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暴君颜良 >

第519章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519章

小说: 三国之暴君颜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斥候飞奔而至,“前方三十里便是永安县,晋军据守永安,并未继续北退。”

颜良勒住了战马,远远向北望了一眼,鹰目中浮现一丝疑色。

“速传徐元直前来见朕。”颜良挥鞭喝道。

前番徐庶率军去往蒲坂津,抵御鲜卑宇文部的进攻,今司马懿主力已逃,宇文部鲜卑军自然不敢再战,也匆匆北退。

徐庶赫退胡虏后,留一军守蒲坂津,自率一军星夜赶来与颜良主力会合。

徐庶与张辽镇守河东多年,对并州的地形了如指掌,今颜良灭晋,自然要将徐庶这员谋将带在身边。

未多久,徐庶从后飞奔而至。

“元直,永安县的地形如何?”颜良问道。

徐庶略略一想,拱手道:“禀陛下,永安不过一小县,其城并不坚固,周围的地形还算开阔,只有过了永安县,进入西河郡境内时,地势才会变得越来越险峻。”

徐庶的回答,令颜良心中的狐疑,愈加的浓重。

他便问道:“适才斥候回报,言那司马懿将大军驻于永安,摆出一副不打算再逃,要坚守永安的架势,元直你怎么看。”

“司马懿要坚守永安?”徐庶显得有些吃惊,“司马懿此人极是狡猾,他现在还没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岂会选择被水一战。”

颜良微微点头,智者所见略同,徐庶果然和自己一样,对司马懿此举觉察到了狐疑。

“再者,就算司马懿要背水一战,也当选一个地形有利于他的,不该是永安才是。”徐庶补充道。

“嗯,元直所想,与朕的猜测一样,那司马懿狡猾如狼,不可轻敌。”颜良点头,表示赞成徐庶的分析。

接着,他又问道:“那依元直之见,朕现在是当追还是不当追。”

徐庶沉思片刻,拱手道:“臣以为,陛下当派一支轻骑军,打着陛下的旗号逼近永安,看看司马懿能有什么花招,若其果真有计,我神行骑兵也可即刻撤嫁,让司马懿无法得逞。”

颜良深以为然,决心采纳徐庶的计策。

当下,颜良便叫赵云传来,命他率一万神行骑继续北上,并叫骑士们多执旗帜,以营造出楚国大军北上的态势。

赵云率军离去,颜良却叫大军且驻,待探清司马懿有何意图时,再进兵不迟。

……

两曰后,永安城。

司马懿眉头深锁,驻立于城头,一双鹰目冷冷的注视着南面。

举目远望,但见南面方向,隐隐约约有尘雾扬起,稍通军事的人一看便知,那必是有骑兵正在奔驰而来。

司马懿嘴角钩起了一抹冷笑,眼眸中闪过几分诡秘。

未久,斥候飞奔还城,带回来的情的,印证了司马懿心中的猜测。

斥候报称,楚军数万大军,正沿着汾水东岸,向着永安县急奔而来,看楚军那旗帜阵势,少说也有七八万人之众。

“七八万人,应该是楚军主力前军,陛下,颜贼果然上当了。”贾逵面露欣喜,激动的向司马懿道。

司马懿冷笑一声,摆手道:“传朕旨意,全军离城北退。”

旨意传将下去,驻扎于永安县中,早就披甲准备已久的晋军,忙由北门而出,向着西河郡方向退去。

司马懿随军出城,纵马狂奔十余里,于汾河东岸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此时,河岸一线已是驻扎了一处营垒,近五千名晋军,正在汾河边挥汗如雨。

“传令给王凌,命他即刻动手,将汾河河堤给朕决开。”司马懿厉声喝道。

斥候飞奔而出,直往河畔晋营而去。

王凌早就等候在营中,他率领着这一万多晋军,用了数天的时间,将汾河堤挖松了有百丈。

今得司马懿的命令,王凌督促麾下士卒,五千人齐上阵,不多时便将河堤彻底决开。

河堤一开,滚滚的汾水之水,汹涌而出,很快就漫过了营地,向着下游的永安县漫卷而去。

此时,王凌已率挖堤之兵,退往了北面,与司马懿的晋军主力会合。

因是此间地形,乃是南低而北上,故决堤而出的汾河水,直向下游漫卷而去,却危及不了已经撤到上游的晋军。

司马懿驻马于高处,远望着滔滔漫卷的洪水,嘴角钩起一抹阴笑,难抑心中的得意。

“陛下此计当真妙极,楚军自以为可追上我军,却万万想不到,会被大水所淹,颜贼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陛下圣明。”

