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个人却是一个奇葩,他宣扬人要成功,必须厚其脸皮黑其心肝。
说到这里,这人是谁已经呼之欲出了,他就是厚黑教主李宗吾。
他本名是李宗儒,但是当他后来看透了官场黑暗,人情世故后,静下心来著书立说,竟被他悟通了一些道理,从此不再宗法儒家,而是把自己跟孔子比之,只能宗法自己了。
他当初是被沈瑞麟一时兴起绑架到塞北的,起初沈瑞麟大是乐了一阵,他急切的想看看凡事都表现的老神在在的教主,在被释放的时候突然发现绑架的人是自己后,是什么表情。可没想到教主当时很淡定,沈瑞麟很失望,用力的一拳打在了空气中,任谁也不好受。
他问教主是不是猜到是自己干的,所以不担心。教主回答没有猜到,不过想过肯定是有人要用他了,为什么担心呢。沈瑞麟又问,凭什么说是有人想用他,而不是绑架他谋害他。教主回答,他身无分文,图财不会找他,他长的也不怎么样,图色更不会找他,才倒是有那么一点,那么找他必然是为了用他的才了。
沈瑞麟服气了。
教主就这样到了塞北,赵书礼奔着名气倒是很早就拜会了他一次。
赵书礼本来想请教主在塞北大学里教授儒家学说,赵书礼不是一个儒家崇拜者,但是他认为儒家的许多教义是值得宣扬的,比如气节,尽管不必像明朝时候那样狂热到吃人一个馒头就要剁手的海瑞境界,但是起码不能当汉奸啊,学学文天祥不好吗。
其实发扬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儒家,并不像后来人憎恨的那样一无是处,道之所在,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大勇还是值得学习的。另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难道也是腐朽的,难道真的要把中国人都变成西方人的行为模式那就是文明了?
后世中国人之所以会误会儒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士大夫不讲原则,给儒家抹黑了。但是后人却很难分清这些,所以赵书礼想请李宗吾这个对儒家看的很透彻,很有研究的人来讲这门课,以免误人子弟。
但是李宗吾拒绝了,后来透过沈瑞麟了解到,他想讲授自己的厚黑学,提出厚黑救国的主张。这让赵书礼哭笑不得,要说厚黑学有用没?有用!但是把它拔高到救国的地位,就过了。
李宗吾虽然没有在塞北大学任教,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做了沈瑞麟外务部的顾问,领一份不菲的工资。本来沈瑞麟是出于内疚,因为他把人家绑架了过来,才给安排了个现职。可没想到,教主就是教主,很快就展现出他拉风的实力。
教主李宗吾刚到塞北的时候,正巧赶上塞北整府跟各国因为天津的小桃红事件纠结着呢,当时情况非常棘手,其实列强国跟塞北当时都有心化解矛盾,比如美国因为取得了相当的利益所以也不想在追究,可是碍于民意却又不能不处理。美国要求塞北整府交出陈驰,塞北整府却不可能交人,因此僵持到一块,导致双方的经济合作一直不能展开。
这时候还是李教主有主意,按照他办外交的理论,列强以黑来之,咱则以厚对之。
根据这套原理,李教主给沈瑞麟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先是以媒体来打头阵,不仅在中国的报纸上,还花钱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先是强调了小桃红事件的浪漫性来缓解西方人的情绪,他在报纸上把小桃红事件,描述成了两只血性军队因为美女而发生了冲突,这是符合西方人骑士决斗精神的,同时把小姐小桃红的背景设定成了满清遗族的公主。事实是,如果西方人跟中国的军队冲突吃亏后,不管他们占不占理都会不依不饶。可是经过李宗吾的渲染,这可不是一般的冲突,而是为了贵族公主的冲突,是很具有骑士精神的。效果很好,不久西方舆论就开始把这件事定性为浪漫冲突了,民众的情绪也不那么强烈了。
