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骁将 >

第178章

三国骁将-第178章

小说: 三国骁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翻来找去拿在手中的都是关乎此次江东吴军进展情况的。这些他可都看在了眼中,如何还会不清楚原因是什么?

“你们就是把孙权想的太好了,那家伙碧眼小儿心里狠着呢!”刘宪说这句话时是想到了孙权晚年昏庸滥杀,但在庞统听来却不过是一句夹带着轻视的“恶言恶语”罢了。

摇头笑了笑。却也没就此话说下去。“早年在成都,谈论起江东之事,孔明之言你不是也极为赞成么?怎么现在翻到了个个?”

“军师当日之言字字在心,可现在跟几年前不一样。”刘宪头都没抬,继续在翻找关乎江东的消息。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这两年川蜀刘备集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年打仗,不得歇战。反观孙吴军,虽然之前与曹军多次对垒,可在曹军二次西征之后就在没有爆发像之前那样死伤数万人的激烈战事,而且都在合肥那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吴军有水师之利,并不感觉吃力。

两相一对比,刘备集团内部就有一些人不忿气了。认为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和己方共同努力对抗曹操,消极避战没有尽到作为盟友的必要责任。

当时庞统不在,诸葛亮、刘宪、法正、黄权、张松等人在一次宴会上谈论起此事时,诸葛亮说出了以上那段话来。以孙、曹作战的记录为依据,否定了对孙权的“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等诸多议论。

这种观点刘宪当然同意,虽然他不赞同诸葛亮接下去的观点。可那时他并没有想的太远,感觉诸葛亮诸般意思简直是与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即就大加赞同了。那里又知道诸葛亮接下去的观点是——孙权行“限江自保”之策。

所谓“限江自保”,战略基调就是孙吴政权认识到自己同北方曹魏的实力差距,因此保全实力,凭借长江天险防守,不同敌人进行陆上的大决战,不以倾国之兵相较;即使大军北征,也是趁隙寻衅,闻敌人大兵赴援,则主动撤走,不做正面较量。

作为这种策略的补充——诸葛亮等认为,那就是六年来孙吴集团一直在江北实施的要点防御战斗,即就是合肥,以此来阻止敌人饮马长江。

“守江”战略不能单守长江南岸,因为若北方占领江北,即可在长江上大造战船,训练水军,拉平与南方的水军差距,此所谓“长江之险与我共之矣”。因此孙吴要守江,那就必须在在江北设置战略据点,实施要点防御,以阻止敌人肆无忌惮的挺进到江北。合肥——濡须坞——柴桑,这条路线扼守了江东西部。而在东部,徐州广陵郡随在曹魏手中,可在现在这个年代长江江面委实太宽,南北相隔四十余里(注释1),依靠现在的渡江用具,想要大规模的向南进军,尤其是在江东精锐水军的打击之下,可能性应该说是不存在的。

(西晋平吴分六路出兵;分别是: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趋涂中(今安徽全椒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横江浦;南对江南之采石)、建威将军王戎趋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趋公安(油江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趋江陵、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浚自巴蜀顺流而下。本来何攀也曾向羊祜建议的进军路线本有由海道至京口一路;后来也未见施行。可见当时不论是运输工具和地理条件;不论是从广陵渡江还是由海道攻吴;风险大;意义小;时机根本不成熟。最多只能起牵制作用,灭吴主要还得依靠上游水师。)

合肥到柴桑一线都有水路相连,有利于孙吴水军进行支援和补给,即使陆战不敌被敌军围城,也可依仗水军解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水军的优势。

该怎么说呢?是川蜀内的这帮土鳖不知道江河之阔,还是说他们眼界太窄?可证据他们却是拿得出,在建安四年,孙策遣孙权两次率军数万人入寇广陵,可惜孙权的指挥才能太过逊色,跟他的对手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虽佣兵十倍还多,却还是被陈登引两三千兵在匡琦城杀的大败而逃,斩首近万人。

现在陈登已经逝了,接替他的人是陈矫,此人六年前在江陵城给曹仁当长史。刘宪攻拔荆襄时曾被刘备军给擒拿过,刘宪有意去招降,开口才说了两句话就碰了一鼻子灰。但因为此人与陈登一族,是陈元龙的族弟,被俘之后消息传到广陵陈登亲自书信一封抵到了刘备跟前,这面子不能不买,只好给放了回去。现在也算是独当一面了!

反正因为孙权在广陵一带的不作为,惹恼了不少心情激愤的刘备集团臣工,直到眼下这番议论还在喋喋不休。

而诸葛亮等人,他们心中已经把刘备军步军与曹军步军放在了同一个等级上,多年的厮杀交战。其结论也是双方战力不分上下。

那么,孙吴不敢与曹军在陆地上施行大规模决战,难道他们就敢与刘备军在荆州展开大规模的陆地决战?

