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355章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55章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正月上,夏州。

除夕之后,李虎率军突然撤离贺兰山,急行数百里包围了夏州,日夜攻击。

李虎不想浪费时间,所以给梁义丰留了一条退路,并射书相告,我已和李乾顺达成盟约,这座城池是我的了,你要么马上滚蛋,要么全军覆没。梁义丰马上滚蛋,率军突围,仓惶逃亡。

折彦直率军进驻夏州,李虎则率军赶赴太原。

就在这个时候,折家十万火急送来惊天消息。折家和汴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太子登基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达前线,而此刻大同还尚未接到小皇帝的圣旨。

李虎和折彦直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谁能想到,老皇帝竟然被汴京的一帮文臣们忽悠的晕了头,竟然在春秋盛年内禅,把皇位拱手送给了自己的儿子。

李虎想到了老爹的故事,再一次陷入故事和现实的迷茫当中。在老爹的故事里,金军攻克了汴京,把大宋的两个皇帝都掳掠而去,而现在汴京偏偏就出现了两个皇帝。难道靖康之耻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不,不,我绝不能让它发生。

李虎当即决定,马上杀进河北。折彦直警告李虎,形势已经彻底变了,你现在进入河北战场,极有可能引发内战,动摇大宋根基。他建议李虎,等待虎烈府的消息,不要急于行动。

李虎根本不理他,命令虎烈军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太原,要日夜兼程,所有步军将士全部骑马。跟随主力进入河东的射粮军则带着粮草辎重和驼马牛羊随后跟进。

=

=

第三十六章 小皇帝的快刀

月上,汴京。

当金军从河北直杀汴京,汴京岌岌可危的时候,汴京城里的权力斗争却悄然拉开了序幕。

太子赵恒继位后,老皇帝出居龙德宫,李邦彦出任龙德宫使,太保。李邦彦是太子的人,是这次内禅的主要策划和执行者,但他成功得赢得了老皇帝的信任。李邦彦出任龙德宫使,太上皇很放心,认为他可以帮助自己监控小皇帝,而小皇帝也很乐意,通过李邦彦可以获悉太上皇的一举一动。

小皇帝刚刚登基,对老皇帝惟命是从。依照老皇帝的意思,以蔡攸领枢密院事、门下侍郎吴敏副之。过了几天,因为金军距离汴京越来越近,军事上需要信得过的人,小皇帝随即让自己的亲信太子詹事耿南仲出任签书枢密院事。

正月初三,金军饮马黄河,老皇帝害怕,以蔡攸为行宫使,乘船南逃。

老皇帝前脚刚走,小皇帝后脚开始杀人,以最快的速度巩固自己的皇权。

初四日,太学生陈东、布衣张炳在李邦彦的授意下,联合一帮翰林、学士上书,历数蔡京、童贯、王、梁师成、李彦、朱(mian)之罪孽,称他们为六大国贼,要求皇帝诛杀他们,传首四方,以谢天下,以万民之愤怒。

初五日,皇帝下旨,赐死李彦。

李彦是内侍,原来是杨戬的部属。四年前,杨戬死了,李彦顶替他主掌西城刮田所。西城刮田所位于汝州,当时凡良田美地,李彦均指使他人呈告为无主荒田,田主即使持有地契,也不予理会,以致于属县鲁山全县土地都被括为官田。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原业主按租佃官田纳租,如有呈诉立即加刑,许多业主因受刑而致死。当地原先负担官府的田税额,则转嫁到其他州县民户负担。地方官吏和李彦坑一气,助纣为虐,涂炭生灵。李彦因此被列为“六贼”之一,但他是“六贼”中权位最低的一个人,官至~卫大夫(从五品阶官)、安德军承宣使。

小皇帝从势力最弱的人开始动手,可见他非常谨慎,不敢激怒老皇帝,而是采取步步进逼的手段。

接着。小皇帝罢免了朱。放归田里。

朱这个人太有名了。他和他老爹朱冲因谄媚蔡京、童贯而得官。因为老皇帝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继而得到了皇帝信任。

