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和自然是坐在了刘虞旁边新添的那张坐席之上,这也是他本人暗中向赵该这么要求的。
刘和可不想等到刘虞返回之后自己去跟赵该抢坐席,所以索性在老爹身边又加了一张“小板凳”,想必仁慈宽厚的老爹也不忍心将他赶走吧?
议事继续进行,这次刘和不再多言,而是将话语权交给了赵该和其他人。
赵该说道:“齐治中带人前往良乡、昌平、广阳、涿县等地筹措粮草,已经走了五天,具体情况不日将会回报。按照今岁各郡上报的粮食收成,这批粮草当可如数筹齐。现在的难题是各县粮草皆储备于各处城中,若是将这些粮草运回蓟县之后再集中运往马城,势必会耽误时间,但若是分开向马城运输,则途中的安全就难以保证。”
赵该说完之后,众人眉头紧锁,纷纷思考对策。
不等众人想出办法,李严便开口说道:“赵别驾提出的这个问题十分要紧,严觉得若要妥善解决,当分作两步走。”
刘和问道:“正方且说说看,该分哪两步来走?”
“第一步,立即从蓟县运送一批可供大军食用十五天的粮草送往马城,随军还可送一些酒肉和过冬所需的被服衣物,以解大军的燃眉之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第二步,从蓟县派出三支押粮队伍分别前往蓟县北面、西面和南面接收粮草,然后采取接力的方式分段将各地的粮草向着灅水中段的涿鹿运输,等到这些粮草分批运抵涿鹿时,最早一批从蓟县出发前往马城的运粮队伍已经返回,正好可以与后面的运粮队伍在涿鹿交接。”
李严果然没让刘和失望,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出谋划策,便拿出了很高的水准,至少刘和本人听了之后觉得非常可行,挑不出什么毛病。
但是,只有大家都说好,才是真的好。不等刘和表示赞赏,立即便有人对李严的建议提出质疑。
公孙纪大声说道:“李从事的这条提议看似可行,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今蓟县之中只有三千骑兵和五千步兵,若是分散到各处押运粮草,试问谁来守城?若是蓟县不稳,又何来的前方军心稳定?”
第七十七章谋定
自从知道蓟县城内的两把火是出自李严的计谋之后,公孙纪心里便恨死了李严,逮着一个机会,他便立即进行发难。
公孙纪当众提出的这个质疑并不粗浅,相反很是刁钻,立刻引得众人纷纷附和。
“蓟县乃幽州之根本,岂能无兵防守?”
“此计断断不可行,还是另谋他策才好!”
李严看着坐在对面,一副正义凛然的公孙纪,心里觉得有些好笑,他大概明白此人为何这么不给面子,但是却没打算丝毫退让。敢在背地里算计大公子的人,迟早总是要被清除的,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看到众人诘难李严,刘和并不急着替他解围。虽然不知李严会怎么回答,但刘和笃信公孙纪不是对手,所以坐在那里缄口不语,想着此时自己若与李严对调一下,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有了李严和赵云的帮助,刘和轻松不少,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锻炼和提高,也在暗暗地逼着自己去思考和动脑,希望能在谋略方面有所进步。
事非经过不知难,刘和可不想做那种只会仗势欺人的“脑残二世祖”,因为他很清楚属于自己的“势”,过于单薄和弱小,偶尔装一回大尾巴狼可以,但若是没有自知之明,总把借来的“势”真当成自己的,那就是离死不远了。
等到众人责难和非议的声音渐渐平息之后,李严再度开口说道:“方才公孙从事提出的问题,确实不可忽视。但是,严已经仔细推算过,觉得只要谋划得当,从蓟县分出一部分兵马负责押运粮草是可以做到的,而留守蓟县的士兵只要保持四千之数,便不会有什么危险。”
刘和担心公孙纪再度出言搅局,立即开口说道:“正方快说说看,如何谋划才能既保证蓟县安全,又可以将粮草送往前线。”
刘和摆明了维护李严的态度,别人也就不好在此时插话和打断了。
李严不急不缓地说道:“回公子的话,我们可以先派一队士兵护送第一批从蓟县运出的粮草直接前往马城,而这部兵马大约需要一千人左右。于此同时,再派出两队人马约两千人前往蓟县的南部和西部数县收拢并押运粮食,等到第一批运粮队伍走到涿鹿时,第二批队伍收集的粮食便可以汇聚到广阳一带。等到第二批押运粮食的队伍抵达灅水,我们再从蓟县派出最后一支队伍前往北面数县运输粮食继续汇往灅水。”
“因为前后派出去的几批队伍都在蓟县方圆不到百里的范围内行动,不仅可以快速赶回蓟县增援,而且这些部队散在外面,本身就是最好的预警和缓冲!在严看来,蓟县城内只要有四千左右的士兵严防死守,不等敌军攻至城下,散出去的队伍就会赶到来袭之敌的背后,正好发起攻击!”
