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336章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36章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其实不堪一击。大夏国祚摇摇欲坠了,契丹人瞬间败亡的灾难有可能在大夏重演。

从皇帝李乾顺、宰相梁乞申到中书、尚书,大家都清楚目前地财政状况,大夏的的确确打不起这一仗。

虎烈军三月发动攻击进占前套,兴庆府为此不得不紧急集结军队。西夏全民皆兵,军队一旦集结,不但耽误农耕畜牧,还消耗粮食,时间越长损失越大。到了六月,虎烈军开始南下攻击贺兰山,这一仗肯定要打好几个月,西夏人又要耽误秋收秋种,所以今年的收成可想而知,假如宋军再从陕西一线发动攻击,那对兴庆府来说就是个噩耗了。

“大宋人北伐幽燕之前,连续攻击我们五年。好不容易议和了,晋王又要打代北,连续数战没有取得任何战绩,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前年大宋发动西征,几十万大军两路夹击,早已严重亏空的国库更是雪上加霜。”梁乞申摊开双手,摇头苦叹,“今年大宋再次发动西征,事实上他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好,我们已经无力抵抗。”

“现在很多人都在骂我,说我把军队集中在京畿,只顾夺取军权,不顾社稷安危。”梁乞申苦笑,“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把京畿军队调遣到南北两个战场,兴庆府就要调拨更多的钱粮军需到前线,就要征调更多的民运送粮草辎重,但兴庆府做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国库空虚,确实无力去做。”

梁乞申大吐苦经,半真半假,不过国库空虚,钱粮武器严重度短缺是事实,就目前形势而言,集结主力于京畿,依靠黄河、贺兰山之天险,京都之坚固,重兵防御,的确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地办法。

消极防御。可以节约钱粮。而敌军千里远征。消耗惊人。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战争地胜负最后就是拼钱粮。谁能坚持更长时间。谁就赢了。

前任宰相薛元礼和一帮汉臣就是坚持消极防御地策略。而党项权贵们不同意。多少年来。党项人在西北顽强支撑。靠地就是积极防御策略。这是大夏立国地根本策略。汉人却要把它改掉。这势必严重危及到国祚安危。党项人怎能同意?

梁乞申出任宰相。继续坚持消极防御地策略。仁多保国打算调集更多地军队到北线战场以包围虎烈军。但梁乞申最后说服了皇帝和中枢大臣。只给了仁多保国五万人。而最重要地一个理由就是没有足够地军需。

战局地发展证明梁乞申地决策没有错误。如今虎烈军打通了黄河东岸。粮道地安全得到了保障。仁多保国地计策失败了。当务之急就是把北线兵力撤回来。死守京都。舍此以外。再无他策。但接下来地问题是。宋军如果发动攻击。李察哥在南线肯定守不住。他也要撤回来。最后双方在兴庆府决战。夏军能否守住京师?所以。必须要做好京师失守地准备。当宋军和和虎烈军会师之后。京畿形势危急。皇帝必须撤离。带着行帐转移到河西。确保大夏国祚长久坚持下去。

梁乞申地策略很悲观。对夏军坚守京师没有信心。这源自财政空竭和汉蕃矛盾。但皇帝不愿做个懦夫。他要和西夏军民一起战斗。因此他拒绝了梁乞申地建议。急召仁多保国和李察哥回京。共商卫国大计。此时此刻。党项人要不计前嫌。放下仇怨。齐心协力。否则亡国

就在眼前。

=

七月中,汴京。

王赵楷、广阳郡王童贯联袂上奏,请求汴京发动西征。两人还密奏皇帝,详细说明西北策略,恳请皇帝同意他们的计策。

汴京已经和金人商定了攻击之策,这时接到太原的奏议,得知李虎已经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当即鼓掌相贺。在他们看来,李虎完了,云中路到手了,而金人则会和虎烈军打得两败俱伤,可能就此退出代北。