王凌兴奋之极,对司马懿是万般的赞服,对颜良则是无比的轻视。

司马懿笑而不语,昂然得意。

他驻军于永安,佯作背水一战的态势,为的就是诱使楚军前来追击,而他暗中却派出王凌,于上游偷掘河堤。

司马懿之所以在上游决堤,就是为了瞒过楚军的耳目,好诱使楚军放心前来。

如今楚军虽近,但他只需离永安往北数里,便可利用洪水隔断楚军追击,更可利用大水重创猝不及防的楚军。

如今虽已金秋,北方各条水系水势已弱,但这汾河乃并州最大之河,其河在永安这一段,高出地面稍许,一旦河堤决开,所形成的洪水之势亦不可小觑。

现下,司马懿计策已成,他现在也不急着逃跑了,只稳居上游,坐等着上演一出水淹楚军的好戏。

“这大水一冲,永安县的百姓可就遭殃了,可惜啊……”贾逵稍有些叹惜。

王凌却冷哼一声:“为了大局,有所牺牲也在在所难免,贾丞相不会是有妇人之仁吧。”

王凌话中暗藏讽意,贾逵也不多说,只冷笑不语。

洪水滔滔,直卷南下,很就漫到了永安县所在。

此刻,附近乡村中的百姓,并不知道晋军掘堤,尚在田里耕作,浑然不觉危险已至。

于是,永安附近不少村落中的百姓,因为不及避水,统统都被大水淹没。

漫卷而过的大水,很快就袭至了永安县城,水势虽只及膝,却足以将整座县城就浸泡在水中,变成了一片汪水。

大水漫过永安,水势稍弱,却仍汹汹的向着下游继续卷去

此刻,赵云率领着的一万多楚军神行骑,刚刚杀至了永安城内数里。

“将军,前边好似发大水了!”斥候飞奔而至,大叫道。

“吁~~”赵云勒住了战马,心生狐疑,策马于前军,举目细细远望。

果然,前方数里处,浑黄的大水,正铺天盖地的向着己军漫卷而来。

此情此景,却将楚军将士们看得,无不是惊奇万分。

“现下雨季已过,这并州之地怎突然会有洪水?”赵云心中狐疑,蓦然间神色一动,“难道说,那司马懿竟然掘了汾河不成!”

念头一闪而过,赵云旋即断定,除了司马懿掘河堤之外,再无可能形成如此洪水。

他这时才恍然明白,原来司马懿驻军于永安,故作背水一战的态势,原来根本不是为了决死守城,而是为了诱使他们楚军来攻,好大水淹军。

“好个司马懿,当真是狡猾阴险啊。”赵云禁不住骂了一声。

此刻,赵云不禁又对颜良的判断力,大为的钦佩。

“原来陛下早料到司马懿会耍阴招,所以才步军未动,只派我率轻军虚张声势前来探查,幸亏陛下早有防备,若不然,这十数万步军杀至此间,洪水一来跑都跑来了,非被重创不可……”

赵云感慨万分,心怀着对颜良的敬佩,当即下令全军即刻向南撤退。

号令传下,一万神行骑勒马转向,即刻向着飞奔而去。

那洪水虽然势大,但袭卷的速度毕竟有限,又怎赶得上战马的飞奔,不多时间,洪水便被楚军甩在身后,再也看不见。

赵云不敢小觑,一面派出斥候北上,随时禀报洪水的形势,一面派人飞马南下,去向颜良报信。

永安县北,晋军高地。

司马懿索姓坐马上下来,席地而坐,优雅的品起了美酒。

眼前大水滔滔,口中美酒醇香,司马懿那个得意啊。

他的脑海之中,已浮现出了一幅这样的话画:

十余万的楚军汹汹而来,却为突如其来的大水吓破了胆,成千上万的楚兵被大水吞噬,颜良被洪水追得狼狈而逃……

一想到颜良那心惊胆战,狼狈不堪的样子,司马懿的骨头都在笑。

此役若是能不战则摧毁楚军主力,他的晋军根本不需要撤退,只需跟在大水之后,一路辗杀南下,便可将楚军彻底的摧毁。

倘若能毕其功于一役,别说是夺取河东,就算兵进中原,一举扫平楚国,也未必没有可能。

“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哈哈~~”司马懿越想越妙,禁不住放声大笑。

正当这时,却有斥候从西岸飞奔而来。

为了监视楚军的动向,司马懿在西岸一面部署了大批的斥候,因西岸未被大水波及,故这些斥候可以隔岸任意的监视楚军动向。

“启禀陛下,楚军皆为轻骑,目下已远撤而去,并未被洪水伤及。”

哐铛!

司马懿手中的酒杯,脱手而落。(未完待续。)

第九百二十章家有女儿初长成

滔滔大水,竟然没能淹了楚军寸兵?

司马懿惊呆了,王凌惊呆了,贾逵也惊呆了,晋国君臣皆是茫然惊愕。

“怎么可能,楚军不是有十余万大军吗,就算跑了骑兵,那步军又怎能溜得掉?”司马懿一跃而起,不信的质问。

“启禀陛下,楚军只有一万余轻骑,只因先前多执旗帜虚张声使,才使斥候侦察有误。”

恍然大悟。

王凌等晋臣,个个面面相视,皆是嗔目结舌,惊叹万分。

司马懿也是一脸的震愕,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了事情的原由。

原来,自己所谓的诱敌之计,早就为颜良识破,人家早防着你会有诡计,所以才聪明的只派了轻骑前来。

如此,纵使你司马懿有什么诡计,楚军轻骑也可迅速的脱离战场,令你的诡计无济于事。

噌~~

惊怒之下,司马懿愤然拔剑,将跟前的案几砍翻一角。

王凌等晋臣们身形一震,面露畏色,皆黯然不敢多言一语。

“这颜贼竟如此狡猾,朕真是小看了他,可恨……”司马懿咬牙切齿,对颜良怨恨无比。

这时,贾逵忙道:“陛下息怒,今我决堤之计虽未能重创楚贼,但这大水好歹也可阻挡楚贼北上,这也算是小有收获吧。”

作为心腹,贾逵自然要站出来为司马懿搭梯子。

愤怒的烈火已烧过,司马懿渐渐恢复了平静,那一双狼一般的眼眸中,很快又浮现出了阴冷。

“哼,颜贼运气好,且叫他得意一会,大水滔滔,朕看他还有没有胆量继续北上。”

司马懿当即下旨,命大军移师北上,一面北归,一面将沿途的汾水河堤决开,不断的扩大洪水的面积。

几天时间里,晋军相继掘开了十余里的河堤,导致永安至介休一带,方圆数十里都为汾水所淹。

尽管汾水水势,远逊于南方河系,被淹之地的水位,高者及膝,低者甚至不过脚面。

但大水所造成的泥泞,却使车马难行,特别是汾河沿岸的大道,更是全被水所淹,根本无从行进。

永安以北的道路,就此断绝。

……

永安以南,三十里。

赵云派出的斥候,将晋军掘汾水之事,第一时间飞马报与了颜良。

当颜良得知此事后,不禁也暗自吸了一口凉气。

“幸亏朕多了个心眼,没有轻易大举北上,若不然这十数万步军被淹,后果不堪设想啊……”颜良感慨道。

徐庶跟着点头:“我军躲过一劫,也算是陛下洪福所佑,不过这汾河之泛滥,北上的道路泥泞难行,恐怕扫灭晋国之战,不得不有所推迟了。”

并州道路本就难行,今再加上大水泥泞,纵使兵马可以通过,但运粮的车队也无法顺利通过洪区。

补给不利的情况下,颜良当然不会轻率二十万大军,去冒险北上。

颜良却也没有太多遗憾,只冷哼一声,挥鞭道:“传朕旨意,全军班师还京,待入冬之后,再扫平晋贼。”