李严这个两步走的运粮计策,听起来并不十分复杂,无非是利用蓟县现有兵力,分成几批行动,争取到一个时间差,这样既能保证蓟县的安全,又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赵该、鲜于辅和鲜于银等人完全听明白了李严的计划,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赵该说:“李从事果然谋算出众,此计大为可行!”
鲜于辅说:“蓟县城中三千骑兵虽然人数较少,但分散开来到各地催粮押运却是可以胜任,绝对不会误事!”
鲜于银说:“如果现在便开始加固城墙,准备守城所需军械物资,就算蓟县只有四千步兵留守,坚持半月到一月亦非难事。”
一直没有开口的赵云也说道:“此计并不冒险,若是安排得力人手各自统领一支催粮押运的队伍,把握就会更大几分。”
刘和没有马上表态,而是一脸“谦虚”地看着公孙纪,说道:“公孙从事,现在你觉得李从事的计谋是否可行?”
公孙纪见厅中有话语权的其他几人都对李严的建议表示了支持,而刘和又是李严的主子,也不好再固执己见地进行反对,只好悻悻地说道:“既然诸位都觉得如此可行,某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日后若是出了问题,太傅大人怪罪下来,不要推诿责任!”
刘和说道:“好,大家既然已经达成共识,便请李从事立即起草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下面,我们再来商议一下由谁担当各路出城催粮押运的负责之人。”
鲜于银抢先说道:“第一批向马城运送粮草的任务紧迫,意义重大,必须要派出得力之人负责,吾觉得公孙从事心思缜密、勇于任事,可为最佳人选!”
公孙纪一听这话,头皮顿时发麻,急忙摆手说道:“纪才疏学浅,当不得赵别驾如此称赞。首批送粮任务艰巨,还是委派年富力强、骁勇善战的武将前去好些!”