李虎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的前提是,西北军必须配合虎烈军,从横山一线攻击西夏,但汴京国库空虚,财赋不足,没有能力发动西征。宰相白时中和副相张邦昌都认为,目前河北山东的反贼还没有平定,各地天灾不断急需加大赈济力度,不可能也没有更多的钱粮去开辟西北战场。

皇帝不同意,坚决要求发动西征。

国库亏空,财赋不足,可以想办法,可以实施一些横征暴敛之策,钱粮不是阻碍西征的主要问题。就当前形势而言,对大宋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北虏入侵。河北山东叛乱迭起,持续两年的战乱对这些地方造成了严重地破坏,一旦边疆不稳,北虏南下,势必祸乱中原,所以汴京在消灭李虎的同时,大力扶植郭药师的燕山镇戍军。皇帝认为,只要河东军北上进驻大同,那么大宋事实上等于控制了燕云两地,重建了中原屏障,北虏南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大宋完全有条件再一次发动西征。

皇帝和中枢大臣的争论仅仅持续了一天,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皇帝知道宰相和一帮大臣们为什么反对,说到底就是因为皇统,如果王在西北建功,将来郓王登基称帝,西北武将必能得到丰厚地回报,这损失了文官们的利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阻挠。

皇帝为了缓和这种矛盾,突然与皇后一起亲临东宫,一家人欢声笑语,度过了美好地一天。其后,皇帝又在不同的场合,和太子一起出现,父子关系看上去非常融洽。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皇帝赞扬太子,说太子温恭谦和,将来肯定能治理好大宋。皇帝这一切举动无疑给大臣们一个强烈暗示,他打算放弃王,不再搞什么废嫡立庶了。

皇帝改变了想法,汴京马上激流涌动。

深得皇帝信任地内侍梁师成和太保蔡攸率先揣测到了皇帝的用意,他们非常默契地配合皇帝,主动向太子示好。梁师成和蔡攸地一举一动,对汴京朝堂有很大影响,于是在短短时间内,汴京的大臣们纷纷倒向太子,本来已经处于激化状态的皇统之争忽然间风平浪静了。

皇帝的的计策成功了。七月下,王和童贯第七次奏请汴京,这次在皇帝的坚持下,汴京终于同意发动西征,不过考虑到国库的窘迫和当前国内动荡不安的形势,汴京把西征兵力的规模控制在十万。

=

这道圣旨刚刚出了京城,燕山郭药师急奏汴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个讯息,金军在近期要入侵大宋。

郭药师在奏章中详细说明了这个消息的可靠性。黄龙府下旨,征召士卒和民。中京的金军正在向古北口、松亭关一带集结。东北路的大量物资正通过海路运达平州路。金国南京留守府里的幽燕汉人用各种办法收买幽燕官员,其中包括郭药师的多名部下,据这些部下交待,金军可能在今年年底发动攻击。

郭药师希望汴京向幽燕调拨更多的钱粮武器,征调更多的民抢修加固城防,确保边关安全。

汴京对此嗤之以鼻。

郭药师的用意太明显了,就是虚张声势恐吓汴京,乘机获得大量的钱粮武器以增强自身实力。宰相白时中直接告诉皇帝,郭药师就是第二个李虎,朝廷必须尽快遏制他的实力,以免养虎为患。一个李虎已经让汴京寝食不安了,如果再多一个郭药师,燕云可能就完了。

皇帝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他一面手诏郭药师,极力安抚,请他小心防范,一面书告童贯,叫他尽快赶到燕山府,想方设法镇制郭药师。

宇文虚中提醒皇帝,防人之心不可无,郭药师的奏报证据确凿,金军或许真有可能撕毁盟约,南下寇掠,所以应该派个使者急赴黄龙府,警告一下女真人。皇帝同意了,让赵良嗣、马扩急赴黄龙府,同时督请太原,即刻调遣河东军北上云中。