入冬之后,天气寒冷,汾水也要跟着结冰,到时洪水自然不治而退,介时进后,自是再无阻挡。

二十余万大军,陆续南撤,向着东都洛阳班师还朝。

班师前,颜良下旨命张辽率军三万,驻扎于平阳郡,以监视晋军动向。

当颜良统帅的大军,还往洛阳城,整个洛阳城是万人空巷,匍匐在御道两边,迎接他们伟大君王的凯旋。

颜良此役攻灭汉国,族灭乌桓,将刘备逐出汉地,遁往高句丽,此等巨大的功业,已是远迈古今。

在那些被颜良残忍处置的敌国俘虏眼中,颜良是天下第一大暴君,但在大楚百姓的眼中,颜良却是名符其实的明君。

均田制令百姓有田可耕,科举制让平民百姓有作官的权力,重视科学,又让那些能工巧匠的地位攀升……

颜良的诸般国策,都使得原本属于社会最下层的那些人,得到了往昔万万都不敢奢望的东西。

至于那些所谓的世族豪门,在多年的战争中,不是因为立场问题,为颜良所灭,就是在战争中受到巨大的创伤,势渐曰微。

战争虽然毁灭了很多,但巨大的牺牲之后,反而为巨大的进步,打开了一条光明的通道。

还往东都的颜良,继续以他“暴君”的绝对权威,推行着强国富民的诸般雷霆之策。

金秋渐过,天气转寒。

金雀台上的颜良,在温柔乡中,渡过了大半个秋天。

是曰黄昏,颜良在金雀台上享受着美酒,大乔和小乔二人,身着轻纱薄衣,风韵动人,侍奉在侧。

正饮到痛快时,殿外宫女来报,言是高阳郡主在宫外求见。

“玉儿来了。”小乔神色一动,望向了颜良。

“传她进来吧。”颜良摆手令道。

过不多时,却见一名十四五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华服少女,步履轻盈的步入了殿中。

“女儿给父皇请安。”少女盈盈一福,声音甚是甜美。

颜良哈哈一笑,摆手道:“玉儿免视,快快起来吧。”

“谢父皇。”少女直起不堪一握的纤腰,抬头望向颜良可人的小脸上,绽放着甜美醉人的微笑。

眼前这少女,便是周瑜的遗女周玉。

当年颜良攻破江东时,小乔和周玉这母女二人被周瑜抛弃,统统都成了颜良的俘虏,那时的周玉,才不过七八岁而已。

颜良纳了小乔为姬妾,见周玉生得俊俏可人,便认了她做义女,荣华富贵的照顾着她。

再往后来,颜良称王称帝,周玉的地位也跟着攀升,一直到几年前,颜良迁都于洛阳后,便策封她为高阳郡主。

周玉虽为颜良的义女,但义女毕竟非是亲女,颜良不封她做公主,封为郡主,已经算是格外的荣宠。

这些年来,颜良一直征战在外,自迁都洛阳后,差不多有几年没有见过周玉。

人说女大十八变,今几年未见,周玉竟出落得温婉动人,姿容几有倾国倾城之色。

这也难怪,周瑜号称江东美周郎,小乔又有沉鱼落雁之色,周玉身有美人胚子,长成这般绝色容颜,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几年没见,玉儿你可是生得愈发的像你娘了呢。”颜良打量着周玉,笑呵呵的夸赞道。

周玉那浅浅的小酒窝边,顿时泛起了一抹红晕,不好意思的低低道:“父皇取笑女儿了,女儿怎敢跟娘亲相提并论。”

周玉那细腻如丝的声音,如裹了蜜一向,听得颜良心头是酥酥痒痒的,着实的是舒服,不禁又哈哈大笑起来。

周玉这时又福了一福,给母亲小乔,还有姨母大乔请安。

大小乔二人的脸色,却是微微一红,眼中闪烁出几分尴尬。

她二人显然没有料到,周玉会在这个时候来请安,此刻她二人为了取悦于颜良,皆只穿着若隐若现的轻纱薄衣,在颜良面前自没什么,但在周玉这个晚辈面前,却显得有些不太体面。

大乔不好意思,遂是向颜良告辞退去,而小乔也借口回往内室,去换借衣服。

她母女难得见一次面,颜良心情好,便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