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十二章秘密协议
青木和惠子在华盛顿为日本参战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正是占领区的管理问题。
这个女性外交大臣明确提出。如果日本出兵,并且超过美国,就得由日本负责占领区的管理工作,美国还得承认日本在东北占领区的利益诉求。作为回报,日本也将切实保护美国在占领区的利益,并且与美国利益均沾。
如果仅仅是管理占领区,那也就算了。
不管是谁,都得管理占领区,不是美军就是韩军,或者是日军。
问题是,这个要求的重点在后面,即所谓的日本利益与利益均沾。
奥康纳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日本想干什么?
难道打算长期占领中国?
在奥康纳看来,这简直是无法想像的事情。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美国也不可能长期占领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
只要这个国家的血性被激发出来,就没有任何敌人能够将其征服。
别说中国,美国在伊拉克与阿富汗都没走到干路呢。
陷入十多亿人的汪洋大海,会是个什么后果?
当然,奥康纳很快就明白了过来。不管怎么说,他在东方生活了好几年,而且是在记忆深刻的童年。对东方文化多少还有点了解。
数百年前,日本还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国家时,就已经在打中国的主意了。
到了近现代,日本更是狼子野心,想要吞并中国。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遭到惨痛教训,被美国打得落花流水,甚至被美军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与原子弹炸成了废墟,但是受美苏冷战影响,特别是美国不想让其他国家插手日本,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没灭绝。
数十年来,日本在美国面前俯首帖耳,可以看成是韬光养晦。
随着日本再度崛起,美国的控制力减弱,曾经给亚太地区,甚至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灾难的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考虑到当前的战争局面,还有全球经济状况,日本很有可能再次走上歧途。
问题是,站在奥康纳的立场上,这不见得是件坏事。
战争爆发前,包括奥康纳在内的众多美国高层精英都认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巨大的技术优势,还有早就完成的战略包围网,美国能够击败中国,甚至能够以较为轻松的方式击败中国。
问题是,打到这个时候。已经有足够多的事实证明,在全面战争中,美国的优势没有大到能够轻易击败中国的地步。
虽然美姑全力以赴的话,一定能击败中国,但是那意味着要动员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军人,并且准备好上百万的国旗。
美国能够承受如此大的战争伤亡,能够动员如此多的军事力量吗?
这可不是世界大战,而且中国没有入侵美国,也没有袭击美国本土,甚至没有在战场之外导致一个美国人身亡。
很明显,美国民众会支持政府的战争决策,但是不会支持无限制的战争行动。
美国不能全力投入,就得拉人顶帮。
台湾与韩国都拉上了,只是顶不住。
印度在南亚蠢蠢欲动,结果被中国军队的两个主力集团军吓了回去,别说进攻中国,连打击巴基斯坦的胆量都没有。
如此一来,就只有日本还有点看头了。
客观想一下,奥康纳也就了然了。
日本也需要一个全面投入这场战争的理由,至少是一个能够激发国民的方法。而打着民族生存旗号的军国主义,就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要是日本能够顶起大梁,美国就能全身而退。
到时候,让东方最具有潜力的两个国家拼个你死我活,最好全都变成废墟,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奥康纳没有一口答应下来,因为这只是他的个人判断,做不得主。
会晤结束前,奥康纳以涉及台湾为由,没有同意青木和惠子提出的最后一项要求,只是答应考虑一下,尽快给出答复。
也就在这一天,美军陆战队渡过余姚江,占领了宁波市政府。
市区内的战斗还在进行,两个美军陆战师已经打得精疲力尽,减员率都超过三成,第二陆战师的减员率甚至接近四成。
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让美军很受伤,也让美军指挥官很无奈。
别说在中国本土,在台岛战场上,巷战就打得非常惨烈。美军要想攻占宁波这种常驻人口上百万,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城市,绝非易事。
显然,宁波的战斗打得越惨,对美国政府的刺激就越大。
要知道,宁波只是美军在东南战场上攻打的第一座城市,接下来还有绍兴、杭州、上海等地,而杭州与上海都是人口近千万与上千万的超级大都市。
如果每座城市都这么打,就算拼光美国的全部适龄人口。也打不下半个中国。
更要命的是,在东南战场上,美军是孤军奋战。至少在这个时候,没有其他友军可以指望。
台军的作战部队,到现在还在外岛上徘徊呢!
