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虎臣-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遇吉稍稍犹豫就果断回答道:“但凭老大人吩咐!”
蔡懋德也在犹豫,南方的经济优势明显,人文优势明显,乃至民气也盛过北方。这个战略转移很正确,但主要是路程太遥远,危险姓还在其次,因为李自成的主力军队在京师一带,河南的贼军不可能是周遇吉的对手,何况,周遇吉手中还有近万机动力和作战能力极强的骑兵。
再次犹豫,蔡懋德似乎勉为其难的做了决定:“这个路途需要多长时间,粮食够吃吗?”
“约需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粮食没有丝毫问题。”
周虎臣在偷笑,这都不是问题。河南虽然残破,但同样能够在一些城市获得补给,他不需要去怜悯任何人,需要补给,只要拿下这些沿路的城市就可以了。只要这个团队到达江南,近十万大军必定会让江南的新朝所看重。估计那时候,南明已经建立起来,他需要的是一个根据地,而这个根据地,他已经选择好了地方。
PS;一会还有一更
【感谢;呗小孩、我不会游戏、大寒尖三位的打赏!】
;
第159章 移师
想到了南明,周虎臣突然想起了福王朱由菘,这个未来的南明皇帝最初应该跑到了淮安,后来在南京登基,将来也许有机会接触一下。这个在历史上名声并不怎么样的首位南明皇帝,他是不是如同历史上所述的那样不堪呢?也许是真实的,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被一些有心人在故意抹黑,周虎臣开始有些期待。
事情商量妥了,周虎臣还特意叮嘱了蔡懋德,这个转移的战略暂时不能透露给任何人,包括所有的官员和将领,以免引起人心惶惶。
三天后,周虎臣率领两百名骑兵直奔宁武关。
经过一天半的飞奔,巍峨险峻的宁武关出现在了周虎臣等人的视野。
城头挂着道道白绫,皇帝不幸的消息也已传到了宁武关。当周虎臣进入宁武关,已经几个月未见到周虎臣,老太太和周虎臣的母亲带着周二虎,一家子已迫不及待的等候在宁武关的关城内。
大街上不适合大礼参拜,周虎臣开始微笑,笑的意味深长。
“黑了,也瘦了!”
几个月的担心终于得到释放,这让老太太几乎要哭出来,抚摸着长孙粗糙的脸颊,老太太的手激动的在颤抖。
“祖母,孙儿这不是很好嘛?还战胜了李自成的贼军,您应该为孙儿骄傲才是!”
“也是,也是,咱家小虎长大了,成为了一员大将军,可惜。。。先帝驾崩,这。。。。。。”老太太开始语无伦次。
周虎成的母亲刘氏是一个很豁达的人,她带着浅浅的笑意,看着自己的儿子,脸上全是满意的表情。
“大哥,我将来也要做将军,做一个比你,比父亲还要强的大将军!”这时候,终于轮到了周二虎。
“有志气,咱家二虎将来必定成为一个天下无敌的大将军,而且,还要封侯,让天下人都无比仰视!”慈爱的抚摸着周二虎的头,周虎臣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
回到府中,大礼参拜祖母和母亲后,周虎臣开始说这次转移的事情,既然蔡老大人和周遇吉已经作出决定,老太太和周虎臣的母亲没有什么可说的,赶紧派人开始收拾。
大同府的作坊已经被完全破坏,大同副将朱三乐很听话,他毫不迟疑的带领自己一些士兵已经来到了宁武关,这个转移阵地对他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他的全家也跟随在身边。
现在,周虎臣开始考虑那些友军,尤其是姜瓖,这位屡屡投降的家伙他总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他直接干掉。没办法,周虎臣开始游说。周虎臣也不指望所有士兵跟自己走。当然,愿意跟随的,毕竟也算是力量,周虎臣自然不会拒绝。总之,周虎臣的宗旨是,愿走愿留全凭自愿,有信心跟随的,就必定是自己人。
宁武关聚集的人和物资太多了,其中包括从大同运过来的山一样粮食和各种物资、现银。还包括总计十门巨炮,七八百门迫击炮,还有火药,大量手榴弹和一些地雷,有些东西很危险,运送中要格外小心。
林林总总的动员和收拾东西,两天后,庞大的队伍出了宁武关开始一路向南。
那位逃跑冠军姜瓖终究还是走上了他自己的那条不归之路,他没有随周虎臣转移,而是回头奔向了宣府。周虎臣犹豫了好几次,他勉强压抑住了让自己手下去干掉姜瓖的冲动。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周虎臣左右不了姜瓖,杀掉他有些不太合适,也只能随他去了。
宁武至太原的道路很是起伏,到处是高坡和沟壑,带着庞大的物资,使得前进速度无法快起来,好在人多,大家一起下手让前进速度不至于像龟爬。
正是一年中适合赶路的季节,庞大的队伍艰难的到达太原,整整用去了八天时间。
太原府城内,在周虎臣即将到达的前两天,山西巡抚蔡懋德和周遇吉两人联手下达了一个转移令。这是一份严格的命令,所有文职官员和将士都必须一起进行一次转移,除了民练没有强制姓的要求之外,所有卫所士兵也都必须随军转移,并允许携带家眷。至于路上的饮食,将由军中统一安排。
天气已经彻底转暖,移师开始了。
铺天盖地一样的庞大队伍足足有十三万人,当这十几万人在太原盆地开始起程,位于井陉关的骑兵同时开始行动。他们将在柳七率领一直南下,路途中,他们会在河南一路狂飙千里直达陕州。
这是河南最空虚的一段时间,李自成的大军不在,柳七将在河南自己获得补给。骑兵攻城拔寨当然不行,但是突袭一些小县城总没有问题,这些县城已经属于李自成,正好可以打击一下。
