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这个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对比了一下自己现在的地盘,赵书礼又想到了一句话: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但是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反正迟早要搞,能凑到多少资金是多少了。
两人计划,十月就开始去游说各界企业家。
孔韧的疯狂计划刚震惊了赵书礼一次,很快又一个疯狂的计划又摆在了赵书礼的面前,这是马福祥介绍给赵书礼的水利专家苏芳提交的。
苏芳这个人赵书礼一直没怎么关注过,因为他的履历赵书礼看不上。苏芳是宁夏中卫城关镇人,少年时代喜爱工艺,热爱公益事业,经常随父辈参与地方庙宇修臻和水利施工。后来进入了税务局管理宁夏的大小河渠,对修渠垦荒很在行。可是他是个野路子,赵书礼他懂的也就是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水利知识罢了,带人修渠种地还可以,其他的大型水利怕是没戏,比如三峡。
可是眼前苏芳的计划书,让赵书礼震惊了,直感叹人的想象力真是无穷啊。这份计划书表示,要从上游的黄河引一道水渠,经过河套地区的两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库不齐沙漠,然后注入黄河。苏芳认为,如果能把水引入这两条沙漠中,定可以变荒漠为良田,足足可以增加近亿亩耕地。
赵书礼看着这个计划,不仅想到了自己三个月前跟苏芳的一次谈话。
那一次苏芳找上他,说黄河以北的河套地区,经过清末王同春(电视剧王土地原型)等人的开发,可供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了,他希望赵书礼允许他开发黄河南的河套地区。但是对于此赵书礼很有顾虑,他知道鄂尔多斯附近沙漠化严重,南方是毛乌素沙漠,北方是库不齐沙漠,这些可都是因为过去上千年的过渡放牧所致。要是在开发成农田,估计要不了多久都成了荒漠了。
但是赵书礼是一个喜欢玩弄权术的人,他没有公开反对苏芳的提议,反而开始忽悠他。
告诉他,河南河套有两大沙漠,要是能引黄河水经过沙漠,比如能增加大面积的农田,远远胜于开发草原,还省得跟当地的蒙古人冲突。苏芳一听大感兴趣,思路打开,兴致勃勃激情万丈信誓旦旦的立志要把荒漠变良田。
赵书礼本来就是忽悠他,这个人是马福祥介绍的,他不是很信任,他知道引黄河水灌溉河套沙漠基本上就是扯淡,因为这两个沙漠到了21世纪也是中国的一个大难题,根本无法解决。这个时代,有可能吗?但是他没有阻止苏芳,让他自己折腾去了,没想到这家伙还真的提出了一个方案。这三个月,他走遍了河套地区,查看地形。终于划出了一条可行的线路,从宁夏的青铜峡引水,借着六盘山脉,让水渠蜿蜒顺着鄂尔多斯台地缓慢下降,一路流经沙漠地区的中心高地,最后流向包头西的黄河水道。
赵书礼看着他划的图,越看越觉得有道理。这两个沙漠为什么是沙漠,正是因为它们中心高两边低,虽然两面都是黄河径流,可是根本无法引水,只能任其沙化。甚至河套地区不多的几条河流,也是从中心往两边的黄河流入。因此根本无法引黄河水,可是借助了相连接的六盘山脉,刚好划出了一条缓慢下降的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引水,确实有可能。
