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第5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虎肯定要夺取赵氏大宋的江山,他要登基称帝做皇帝。在他没有登基之前,他为了大权独揽,当然要极力削弱皇权,当等他登基称帝了,做皇帝了,他还要大权独揽,于是他又要迅速增强皇权,矛盾由此非常突出。
御前司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李虎的难题,缓解了这其中所蕴藏的激烈矛盾。他在没有做皇帝之前,可以利用御前司来削弱皇权,等他做皇帝了,他可以随时撤消这一临时的最高决策机构,再把权力拿回来。
然而,同样的问题出现了,皇权和相权到底如何分配?大宋王朝因为皇权高度集中,结果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新的王朝肯定要吸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那么,在新王朝里,皇权和相权应该如何分配?
李虎在御前司这个临时决策机构上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御前司其实就相当于过去的御前决策会议,皇帝和宰执大臣们坐在一起共商国事,拿出决策,所以这个御前决策会议某种程度上就是皇权和相权的结合体,皇权和相权在这个决策会议上互相妥协,最终达成一致。
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他只有一个脑袋,只能做自己那份事。而宰执们大臣们各司其职,都有具体的工作,也不可能代替皇帝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因此,一个王朝若想稳定、富强,皇权和相权必须各归本位,各自干好各自的事,任何一方侵犯了对方的权力,最终都将造成王朝的动荡。
出于现在和将来的考虑,李虎选择了保留御前司,并且对它的地位、职权和人员都没有做出任何变更。这种临时的最高决策机构最终是否能解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激烈冲突,能否给中土带来和稳定和富强,还要很长一段的实践和改进时间,而李虎则希望它在自己登基称帝的时候,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御前司保留下来了,各方皆大欢喜,但各方对李虎的这一决策却有不同的理解。
在虎烈人看来,这是李虎马上要改朝换代的一个信号。李虎平定了东南,距离统一的目标近在咫尺了,只要李虎拿下了河北和幽燕,实现了统一,那么他登基称帝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谁也无力阻止。
对于长安的旧官僚们来说。这是李虎对他们的一次重大妥协。李虎和虎烈人不能算是大宋人,或者说不能算是中国人,他们在中土的根基太浅了。当虎烈人占据西北的时候,地盘不大,尚可以勉强应付,但现在中土的统一就在眼前,如此庞大的一个疆域,必须依靠中国人来治理,虎烈人最多不过控制中枢而已,尤其在地方权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李虎对中国人的依赖更是成为他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所以,李虎不得不妥协,否则,他靠谁来控制和治理如此庞大的一个王朝?
对于以巨商富贾为代表的新兴势力来说,这是李虎给予他们的一次重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支持。保留御前司就能保留长孙康宁参予决策的权力,否则以长孙康宁的身份和地位,若想做到宰执这个位置,难如登天,阻力太大了,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初罗思南建立御前司,没有规定御前司人员的官职和品级,正是为了把长孙康宁拉进决策层,如今这一举措更是成了新兴势力能够参予和影响决策的唯一途径。
各方势力对李虎决策的理解不同,解读不同,所拿出的对策自然也不同。
虎烈人为了自己的未来,搁置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全身心投入到帮助李虎登基称帝、筹建新王朝的浩大而繁杂的事务中。
中土旧官僚也暂时搁置了各派系之间的冲突,紧密合作,想方设法迟滞李虎篡夺大宋国祚。
现在他们对维持赵氏大宋国祚已经不再保有任何幻想。东南朝廷基本上已经覆灭,赵氏皇族基本上失去了重新崛起于中土的希望,这片江山迟早都是李虎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在这件事上和李虎作对,和虎烈人对着干,纯粹是找死,所以从现实出发,他们的目标已经改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大宋的官制推行了一百多年,各项政策对官僚阶层极度倾斜,包括王安石的变法、蔡京的新政,都没有触及到官僚阶层的利益,相反,还进一步保护官僚阶层的利益,但李虎的变革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危及到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是严重威胁,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携手共抗。从这一点出发。他们需要迟滞李虎登基称帝的时间,以便给他们在中央、地方上重新恢复昔日的庞大势力,这股势力一旦恢复到过去的力量,那么李虎的变革就很难继续下去,最起码很难深入继续下去,不至于严重危及到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
对于长安的新兴势力来说,这是他们崛起的最佳机会,为此,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帮助李虎登基称帝。李虎做了皇帝,国策持续稳定,他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们最大的梦想不是攫取权力,而是利用攫取的权力来保护和积累更多的财富,这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们要加快变革的步伐,要加快推行新政策的速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以赢取惊人的财富。
