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葬宋 >

第2章

葬宋-第2章

小说: 葬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舍家为国,漂泊行朝

德佑二年正月,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封赵昺为卫王。

陈宜中正在温州守孝丁忧,陆秀夫、张世杰前往劝求陈宜中以国家为重,出山扶左赵昰,并强行将陈宜中母亲灵柩装上船启程到福州,被任命为左丞相。此时,赵昰年仅8岁,史称宋端宗。

(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福州知府王刚中开城投降。陈宜中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海上;从此在福建的泉州、东山、广东的南澳、井澳、新会崖山一带海上漂泊行朝。期间陈宜中途经东山在穿山湖安营扎寨时,发现大帽山下一块风水宝地,叫风山坡,于是他就将母亲灵柩安葬于此,;并留下三子陈元朴守坟代为尽孝并在此开开基后代,也就是现在的陈城村。

随后陈宜中奉杨太后懿旨前往占城联系借兵和移朝之事。

景炎二年十二月,陆秀夫等拥端宗帝南下飘流到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时,遭到飓风袭击,几乎舟毁人亡。从此,端宗惊悸成疾,不久死于雷州湾硇洲的船上,死时年仅10岁。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崖山(广东新会南海中),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决最后一战,张世杰一味死守,拉开战线,陷入了被动局面,全军阵亡。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帝昺跳海而死。杨太后闻知,亦跳海而亡。至此,1279年宋朝伴随着逝去的海波,烟消云散。

六、尽忠报国,客死异域

陈宜中在大宋倾覆之前奉杨太后觳旨前往占城(今越南境内)联系借兵和移朝之事,祥兴二年五月当他返回至广东新会崖山浅水湾时适逢元军攻陷宋营,陆秀夫背帝丙跳海成仁,此时侍从大臣黄材、许达甫、张世杰十六只船奉杨太后之命保护着闽冲郡王赵若和冲出元兵包围正好与陈宜中船相遇,并商议一起返回福州收复失地另立郡王赵若和为新主,复兴宋室,但天不遂人愿,当北上至距南澳七十里海面时;忽遇飓风,张世杰船沉人亡,陈宜中船破,不得已在合浦登岸(今陈城村);黄材只好带着剩余的四只船保护着郡王赵若和漂流到福建漳州漳浦浦东上岸,隐名埋姓逃避元兵的追杀,并在此开基赵家堡村和湖西村'见汴京国族宋闽冲郡王族谱、黄氐族谱赵家堡镜头'

陈宜中自从崖山之败后,北上福州又遇飓风;船破;其结果究竟如何呢?,据史料记载,陈宜中眼看宋室大势已去,依已之力,难挽狂澜,复国无望,但又不愿做亡国奴,又不愿贪生求荣侍新主,绝望之际,只好携家眷避居海外(泰国),忧愤含恨,客死异域,成为温籍华侨先驱。

正文元朝灭宋前后的人民起义

一二七六年(至元十三年)二月,夏贵以淮西诸郡降元。镇巢军统制洪福,原是夏贵的家僮,因战功任镇巢雄江左军统制。迸戍镇巢军的元军是由阿速人组成,极为残暴。洪福诱使他们入城,备酒设宴款待。元兵酒醉,洪福率领城中居民,将元军全部杀死。夏贵来进行招降,洪福不听。元军攻城报复。夏贵伪作单骑入城,与洪福商议。洪福轻信夏贵之言,开城门接纳。元伏兵擒洪福,处死。城中抗元居民全被屠杀。

一二七七年(至元十四年),元军主力北上与昔里吉作战。三月,宋文天祥复梅州,出江西,进复会昌。四月,张世杰复潮州。江西各地军民群起响应。舒州张德兴杀大湖县丞张德顾,与六安野入原民刘源起兵反元,蕲州傅高也起兵响应,攻据黄州、寿昌,传檄淮东四邵,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响应。湖北宣慰使郑鼎出兵镇压,义军决堤灌水,元军溃败,郑鼎也舟覆溺死。接着,义军进逼阳罗堡,鄂州大震。七月,元军围剿起义军,寿昌、黄州复陷。九月,司空山寨被攻破,张德兴牺牲。傅高出走江西武宁,在官府的追捕下无处存身,变姓名返乡,被当地官府捕获处死。

在湖南,张世杰派遣祁阳令罗飞围困永州,各地义军闻风响应,常宁的黄必达,新化张虎、周隆,潭州境内的文才喻等,阻山为寨,屠杀长吏。罗飞围困永州达七月。一二七七年十二月,元军攻陷祁阳,罗飞被杀,各地义军也先后被镇压。

浙江处州青田的季文龙、章炎在一二七七年率领淮军余部起义。淮军是张世杰的旧部,临安失陷后,这支队伍有很大部分流散在浙、闽各地。季文龙、章炎起事后,杀赵知府,自署两浙安抚使,环近七县俱起响应。处州总管府达鲁花赤赵责以兵围城。义军突围后又集众二万来攻,列阵于恶溪南岸,双方鏖战,自已至亥。元军万户忽都台合兵来攻,义军失败,季文龙溺死。