赵书礼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起来,不过他还有疑惑,如果这个计划可行,为什么后世的政府没有这样计划。他反复的看着苏芳划的路线图,最后在起点找到了一个他能接受的原因,那就是后世的青铜峡建成了发电灌溉的水利工程,导致了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水给河套地区。相对于青铜峡的水电,赵书礼更看重沙漠的治理,更何况还能增加亿亩良田呢。
于是颇为犹疑的答应下来,并让苏芳在仔细勘查勘查后在动手。
赵书礼没等到苏芳的勘查结果就离开了绥西,他跟孔韧一道开始游说,或者是忽悠整个中国的资本家的路演。
二十三节忽悠
更新时间2012…5…198:57:13字数:2330
路演的第一站自然是包头,在包头向众多商人宣扬了他们工业救国的思路,但是晋商不是太买账。他们更愿意从事熟悉的商业贸易活动,或者是开发购买土地,其次就是开矿。不得不说,清代后晋商的思维落伍了,就是他们擅长的金融业,也拒绝改革不肯把旧式的票号改组成新式的银行。对于其他的现代产业,也就接受了一个开矿,大概是因为开矿也是属于土里刨食,符合山西人重土地的思维模式。其实相比较于其他的现代工业比如纺织业,矿产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慢的产业,唯一的优点大概算是稳定可靠了吧。
包别了土气保守的包头商人,赵书礼南下到了山西,从大同,平遥,太谷,祁县,太原,晋中一路走下去,却没有说动山西人动心,反倒是签订了一些开矿的协议。
郁闷之下,两人只得挪窝,从太原坐正太铁路,到了石家庄。
石家庄也是一个大城市,但是这时候工业几乎也就是矿业,还是没有进展。
到了北京后,倒是有点收获。
一个做鞋的铺子对这个计划有点兴趣,赵书礼也对这个铺子有点兴趣,因为这个铺子叫做内联升。北京著名的鞋业商号,北京人有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的说法。内联升的老板看上孔韧计划书中关于轻工业内容里提到的制鞋厂,表示如果真的免税他愿意投资,到包头设厂生产皮靴。
离开北京后,孔韧十分沮丧。
赵书礼倒是不以为然,他做生意的时候,拉投资比这难多了。更何况他心里根本就知道,不可能轻易成功,否则中国就不会先经过李鸿章呕心沥血的洋务运动,后又有状元郎张謇激情洋溢的实业救国后,还如此落后。在他的打算中,此次行动的目的,宣传多过实际。
孔韧唉声叹气道:“司令啊,你说这是怎么了,实业救国喊了那么久,可为什么等到了时候,这些人一个个的都这样啊。”
赵书礼安慰道:“别灰心吗,中国大了去了,总有人会欣赏我们的计划的。再说了这不是有收获吗,总算有一个企业愿意投资了啊。”
孔韧不满的道:“一个制鞋厂也算是企业。”
在沮丧中,孔韧跟赵书礼两人到了天津,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北京的门户。
天津这时候的工业实力可比北京强多了,因为是港口有一些外国人的工业,不过大多是船舶修理之类的,不值得一提。
在天津赵书礼包下了海河边上最豪华的利顺德大酒店,跟前几天一样,邀请天津工商业知名人士参会。
“各位,现在你们手里拿的是我们绥西的工业计划,我们那里有煤有铁,资源丰富,靠近黄河交通方便。又是东西连接的咽喉,发展潜力巨大。”赵书礼在酒店的大厅中,对着一众工商界人士,大声忽悠着:“现在诚邀各界商界精英到绥西投资,计划书中列出了各行业的优惠政策,凡是工业企业一律五年免税,五年到十年税负减免一半。十年后,视营业情况,灵活调整税收。”
赵书礼说着,天津的工业家们也窃窃私语,不少人面带嘲笑。孔韧一副酷脸照他这些天的经验,这次又要黄了,赵书礼照样不以为然。
还继续高声问道:“各位可有什么疑问吗?”
一个人举手了:“请问,你们这些政策能保持吗,这位司令,我都不知道你能不能保证你一直能待在绥西,又怎么敢相信你能给我五年的免税呢。这年头,今天你是大王,明天我就是皇上,没谱啊!”