花石纲和苏州应奉局就是因此而设置。花石纲连年不绝。百姓备遭困扰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为号召。朱在竭力奉迎皇帝地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广蓄私产。生活烂。他权势赫。谄事之人立即得官。不附己者统统罢去。州郡官吏奔走听命。奴事朱。当时号称“东南小朝廷”。

朱知道小皇帝要铲除老皇帝地亲信了。连夜逃离汴京。尾随老皇帝逃亡江南。

此刻。王已经致仕回家。小皇帝没有杀他了。将其职官由太傅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但吴敏、李纲上奏。执意要杀王。小皇帝被他们说服。命令开封府尹聂昌派武士追上王。斩其首级。

蔡京已经南逃了。但其声威显赫。和老皇帝关系太好。而且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权势太大。老皇帝暂时不敢动他。

童贯在大同,和郓王在一起,现在他对汴京的威胁太大,小皇帝根本不敢招惹他。

梁师成是老皇帝放在禁中地一个绝对心腹,是留下来监控小皇帝的,目前情况下,对小皇帝还有作用,所以小皇帝故意把他留小了,让他给老皇帝传递虚假消息,以便自己迅速控制权柄,牢牢坐稳皇帝的位子。梁师成恐惧至极,担心被人杀了,时刻跟在小皇帝后面,寸步不离,战战兢兢,度日如年。

老皇帝之所以内禅,纯粹是出于一种盲目的自信,他认为自己有实力控制全局,小皇帝就是个傀儡,等到度过了这个危机,小皇帝就可以靠边站了。小皇帝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岂肯错过?而汴京地文官们也是好不容易得到了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的机会,他们又岂肯错过?另外就是可怕的皇统之争持续了十年,现在郓王还在西北虎视眈眈,汴京地小皇帝和文官们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个威胁彻底铲除。所以,内禅其实就是个陷阱,老皇帝在内忧外患的紧张形势下,失去了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上当了。

=

在中枢大员的设置上,小皇帝毫不手软,首先就把宰相白时中罢免了。领枢密院事的蔡攸

皇帝一起南逃了,所以西府的长官正好可以任用信。

小皇帝登基,功劳最大者就是李邦彦,所以毫无争议,李邦彦为太宰兼任门下侍郎,出任宰相,主掌东府。

张邦昌为少宰兼任中书侍郎尚,出任副相。尚书左丞赵野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王孝迪为中书侍郎,同知枢密院事蔡懋为尚书左丞,兵部侍郎李纲为尚书右丞。

吴敏领枢密院事,吏部尚书唐恪同知枢密院事,兵部尚书路允迪签书枢密院事。

=

金军越过黄河,逼近汴京之后,小皇帝在主战派大臣地劝说下,决意亲征,并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吴敏为亲征行营副使,以开封府尹聂昌为行军参谋官,全权负责戍卫之责,但李邦彦、张邦昌看到京都军队太少,而京中官员大量逃亡,人心惶惶,担心京城守不住,遂极力劝说皇帝避难关中或者荆襄。

李纲闻讯,拼死阻谏,认为当务之急是团结民心,坚守御敌。小皇帝被李纲的一番话打动了,于是拜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以同知枢密院李为副,领兵守城。次日晨,小皇帝听说金军浩浩荡荡杀来,至少有二十三万人,吓得面无人色,又要逃跑。

李纲和李等人全力劝阻,李纲甚至鼓动军民到皇宫前请愿,高呼愿以死保国。小皇帝被感动了,在李纲的陪同下,登上城楼,巡视守军,军心因此振奋,军民决心保卫京城。

初七,初八,连打两天,金军看到汴京城太大,城墙太高,防守太坚固,决定暂时休战。

宗望带着大军用二十五天的时间从燕京一直杀到汴京,行程两千余里,一路攻城拔寨,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更重要的是,为了赢得速度,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先期到达汴京的都是马军,不但缺乏粮草辎重,更缺乏攻城器械,根本打不了。

