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304章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04章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心。李虎的事还没有解决掉,又出来一个郭药师,将来幽燕的问题恐怕越来越麻烦。

幽燕的问题其实不是越来越麻烦,而是已经很麻烦了。平州路的张觉投宋,正在和金军作战,数次向燕山府求援,希望大宋出兵,把金军赶出榆关,以确保幽燕的安全,但金国皇帝来书,请大宋遵从盟约,不要接纳张觉,这让皇帝左右为难。皇帝左右为难了,增援的命令随即迟迟没有下达,这导致平州路极有可能得而复失。

宰相王极力劝谏皇帝,不要理睬金国,马上派兵增援。翻脸就翻脸,有什么大不了的,难道大宋还打不过一个蛮荒小国?

枢密院的郑居中和副相张邦昌都反对,认为暂时还是不要翻脸的好,一则大宋要西征,幽燕要确保稳定,二则女真人遵从盟约把燕京还给了大宋,而大宋却撕毁盟约抢平州路,这未免有些不合适,所以他们建议皇帝,叫燕山府暗中给张觉以援助,帮助张觉守住平州路即可。

郑居中和张邦昌嘴里说要尽快西征,但实际上,两人却用各种办法阻扰西征。

**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四十七章 危机

征需要钱,而且因为战场在遥远的大西北,动用的兵)E以上,耗费更多,远远多于北伐,但朝廷没钱了,国库早空了。

按照宋金盟约,金国把幽燕还给大宋后,大宋要发动西征。金国的目的很简单,你大宋收复燕云后,重建了中原屏障,对女真的威胁太大,女真不敢倾尽全力去征服大漠,除非你大宋发动西北大战,把军力财力都投到西北,女真才敢发动北征。

这是盟约,盟约就要遵守,如果不遵守,盟约破裂,女真人南下打幽燕,以目前幽燕镇戍军的实力,显然不是对手,就算郭药师和张觉有实力,但谁敢保证他们的忠诚?所以大宋若想确保幽燕的安全,还需要时间,尤其需要时间解决郭药师和张觉,解决幽燕镇戍军的忠诚问题。

这个时间女真人不会给,金国急于征服大漠,它不可能无限期地等下去,为此大宋必须发动西征,而且今年内肯定要发动进攻。

郑居中为此献了一策,叫李虎带主力去打,陕西四路予以配合。配合嘛,那就是摇旗呐喊,做做样子,牵制夏军兵力,小规模地打几仗,花费不会太大。这个计策得到了东府的赞同,张邦昌、李邦彦、赵野等人从现实考虑,都支持这个计策。

但这个计策有个致命的地方,那就是李虎如果击败了西夏,他的实力骤增,将来不是尾大不掉,而是有可能立国开疆,和宋金两国形成鼎足之势,如此一来大宋西北疆的安全怎么办?李虎洗劫了燕京,短期内不存在财政危机,有了钱就可以扩军,军队多了击败西夏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所以,皇帝、王和梁师成等人都认为,郑居中的这个计策不好,西北军应该倾尽全力去打,抢在李虎前面攻占兴庆府,把李虎遏制在代北,不让他有发展的机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皇帝突然派郓王到西北去了。郓王这一出京,皇统之争再度掀起**。

皇帝的目的很明确,他要让郓王建功立业,不过他吸取了北伐的教训,先把郓王送出了京城。上次北伐,在大臣们的阻挠下,郓王就是无法离开京城,这次皇帝想了个迂回之策,先把郓王送出京,然后等待时机授予郓王西征指挥大权。

北伐两战两败,皇帝的希望泡汤了,大臣们妄图重新分配权利的美梦也破灭了,但仅仅过了几个月,西征再起,于是君臣们的激情再度爆发,君臣之间又斗了起来。

然而,世上的事变幻莫测,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六月的一天,皇帝和宰执们为了西征的事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就是如何筹措军费。王是东府宰相,郑居中是西府兵帅,这两人为了军费的事吵了起来。郑居中年纪大了,一时太激动,突然倒在地上晕了过去。皇帝和宰执们大惊失色,急召御医,还没等御医赶到,郑居中就停止了呼吸,死了。