福建汀州长汀人黄广德在一二七七年四月称天下都元帅,刻都帅印,自立为天从广德皇帝,设铜将军、铁将军等称号。五月,南剑州沙县谢五十自称挚天将军。黄广德与谢五十军先后被元军镇压。农民军陈大举(陈吊眼)及舍族首领许夫人所率领的诸舍峒民军,与宋张世杰军联合,进攻福州。在福州的原淮军李雄部起而响应,杀死了同知宣抚司事潜说友。叛臣王积翁的欺骗和镇压,他们的反抗活动也陷于失败。

南宋灭亡,人民的起义斗争,汹涌而起,十分激烈。

杜可用(杜万一)起义一二八○年(至元十七年)四月,江西南康都昌县民杜可用利用白莲会组织起义,有众数万。可用号社圣人,建元“万乘”,自称天王(民间皆事天差变现火轮天王国王皇帝),以谭天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贾居贞与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粥联兵镇压。贾居贞令招讨方文伪装为农商,伏兵仗舟中,驶近农民军居住的茅舍。杜可用失于戒备,和起义军丞相曹某一起被擒牺牲。元朝又一次发布禁令,拘收在民间流传的《五公符》《推背图》《血盆经》等秘密宗教图籍,禁止“一切左道乱正之术”。

陈大举(陈吊眼)起义陈大举是福建舍族的一名首领。临安失陷后,乘乱起兵,后来受张世杰收抚,合兵进讨叛臣蒲寿庚。南宋亡后,舍族人民坚持斗争。元政府曾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起义人民拒不受骗。一二八○年(至元十七年)陈大举的叔父陈桂龙起义于漳州,退守舍洞,凭险拒守。陈桂龙据九层际畲,陈大举据漳浦峰山寨,陈三官据水篆畲,罗半天据梅泷长窖。陈大妇领客寮畲,共有山洞山寨八十余处,据险相维,内可出,外不可入,建年号“昌泰”,声势浩大。元军征讨无效,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完者都、右副都元帅高兴以大军围剿。高兴破高安寨,斩首二万级。陈大举仍连五十余寨,有众十万。一二八二年,完者都以降人黄华为前导,连破十五寨,陈大举退走千壁洞。高兴以谈判为名把陈大举骗至山半。陈大举轻信不备,被高兴仰面执手掣下,斩首漳州。其父文桂、叔桂龙、弟满安投降。余部吴满、张飞等坚持斗争,也被杀害。

林桂芳起义一二八三年(至元二十年)三月,广东新会县林桂芳、赵良铃聚众起义,建罗平国,称“延康”年号,有众万余。同知广东宣慰司事王守信率官军镇压,擒桂芳,又收降林桂芳弟于新会。南海义军三千人被镇压失败,军帅潘舍人被擒。

欧南喜起义一二八三年九月,欧南喜在清远称王,建元称号,设官置署,众号十万,据平康下里东团村等处。增城县蔡大老、钟大老、唐大老等响应。欧将军(欧锺)擒广东道转运盐使合刺普华,切断通往占城的饷道,并遣所部马帅、陆帅和徐相进袭广州,但在元军打击下兵败。欧将军走新会,与黎德会合。时黎德已集船七十艘,众号二十万,别部吴林以船八百艘围冯村。官军大举进剿,黎德、吴林的义军战败。黎德、欧王及其所署都督、丞相、兵马铃辖等二十四人均被元军擒捕处死。

黄华起义一二七八年(至元十五年)张世杰代蒲寿庚,建宁路政和县人黄华集结盐夫,并联络建宁、括苍舍族首领许夫人奉卫王檄起兵,有众四万。张世杰败走后,黄华军降元,屯驻建宁。一二八一年(至元十八年)完者都讨平陈大举,黄华曾担任向导,使元军得以了解山洞之险,迅速致陈大举义军于死地。一二八年(至元二十年),黄华再度举兵抗元,聚众十余万,军士剪发文身,号“头陀军”,用“祥兴”纪年(南宋未帝赵昺的年号)。“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其四。”(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二)闽中大震。忽必烈急忙抽调在扬州的刘国杰军会合浙西行省的高兴部、参政兀鲁兀伯颜的江淮兵以及福建行省兵,大举进剿。义军攻信州南门,高兴与战于铅山、进陷嘉禾,义军少挫。黄华集众号二十万,分据建宁四区,以示必取。高兴得到建宁受攻危急的消息,即卷甲直趋,会福建之师合击,俘叶都统、梁都统等。黄华败走江山洞,据赤岩山死守。官军猛攻山寨,鏖战半日。起义军终于失败,黄华赴火自焚死。起兵的还有青田吴提刑,自署为两浙安抚使。官军讨平之后,在俘获物中有宋前丞相陈宜中的札子和黄华的印榜。