再说了,台军以步兵为主,战斗力非常低下,就算上了战场,也不见得比韩军好多少。
进攻受阻,美军除了积极调整部署,激发陆战队的战斗潜力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让北仑港通航,让等在外面的陆军上岸,顶替陆战队。
一月十五日下午,美军在损失了两艘扫雷舰之后,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安全航道。
数个小时后,第一艘满载着作战物资的大型运输船驶入北仑港。
到了当天晚上,运载着第三机步师全体官兵与所有重装备的船队到达,开始将这支在台海战争中有不俗表现的地面部队送上码头。
随着美国陆军主力部队到达,守住宁波真成了指望。
也就在这个时候,奥康纳再次与青木和惠子进行了秘密会晤。
这次,奥康纳非常爽快,答应了日本当局提出的最后一项要求。只是不与日本签署任何与之相关的协议,并且要求日本当局不公布相关消息。
奥康纳提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公开消息只能让台湾当局下不了台,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青木和惠子对美国总统的这一说法很不满,毕竟日本出兵出力,不是为台湾,而是为了日本,但是奥康纳的话也说得很明确,日本要的不是名义上的好处,而是落到实处的好处,而美国保证的就是实在的好处。
不满归不满。青木和惠子最终还是接受了奥康纳的提议。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日本当局能够接受的结果,实际上也是日本当局能够得到的最佳答复了。
会晤结束,青木和惠子就直接赶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乘专机回国了。
至于签署秘密协议,那是外交工作人员的事情。
虽然美日双方在日本出兵问题上严格保密,没有透出一丝风声,但是青木和惠子紧急访问美国,两天内与奥康纳秘密会晤两次却没有秘密可言。
日本外交大臣在美国总统下达最后通牒后紧急访问华盛顿,鬼都知道是为了什么。
载着青木和惠子的专机还没回到成田国际机场,李一帆就到了沈阳,找到了正在为后勤补给与部队休整发愁的罗耀武。
“日本真的要参战?”
李一帆点了点头,拿起了罗耀武放在桌上的香烟,那可是罗耀武从刘诚志那里搞到的特供中南海。
虽然李一帆是军事情报局局长,但是按职务,他还抽不到这种烟呢。
“**,这下热闹了。”
“情况很明显,台湾当局不会在日本参战的问题上松口,毕竟现在台湾当局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在大陆占领区的统治权,建立新政权,如果与日本合作,只能适得其反。”李一帆抽了两口烟,说道,“这味道不错,你这还有多的没?”
“就这一包,多的没有。”罗耀武可没说实话,在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有两条。
“真的没有?又不是你的,这么吝啬干嘛?”
“在我这,不是我的,还是你的?”罗耀武笑了笑,去抽屉里拿出两包,丢给了两眼冒光的李一帆。
“我这次来,主要就是告诉你这件事。如果日本参战,只有可能出兵东北。”
“不用你说,我也想得到。”
“那你知道日本会在什么时候出兵吗?”
“怎么也要准备一两个月吧?”
李一帆笑了笑,说道:“真要如此,我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找你了。”
罗耀武皱起了眉头。
“这烟真不错。还有多的没,让我带几包在路上抽。”
“狗日的,抽死你!”罗耀武很是不甘,不过还是去拿了两包过来。“这下真没了,不是你的话,我还不给这个面子。”
“差不多,四包够我在路上抽了。”
“你说,日本会在什么时候参战?”
“这个月。”
罗耀武一惊,差点跳了起来。
“这是确切情报,再过几天,日本众议院就会批准宪法修正案,随后日本最高法院会做出裁决。即便出兵需要准备,也就最迟下月上旬,第一批日军就会到达丹东或者庄河,顶替无力再战的韩军。”
“**,这也太快了一点吧。”
“有没有办法发动一场针对日军的战役?”
“发动个鸟。”罗耀武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会战结束好几天了,该运来的物资到现在还没着落,前线官兵都快饿肚皮了。你说,让我拿什么去发动战役?”