各方势力的对策不同,在决策上的意见也是截然不同。
李虎在御前司会议上详细解说了北方当前形势,提出了增兵代北,甚至不惜与金军开战的建议,为此,他把北伐时间提前了,他打算在朝廷财政许可的情况下,攻打河北和幽燕,尽快统一中土。
虎烈人一致赞同。
中土旧官僚则持慎重态度,认为短期内朝廷的财政没有改善的可能,北伐之策恐怕难以实施。
新兴势力的代表长孙康宁不但坚决支持,而且当场提出了一揽子筹措北伐军需的方案,他还是老办法,但对象已经转到了东南的巨商富贾们,这些人手上掌握着庞大的财富,只要朝廷愿意以优惠政策来赊贷,则北伐军需不成问题。
李纲实在忍不住了,当堂指责长孙康宁以出卖朝廷利益来帮助商贾窃取王国财富,“此乃亡国之策,罪不容赦。”
第三十四章 长孙康宁的危机
李纲的理由非常充足。长孙康宁从西征开始,到中原大战,到南征,到今日的北伐,每次都承担了筹措军资的重任,但每次都是以朝廷未来的利益做交换,抛开新兴势力的崛起不说,仅以财经方面来讲,巨商富贾们就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占领区的土地、矿山、园林等资源,垄断了交子、运输等诸多行业,获取了惊人的财富。
按照李纲的推算,未来朝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赋税收入的一部分都要用来偿还因为战争而赊贷的钱款本息,这将严重影响中土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李纲认为,目前缓解财政危机迫在眉睫,统一中土的战争可以稍加延迟,以便给朝廷赢得喘息的时间。假若李虎无视朝廷的财政危机,执意要马上发动北伐,那么向巨商富贾赊贷钱款的相关政策就要做出重大修改,以维护朝廷的利益。
李纲的意思很明白。今日朝廷平定了东南,威望有了,实力有了,钱粮也有了,今非昔比了,在赊贷钱粮一事上没有必要再和巨商富贾们讨价还价,更不能像过去一样贱卖王国的未来利益。
如果按照李纲的意见办,那么等于断绝了朝廷向巨商富贾赊贷的路。朝廷在不动用武力进行强行掳掠的情况下,只有与巨商富贾们进行利益交换,不存在无偿援助一事,毕竟朝廷拥有绝对强势,一旦出尔反尔,那巨商富贾们就血本无归了,所以在赊贷之前,必须给他们利益上的好处,这也算是朝廷的一个变相承诺。
李纲挺身而出,义正严词,愤怒地责斥长孙康宁,立即得到了黄涉、柴云等宰执大臣们的响应,枢密院的刘延庆也紧随其后,支持李纲的意见。御前司有九位宰辅,除掉李虎,四个人反对,董小丑和原野保持沉默,唯独范直昌和胡涂支持长孙康宁,这使得局势对长孙康宁非常不利。
商讨未果,御前司的重臣们不欢而散。
=
李虎留下了长孙康宁。又叫谢一刀把董小丑请到了书房,他打算和董小丑好好谈一谈。
长孙康宁忐忑不安,他现在虽然和汉王府走得非常近,但李虎离开长安已经两年了,李虎的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一无所知。从今天御前司的会议来看,李虎似乎并不真正急于北伐,相反,他好象有意利用北伐来探知朝中重臣们的心思,以此来揣测朝堂局势的发展。
李虎一直在翻看长孙康宁的奏议,连头都没有抬。这份方案很详细,其中的解说也很透彻,从这份方案里可以看到长孙康宁严谨的态度以及他对财经熟悉的程度,而尤其让李虎感叹的是长孙康宁的坦诚,他并没有故意隐瞒巨商富贾们从这份方案里所获得的好处,他的原则就是互利互惠,追求的是长远利益。
李虎合上文卷,慢慢站起来,在屋内一边来回踱步一边思考。
李纲的反对,黄涉和柴云的反对,刘延庆的反对,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各自所代表的势力在利益上的损失越来越大。这种损失冠上王国和朝廷的“大帽子”,那就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这让李虎左右为难,无法决断。
“今天相公指责你,你为什么不辩解?”李虎走到长孙康宁面前,停下问道。
长孙康宁翻身欲起,坐着回答未免太不礼貌了。李虎摇摇手,示意他坐着回答,不要太拘束。长孙康宁很尴尬,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李虎冲着他笑笑,“你我已经是一家人了,还这么拘礼干什么?坐着说,我不会认为你失礼的。”
这句话说得长孙康宁心里暖洋洋的,眼圈不由自主地就红了。太感动了,不仅因为李虎承认了他在未来皇族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李虎摆明了就是支持他,像罗思南一样坚决支持他,这是最重要的。他也想干一番大事,也想利用这个空前的机会创造历史,更想把中土打造成一个空前繁荣的人间乐土,但他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新兴势力的根基也太薄弱了,唯一可以帮助他实现愿望的就是李虎。只要李虎支持他,凭借李虎手上的权力,凭借李虎强悍的武力,足以让他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
长孙康宁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给李虎行大礼。
“这是干什么?”李虎急忙把他扶住了,“我都说了,我们是一家人,有话尽管说,即使说错了,我也不会责怪你。”
“这是感谢大帅救命之恩。”长孙康宁动情地说道,“大帅在数千里之外还记挂着我,请王妃派人保护我,这份恩情我长孙康宁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李虎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出事了?”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刺客曾三次试图暗杀我,但因为王妃派了高手在我身边日夜保护,刺杀均没有成功。”长孙康宁说到这里的时候,眼露恐惧之色,显然心有余悸。
“我怎么不知道?”李虎吃惊地问道。
“王妃叫我不要说。”长孙康宁说道,“还命令我身边的人绝对保密,不要有丝毫的泄漏。”
李虎略一思索,便明白了罗思南的用意,她不想把京城搞得风声鹤唳,只要自己回京了,长孙康宁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李虎摇摇头,伸手拍拍长孙康宁的手臂,“这件事我会派人处理。你回答我刚才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辩解?”