这人说完,引起一片哄笑,这也是这些天赵书礼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赵书礼的政策能够保持下去。甚至有的人干脆,就质疑他是不是想把他们这些商人骗到绥西去,好宰他们。对此赵书礼也没办法,这年头行情就是这样,总统都不敢保证明年还是自己坐在总统府呢,更何况他一个小军阀。说实话还是自己这里没有信用啊。
倒是有一个人制止了大家的嘲笑:“各位,这位赵司令的心倒是让在下佩服。我是永利碱厂的范旭东,如果有机会倒是想跟司令合作,可惜在下的工厂可是需要盐做原料,您那里是不太合适的。”
赵书礼笑道:“没关系吗,你也可以做其他的吗,我们这计划中不是有很多化工厂吗,你也可以投资啊。”
范旭东笑道:“投资,我可没那个能力。现在也就一心想做碱厂而已。”
赵书礼没再劝,不过要是他知道这个人有个手下叫做侯德榜的话,或许会该注意,一定会下大力气拉拢此人的。
天津也是白跑了,本来这次他们最有希望的就是天津了,因为天津是想北方现在最大的工业中心。
孔韧彻底失望了,他开始劝说赵书礼回去了,因为从开始到现在,光是花费就已经超过了十万大洋,他很心疼,觉得要是这些钱用在实业上,他们都可以建起一个小型的机器厂了。
赵书礼却坚持要继续下去,他们的下一站是青岛。
青岛曾经被德国统治过,德国人擅长机器制造,因此这里的机器业虽然不发达,但是技术人才却不少,很多当年都在德国人开办的机器厂呆过。现在这里被日本人接受了,很多人竟然辞职不肯给日本人干活,山东人这点上倒是很有骨气。
他们到青岛的第一天,照理通过报纸宣传招商会的信息,然后找到合适的酒店,包下来当做会场,三天后才会进行正式的商会。
可赵书礼没等到第三天,一封急电送到了他的手上,外蒙古出事了。
掌权的外蒙古人民党的两大巨头之一的苏黑托死了,此时他才23岁,这不免让人遐想,是不是因为内讧。是内讧就会有矛盾,现在正是外蒙古最虚弱的时候。
赵书礼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对外蒙古的观察,他之所以放几百蒙古人回去,目的也正在于此。这次的消息就是一个回去的蒙古兵,悄悄传回来,刘澍通过电报拍到了青岛。幸好每到一地,赵书礼都跟刘澍通过电报先联系起来,不然这个消息就要错过了。
收到消息后,赵书礼跟孔韧稍微商量了一下,就离开青岛回包头去了,他要布置进兵外蒙的事宜了,相对于工业建设这种远期计划来说,他更想要收复外蒙这种不能着急,却又不能不急的事业。
但是他要求孔韧继续去各地游说,他终于告诉了孔韧他的想法,那就是这次招商成不成功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把绥西的各种政策宣传了一下,对于这个广告效果是用钱买不来的,没看到每当他们到达一地,总是被各种报纸围着采访吗。而且跟各地的工商界精英建立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财富。
二十四节外交努力
更新时间2012…5…1919:44:45字数:3370
苏黑托死了,外蒙古自然不稳,赵书礼这样认为,其他有见识的人自然也会这样想。
其中自然会包括一些野心家,比如日本人。
赵书礼刚回到包头,很快日本人就找上门了,日本人跟赵书礼打交道已经不止一次了,早在一年多钱,蒙古人刚宣布独立没多久,日本人就到了包头找他。因为日本人找徐世昌的时候,徐世昌推脱说外蒙古事宜都交给了赵书礼这个外蒙古全权公使处理。
这次他们依然开门见山的表示支持赵书礼对外蒙古的任何军事行动。当赵书礼问他们能支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日本人说愿意提供一万支步枪,和两百万发子弹。
对于这些免费的援助赵书礼是感兴趣的,现在他招的三万士兵中,也就只有一万多只步枪,子弹也不多,这些还都是上次从杨村军火库抢的。但是对于日本人对于中国内政的各种兴趣,赵书礼是天生反感的,因此已经打过数次交道的赵书礼,一次也没有跟日本人合作。