虽然不明白鲜于银为啥跳出来推荐自己,但公孙纪隐约觉得前往马城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极力为自己开脱,想要推掉这个苦差事。
“公孙从事为何如此自谦?君为幽州功曹从事,主管一州选署功劳,如今太傅大人在前线拒敌,将士们迟早将与鲜卑贼寇一战,到时候奖功罚过皆须大人核定,若是你不在前线,岂不是令数万守土将士寒心?”赵该笑眯眯地看着公孙纪,说出的话语却是字字诛心,令人难以招架。
正如赵该所言,公孙纪身为州中功曹,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州中官吏的功过成绩,选拔和擢升表现突出的有功之才。如今大军驻守前线,面临着与鲜卑人的交战,若是战场上无人负责记录功勋,岂不是会让大军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
刘和也不想公孙纪继续呆在蓟县碍手碍脚,见大家似乎都有意将他支开,于是说道:“公孙从事莫要推辞,于情于理这副重担都需你来挑,我会另派得力的将领从旁协助你,保证首批运抵马城的粮草不会出现问题。”
公孙纪左看看,右看看,发现大家脸上流露出来的都是一副“你不去谁去?”的表情,只好硬着头皮说道:“既然大公子和诸位同僚如此信任在下,吾便负责押送第一批军资粮草前往马城。”
到了此时,公孙纪再想推辞和反对,已无可能,除非他当众撂挑子不干,辞去幽州从事这一职位。
真要是那样,估计议事厅中有不少人会乐意见到。
定下了第一个负责押送粮草的人选,接下来刘和与众人经过一番商议,又分别给鲜于辅、鲜于银、赵云分配了任务,其中鲜于辅主要负责蓟城北部数县的催粮押运任务,鲜于银负责蓟城西部数县的催粮押运任务,赵云则负责蓟城南部数县的催粮押运任务。
蓟城北面主要有昌平和军都二县,再往北便是地势险要的居庸关,出了居庸关就进入乌桓人栖息生活的居庸县,催粮押运的队伍越往北面就越容易受到袭击,所以任务最重,由骑兵都尉鲜于辅亲自负责,更为妥当。
蓟城西面主要的产粮县是广阳、良乡和涿县,这些地方一直处于刘虞的管辖之下,不曾受到公孙瓒势力的染指,让鲜于银负责前去催粮押运,虽然粮草的数量最多,但任务难度并不算大。
蓟城南部有安次和方城等县,所处的位置比较敏感,已经靠近了公孙瓒控制的范围,由曾经在公孙瓒帐前效力的赵云前去负责催粮押运,更便于处理一些突发和意外的事情。
以赵云的本领,刘和其实更想将他派往马城,直接在老爹的帐前担任先锋,但考虑到赵云初来咋到,资历尚浅,缺少威望,所以只得大材小用,先让他从运粮这种普通任务开始做起。
李严现在等于是州牧府的“办公室主任”,刘和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自然不会跟赵云一样派出去执行任务。李严虽然是文士出身,但对于行军打仗并非一无所知,相反的,他在很多方面足以给刘和当老师了。等其余几人分头离开之后,有李严负责蓟县城内的防守,也是可以胜任的。
除了确定运输粮草的行动计划和人选,州中还有一些其他事务也需要进行安排和部署,如紧急从各地征调一批马车和牛车作为运输工具,从各县征发一批民夫修筑和加固城池,从冀州和辽东两地购买粮食等等……
但这些事情已不是关键和重点,刘和无意跟赵该抢权,所以对于后面这些的具体事务并不插嘴,只是坐在那里仔细倾听,不时还点点头表示赞同,这让赵该和负责具体事务的一些官吏觉得还算满意。
刘和的身份虽然尊贵,但他若是事事都要指手画脚一番,不仅会让州中官吏觉得束手束脚,而且也容易导致人浮于事和权责不明,倒不如放权给赵该等人,让大家各司其职。
对于称职的上位者而言,其实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给手下人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具体、要可行,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在前方引领大家,就不会犯路线和方向上的错误。
