

形式上的群臣三请,朱允炆三辞之后,群臣首次以君臣之礼参拜朱允炆,定下了君臣名分,从这一刻起,朱允炆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朱允炆手足无措的看着群臣在他身前三叩九拜,庄严正式的以臣子之礼参拜他,朱允炆顿时感到一阵惊慌,从未体会过的感觉油然而生。

殿内跪满一地,只看见黑压压的头顶,群臣以头伏地,虽看不到他们脸上的表情,可朱允炆从那些匍匐的身躯上可以看出他们态度的恭敬和臣服。

朱允炆惶然了,太孙与天子的待遇截然不同,他感到很紧张,甚至有种身临梦幻的感觉。

这……就是九五至尊吗?这就是天地一人,唯吾独尊吗?

朱允炆此刻感觉很复杂,哀伤与茫然,惊惶与喜悦,一瞬间在心中交织纠缠,看着大臣们跪拜于身前,所有的情绪忽然化作一股难以名状的孤单。

我……从这一刻起,便是孤家寡人了么?行则有仪,言则有物,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跑跑跳跳,说说笑笑,从此锁于深宫,只有批不完的奏章,处理不完的国政,谋划不完的帝王城府,还有那永远只看得到别人背脊的匍匐身影……

皇帝的宝座……会不会让我失去所有的快乐?

朱允炆抬起愈发惶然的眼睛,不自觉的向叩拜的人群中搜索而去,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搜索什么,他只知道现在的自己很寂寥,很无助,一种比山更重的责任沉甸甸的压在了他的肩膀上,而一种名叫快乐的东西正悄悄离他而去,想抓却抓不回。

忽然,朱允炆的眼睛一亮。

向他恭敬叩拜的人群中,有一双眼睛正满是笑意的瞧着他,眼睛黑亮有神,不卑不亢,参拜新君的庄严时刻,只有这双眼睛最不专心,仿佛向他叩拜只是朋友间玩的一个充满了恶作剧意味的游戏,那么的漫不经心,但这种眼神却又最让人感到温暖,舒心。

黑亮的眼睛充满笑意的朝他挤了挤,很不正经。

这一刻,朱允炆忽然释怀的微微笑了。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和安宁,他终于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孤单的,有一个人,他出身卑微,他偶尔胡闹,他经常拉着自己干一些不着调的事情,让自己时刻处于提心吊胆,哭笑不得的状态中,可自己却感到十分的窝心和舒坦。

原来快乐并不曾远离,谁说帝王一定要无情冷酷?我朱允炆即便位临九五,还是有朋友的,我,并不孤单

朋友,多么可贵的珍宝

这一刻,朱允炆心中阴霾尽去,阳光仿佛照散了乌云,他的天空顿时变得晴朗起来。

群臣依旧在向他叩拜,朱允炆表情肃穆凝重,却在群臣伏下身去的那一刹,极快的向萧凡吐了吐舌头,然后扮了个很扭曲的鬼脸,接着又很快恢复了正常。

“噗——咳咳咳。”躲在群臣中间的萧凡被朱允炆狰狞的鬼脸吓到了,忍不住大声呛咳起来,静谧的大殿内,急促的咳嗽声显得很是突兀刺耳。

如此庄严的时刻,这家伙又出幺蛾子,群臣顿时纷纷回头怒视萧凡,大家的表情很不满。

“……萧爱卿,你怎么了?”朱允炆一本正经的问道,表现得很关心。

“咳咳……”萧凡咳得俊脸通红,捂着嘴使劲压制冲口而出的大笑,急忙神情激动难抑的大呼道:“……新旧交替,万象一新,我大明王朝如红日东升,生生不息,臣这是喜极难禁,喜极难禁哇——”

说完萧凡像在庙里拜菩萨似的,高高举起双手,朝朱允炆拜了下去,把脑袋藏在地上,只看见他一对肩膀不停的颤抖耸动。

群臣一阵恍然,萧大人这是心系社稷,有所感怀呀……

这马屁的力度不可谓不高,群臣急忙有样学样,跟着萧凡高举双手继续大拜,跟邪教的拜神仪式似的,齐声喝道:“臣等亦喜极难禁哇——”

“噗——咳咳咳……”这下换朱允炆忍不住了。

这家伙总是给人意外,把好好的正经场面搞得乌烟瘴气,令人哭笑不得,实在太坏了……

正在叩拜的群臣愕然抬头望着朱允炆。

朱允炆大窘,急忙顺势摆出一副志向高远的明君模样,激动难抑的大呼道:“我大明王朝生生不息,此乃天命所归也各位爱卿,我一定要做个好皇帝”

黄子澄皱了皱眉,很不识趣的冷冷提醒道:“陛下,此时您该称‘朕’了……”

朱允炆从善如流,仍旧保持激动的情绪,改口道:“……朕一定做个好皇帝”

“噗——咳咳咳……”俩兄弟跟传染了流感似的,这下又轮到萧凡咳嗽了。

幸好群臣被朱允炆这番志向高远的话感动,纷纷伏地而拜,遮掩了萧凡的咳嗽声。

“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朱允炆被拥立为第二任大明皇帝,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接下来,便是为朱元璋治丧,朱允炆以新君的身份,发下了第一道圣旨,宣布国丧,乐舞皆免,由于朱元璋的遗旨里说过挂丧三日即可,勿妨民间嫁娶,但朱允炆和大臣们商议之后,还是稍微更改了一下,将三日改为三月,国丧三月,其间不得举乐,不得嫁娶,不得兴兵。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六。盛大隆重的葬仪之后,在京师道录司组织的僧道法事下,在和尚道士们齐声诵念的念经声中,朱允炆率领满朝文武,将朱元璋的棺柩送进了陵墓。