这次突然赵书礼心里生出了一个主意,他要大玩权术,俗话说就是忽悠,忽悠日本人。于是收起了以前的不请不愿,不但热情的接待了日本人,对于日本人给予的援助表示感谢。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么你们日本政府在'整治'和外交方面呢,我希望能在这方面也大力支持我国。”
伛偻的日本使者谦卑的说道:“我们大日本帝国对友邦的支持一向都是不遗余力的,如果公使阁下你能出兵外蒙,在外交方面我们一定会支持你,这个你不用担心。”
赵书礼笑道:“那么支持的力度呢?比如出兵。”
日本使者小眼睛眨了眨,用外交辞令道:“我们政府没有授权我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政府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阁下的。”
赵书礼一副心有余力不足的表情道:“如果日本人不出兵的话,恐怕仅仅靠我这几十条破枪,打的过蒙古人,打不过苏联人啊。”
日本使者眼睛又眨了眨,说道:“苏联方面,我们日本政府一定会提出交涉,相信你苏联不一定会出兵的。”
“哈哈,不会出兵,据我所知苏联的军队现在就驻扎在库伦。”
日本使者干笑了两声,然后道:“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会认真讨论的,希望公使阁下不要有顾虑。”
“没有顾虑就怪了。不过我到有一个想法,光靠日本政府的努力恐怕还不足以让苏联认真考虑,你们日本政府有没有考虑过,联系西方各列强来干预这个问题呢。”
“西方政府?”
“没错,据我所知,西方政府对苏联一直很敌视啊,有的甚至不承认苏联政权。并且英国不是刚刚宣布,对苏联进行封锁和经济制裁吗。”英国政府因为侨民在苏联被害问题,宣布对苏联实施禁运。
日本使者点点头道:“没想到公使大人对国际形势如此了解,在下真是佩服之至。对于阁下的建议,我国政府会认真考虑。”
“哈哈,考虑就好,希望日本政府动用外交资源,帮助我们。相信中日友谊会更加牢固的。”
“这个自然,不过如果我们日本政府帮助中国收回外蒙的话,我们希望公使阁下能保证我们日本在外蒙的利益。”
日本一向贪婪,相信如果真收回了外蒙,日本人会狮子大开口,不过赵书礼依然一副想当然的表情笑道:“这个是当然了,贵政府大可放心,我们中国人对待朋友一向很够意思的。”
日本使者道:“我想我国政府真的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不过我想让公使阁下先做一个保证,如果外蒙古收回中国,那么日本将享有排他性的权益。”
“我同意!”
赵书礼干脆的回答让日本使者很满意,鞠躬,告辞。
临走前赵书礼对日本使者强调道:“你们日本人答应的军火可得尽快送来啊,我的军队还等着这批武器训练呢,不要误了事啊。”
一副正宗军阀嘴脸,日本人脸上笑着心里冲满鄙夷,这种人他在中国见多了,于是当即表示如果他们整府同意,一个星期内军火就可以送到。
日本人走了,赵书礼心里却很沉重。他不知道这次他做的对不对,后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无法预料。依靠日本这批狼,驱逐俄国那头熊,到头来会不会被日本人吞了。但是他别无选择,他只能这样,利用列国的矛盾来尽量争取利益,他不由得想到了清末的李鸿章。他当时遇到的局面大概也是如此吧,不知道李鸿章当时的心里是如何感想的。
日本人一走,赵书礼长叹一声,在他心里,实在是不想依靠日本人,日本人在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就已经定位为敌人,不,应该是仇人,仇敌。但是他今天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能让你的朋友帮助你,不算什么,要是能够让仇敌也帮助你,那就真是本事了。
因此他想到了利用日本人和日本的外交'整治'资源,把世界各列强国联合起来一起给苏联试压,只要苏联不支持外蒙古,相信凭他的力量足以收复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