第二件事情则是把手下的人用好。人是做任何事的根本和关键,有的人适合谋划却不善于亲力亲为,有的人适合冲锋在前却不善于总结归纳,有的人善于守成,有的人善于进取,有的人喜欢冒险和刺激,有的人喜欢稳定和有序……这些不同特点、不同性格的手下,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差别,只是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否属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一个时辰过后,需要商议定夺的事情都已得出了结果,于是刘和参加的第一次议事结束,效果似乎很不错。
第七十八章先天不足
当日州牧府内议事结束之后不久,蓟城之中便传开了大公子与赵别驾将计就计除奸扫恶的传闻,虽然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难免有添油加醋之嫌,但大概内容还算属实,没有跑偏的厉害。
蓟县城内的治安状况随之大为好转,不仅平日里那些嚣张跋扈的游侠儿不见了踪影,就连一些喜欢偷鸡摸狗的家伙也是老实本分下来,生怕被邻里乡亲们告发指认。
经此一事,刘和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城中百姓对于低调归来的大公子充满好奇,纷纷打听有关刘和的各种消息,想要满足各种好奇和“八卦”之心。
对于这些传言,刘和没有时间去关注了解,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不仅要带着赵云和李严熟悉城内各处官署机构,去军营内与留守蓟县的士兵见面,还要在府中逐个接见城中的世族代表,还要起草关于组建太傅卫队的各项章程,还要时时关心马城方向传回的消息,还要留意东边替公孙瓒留守辽西的公孙越、公孙范两弟兄……
总之,刘和很忙,忙得甚至连“神仙姐姐”过府前来拜访时,都没有时间去陪陪人家。
赵爱儿是在刘和公开上位的那天下午就过来的,她来州牧府的原因则是为刘和手下那名受伤严重的亲兵疗伤。
这名胸口中箭的亲兵名叫陶宽,是刘和出武关时段煨借给他的一百名士兵当中的一个。当时刘和身边只有田畴和鲜于银二人追随,至于王越师徒三人则是临时客串的保镖,并不隶属于刘和。
依靠段煨借给的这一百名士兵壮胆,刘和在三户亭小小的牛逼了一把,不仅让屈家言听计从,而且还顺利地游说到了丰乡城那伙势力帮忙,最终将兵力充足的昭家和景家掀翻在地,实现了“借鸡生蛋”的大胆意图。
段煨借给刘和的一百名士兵,最终有八十八人选择了留下,刘和离开南阳时,又从这八十八人当中挑选出二十名特别能吃苦、愿意死心塌地效命的士兵作为近卫,一直带到了幽州。
如今刘和可以调动的士兵远非昔日在三户亭可比,就连尚在创建中的太傅卫队也有五百人的规模,可他对这二十名一直跟随在身边的老兵很有感情,不愿看到陶宽刚到幽州便付出生命。
这几日,蓟县城内有名的医者已被刘和轮番请到府中给陶宽疗伤,但却无人能将陶宽从昏迷中救醒,只是勉强维持着不让陶宽的伤口继续恶化。
刘和虽然知道一些急救方面的知识,但却无力医治箭矢入体这样严重的伤害,只能提供一些辅助作用。譬如,刘和让人给陶宽单独安排了一间通风良好的房屋,又让人用生石灰和硫磺等材料对房间仔细消毒,还让人定时给陶宽更换高温蒸煮过的止血布带,给他喂一些温开水等等。
正在刘和一筹莫展的时候,也不知赵该如何得知此事,竟然安排自己姐姐赵爱儿前来为陶宽疗伤。
赵爱儿此女颇为神秘,修炼了一些道家的东西,平时涉猎十分广泛,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还懂得岐黄之术、炼丹之术,虽然不曾悬壶坐馆,却比一般的医者还要高明不少。
赵爱儿第一天来给陶宽疗伤时,看到刘和做下的这些安排,心中有些好奇,却没有见到刘和本人。虽然不明白刘和为何要这么做,但赵爱儿还是细心地用一种药剂为陶宽清洗了创口,再为创口上敷了药粉,还让人帮忙撬开了陶宽的口,灌入另外一种药汁。
到了第二天中午时,已经昏迷七天的陶宽缓缓醒来,终于脱离了危险期。
刘和得知此事之后,十分高兴,急忙派人给赵府送去一些礼品,表达谢意。
之后的数天,当刘和带着李严和赵云在外忙碌时,赵爱儿又来过府中两次,其中一次给陶宽施了银针,另外一次则是为陶宽更换外敷伤药。
这天上午,刘和在书房内用过早餐之后,来到陶宽单独所住的房内探视。
陶宽的脸上已经有了几分血色,干裂的嘴唇上也生出一层新皮,看上去比前几日昏迷时好了许多。
半靠在榻上闭目养神的陶宽,听到公子进屋的脚步声,急忙睁开眼睛。公子穿的鞋跟别人不同,在院子里来回走路的时候,会发出一些声音,熟悉他的亲卫们都能靠耳朵辨别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