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江东而言,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荆州或许能够抵上五万兵,可若是要付出十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来夺取荆州,孙权必不会去做。诸葛亮等人就是有这个信心,以荆州军的实力,让孙吴军付出不止是十万人的代价。

正是心中有了这个盘算,他们的底气才会这么的壮。

他们的观点刘宪暂时想不出反驳的法子,毕竟现在这世道密探、暗谍满地都是,而荆州刘备军中也多了甘宁、丁奉所部的五万水军,江东吴军想要偷袭已然是不太可能的了。

这算不算自己打脸?那甘宁、丁奉都是刘宪一手拉起来的,还有那支水师,几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却是真正的弥补了刘备荆州军的一大缺陷。

“嚯,都到位了这!”翻看着手中的信报,成都转来的很详细,一个大致的布局图慢慢在刘宪脑子里生成,粮甲齐备,兵马也已全部到位,只要荆州再添一把火,这场大战就是起来了。

“子龙将军已经在夏口做好了准备,随时都可以跨江北进,击拔西陵。”庞统所了解要比刘宪清楚的多,他这些天对于这些信报可是很下过一番功夫的。“关君侯整军……现在也该完毕了。”受到那封信报虽然是昨天,可信报路上走的时间却是不短。即使是一路快马加急,从襄阳到成都再从成都到天水,没个十天半个月也是不可能的。书信上说的关羽准备工作已经做到了一半,那现在肯定是已经好了。“向樊城增军三万,再加上城中原本的三万守军,那至少可以抽调出五万兵马来虚张声势一番。”

关羽拔兵五万,赵云拔兵三万,再加上配属的水师,荆州军此次佯动动用兵马不下十万人之多。

咧嘴,撇嘴,刘宪不语。庞统自然也不会再去挑起这个话头。他还要细细观看刘宪所写的这个八旗制度呢!

“控制的倒是很缜密,可是这……荼,真就有如此功效?”约摸过去了半个时辰,庞统抬起了头来。刘宪所书的一些政策实在很有实用性,就目前而言也找不到比这个方略刚好的存在。但唯一让他感到玄乎的就是——茶。这东西他也天天喝,可也没感觉到什么神奇啊!

茶这东西在中国历史已经很久了,具体是多少刘宪无从考据出,反正在这个时空中战国时期就已经流传于世了。乃是秦灭巴蜀入四川而茗饮之事始行,更早的是传说,没有文字记载——言: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反正这东西是从巴蜀出来的,产量不低却也并不是太多,远比不得后世,出自于横断山脉中。在当今天下依旧是属于中上层人士所用。刘宪随军入益州之后,因为要考虑解决羌族和之后的鲜卑族等游牧民族,所以脑子里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茶。

据他前世所知,在茶盛行天下之后流传入塞外,那些个游牧民族直到21世纪依旧对茶极为需要,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而不像是长城以南的内地,喝不喝茶纯属爱好。

至于现在茶这东西在中原都没有全部盛行,家中没有一定资产的人家都买不起它,那运送到塞外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庞统感到怀疑,刘宪很是了解。

“士元啊,我可一点都没骗你。”刘宪抛下了手中的舒心,拍了拍手坐到庞统对面,“我这人爱吃肉你是知道的,可这肉吃多了肚子里太油腻就会影响胃口。早些年我还在河北跑生意的时候,经常到乌丸那些个胡族住的地方去,那是天天吃肉,顿顿吃肉。肚子里不好。可有一次,我去的时候带了些茶,原本是准备给人做礼物的,可那些个杀坯狗屁不懂,看不在眼里,我就只能拆了自己喝。没想到这茶喝到嘴里祛腥养胃,一顿肉食之后,几杯茶下肚,口中、肠胃中那是油腻顿消。”

“你看看翼德,现在跟我一样天天离不了茶,为啥?还不是因为他顿顿离不开肉么?你要是信不过可以亲自到他那里问问去,让他三天不喝茶会是怎么个滋味?”对于茶叶的妙用,刘宪绝对敢打保票。

见刘宪这幅信誓旦旦的样子,庞统心中已经是信了。此事事关重大,刘宪万不会在这上面开玩笑的。

“咱们啊,现在可以在利鹿孤、弥俄突、越居他们这批鲜卑贵族身上做实验,看看他们的反应……”

“行行行……”庞统止住了刘宪话头,“这事我信了。可问题是,你哪来的那么多茶?这东西价钱可不便宜,想要鲜卑普通百姓都用上,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每年川中茶叶产量也不是太高。”

“呵呵,怎么没茶?从入川到现在,这五六年我家可是积攒了不少的茶叶,我每年搭上的本钱都不下三千金。而且也盘下了很多茶厂,几年来一直发展壮大,以现在的产量应付西部鲜卑并不太过困难。”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前多考虑两步,刘宪在入川之后就开始着手整顿巴蜀茶叶产地,为的就是给今天的这一步打好基础。

不过代价也是昂贵的。巴蜀的诸多茶叶产地被刘家盘下了大半,这却并没有花费太多的钱财,原因在于董卓之乱后茶叶的销售量实在是太不理想,这价钱自然也就高不到那去了。甚至在巴蜀还出现了不少废弃的茶园,像刘家手中握着的茶园产地中就有三分之一是被人废弃的。