第三章 决心

月下,克夷门。

董小丑把主力集结到娄博贝,准备攻打阿拉善的时候,接到了李虎已经抵达克夷门的消息。董小丑当即放弃了攻击,再率主力赶赴克夷门。

在军议上,耶律马哥主张以主力沿黄河东岸南下,先把兴庆府东南方向的州县全部扫平,等到宋军北上会合后,则发力攻击兴庆府。

“如果我们以主力南下威胁兴庆府,灵、夏一带的敌军势必北上,这样我们就要和几十万夏军作战。”董小丑持谨慎态度,“我认为,既然宋军要从南线展开攻击,那么我们只要保持对兴庆府的威胁就可以了,这样我们既能牵制住夏军主力,又能帮助宋军迅速北上。

只待两军会师,取得兵力上的优势,我们再攻击兴庆府也不迟。”

“董帅,到目前为止,我们尚不能确定汴京是否同意出兵。”毛军马上反驳,他和耶律马哥的意见一致,认为此刻应该直接攻打兴庆府,“就算汴京同意了,西北军也要在十月之后发动攻击。现在距离十月还有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战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党项人和契丹人不一样,近百年来,他们一直在打仗,战斗力非常高。此刻我们已经打到党项人的京都了,党项人难道还不反击?难道他们要等到宋军北上了,腹背受敌,然后乖乖的束手就擒?我可以肯定地说,要不了多久,西夏人就要反击,而且是全力反击。”

“我同意毛帅地意见。”高宝龙说道,“形势很明显,西夏人如果不能尽快击败我们,必将腹背受敌,只能困守兴庆府。相反,如果他们击败了我们,等于一举扭转了不利局面,那时就算宋军打到了黄河边上,西夏人也不怕,毕竟对付一个敌人比同时对付两个敌人要轻松多了。”

董小丑连连摇手,“我们只有十三万军队,而据范奏记的推算……”董小丑指指坐在身边的范直昌,继续说道,“即使西夏人的左厢军没有回援,兴庆府一带也有二十多万大军,如果决战,我们没有胜算,退一步说,就算我们以弱胜强,打赢了,我们也必定损失惨重,这对虎烈府来说,有什么好处?我们兵力严重受损,接下来怎么打兴庆府?打不下兴庆府,我们兵力又折损过半,这一仗有什么意义?难道我们打西夏,就是为了损耗自己,自取败亡吗?”

耶律马哥脸色微变,悄悄看了一眼李虎,不敢说话了。董小丑这话说得很严重,如果契丹人极力要求决战,那就是别有居心了。

毛军笑笑,摇摇头,望着董小丑问道:“董帅,如果不决战,我们怎么攻占兴庆府?难道西夏人会闻风而逃,拱手送上自己的京都?的确,我们独自攻击西夏,实力是不够,如果决战,损失肯定很大,但如果宋军来了,我们是不是一定有胜算?好,就算我们有胜算,我们击败了西夏人,那么,兴庆府是谁的?你打算送给汴京吗?你把兴庆府送给汴京,我们打西夏还不是一无所获。”

=

几位统帅争执不下。而李虎则坐在一边沉默不语。他地心思都在大同。无颜那双绝望地眼睛总是浮现在他地脑海里。让他惶恐不安。如果金军南下。如果金军势如破竹。汴京是不是有危险?靖康之耻是不是会发生?他反复推演局势。感觉这种不可思议地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汴京前面还有黄河天险。只要扼守黄河。金军只能止步于河北。难做寸进。

既然汴京没有危险。河东军又北上大同相助。那么虎烈军就应该下定决心在贺兰山打出战绩。否则这一仗就一无所获。董小丑地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为了保存实力而把西北策略放在次要地位。那就是本末倒置。将来必定自陷绝境。

“总帅。你地意见呢?”柴云意识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义。李虎之所以离开大同亲自赶赴前线。就是代表了虎烈府地决心。这一仗无论如何不能无功而返。

“我们为什么打西夏?”李虎望着董小丑。笑着说道。“保存实力地另外一个意思其实就是固守代北。代北深陷重围。我们打西夏就是为了突围。所以必须有破釜沉舟地决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兴庆府。即使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