郑居中突然病卒。汴京为之轰动。但更轰动地事就着就出现了。蔡攸接替郑居中。入主西府。蔡攸是皇帝地亲信近臣。君臣之间有很深地私交。皇帝此刻让蔡攸主掌枢密院。其用意不言而喻。

六月下。太原。

李虎在黄涉、李纲地陪同下。赶到太原拜会郓王赵楷。折彦直已经先期到达。

赵楷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气度非凡。一看就是人中龙凤。他和李虎、折彦直见面后。马上谈到了西征地事。完全是一副主掌西征地架势。

离开汴京之前。皇帝和他深谈了一次。希望他这次不但要建功立业。更要在西北培植一批亲信。

皇帝这些年重用童贯,有战绩,也有教训。按照宋制,大军统帅肯定是文官,但文官和武将之间矛盾太大,而且文官不听话,用内侍就不一样了,不打可以缓解将帅之间的矛盾,而且皇帝可以绕开东西两府直接指挥,这有助于实现攻击目的。但是,重用内侍的隐患很大,内侍得势,朝堂上的矛盾更多,比如童贯和蔡京的明争暗斗,虽然有利于皇帝控制权柄,但也让朝堂时刻处在震荡之中,不利于朝堂稳定。

北伐失败,和激烈的朝堂矛盾有直接关系,由此皇帝得出一个结论,若想打胜仗,仅仅有听话的大军统帅没有用,还有要一帮听话的武将。打仗靠前线主帅,靠武将,如果皇帝有一帮听话的主帅和武将,再加上一个听话的大军统帅,这仗肯定打得赢。

赵楷一听明白了,所以他到了太原后,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折可求,并且给了折家很多赏赐。折可求当然尽心巴结。赵楷通过他,又见了很多西北将门的子弟,但是小恩小惠买不到人心,这一点赵楷很清楚。以他的身份,可以让武将跪在脚底下,但得不到他们的忠诚,若想得到武将的忠诚,首先要打胜仗,打了胜仗

战绩,有了威望,这些武将因此得到升迁,得到实惠TT会拜服,才会忠诚。

要想打胜仗,要想西征取胜,赵楷需要赢得两个人的信任,一个是汉王李虎,一个是陕西四路宣抚使折彦直。折彦直和他有同门之谊,私交一直不错,而李虎则是折家的女婿,按辈份折彦直还得喊李虎姑父。有这层关系在,赵楷有消息赢得李虎的信任。

李虎有心利用赵楷,而赵楷有心拉拢李虎,两人一见如故,言谈甚欢。李虎的这种态度让赵楷很高兴,于是他询问西征之策。

“若想西征取胜,只有一个办法。”李虎笑道,“你来做大军统帅,否则西征必定北伐之覆辙。”

赵楷迟疑不语。

李虎这句话听在耳中很受用,但现实问题是阻力太大,汴京有人为了阻止自己建功立业,不惜以北伐大败为代价。这个代价太大了,幽燕因为女真人的慷慨,幸运地买回来了,但西北呢?西北大战如果败了,谁敢保证会发生什么?

“按本朝律法,亲王不得领军。”折彦直叹了口气,“使相此议,大为不妥。”

李虎故作不解,“为什么?亲王为什么不能领军?不管是大辽,还是金国夏国,都是亲王领军作战,为什么大宋不允许?”

赵楷眉头紧锁,无奈摇头。折彦直苦笑,简要解释了两句。

“我来上奏陛下,请陛下下旨。”李虎当即说道,“我以西征来要抰汴京,如果汴京不答应让郓王出任大军统帅,我就拒绝西征,这战我不打了。”

赵楷脸显惊色,但眼神里却露出一丝喜悦。

“使相真的愿意上奏?”折彦直故意问道。

“我现在就写奏章。”李虎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三天一奏,务必请陛下答应此议。”

