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乱世英雄 >

第133章

乱世英雄-第133章

小说: 乱世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前线,见到被摧毁的几辆坦克战车,崔启元不得不承认,他遇到了一支战斗力极为强大的部队。

没有重火力支持的步兵,竟然击溃了韩军的装甲侦察兵。

摆在阵地前沿的那三辆T…80U与四辆BMP…3型步兵战车告诉所有人,开始杀过来的是韩军的精锐部队,因为只有精锐部队才装备了这辆种俄罗斯生产的战车。别看韩国人吹嘘得厉害,自产的K2主战坦克、K21步兵战车与两年前在延平岛炮战中表现拙劣的K9自行火炮一样,中看不中用,性能缺陷非常严重。

虽然韩军装备的八十辆T…80U与四十辆BMP…3是当年俄罗斯经济困难,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直接结果,而且这些年来,韩军一直用这些俄制装备充当假想敌部队,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韩军对这些装备的依赖性,不然越过三八线,向平壤进军的时候,也不会让“假想敌”部队一直冲在前面。

让崔启元不敢相信的是,三营的侦察兵只有一人阵亡、三人负伤。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三营的侦察兵抓获了几名俘虏,而且是没有受伤的俘虏。

见到俘虏、还有缴获的武器装备后,朝军少将不得不承认事实,也不得不相信,那个比他儿子还要小几岁的少校营长是个老手,真正的老手!

虽然两人的军衔差了好几个级别。但是在这场战斗后,指挥关系确定了下来。

此时,战线南面,韩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官黄真尹上将正在考虑进攻问题。

准确的说,韩军装甲侦察部队到达安州南面,遭到三营反击,被迫退回顺川之前,黄真尹在为进攻犯愁。

收到消息后,韩军上将没再迟疑,立即下达了向安州进军的命令。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方侦察兵之间的小规模遭遇战,帮助黄真尹做出了决定。

在此之前,黄真尹收到了警报,知道中国军队火速入朝,先锋部队在十月六日傍晚就到了清川江,按照中国政府宣布的“红线”布防。

虽然在情报中,美军第八集团军的代理指挥官要求韩军在顺川停止前进,不要急着与中国军队交战,但是美军并没参与韩军攻朝作战,而且总统朴太玄的命令非常直接,尽可能快的光复整个朝鲜。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与图们江。

黄真尹是军人,不是政治家。

在他看来,总统为了个人政治声誉,正在拿军队冒险。如果能够赶在中国大举介入之前击败朝鲜,实现民族与国家统一,朴太玄就将成为韩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

问题是,黄真尹也有同样的想法。

等到中国军队攻过来再决胜负,那是最愚蠢的选择!

虽然通过台岛上的战斗,黄真尹相信,有美军做后盾,成功夺得制空权,韩军就能掌握主动权,但是作为韩军将领,黄真尹更加清楚的知道,朝鲜半岛不是台湾岛,复杂的地理环境会让空中优势大打折扣。

六十年前,联合国军也有空中优势,结果仍然被志愿军打回了三八线。

与中国军队打地面战争,绝对是最大的恶梦。

作为军人,黄真尹必须考虑最坏的结果,即在中国军队全面参战之后,美军的动员工作没能及时到位,也就没能及时投入战斗,导致韩军全面败北,不得不退回三八线。要想确保本土安全,就得在此之前尽量将战线往北推一点。

实际上,到中国军队入朝的时候,韩军仅仅光复了半个朝鲜。

即便从军事上看。韩军也有必要继续前进,尽快渡过清川江,占领平安北道,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完成西线进攻,再把重点转移到东面,扫荡东海(日本海)沿岸地区,最终光复整个朝鲜。

这就是韩军的战略计划,简单直接,非常明了。

只不过,黄真尹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如此迅速的到达清川江,并且按照中国政府的声明部署防线。

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平壤守军将领为了保全领袖的个人财产,竟然在最后关头放弃抵抗,率领十多万守军缴械投降。

从战略层面上讲,黄真尹并不希望平壤守军投降,而是希望好好打上一场。

原因很简单,只要韩军没有拿下平壤,中国当局就会在参战问题上犹豫不决,至少不会在十月五日宣布参战,而平壤守军坚持战斗,韩军就不用为了收编十多万人民军官兵、救助上百万市民花费大量时间。

拖住韩军步伐的。正是那一百多万朝鲜军民。

光是解决一百多万人的吃饭问题,就能让黄真尹发疯。

大概是饿了太久,运送粮食的火车刚刚到站,守在车站外的饥民就疯狂了,不但推倒了那些涂着红五星的铁栅栏,还冲开了韩军设置的警戒线。仅仅数个小时,三十多节车皮的粮食物资就被洗劫一空。

实际上,这些粮食养活一百万平壤市民绰绰有余,部分还是韩军的军事物资。

控制住局势后,黄真尹并没下令收缴被抢走的粮食、也没有镇压乱民,而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在平壤开设各种收容与赈济机构,按人口数量分配粮食与其他生活物资,再结合宵禁等军事管制措施恢复秩序。