趁热打铁,李宗吾同时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规矩,他告诉西方人,在中国对军事官员最大的处罚就是让他们流亡国外,相当于流放,而死刑什么的是没有的。此举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西方民众认为,既然是因为浪漫事件发生的冲突,那么就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对方已经对主要责任人做了最严重的惩罚,一时间甚至有人开始同情塞北了,同时塞北在西方的眼里也变得可爱了。
除了这个当务之急,教主还完美的解决了其他棘手的事情。
最棘手的莫过于满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不平等条约,比如西方人的商品出口到塞北,其税收比当地企业还低,但是整府又不能干涉。西方人是用强权来维护特权的,依照李宗吾的理论,对方是使用的黑字诀,那么就应该用厚字诀应对。
他是如何厚的呢,使用流氓手段。
先是利用塞北控制的铁路,对西方货物加收更高的运费,其实这先相当于变相的加税。但是这变相加税却是利用民间的手段,经济的方式,完全合理合法,尽管西方国家抗议了数次,可都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强力干涉。
另一个不平等条约则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也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只能交给他们的领事来裁判,而中国人是没有权力审判他的。当时制定这个条约,西方人给的理由是,中国的法律太野蛮,根本不能用到他们西方人身上,尽管有点道理,但是其中对中国人红果果的歧视暴露无疑。
相较经济条约,这领事裁判权其实是最无耻,西方人说中国的法律无效相当蛮横和无耻。蛮横即为黑,无耻即为厚,既然西方人又厚又黑,那么李宗吾就告诉沈瑞麟应该同时使用厚黑方法来对付他们。黑,就是心黑,要下的狠手,厚就要脸皮厚,能使用非常规手段。
据此李宗吾给出了方案,那就是无论是哪国人犯罪后,警察可以先抓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一顿再说,并且不知会他们的领事。等他们自己发现的时候,人在拘留所已经受够了罪了,到时候主动交给他们的领事,同时让警察局长亲自上门去道歉,表示是误会之类的。要是对方追究抗议的话,那么也有说辞,就说因为语言不通,所以误会了。白人犯罪的话,就告诉他们说,因为交流不通,误以为是苏联人或者德国人了。要是日本人犯罪的话,那么就告诉他们,以为是泰国人了。
这些方法一出,以前在塞北横行霸道的东洋西洋人老实了很多,再也不敢无故犯罪了。因为他们知道,犯罪的代价是被塞北堕落的警察关进小黑屋折磨个爽快。
仅此两项就够李教主扬名立万了,因为自从进入民国,中国人就一直在试取消治外法权了。此后教主又提了不少意见,都很得塞北整府的重视,此时他来找赵书礼,赵书礼也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教主轻易不登门,一登门就是大事。
一百九十三节我是委员长
“呦,厚黑教主登门,难得难得啊!”
把李宗吾请进了书房后,赵书礼揶揄道,教主是一个风趣的人,赵书礼很喜欢他的性格,也喜欢跟他开玩笑。
“呵呵,赵司令你好。最近咱有一件事看不明白,想请教请教司令。”
教主一副憨厚样问道。“何事能难道教主?请讲!”
“这蒙古人嘎达梅林之事,其妻子虽然劫狱,但是出于爱夫之情,情有可原。况且当年嘎达梅林也是被误判的,现在法院却继续通缉牡丹琪琪格,似乎不妥吧。”
“嗯,他们的事情我也同情,只是法院的事情,自然有梅汝璈负责,我们都不用插手啊。”
老的最高法院院长,已经被尽心于办大学的梅贻琦拉进了大学教书去了,他临走前推荐的是梅汝璈。梅汝璈这个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在过去的历史上,他代表中国参加了东京审判,据理力争才让许多法西斯没逃过法网。
“司令的说法咱也认同,不过可惜民众恐怕不能理解啊。”
说着叹息的话,但是李宗吾脸上丝毫不见叹息的表情,顿时赵书礼明白了。
“哈,你到底是来干什么的,直说吧,差点被你带进去了。”
“哈哈,还是司令聪明啊。”
赵书礼察言观色的本领,丝毫不比他低。
“说吧,你不可能是为了这种小事来找我的。”
“我是来恭喜赵司令的!”