“我其实也不赞成大帅马上北伐。”长孙康宁犹豫良久,鼓足勇气说道,“连年征战,不管是朝廷还是军队,甚至中土的百姓,都已经不堪重负,急需休养。”
李虎笑着点点头,“那么,你认为我何时北伐合适?”
“两年后。”长孙康宁说道,“两年后,我保证朝廷的财政危机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军队也有足够的钱粮进行征伐。”
李虎想了一下,问道:“没有其它原因了?”
长孙康宁苦笑,“即便我不说,大帅也一清二楚。”
李虎没有说话,缓缓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凝神沉思。良久,他突然转身,对长孙康宁非常坚决地说道:“半年,我给你半年时间,你必须给我筹措到三千万贯到五千万贯的军需。”
半年后,也就是明年的开春,这个时间太仓促了。长孙康宁估算了片刻,正要说话,李虎抢先说了,“你对北方的形势不了解,朝廷里的宰执大臣们也一样,他们误以为我帮助契丹人复国,利用契丹人的力量就可以牵制金国,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错误的判断?”长孙康宁惊讶地问道,“大帅得到什么新消息?”
“首先,契丹人复国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不仅仅需要一个皇帝,一个宫帐,更需要收复昔日的国土,夺回自己的家园,所以,契丹人不会甘心情愿地听从我的摆布,唯我马首是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复国大计;其次,金国在失去了东南叛逆这个盟友之后,和我们在中土形成了两强对峙,在北方则和契丹人还有大漠诸蕃直接对抗,女真人已经腹背受敌,他们势必要想尽办法扭转被动局面,牢牢控制住河北和幽燕。确保他们的国力持续增长。”李虎轻轻挥动了一下手臂,冷笑道,“我们想获得喘息的时间,难道敌人就给我们这个时间吗?这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
长孙康宁想了半天,问道:“大帅的意思是,金贼要反扑?”
“金贼要反扑,但战场在大漠,而不是河北。”李虎忧心忡忡地说道,“一旦女真人在大漠上取得了优势,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我们要主动攻击,要配合契丹人和大漠诸蕃联手夹击女真,抢回战场主动权,牢牢控制整个战局的发展。”
长孙康宁这才明白李虎的心思。李虎的心里不仅仅装着中土,还装着大漠和东北,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判断远远超过了长安朝廷,两者看待时局的基础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决策上更是相差甚远。
“有传言说,大帅正在派人和金贼秘密议和。”长孙康宁叹了口气,“如果他们知道大帅马上就要发动北伐,肯定会目瞪口呆。”
李虎走到案几边上,拿起长孙康宁的那份文卷,冲着他摇晃了几下,“我同意你的办法,你马上安排联合商会给我筹措钱粮,越多越好。”
长孙康宁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但是,御前司并没有拿出最终决策,大帅这么做……”
“我是摄政王,国事由我全权处理,最终决策还是由我来下。”李虎淡淡地说道,“长安的事在你看来很复杂,但在我看来很简单。我问你,我的敌人是谁?”
长孙康宁吓了一跳,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这句话,他万万不敢回答。
“东南各州的新政推行的如何?”李虎忽然转移了话题。
“很不顺利。”长孙康宁说道,“因为长安无法在短期内派出大量官员,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把东南旧官僚全部置换掉,所以目前各州县的大部分官员还在留任,这导致新政推行阻力重重,尤其货币的统一更是难上加难。”
李虎考虑了片刻,对长孙康宁说道:“回去拟一份加快稳定东南的策议给我,越快越好。另外,你明天和夫人来一趟,我们具体商议一下罗兰大婚的事。”
长孙康宁急忙答应,“罗使相何时回京?”
“正在路上,再有半个月就可以到长安了。”
第三十五章 契丹人的挣扎
李虎亲自把长孙康宁送出了院子。然后直接赶到了书房。
书房里,董小丑和无颜正在谈论着北方形势。李虎有心北伐,其原因就是无法控制北方形势的发展,为此,李虎决心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攻击,与契丹人和大漠诸蕃南北夹击女真人,这随即牵扯到钱粮问题。钱粮不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北伐也就无法展开。
李虎走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