李一帆点了点头,知道罗耀武没有说谎。
物资紧缺,在这个时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
卷一时势英雄第九十三章迫在眉睫
第九十三章迫在眉睫
物资紧缺,不仅仅是军队才有的问题。
严格说来。军队的物资还不算紧缺,至少官兵吃饭暂时还不成问题。在民间,物资紧缺的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
台海战争在盛夏打响,虽然各地加强了农业投入,但是夏秋两季的粮食生产仍然受到了不少影响。万幸的是,减产并不严重,基本上在合理范围之内。可是到了冬季,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农作物生产就成问题了。
拿冬季的温室蔬菜来说,因为煤炭成为管制物资,要优先供应给电厂、钢铁厂等等重点单位,还得保证北方供暖,所以北方的温室大棚基本停产,加上南方再受冰冻灾害,两湖与江西、贵州等地的冻灾特别严重,蔬菜供应严重紧缺。
市场上,原本三四元一市斤的蔬菜,普遍涨到了十元以上。
这还是在重点供应的大城市,而在一些小县城,蔬菜基本上断供,就算有。普通老百姓也吃不起。
在一些偏远地区,别说蔬菜,连土豆都无法保证。
原因也很简单,土豆主产区在东北,而东北受战争影响,土豆严重减产。有些地方因为交通中断,就算生产出来,也只能烂在地里。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这还在老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
作为社会主力人群,大部分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经历过八十年代及其之前的物资紧张年代,有过一周只吃两顿肉的经历,还能适应较为艰苦的生活。
问题是,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时候。
开春之后,等到去年夏秋两季的粮食吃完,小麦还没有接穗,那才是真正的困难时期。
实际情况是,就算有足够的存粮熬过开春之后的粮荒,如果不能尽快扩大粮食产量,那么到明年冬天,恐怕就要遍地饿孚了。
到这个时候,别说打下去,不天下大乱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得知日本即将参战的消息后,高层首先讨论的不是抗战问题,反正日本只能出兵东北,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首先需要考虑的,绝对是粮食生产。
事实上。以中国的国土面积,肯定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别的不说,四川盆地的农田就能养活三亿人,即便除掉东北与江南,还有华北、关中、新疆的伊犁河谷、云南、湖广等几个大的产量区。
关键不是没有耕地,而是没有产粮的积极性。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返乡,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而军队扩充抽走的劳动力不足以影响到粮食生产,但是回乡的农民工大多没有生产积极性,就算有也得首先填饱自己的肚皮。
以农民的眼光,更得把多余的粮食存起来,以备急需。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入冬之后,农村的生活反而比城市好得多,特别是在一些土地肥沃的地区,农民是家家有肉吃,而城市居民只能靠国家配发的粮食过日子。
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出到农村征粮。
征粮的理由也很充分,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征收粮食是应该的。
问题是。真能这么干嘛?
先别说派谁去征粮,首先就是农民愿不愿交粮。
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即由国家粮企花钱从农民手里购买粮食,肯定没有多少农民愿意把多余的粮食卖出来。
事实上,在大量农民工返乡之后,农民家的余粮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在此之前,很多粮企就没有收到粮,就算提高价格,甚至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也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卖粮。
真要卖,还不如拿到城市里去卖,肯定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针对这个问题,又有人提出管制城市市场,不准农民进城卖粮。
显然,这也是在胡搞。
卖不卖粮是农民说了算,买不买粮是市民说了算,管制再严厉,也管不住肚皮。而且严厉的管制只会滋生黑市,严重打击政府威信。如果对此进行打压,除了激怒农民,还会激怒饿着肚皮的城市居民,两头不讨好。
不能管制,就只能强行征收。
在某些偏远地方,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确实有部分地方政府用了这一招,出动警察与武警部队,到农村强行征粮。虽然征粮的时候,政府给了粮款,至于给了多少。这就不好说了,但是由此闹出的事情,也着实让高层头痛。
入冬后不久,贵州遭受冻雨灾害,各地就开始强行征粮,结果在偏远山区连续爆发了几起农民集体组织起来抗证的事情,最后不得不出动军队镇压。虽然消息是封锁住了,而且闹得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长此下去,不出大事才怪。
这个时候,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聪明的人都知道,硬的那一套行不通。
就算能够在短期内解决问题,最终也会摧毁统治阶层赖以为生的基础。在敌人已经打进国门的情况下,这么做只是自取灭亡。
不能强行征粮,就只能想办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可是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呢?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办法,一个之前有人想过,却没人敢提的办法。
土地私有。
只有承认土地属于农民,而且世世代代属于农民,并且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当初不是提的打土豪、分田地吗?
只有让农民有了可以保护的对象,让他们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且愿意为此做出巨大努力。才能发动农民。
问题是,这个办法提出来了,却没有被立即采纳。
农民的土地私有了,城市居民的呢?
既然土地私有了,那么那些全民与集体所有的资产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一切都私有了,那么这个国家赖以为生的基本制度怎么办?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连串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财产私有化,必然会影响到政治体制。
如果有个二三十年的时间,还可以慢慢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是在战争时期。这样的渐进式改革显然行不通,一下全部改过来,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对于已经风雨飘摇的中国来说,这绝对是无法承受的重创。
不被采纳,不等于问题就搁置起来了。
如果不能在开春之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夏粮的播种工作,为秋粮生产打开基础,那么大限就只剩下一年了。
到时候,不需要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都会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