陵墓在洪武十四年便已修好,位于京师城外钟山南麓,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死后葬于此处,由于马皇后谥号“孝慈”,于是陵墓被称为“孝陵”。

朱元璋一生简朴,不愿因身后之事大兴土木,关于他死后的事情,遗旨中亦有提及,唯愿与发妻马皇后合葬一处,只需开启孝陵地宫,将其棺柩置于马皇后一起即可,丧葬之仪一切从简。

孝陵的地宫石门缓缓开启,朱允炆泪流满面与群臣跪于陵前,看着大汉将军将朱元璋的棺柩合力抬了进去,僧道盛大的超度安魂法事之后,地宫石门缓缓关闭。

这位谱写了华夏传奇历史的伟大老人,从此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宁静安详的与妻子永远沉寂于地宫之下,再也不见天日。

大明历史的崭新一页,正被这位跪在地宫前的新君缓缓翻开……

隆重盛大的丧事办完,朱允炆正式在奉天殿接受六部九卿及功勋公侯伯爵的参拜,在礼部尚书郑沂的主持下,新皇登基大典开始。

经黄子澄和黄观等翰林众学士,及各部大臣的共同商议,奏请朱允炆同意,从明年起,改年号为“建文”,此年号是朱允炆考虑到开国时期,朱元璋对大臣杀戮过甚,民间多有无辜株连而死者,此举干违了天和,朱允炆为了扭转和改变洪武朝尚武嗜杀的政治氛围,于是特意提出更改年号,用了一个与“洪武”意思截然相反的“建文”年号,取意“去杀止武,建立文功”之意。

这个年号的确定,让朝堂的大臣尽皆感到欣慰高兴。

他们从年号上已经看到,一个文治昌盛,杀戮渐泯的文明王朝在缓缓现出了它的雏形,一个光耀万世,堪比汉唐的盛世之象正在酝酿成长。

国有明君,继往开来,大明幸甚兆民幸甚社稷幸甚

接下来便是按照惯例,新皇下诏即位,大赦天下囚徒,并封赏朝中各劳苦功高的大臣。

同时朱允炆对朝中的六部官员略作了一些小小的调整,原吏部尚书张紞调任右都御史,吏部尚书由陈迪替任,原刑部尚书杨靖与左都御史暴昭互相调任,原五军都督府断事官铁铉调任离京,任山东布政司使。

小范围的调整了一下各部官员之后,终于又出了一些小风波。

锦衣卫指挥使,诚毅伯萧凡被朱允炆提了名,朱允炆想将萧凡的爵位提为侯爵,可他没想到话刚出口,便遭到朝中以黄子澄为首的清流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黄子澄的态度很坚决,自大明立国,先帝对大臣的爵位一直是非常吝于钦封的,除了那些从龙的功臣名将,立国之后鲜有大臣被先帝赐爵,在大明,爵位代表着功劳,代表着资历,萧凡这个年轻的黄口小儿一没为国立过功,二没有显赫的文治或武功突显于朝堂,先帝封他一个诚毅伯是为了让他能勉强配得上嫁给他的两位郡主,这纯粹只是给皇家长长脸面,跟萧凡本人并无半分干系。

现在新皇觉得一个伯爵还不够,还想给萧凡提升爵位,这怎么可以

黄子澄激烈反对,大有“你若敢提升他,我就一头撞死给你看”的架势。

朱允炆被满朝的反对声吓到了,满心奇怪萧凡的人缘如此之差的同时,只好幽怨而抱歉的看了看萧凡,把提升爵位的事暂时放下了。

萧凡倒是不以为意,毕竟自己确实没为国立过功,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没有很突出的建树,提升为侯爵之事他想都没想过。

再说了,太虚老骗子给他算过命,说他命格极贵,乃王侯之相,这说明他迟早是王侯的,——这么早当上侯爵了,作者还怎么凑字数骗稿费呀。

但是,不想归不想,不升侯爵是他自己谦虚,别人横加一杠子阻拦,这就是纯粹的找抽行为了,特别是阻拦的人是跟他多有不合的黄子澄,这让萧凡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儿。

萧凡貌似君子,实则很小心眼儿,有仇就要报若等天来报,黄花菜都凉了

封赏群臣之事就这样小风小浪过去了。

登基大典之后,朱允炆身着明黄五爪金龙袍,头戴翼龙冠,正式以皇帝的身份开始临朝。

而以黄子澄和萧凡为首的建文朝廷班子也开始缓缓运作起来。

建文朝面临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

每个大臣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除了削藩,还能有什么?

朱允炆的心腹大臣,萧凡,黄子澄,齐泰等人,散朝之后经常齐聚于文华殿,这里也成了朱允炆的起居和召见朝中大臣的主要地点,武英殿则保留朱元璋在世时的原貌,一丝一毫都不准擅动,用以寄托朱允炆对皇祖父的哀思。

文华殿内,下午的阳光透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