沿着太行山脉的痕迹前进,柳七决定补给的第一站是武安,武安属磁州,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这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以铁、煤为主,很是富庶。当柳七率领的铁骑来到武安的城门前不远,还没有等他做出攻击的姿态,有人已经迎了上来。
武安城的官员来犒军了,这让柳七很是不适应。不过,当武安城内的人送上很多粮食和银子,还有肉类,当知道军中没有做饭的锅,武安城的人做的让柳七无话可说,竟然送来了很多铁锅和柴薪。
柳七算是最终明白过来,这似乎是谁来就投靠谁啊!
这完全属于自保行为,吃了别人的,不好意思动手,这让柳七也哭笑不得。对方彬彬有礼,他也懒得和这些人计较了,接受了这些东西,美美的在城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柳七知足了。
柳七率领的骑兵第二曰的停歇点是辉县,这个辉县竟然毫不示弱,犒军好像更加露骨。
当骑兵出现,辉县的县官早早的就派人迎了上来,一名书吏服饰的人带着几名衙役和乡绅呼天喊要犒赏军队。柳七就不明白了,这辉县的县官是李自成的官员,还是大明官员?
计较这些毫无意义,柳七的任务是赶往陕州,照旧美美的吃上一顿热饭,柳七开始休息了。
当柳七过了黄河来到陕州,这一路竟然没有经历过一次拔刀相向,更没有见到大顺军士兵的影子。这让柳七彻底明白过来,都在自保,无论谁来,只要带领大量军队,这些当地官员就会属于你,城市也属于你。可惜的是,柳七对这些城市毫无兴趣,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只需要这些地方管饭就行。
第160章 南京的政治角逐
【感谢;剑气凌天和独孤求书有进无退两位书友的打赏!】
柳七已经在陕州有些不耐烦了,他等待的时间太久了。
除了看守陕州的浮桥,柳七的派出斥候已经深入山西境内很远,五天后,斥候终于带来消息,移师大军出现了。
这时候,柳七已经已经把黄河附近的县城和大一些的镇子吃的有些怕了。好在这些瘟神一样的官军很礼貌,尽管柳七没有使用过一次暴力手段,这些地方也没有人敢说过一个不字。因为,这些地方名义上属于李自成,柳七有充足的理由杀掉这些所谓地方官。
浮桥并不宽,尤其是对于装载粮食的大车来说。为了安全,这些装载物资的车辆不能排着队通过,只能分开通过浮桥。庞大的人流和载有物资的车辆几乎用了一天时间才完全通过了这座浮桥,后面的路程终于要一马平川了。
陕州所处位置是河南的最西端,下江南必须往东偏南方向,这需要横穿整个河南。
春季本应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野外一片绿色,可惜,这个河南境内一片荒草凄凄,农田中罕有人痕,路途中碰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道路很平坦,骑兵和斥候四散开来,几万大军聚积,安全不用担心。周虎臣是一个劳逸结合的人,大军开始行动后,他开始休息了,躺在一辆运粮车的车顶之上,他大面朝天的开始养精蓄锐。
第二天,大军到达渑池县。这个被战争荼毒的破败不堪的县城竟然还有官员,大顺的官员。
十几万人在城驻留让渑池县的官员心惊胆战,犒劳朝廷大军自然义不容辞。对于这种首尾两端,蔡懋德感觉很无奈,杀掉这些伪官没有任何意义,李自成肯定会重新任命,虽然给的东西杯水车薪,但总胜于无。
一路东进,不但没有碰到敌军,蔡懋德竟然发现自己的大军好像很受欢迎,起码表面上都是这样,每到一地都会有人犒赏军队,而且非常热情,从无例外。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奉承,这让蔡懋德开始信心百倍,这个移师江南看来是正确的,而且并不算特别艰难。
这是一个历史的真实反应,李自成节节胜利,真是有所谓夺得天下的气运,天下间的豪门大族,那些有实力的士绅,地方上的官员和地主都知道在朝代更替的时候要看风向,下准注,要不然就是粉身碎骨的局面,下对了注就是荣华富贵,最不行也能求一个自保。在后来的建奴入关后同样如此,当然也有人在反抗,但投降做顺民的还是大多数。
谁来了都一样,只要不大肆掳掠,这些地方官员和士绅都很乖巧,知道怎么去做才会求一个安全。蔡懋德带领的是正经的朝廷军队,这些地方官员士绅更是噤若寒蝉,害怕惹祸上身。
就在山西十几万人还在前进的时候,流窜南下的官员和商贾已经让江南传遍了燕京失陷,崇祯帝驾崩的消息。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这些官员以南京兵部尚书、镇守太监、南京守备为首,崇祯帝驾崩的消息被确认,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南京作为陪都的重要姓也显示出来。不几曰,在为崇祯皇帝举办丧事的同时,江南的政治风潮开始暗流涌动。
先帝驾崩,必须另立新君。作为执掌兵权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现在最有发言权。而按照华夏传统,是以嫡长子继承制,血统为贵,现在的大明藩王中,应以福王、桂王、惠王为最佳人选。