七月,汴京。

李虎的奏章送达汴京,当即在汴京掀起轩然大波。

藩镇干政,这的的确确是藩镇干政。按宋律亲王不得出实职更不能领军,而李虎却奏请汴京让郓王出任西征统帅,这事实上就是威胁汴京,干涉朝堂政务。

大臣们纷纷上奏弹劾李虎,请皇帝严惩李虎,即刻削藩。

李虎似乎成心要激怒汴京,三天一奏,后来更是在奏章中公开威胁汴京,如若不答应,我拒绝西征。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夏国使者到了汴京。夏国使者告诉皇帝,李虎和察哥结盟了,察哥还把自己的妹妹,夏国最美丽的雪公主嫁给了李虎。这下汴京愤怒了,李虎算什么东西?他不过是大宋的藩镇,竟敢私自和夏国结盟,这等于是背叛,是造反。

皇帝急书太原,叫赵楷把事情打听清楚。很快,赵楷、李虎和折彦直都回奏汴京,说这件事的确存在,目的是欺骗西夏,麻痹西夏,顺便敲诈一笔。没有先行奏告皇帝,这是李虎的失误。

皇帝不相信李虎,但相信赵楷和折彦直,既然这是西夏的离间计,那就没关系了。

七月中,皇帝做了一个重大的人事调整。

皇帝以王安中擅自接纳张觉,导致宋金关系紧张为由,免去王安中河东、河北、燕山府路宣抚使一职,仅仅保留知燕山府事的职务。

内侍谭稹出任河东、河北、燕山府路宣抚使,全面负责北方防务。谭是梁师成的人,方腊造反的时候,他首先统军出征,童贯到了江南出任江淮荆浙宣抚使,谭稹则改任两浙制置使,共同征讨方腊。

皇帝让内侍主持北疆军事,其意图很明显,不想在这个时候激怒李虎,他要确保燕云的安全,确保西征顺利进行。王安中是文官,而且不支持皇帝废嫡立庶,如果他在李虎西征的时候,在燕云制造一些事端,那就麻烦了。北伐大败让皇帝寒了心,他非常忌惮这些呼风唤雨的文官大臣,既然你们和我对着干,那我就把你们撤了,用那些听话的没鸟的鸟人来做事。

七月下,李虎在汴京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大臣们齐声声讨,就在此刻,折彦直和陕西四路帅司、河东帅司以及五十四名西北军将领一起上奏皇帝,认为西征条件已经成熟,西北大战有绝对的胜算,但考虑到此战是两路共击,为确保胜利,建议在太原设一个西北兵马大元帅府,以统一指挥。

这道奏章到了汴京,当即在汴京引起了巨大震动。陕西宣抚司、陕西四路和河东帅司,还有五十四名正将联名上奏,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是武将的力量。西北武将的力量和汉王李虎的武力,突然间因西征而结合到一起,因为郓王而直杀汴京,这让汴京感受到了危机,非常深重而危险的危机。

**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四十八章 可怜的幽燕百姓

北汉王李虎公然要挟汴京,要求郓王担任西征军统帅T7将门又恳请汴京在西北设置指挥西征的兵马大元帅府,两者互为呼应,公开支持郓王,事实上就是支持皇帝废嫡立庶。

西征若想成功,汴京和西北统帅部,西北统帅部和虎烈府、西北将门就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现在汴京的皇帝和东西两府长官王、蔡攸是一条心,郓王到了西北后马上得到了汉王李虎和西北将门的拥戴,影响西征成败的上下团结已经得到妥善解决,西征的成功可以预见,而西征一旦成功,郓王建功立业,入主东宫,那么他和汉王李虎、西北将门之间将建立密切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朝堂上的表现就是一个派系,而这个派系是以藩镇和将门为基础的派系,这将影响到大宋的根基,影响到大宋的国策,更影响到大宋文官的整体利益。

这一点,汴京的文官们很清楚,所以他们极力反对,甚至不惜以死相谏,阻止皇帝因郓王而废法,动摇大宋根基。这一点,皇帝其实也很清楚,但北伐失败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不相信文官了,他派出内侍谭主持北疆军事,又叫内侍梁方平到河北募兵以重建河北镇戍军,这都足以说明他心里的愤怒和无奈。