措施很管用,只是花费了不少时间。

韩军先头部队到达顺川的时候,主力部队还在平壤,而且不得不把大量兵力用在维持社会秩序上。

十月七日清晨,韩军装甲侦察部队按照计划北上的时候,黄真尹正在进攻安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韩军肯定会与中国军队遭遇,区别只是遭遇时间与遭遇地点。

过早与中国军队交火,肯定对韩军不利,毕竟第一集团军群的主力全在平壤,在东路进攻的第二集团军群又不成气候,到目前为止还在元山南面的通川徘徊,面对朝鲜人民军的步兵防线毫无建树。

如果第一集团军群冲得太快,必然成为突出部,遭到中国军队围攻。

问题是,如果第一集团军群走得太慢,很有可能让中国军队在清川江上站稳脚跟,错失渡江的最佳时机。

针对这一情况,黄真尹的想法是加强元山方向上的进攻力度,争取尽早打下元山,这样就能通过海运,将大批作战物资送抵前线。更重要的是,部队从元山出发,才算真正开辟了第二战线。

到时候,东西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就算中国军队有三头六臂也抵挡不住!

关键在元山,而不是清川江上的安州。

问题是,中国军队没有前出元山,因此第一集团军群的B集团军、也就是在平山向东迂回的部队,以及C集团军、也就是到了顺川向东迂回的部队,能够及时到达,就能轻而易举的打下元山,没必要把真正的主力、也就是盘踞在平壤的A集团军派过去。显然,必须找点事情,让这支拥有三个师与七个独立旅的庞大部队不会闲着,能够在战场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此之前。黄真尹确实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安排A集团军。

随着安州方向上的炮声响起,他也找到了目标。

既然迟早要渡过清川江,那就早点动手,趁中国军队立足未稳发起进攻。如果能在安州方向上打出点名堂来,还能迫使中国军队把重点放在西面,即集中兵力巩固清川江防线,让韩军能在东面战场上打几场轻松仗。

明确这个目的后,黄真尹没再迟疑,立即向顺川的先头部队下达了攻打安州的命令。

此时,叶振邦刚从前线回到城区。

虽然杀来的只是韩军的侦察部队,兵力还不到一个连,最多只有两个排,而且战斗力还不怎么样,但是少校营长意识到,“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会草草收场,对于什么都想“大”的韩军来说,肯定会再次发起进攻,而且是全力进攻。

留给三营官兵的准备时间也就只有几个小时了!

卷一时势英雄第十七章战场扬威

第十七章战场扬威

接到黄真尹下达的进攻命令,顺川的韩军开始推进。

冲在最前面的是编在A集团军内的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也是韩国陆军三个独立装甲旅之一,而且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该旅主战装备不是韩国自产的K系列坦克战车,而是当年纯俄制武器装备。

毋庸置疑,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是韩军攻朝的绝对主力。

开战之后,该旅一直冲在最前面,不但最现突破开城防线,还攻占了平山,并且在攻打沙里院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战的主力是韩军第九机械化步兵师,而该师也是韩军的绝对主力)。占领平壤之后,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率先北上,一路攻占了平城与顺川,成为突前部队。

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能够成为急先锋的原因很简单:俄制装备更能适应战场环境。

不是说T…80U与BMP…3非常先进,而是这两种主战装备更加轻便。T…80U的战斗全重只有四十六吨,而K2的战斗全重超过六十吨、即便是稍显落后的K1A1的战斗全重都超过了五十三吨。对于朝鲜的大部分桥梁来说,K2与K1A1都太重了,而T…80U的战斗全重与朝鲜人民军的主战坦克相当。为了快速推进,而不是把大量时间花在架桥上,韩军只能把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顶在前面。

从部署上也看得出这一用意。

攻打开城前,冲在前面的是装备最好的第九机械化步兵师,当时连黄真尹都没想到朝军会迅速崩溃,所以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让韩军最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充当攻击拳头。发现朝鲜人民军不堪一击之后,黄真尹立即调整部署,让“轻量化”的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冲了上去,并且收到了显著效果。

当然,T…80U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有很明显的缺点。

作为T…80系列坦克中产量最大的一种,T…80U也采用了燃气轮机,而不是耗油量更低的柴油机。

该型坦克最大的缺点就是腿断。

这个问题,在其他采用燃气轮机的坦克上也存在,比如美军的M1系列主战坦克。

这一缺点,决定了韩军的进攻节奏,即每推进数十公里,装甲部队就得停下来,补充燃油后继续前进。虽然T…80U的标称行程超过四百公里,但是在越野战斗行军时,最大行程肯定到不了两百公里。为了留下足够的战斗余油,实际突击距离往往在一百公里左右。这也是韩军每前进几十公里就得停下来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这个问题并不突出,毕竟朝鲜半岛就那么大个地方,从三八线到平壤的直线距离也就只有两百多公里,加上从开城到平壤的高速公路并没遭到彻底破坏,朝军也没有殊死抵抗,所以韩军走走停停,没有拖累进攻速度,反而让进攻部队有足够的时间休整,保证了进攻的持续性。