正好,汴京连续派使臣议和,宗望一边佯装议和,提出他们认为汴京根本不可能答应的条件,一边派小股人马在周边地区打草谷,同时书告完颜母、刘彦宗,以最快的速度带着主力渡过黄河,与选锋军会合。

金军地东路军有二十万人马,攻克幽燕后,得到郭药师十万军队,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万。决定南下攻击汴京后,完颜率十万大军坐镇燕京,统一指挥东西两个战场。宗望、完颜~懒和郭药师则率六万马军为选锋,完颜母和刘彦宗则率十四万马军随后跟进。

宗望的目标已经不是掳掠河北了,而是直杀汴京,所以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击是完全必要的。汴京毕竟是大宋的都城,就算各种讯息显示汴京卫戍军数量有限,但汴京城高大坚固,金军需要时间攻打,而汴京周边区的勤王军队将陆续支援而来,金军若不能在勤王军队到达汴京之前攻克城池,这次行动必定半途而废。

燕京距离汴京两千余里,长途奔袭,一旦无功而返,撤退就是一件非常危险地事。现在李虎正从贺兰山返回,西北军也从西北战场上撤下来急赴汴京,如果这两支军队杀进河北,切断金军退路,那对金军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所以,先用选锋马军利用速度杀到汴京,在其之后辅以强大步军,以确保退路的安全,并在河北各地大肆掳掠,事一个进退无忧地好办法。

然而,让宗望没有想到的是,大宋竟然答应了自己提出地一系列议和条件。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样地条件大宋也能接受?当初契丹人在丢失了东京和上京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尊严和傲慢,甚至连金国皇帝的身份都不承认,仅仅封了一个王而已。大宋这样一个强大的王国,一个礼仪之邦,在金军尚没有对大宋构成致命威胁的情况下,竟然不要尊严,不要廉耻,愿意接受这些屈辱的条件?大宋的皇帝和他的臣僚们是不是都是疯了?

宗望不敢相信,直到大宋的副相张邦昌陪同康王赵构到金营做人质,他才强迫自己相信眼前的事实。

这件事不仅仅宗望不相信,完颜挞懒、郭药师和其它金军将领也不相信,在他们的心里,大宋还是很强大的,虽然各种讯息表明大宋正处于重重危机当中,但还远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这次南下的主要目的还是掳掠,抢了就跑,所有人,包括宗望,都没有期待会出现奇迹。

但是,奇迹就在他们眼前出现了。

=

=

第三十七章 痛苦的汴京

真人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但汴京却认为做得还不女真人更多的好处,以便让这帮野蛮的强盗乘早滚回东北老家去,这也是汴京在女真人提出具体议和条件的第二天便让副相张邦昌陪同康王赵构到金营做人质的重要原因。

女真人的条件里除了以宰相、亲王为人质外,还包括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各一百万匹万匹、牛马各万匹,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

这几个条件里,尊金帝为伯父,事关大宋尊严,但汴京不要尊严,愿意接受。

割让三镇其实包括这三地以北的所有州县,也就是说,宋金两国的边界是以此三镇划分,那么大宋北部只剩下黄河天险,毫不客气地说,大宋事实上就是把河东、河北拱手送给了金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接受的条件,但汴京接受了,很爽快的接受了。

至于金银绢牛马,汴京根本不缺,只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全部送过去。

汴京为什么要答应这些匪夷所思的条件?小皇帝是不是疯了?汴京的大臣们是不是失去了理智?