帅帐内霎时鸦雀无声。谁都没有想到。李虎地决心竟然这么大。竟然抱着即使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地决心。

董小丑面色冷峻,一言不发。他不想和李虎争辩,李虎是王,是虎烈军的最高统帅,他说要破釜沉舟,那就拚到底了。

毛军、耶律马哥和高宝龙暗自惊凛。从李虎的语气里听得出来,他决心要和西夏人决战,那这一仗势必异常

“总帅打算怎么打?”范直昌闻言非常兴奋,激动地问道,“是打克夷门还是沿黄河东岸而下直杀兴庆府?”

“直杀兴庆府。”李虎说道,“克夷门易守难攻,以我们步军的兵力,就算把人打完了也无法越过关隘,所以我的意见是,弃守娄博贝,把兵力集中到黄河东岸,全力攻打兴庆府。”

“克夷门这里呢?”柴云急忙问道,“要不要留一部分人马继续佯攻,以牵制西夏右厢军?”

“把佯攻克夷门的事交给射粮军。”李虎指指洪云,笑着问道,“洪大帅,你有把握把西夏右厢军牵制在克夷门吗?”

“射粮军打仗不行,但造声势绝对没有问题。”洪云非常自信。

“党项人如果从娄博贝方向杀过来怎么办?”范直昌对此表示担心。

“我把虎烈军全部调到兴庆府一线,党项人还敢分兵?”李虎笑道,“对于党项人来说,克夷门这里打得越是激烈,他们越高兴,因为这代表克夷门方向的夏军有限牵制了虎烈军,有利于西夏人展开反击。”

范直昌认同李虎的说法,但他还是不放心,指着地图问道:“总帅,如果派一支军队从阿拉善方向杀到贺兰山东麓,攻打赤木关,这就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不能分兵,分兵必败。”李虎知道范直昌没有打过仗,没有丰富的临战经验,不得不耐心解释,“西夏人也是一样,也能分兵。现在西夏人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如果分兵,优势丧失殆尽。”

“这么说,我们和西夏人肯定要在兴庆府决战了?”

“对,肯定要决战。”李虎说道,“西夏人有兵力优势,有地形优势,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这种情况下据称坚守,消极防御,显然是错误地,因为宋军一旦杀到黄河岸边,和我们会合,西夏人的兵力优势随即丧失,只有死守,但你看……”李虎的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一个圈,“你看兴庆府的位置,如果被围,兴庆府就无法得到其它地方的支援,甚至连一粒粮食都运不进去,时间一长,兴庆府必定完蛋,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宋军如果赶来与我们会合,西夏的皇帝肯定要率主力撤到河西,同时留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则转到外围作战。”

李虎抬头看看范直昌,笑道:“现在你明白了?西夏人肯定要决战,如果我们不想决战,唯一的办法就是撤退,一直撤回前套。”

“但我们的兵力大概只有西夏人的一半。”范直昌担心地说道,“如果宋军要到十月才发动进攻,那李察哥还有足够地时间带着左厢军主力赶到战场,加入决战,那时候西夏人的兵力至少是我们的两倍以上。”

“兵力多寡决定不了胜负。”李虎轻描淡写地说道,“一个小小的错误就足以让战局颠覆。”

“这么说,总帅有致胜之策了?”范直昌惊喜地问道。

“我没有致胜之策,我只有必胜的信心。”李虎笑了起来,目光从董小丑、毛军、耶律马哥、高宝龙、柴云、原野等人地脸上一一扫过,“你们可有信心?”

李虎的信心向来是将帅们地定心丸,只要李虎决定要打的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输过,这就是虎烈军地最大信心。

李虎的目光停在了耶律马哥脸上,眼神渐渐凌厉,“大王可敢决战?”

耶律马哥地确不敢决战,契丹军就是他的本钱,是契丹人未来的希望,如果把人打完了,契丹人的希望也就没了,但问题是,如果李虎打输了,契丹人的希望同样没了。

“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