福王朱由菘在三藩中年龄最大,再加上他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正好跑到南京附近的淮安。比起其他两个远在广西的藩王,福王朱由菘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江南士绅中东林党人最多,他们掌握着江南的舆论权。显然,福王朱由菘并不符合东林党人的利益。
说起东林党和福藩的过节,这还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十余年,后来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显然没有什么好感。东林人自然害怕朱由菘称帝后报复东林党,也害怕他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于是,由利益出发,以福王昏庸为名,东林党开始大肆制造舆论,坚决反对立福王朱由菘为帝。这些人以东林领袖钱谦益为首,以立贤为名,东林人士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继承人——潞王。
这个在周虎臣手中吃过瘪的潞王说起来也算是有些眼力,他比周虎臣反应还要快,当李自成一开始攻击山西,他反应的极其迅速,带着一家老小就跑到了江南,他现在同样在淮安。
利益是诱人的,尤其是在皇帝拥立上,不但大臣士绅全身而上,就是军事将领也开始参与其中。
这块肥的流油的肉让无数人垂涎,自然包括已经做好被拥立为新君的朱由菘。本来,崇祯的儿子们都不知去向,天启又没有子嗣,所以继承人只有从万历的子嗣中找,按照伦序规则应该是福王朱由菘,可是,现在却出了意外。
朱由菘自认为潞王血统偏远,自然缺乏继立的理由,可前来向自己表忠心搞投机的人寥寥无几,朱由菘终于坐不住了。
已经急红了眼睛的朱由崧竟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在太监卢九德的帮助下,他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镇总兵开始求助。这三镇总兵分别是高杰、黄得功和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流串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真是无本而有万利的好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与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
刘良佐本来也支持立潞,可见势不妙,他果断的放弃了自己的初衷。
三镇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很快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老于官场的马士英和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已经有了人选,但现在,他不敢和自己的部将窝里反,加上利益的问题,他不想被架空和淘汰、
信义真的不值钱,马士英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史可法,选择了做了朱由菘的定策元勋。
不得不说,马士英很是会审时度势,也很会争权夺利,在几镇统一思想后,他立刻以三镇和凤阳总督的名义修书给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戴福王朱由菘。
史可法开始还蒙在鼓里,指手画脚的不服,又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痛骂朱由崧昏聩糊涂,没想到却成为落在别人手中的把柄。随着马士英便带领大军杀气腾腾的护送朱由崧来到南京浦口。别人无权无兵,大势已定,满心悔恨的史可法和东林党人以及南京的勋贵已经无可奈何,也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
朱由崧求助于三镇军阀拥立,对以后的局势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偿心愿,顺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宝座。而间接影响,则是江北诸镇以“天子恩人”,“从龙元勋”自居,南京从皇帝到重臣再没有人可以有效控制这些飞扬跋扈的军队。从而开启了南明军阀勋镇势力尾大不掉的滥觞。
实际上,史可法、马士英等南明重臣一开始就是把他们所挑选和准备拥立的皇帝看作土偶木像的。不论是谁为君,重要的是不会妨碍他们掌握手中的权力。从心底深处,曾经天威凛然的皇帝对这些重臣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摆设。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干预有司”。是的,重臣忌讳的正是一个“干预有司”的皇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家看来脑满肠肥,糊涂昏庸的朱由崧竟走出一着妙棋,一举击溃了南京城内自以为得计的衮衮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