“喜从何来?”
“大喜啊,中国的军事委员长一职,可是大喜?”
“委员长?跟我什么关系?”
“你就要当委员长了!”
“开玩笑,我能当委员长,我自己会不知道!”
“赵司令请听我慢慢道来”。。。
李宗吾的一番话,让赵书礼大惊,但是一时又不能接受。这丫脸皮太厚,心太黑了。犹豫了一阵子,还是难以抵挡中国最高权力的诱惑,赵书礼点头同意了教主的支招,让沈瑞麟、田子华两人配合他。
。。。。。。
话说东北的局势因为列强的接入已经板上钉钉了,意大利得到了在沈阳驻兵的权力,而英法联合在长春驻扎了三万军队,哈尔滨则有三万苏军。
日本人没能力跟这几方同时为敌,最后他们只能选择跟英法妥协,同时借助英法的威慑,来抗衡苏联,而英法也需要日本做一个狗腿子来抵挡苏联人的扩张,于是一拍即合,日本人也在长春和沈阳获得了驻兵权。
但是他们之间达成了协议,可是塞北这边却不同意,打了半天还是放日本人进来了,那岂不是白打了。但是张学良同意,不知道日本人给他灌了什么迷汤,他竟然也同意日本在沈阳可以驻扎不超过千人的武装来保护铁路,而在长春日本人则可以驻扎五万人,同时张学良积极跟苏联谈判,希望苏联撤出东北。原来相比日本,张学良更不放心苏联啊。
而赵书礼先是坚决反对,继而神秘的突然不再坚持了。
于是一直在僵持的塞北和日本达成了妥协,双方不就战争问题赔偿,不就民事问题赔偿。继而各方谈判很快就达成了协议,赵书礼跟张学良同时邀请蒋价石派人北上签署仪式,毕竟人家才是中央,没有蒋价石的授权,名义上任何条约都是非法的。两人这么做也就是给蒋价石面子,看看,咱还是认可你是中国的老大的不是。
蒋价石也很识相,脸是别人给的,面子是自己丢的,相信即使他不派人去,东北的局面也定下来了,因此只能选择追认。只是这种完全被动的局面让他很不舒服,是个男人都不会喜欢被动的吧。
当几方条约签订,规定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和日本五国在东北驻扎维和部队,军费由东北财政支出,同时规定了各方驻军的数量都不得超过五万人。而张学良仍旧是东三省边防司令公署的总司令,东北仍旧是他的地盘。可是这不算完,要知道现在东北可是有十数万刚刚浴血过的塞北军呢,这怎么处理?要是蒋价石给赵书礼一个任命,让他兼任东北司令,相信张学良没有能力反抗,但是他没有。他有两个担心,担心张学良失势后,北方就剩赵氏军阀一家独大,另一个担心是东北也归入塞北整府管辖后,加上再把张学良赶出北京,以北京为中心赵氏另立中央怎么办。而现在继续让张学良占有东北,法理人情上都说的过去,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人家的地盘吗。
可是这对塞北方来说实在是不公平,在东北的塞北军士兵怨气很大,跟附近驻扎的东北军常常冲突,而且都是塞北军挑衅。而在张学良的严令下,东北军士兵继续忍辱负重,对挑衅不做任何回应。
经过再三的权衡,赵书礼同意了让塞北军撤出东北,但是提了一个要求,塞北军在东北大庆镇驻扎五万人的军队,同时这里也要由东北支付军费,张学良同意了。只要能让塞北军离开自己的地盘,就算赵书礼提出更过分的要求,他也会答应的。
此次战斗打了个叮咣响,塞北军损失数万大军,结果仅仅就是从张学良手里抠来了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地区,还有就是在大庆获得了军事存在。只是如此吗,不,因为真实的历史从此改变了,东北没有沦陷于日寇,这就已经是赵书礼最大的胜利了。
那塞北军是仅仅得到了一个削弱日本的机会吗,同样是否定,因为赵书礼这里还有厚黑教主李宗吾。
条约签订后,赵书礼跟张学良共同发表和平讲话,刻意强调了是在中央蒋价石的领导下,东北再次赢了了和平,这些是赵书礼要求张学良如此说的。相信这好像是拍马屁的话,传到蒋价石耳朵里,他会很高兴。但是赵书礼会拍蒋价石的马屁吗?