大宋的文官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变法中不惜内斗,党争之祸延续至今;在北伐中更是变本加厉,甚至置社稷利益于不顾,血腥厮杀,导致北伐军在拥有绝对胜算的情况下竟然两战两败,让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皇帝无法忍受了,他必须遏制文官们对大宋的吞噬,所以不惜违背祖制,大量起用内侍,但内侍的身份限制了他们的权势,皇帝即使给予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也不是文官们的对手,童贯下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至于像王、蔡攸等人,虽然君臣私交甚好,但一旦牵扯到文官利益,他们还是要阳奉阴违,暗中挚肘皇帝。二十年来,蔡京就是这么对付皇帝的,所以才有三上三下。

这次,汉王和西北将门为了取得西征的胜利,联手支持郓王,把郓王推到西征统帅的位置上,显然也是吸取了北伐失败的教训,这样他们既可以赢得皇帝的信任直接听命于皇帝,又可以借助郓王和西征战绩扩大自己的权势,继而跟随郓王走进汴京。

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让皇帝眼前霍然一亮。内侍既然无法和文官抗衡,那么顺应形势,借助郓王入主东宫的机会,把武将引进朝堂,让朝堂上出现文官、武将和内侍三足鼎立的局面,打破文官一统朝堂的格局,这样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搞个北伐失败了,而换个太子则要看文官们的脸色,终日绞尽脑汁地和人斗。

皇帝保持沉默,他以沉默来威胁文官们,要么你们听话,不要和我对着干,要么我把武将引进朝堂,打击你们的权势。

七月,太原。宇文虚中匆匆赶到了太原。在大同主持虎烈府的王妃罗思南书告李虎,宗望于本月赶到大同,要求虎烈府按照约定,在七月发动西征,罗思南以李虎南下太原和宋军商量西征之策为由,予以拖延。宗望随即匆匆离开,随同而来的无颜在离开之前密告罗思南,金国皇帝病重,已经急召黄龙府的储副吴乞买赶赴行帐,金国可能马上要变天。

李虎看完罗思南的书写,暗自惊骇。黄龙府就象汴京一样,权力斗争很激烈。女真部落本来是一个大联盟,勃极烈制度其实就是一个联盟中枢。完颜阿骨打威信大,可以镇制各部,但他一旦死了,吴乞买就未必可以镇制。部落老大们各有各的利益,吴乞买为了稳定女真部,平衡各部权力,会做出更多的妥协,这样一来金国的国策随之就会改变,如果黄龙府修改统一北方大计,先集中力量打大同,取代北,那虎烈府就麻烦了。

“西夏人何时归还天德军?”李虎放下书信。皱眉问道。

“估计还要一段时间。”宇文虚中说道。“我们地使者到兴庆府之后还要和西夏人具体商谈。另外察哥提出联姻。联姻需要时间。如果西夏人故意拖延。这场谈判可能要拖到冬天。”

“冬天到了。大雪一下。我们即使要打也要拖到明年春天。”李纲忧心忡忡。连连摇头。“汴京地事很复杂。几个月之内不会有结果。所以不出意外地话。

彦直所推测。西征最早也要到明天春天才能开始。

“但是。谁敢保证完颜阿骨打不会死?”黄涉地语气很急促。焦虑不安。“完颜阿骨打既然急召吴乞买。那说明他地身体不行了。否则他绝不会冒着黄龙府可能爆发内乱地危险把吴乞买召到行帐。”

李纲和宇文虚中互相看看。神情很凝重。

“幽燕的形势很不好。”宇文虚中说道,“我们和郭药师、张觉联系上了,两人给使相回了信,对幽燕局势表示担心。现在完颜阇母正在平州路和张觉交战,张觉没有援军,战局僵持不下。郭药师虽然急速扩军,但汴京为了遏制他,在军资和编制上控制得非常严,没有编制没有钱,郭药师有心无力,一筹莫展,但更严重的是,汴京正在幽燕实施‘换官’、‘授田’之策,这严重激化了幽燕官民之间的矛盾。”

所谓“换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