到了安州,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七日下午,第三十一独立装甲旅的主力部队在空中支援的掩护下,顺利到达安州南面的延丰湖西岸。

只不过,这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并没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停了下来。

按照韩军的基本进攻战术,发起进攻之前,将由先头部队构筑进攻阵地,比如设置前沿炮兵阵地,囤积作战物资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装甲部队才会继续推进,攻打由中国军队守卫的安州。

这个间隙,为三营创造了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也许是打得太顺利了,韩军停下来后,只是按照标准战术部署了前沿警戒部队,没有在防御上花费过多精力。

这也可以理解,在此之前,除了在平山遇到朝军有力抵抗之外,韩军打得顺风顺水,别说遇到反击,就连顽强抵抗都不多。

更重要的是,韩军收到的战术情报中只提到,到达安州的是一个机械化步兵营,不但兵力有限,而且刚到达不久,还在部署防御,没有多余的兵力发起反击,所以韩军指挥官并没把北面的敌人放在眼里,更别说记在心头了。

大意轻敌,必然会付出惨烈代价!

如果韩军指挥官知道那是十五军的“原装”部队,而且是那支曾经在台岛的“二零九高地”与“平镇工业区”成功阻击了美日联军的部队,恐怕就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至少会让部队在天黑前进入战斗状态。

战斗在天黑后不久打响,当时忙碌了一天的韩军官兵正在吃晚饭。

首先是朝鲜人民军在西北方向上发起冲击,因为缺乏重装备,所以突然袭击没能撕开韩军的防线,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就在韩军认为挡住了敌人的反击,准备趁势把战线推过去的时候,埋伏在战场东北的三营官兵投入了战斗,一个连的步兵在迫击炮与反坦克导弹等远射火力的支持下,迅速撕开了由机枪堡垒与坦克战车构筑起来的临时防线。

这下,韩军发现不对劲了,并且意识到正遭到中国军队攻击。

更让韩军指挥官感到恼火的是,中国军队的战线非常分散,没有明确进攻方向,所以在组织防御的时候,韩军不得不把整个右易动员起来。

因为没有在到达前线阵地的时候构筑永久防线,所以韩军不得不把坦克战车分散投入战斗,充当机动火力点。原本应该集中形成突击拳头的装甲力量立即成为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猎杀对象。别说素来以皮薄馅大出名的BMP…3步兵战车,即便是T…80U也经不住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摧残。

在右翼防线即将崩溃的时候,韩军指挥官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放弃前沿阵地。

说直接点,就是让部队全线撤退。

不是让右翼撤退,而是全线撤退!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只让右翼撤退,集中部署在战线中央的辎重部队、工程部队等等非战斗人员就将暴露在中国军队的枪口面前,很快就会被击溃,损失将难以估量。到时候,左翼防线也将崩溃。只有全线撤退,才能组织起新的防线。

因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最多只有一个步兵连,所以韩军指挥官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让装甲部队随同步兵掩护辎重部队,而不是把装甲部队提前撤下去,在战线后方组成反击力量。

分散战斗的装甲部队,绝对是步兵打击的首选目标,简直就是“导弹磁铁”。

更重要的是,韩军指挥官忘记了,那支中国军队不是单纯的步兵部队,不但有支援步兵的自行迫击炮,还有一个坦克连。

易小春上尉指挥的,全部装备99B型主战坦克的坦克连。

事实上,三营也是一三三旅中唯一一个拥有加强坦克连的部队。为了把这个连的十多辆坦克与配套车辆,比如两辆坦克抢救车、三两坦克支援车与几辆加油车送到安州,还专门调用了一列火车。

当十多辆99B分成三路,以契型队列踏上战场的时候,战斗高潮到来了。

T…80U是不错的坦克,只不过有个前提条件,即衡量标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世界水准。比起很多在二十一世纪问世的主战坦克,这种俄罗斯为了抵偿债务而出售给韩国的主战坦克多少显得有点老迈,在能够挤身世界十大主战坦克行列的99B面前,更是可以送进博物馆的旧货了!

坦克连仍然从韩军右翼发起突击,叶振邦的意图非常清楚:咬住一点,往死里打!

不管韩军有多少兵力,有多少坦克,有多少战车,有多么高傲,只要一侧战线崩溃,就会全线崩溃。

当然,叶振邦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让甘应明带着第二个步兵连掩护易小春。

虽然没有上过军事学院,甚至没有进过大学,但是叶振邦的基本战术修养还不错,至少知道要步坦协同。

这场强有力的突击,不但给韩军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让在战线另外一侧的朝鲜人民军大开眼界。

因为制空权在韩军手中,所以坦克连冲出来后,迅速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五百米之内,基本上是缠着韩军打,不给韩军呼叫空中支援的机会。

只不过,这没能改变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

战斗打响一个小时后,韩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