全力生产,并且将茶园发展壮大,这些都让刘家每年贴进去海量的资金,到现在五年多过去,足足搭进去了两万金。若不是刘宪家底雄厚,怕没人会这么做下去。

“茶叶的本身费用并不太高,之前价格贵仅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现在,便宜一些贩向鲜卑人又有何不可?先从上层贵族开始,以其效果必然会大受好评,然后由上而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盛行于两族百姓之中。而且据我派出去的人回报,南蛮那地界里,有不少的天然茶林……”

众建以分其力,把两族分成一个个小部落,冠之以各级别不等的职衔,划定牧场区域,设立有汉人充任的裁判机构……布匹、烈酒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东西,开市以物换物,换取如战马等物质,再加上茶,就不信不能把鲜卑人给搞安分!

ps:注释1——初,自广陵扬子江镇济江,江面阔,相距四十余里。唐立伊娄埭,江阔二十余里。宋时瓜洲渡口十八里。今(明末清初)瓜洲渡至京口不过七八里。《读史方舆纪要》卷23

江南五大江西北自六合县界流入,……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今阔十八里。《元和郡县图志》

东吴从扬州北伐时大多只攻合肥(淮西南)而不越江攻徐州(淮东)呢?

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第四卷征伐天下三百二十五章八旗制度

三百二十五章八旗制度

茶叶,有了南蛮境内的那些个天然茶林。川蜀可用外销的茶叶产量必然大增。如此就有了给鲜卑人下菜的基础。由上而下,最多两年,在大军削平西部鲜卑的过程中,也同时让茶叶征服西部鲜卑上上下下所有的人。让他们离不开茶,让茶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是食物和盐巴一样。

捏住茶的源头,就等于捏住他们的命门,再附加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由不得他们不听话。想想正史中有多少次中原王朝与塞外游牧民族的大战是因茶而引起的?(尤其是在明朝)所以,对于这一点刘宪信心十足。而且除去现在所虑的鲜卑人外,这一招对付羌人部落同样可以用得到。

如果说“众建以分其事”、“分而治之”、“划地为笼”等措施是在强硬的军事手段为背景下施行的,那么茶叶和“开市”就是隐藏在明面之下的一只无形暗手。

刚柔才能并济,一味用强,高压强制,是收服不了鲜卑、羌族的。那些强制手段仅仅是起到了一个开头,打下一个基础,想要维持下去为我所用,要下足软功夫才行。

鲜卑人、羌人的战马、牛羊(羌族养牛,鲜卑人应该极少吧!)以及皮制品还有他们的战士,都是现在的刘备集团所急需的。而相对的丝绸、布帛、烈酒等些东西却是鲜卑人和羌人可有可无的,他们两族的上层贵族或许需要这些。但广大的下层阶级就没那个必要了,况且这些东西都不是必需品,真的断绝了也无所谓。与汉人开市,对于这两族人来说,真正的意义反而不如带来的和平重要。

刘宪对这一点认识的极为清楚,所以单凭借现在的一些货物就想把鲜卑人和羌人牢牢圈住,可行性不大。

必须要有一样他们离不了的物品才行。

这般一想,当鲜卑、羌人开始进入刘宪战略视线的那一刻起,茶也就无可避免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开销了这么多年,终于到捞本的时候了!”刘宪笑了笑。只要他的策略开始施行,那么巴蜀之地的茶园价格便会立刻往上跳着翻。没有观望期,只要在刘备那里通过,茶园的价格就立刻会蹭蹭的往上涨。集团上层之中巴蜀本地大佬不在少数,他们的眼光可不是一般的敏锐。

刘家把持着这么多的茶园那肯定是不行的,分量太重,太招人眼。虽然以刘宪的地位和刘备的德行来说,并不存在问题,但太招人妒终非是好事。

“元度,看看这个。”庞统看完了刘宪所书的八旗制度,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起身在一旁的柜栏中取下了一卷丝帛。

薄绢,这是外地潜伏的密探在传送重要信报且文字数量还比较多的情况下的采取的一种手段。摊开一看,刘宪心中立刻为之一惊,“曹操真是好手段啊!”信报的内容竟然是关乎曹魏收编南匈奴的具体情况。

对于这个事件刘宪还真的是不知道,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他是没丝毫的印象。他知道南匈奴现在臣服于曹魏,其单于呼厨泉现在就在许都养着。还有就是“文姬归汉”这件事,可刘宪真就不晓得南匈奴在此之后竟然被曹魏给一口吞了。收编可不是之前的臣服。那……怎么到了西晋末年,还有刘渊跳出来??

刘宪疑惑不解,莫非是……没有彻底消化干净?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刘渊在那个年代还依旧保持着相当强的实力。

丝帛是从许都传过来的,时间是在半个多月前,到庞统手中已经有三天时间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曹操已经是准备在入夏之前彻底吃了南匈奴,其打算是:分南匈奴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也就是以个个大贵族为头人,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令其左部居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省汾阳东南)、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