钟明亮(朗)起义一二八九年(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广东循州畲民钟明亮举兵反,拥众十万,进攻赣州,下宁都,据秀岭。时江南义军多达四百余起。元朝政府极为惊慌,忙令签江西行枢密院事也迭迷失率江西行省左丞管如德、福建行省拜降、江推行省忙兀台联兵进讨。五月,钟明亮以众万八千五百人降。闰十月又反,以众万人攻梅州,分遣江罗等八千人攻漳州。韶州、雄州等处的起义军二十余起响应。忽必烈严责也迭迷失、管如德,命与福建、江西二行省合兵镇压。也迭迷失惧怕义军,不敢前往;等义军一走,又诛杀平民冒功。义军利用地形,十分活跃。元廷“虽两省一院并力收捕,地皆溪岭,囊橐其间,出没叵测,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二)一二九○年(至元二十七年)二月钟明亮再降,五月又反。广昌的邱元,赣、吉的谢主簿、刘六十,乐安的卢大老,南丰的雷艾江等纷起响应。钟明亮死后,余众奉其木主,继续进行斗争。

杨镇龙起义与钟明亮起义的,浙江台州宁海人杨镇龙据玉山县二十五都龙兴山称大兴国皇帝起义,以历某为右丞相,楼蒙才为左丞相,用黄牌书其所居门曰“大兴国”,建年号“安定”。军士在额上刺“大兴国军”四字。一二八九年(至元二十六年)二月一日,杀马祭天,声言受天符举事。义军众号十二万,以七万攻东阳、义乌;余攻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处,浙东大震。时诸王瓮吉带谪居婺州,与浙江行省丞相忙兀台调军镇压,败义军新昌,进陷桃源,义军先锋张九被擒。三月,官军逼龙兴山,纵火焚杀,义军溃败。但余部仍坚持斗争,直到一二九○年三月仍在浙东一带活动。刘六十起义一二九六年(成宗元贞二年)赣州民刘六十聚众万余人起义,建立名号,把斗争的目标指向元朝官府和欺压农民的土豪。元朝派兵去镇压,起义军声势甚盛,元军主将观望退缩,不敢出兵作战。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董文炳子)去兴国县,处死欺压农民的官吏和激起反抗的豪绅,对起义军分化诱骗。刘六十被擒,起义失败。

元世祖、成宗时期,前仆后继的农民起义,相继遭到镇压而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没有终止。各族人民继续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向元朝统治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战斗。

正文蒲寿庚的历史贡献

蒲寿庚在宋元鼎革之际,导元倾宋,叛宋仕元,主观上是为着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客观上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创伤。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福建左丞蒲寿庚上奏元廷:“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朝廷下令停止建造。

元代泉州港在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年就开港,进而达到极盛,这有蒲寿庚的一份功劳。蒲寿庚对元代海外贸易制度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诏唆都、蒲寿庚:“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元史·卷十》)。并任命唆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

元世祖把招谕南海诸国的重任委寄予唆都和蒲寿庚。但唆都昧于海外交通和南海风物,主要得靠蒲氏。秉承元世祖旨意,福建行省派遣蒲寿庚长子、正奉大夫工部尚书海外诸蕃宣慰使蒲师文和蒲寿庚亲信孙胜夫、尤永贤等人“通道外国,抚宣诸夷”。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尽管蒲寿庚没有亲自出使,但起了筹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蒲师文等人的出使,借助了蒲寿庚“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开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

又如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又派蒲寿庚部下尤永贤招谕南毗国,“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来华,其他国家(地区)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继而至。

通过招谕活动,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蒸蒸日上,在元代出现了鼎盛的局面,跃居为世界大港,以“刺桐港”之称名扬四海。蒲寿庚同时代人庄弥邵这样描述泉州港的盛况:“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区宇,所以重其镇也。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府志·卷十一》)。

蒲寿庚的另一贡献是促成元世祖忽必烈对妈祖的加封。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这与元朝急于恢复海外贸易和元·舟师击灭南宋残部有关,这是应蒲寿庚奏封而决定的。

正文宋代先进造船技术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的新时期。宋代舟船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宋代造船业从设计到施工,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了一套科学化的工作程序。能把载重多少作为设计指标,没有相当纯熟的工艺水平,显然是办不到的。当时设计船舶主要以载重多少石为准,再依据行江航海等实际需要,计算长度、宽度等等数据,画成“船样”(图纸)。并且估算用料若干,人工若干,共计造价若干,以便官府支拨钱粮。如船舶造得好,宋廷往往向别处船场颁发“船样”,命令仿造。载重量大的用料多而大,载重量小的用料少而小,久而久之,“大料”和“小料”就成了载重量大小的代名词。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