不是,小皇帝的头脑非常清醒,大臣们也很理智,之所以答应这些条件,是因为小皇帝和大臣们要迫不及待地拿到全部权柄,是要让小皇帝牢牢坐稳皇位,是要确保权力和利益得以重新分配。在他们的眼里,皇位、权力和利益要高于大宋的尊严,要远远大于现在被掳掠而去的损失。

=

今天地汴京,的确不堪一击,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不管是主战派和主和派,甚至逃跑派,都清楚地知道,汴京守不住。

当北虏长途奔袭两千里直杀汴京,一路如无人之境,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宋的根基已经动摇了,大宋已经腐朽到了极点,老皇帝主政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已经把大宋推进了败亡的深渊,谁也无法挽救。

此时此刻。汴京若想守住。需要什么?最最重要地。就是一个上下齐心地朝廷。就是要号令如一。但老皇帝内禅。避难江南。恰恰摧毁了这个最最致命地要害。

汴京地理位置不好。燕云一旦丢失。无险可守。这是大宋历任皇帝。包括这一任老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北伐地重要原因。但北伐事实上失败了。这一点老皇帝清楚。蔡京童贯也清楚。所以老皇帝听说金军要入侵。马上慌了。征询蔡京地意见。而蔡京对时局一清二楚。他毫不犹豫。马上建议皇帝到江南另建朝廷。其实这背后地意思就是不得已地情况下。只好放弃汴京。放弃河北、中原。和北虏隔江对峙。徐图良策。

蔡京为什么这么悲观?他自己做地事。自己酿造地苦果。他当然知道。他知道大宋就是一个空架子。一推就倒。北伐地两战两败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不是大宋地军队数量不足。也不是大宋将士不会打仗。而是大宋地朝廷。从上到下。彻底烂了。

这一点童贯也清楚。他多年主掌大宋军事。常年在西北鏖战。他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武人。不过是一个阉帅而已。所以他采取地办法和蔡京截然不一样。他相信只有利用武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宋当前地危机。

结果。两个斗了二十几年地人。在这个关键时刻。走上了两条不同地道路。

蔡京地计策对汴京来说是个致命地打击。而童贯地计策相比较而言。远忧大于近虑。暂时对汴京还没有造成致命地威胁。

=

小皇帝和大臣们从梁师成的嘴里得知老皇帝要到江南重建朝廷,当即傻了眼。

江南之地,沃野千里,郡县千百,是大宋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厚地地区,也是蔡京、童贯和朱父子经营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区。

现在清楚了,知道蔡京为什么要先期南下江南,老皇帝为什么要匆忙离开汴京,而高俅为什么遵从老皇帝的圣旨,在正月初五金军正在逼近汴京的时候带着五千禁军飞速南下了。

老皇帝南下,蔡攸为行宫使,首要目标就是镇江,而镇江府的知府正是蔡京地次子蔡绦。蔡京南下,宋焕奉旨护送。宋焕是江淮荆浙路制置发运使,是蔡京大儿子蔡攸的嫡堂妻弟。这一趟护送,蔡京及其家族千余人,全部走了,蔡京、蔡攸及其门下,全部弃官而走。蔡京南逃淮浙,影响非常大,其后公卿士大夫遣家出京者比比皆是,十家九空。

小皇帝降旨将朱放归田里也是一个重大失误。朱是老皇帝地心腹,他机逃离开封,返回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将成为老皇帝在江南重建朝廷的重要助力。

朱在平江府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就是土霸王,地头蛇,平江府包括浙东、浙西两路州县自通判以上地官员,基本上都是出自朱门下,而且他还私自养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东南小朝廷,就是指朱地势力。蔡京虽是仙游(今属福

,但在杭州经营已久,势力很大。童贯早年曾在杭+局,几年前出任江淮荆浙宣抚使,围剿方腊,全权处置东南事务,短短几个月之内,即封官高达四千七百多人,而且他奏请皇帝取消了花石纲,所以他在东南也有相当的势力。

老皇帝凭借这三个人在东南的势力,重建朝廷轻而易举。只要东南诸路都听老皇帝的,小皇帝和汴京朝廷还有什么用?西北现在都听郓王赵楷的。

河北山东等地叛乱迭起一片混乱,小皇帝和汴京朝廷的命令根本不起作用,如今再加上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