这言论发表后,坐实了东北谈判是奉蒋价石的命令,给东北给中国带来了和平。
但是很快舆论的风向一转,风向是从塞北开始的,各大报纸发表评论。先是对东北和平表示了赞同,但是众口一词对中央整府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抨击。先是从这次战争中,中央始终未发一兵一卒,任由塞北军士兵在东北血战。在外交和整治上也是毫无作为,只是在最后主持谈判的时候出了点力,可是这力出的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塞北军已经取得了绝对的军事优势的前提下,蒋价石整府竟然指示塞北方谈判代表与列强妥协,同时让五大列强国进入了东北。这岂不是卖国行为?蒋价石跟袁世凯有什么两样?
塞北整府的反蒋宣传顺势传遍全国,同时塞北军宣布从东北撤兵,此举打消了南方报界一致认为的塞北军是为了抢地盘而去的猜度,赵书礼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国内声望。
而同时,蒋价石开始在舆论中遭遇口水。不过他这个人向来不怎么在乎民意,当年冯玉祥告诉他报纸都在骂他,骂他的整府**,要他采取措施。结果他告诉冯玉祥,舆论这东西当不得真的,如果他办上一百家报纸,那么舆论就是他掌握的。
现在蒋价石依旧无所顾忌,但是很快他就知道错了,因为这次反蒋的背后有强大的推手。
很快学生开始游。行,抗议蒋价石整府的卖国行为,要求出兵东北驱逐列强。连蒋自己的军队都开始不那么挺他了,不少将领也发表了一些不满的言论。同时蒋价石的那些老对手们也一个个跳了出来,去了美国的冯玉祥,在大连的阎锡山,还有广西的李宗仁,广东的陈济棠,云南的龙云,贵州的王家烈,甚至连四川的刘文辉和青海的马步芳都表示对中央的处理很难理解。
局面继续发展,终于由对蒋价石最恨的两广开始,社会舆论要求蒋价石下台。
而中央军控制的江南几省也爆发了一系列的反蒋活动,原因是年初的江南大水灾,蒋价石整府没有很好的救助,导致几百万人死亡,数千万人遭灾,疾病流行。
蒋价石倚重的江浙财阀也适时的表示了对蒋价石整府收回财阀们货币权,希望独裁中国金融的不满,很不配合蒋价石整府发行债券的行动。
列强也不看好蒋价石,觉得他这个人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建议他放权。
同时国民议会开始弹劾蒋价石,非常激烈,尽管没有达到票数要求,弹劾案没有通过。但是蒋价石终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终于在挺了十多天,做了相当周密的后续安排后。蒋价石终于再次宣布下野了,就像他前几次下野一样,这次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没人看好他,因为他下野后,各大军阀共同推举赵书礼继任蒋价石为新任委员长,赵氏终于一步步爬到了中国最高军事权力的顶峰。中国是姓赵还是姓蒋,扑朔迷离起来了。
而赵书礼则处于了一种登顶的亢奋中!
这一切就是教主的运作,让历史又扭转了回来,原本的历史上,是因为东北的丢失,蒋价石背负了不抵抗的责任,才辞职的,现在则是背负对外妥协的责任,引咎辞职的。
一百九十四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