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 >

第299章

大明官-第299章

小说: 大明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有些人心里为了荣华富贵是支持废掉现太子的,但不可能正大光明的说出来,至少在口头上要维护国本。阴谋诡计终究是阴谋诡计,无法展示在阳光下。

当然,主要还是方应物实在太众望所归。如果还有人反对,那么怀恩太监只要问一句“你觉得谁更合适”,那么反对者只能再次哑口无言了,一时半会肯定找不到比方应物更合适的人。

还有,怀恩还说出了“太后属意”四个字,虽然殿里的人都不太将周太后放在心上,她又不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只是个深宫老太婆而已,但这毕竟也是个压在方应物那边的筹码。

如果周太后能直接说服天子,然后再由天子下诏,那他们这些反对方应物进东宫的人只会更尴尬。这个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又不是什么原则性大事,还算孝顺的天子犯不上与母亲顶牛。

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下了,而别的事情与方应物关系不大,他便继续打着酱油。等到这场会议结束时,天色就晚了。

太监回去休憩。群臣却要各自出宫。阁臣和东宫讲官都有从西华门出宫的特权,方应物投机取巧的跟随着别人一起混出去了。省去了从午门、端门、承天门出宫的奔波之苦。

今天发生的事情实在有点多,午前君前奏对、大战梁芳。午时在文华殿遇到太子失德之事,然后就是文华殿会议。接二连三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让方应物全身心的疲惫不堪,这对他而言真是最漫长的一天。

西华门外,正当方应物跟在父亲身后,要打道回府的时候,忽然旁边不远处的刘棉花招呼道:“方应物!同我一起去吃饭。”

方应物看了看父亲,他知道父亲肯定也有话对自己说,如果自己舍弃父亲并跟着刘棉花走。那就太不孝顺了。

但方清之却挥了挥手道:“去罢!今晚就陪你那老泰山用膳去。”方应物拱了拱手:“多谢父亲。”

方清之目送自家儿子离开,一切尽在不言中。他知道如今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局面,儿子从自己身上得不到什么帮助,但是与精明的刘棉花互相交流必然大有裨益。

回到刘府,刘棉花没有用饭,却去径自去了书房,落座后对方应物问道:“你现在感想如何?”

对此方应物丝毫不奇怪,这样做才是刘棉花的本色,正所谓废寝忘食也。他答话道:“很有些很虚荣的啊。别人想进东宫,都要烧香拜佛求爷爷告奶奶,而小婿我进东宫,是被别人求着进的。”

刘棉花又问道:“这说明什么?”

方应物紧握双拳。慷慨激昂的说:“这说明,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哪怕不靠背景。不靠逢迎拍马,有才干总会有出头之日!譬如小婿我之今日。全靠本事打动了宫中,心中感触良多。

当一个人的本事大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其他的外道小术就再也形不成障碍了,别人即便不服也不服不行!所以,做人还是要努力,只要肯上进就一定会成功!”

“胡扯!”刘棉花毫不客气的打断了方应物的励志演讲,“你以为这件事有这么简单,只是靠你自己的本事得来的?”

方应物问道:“那要请教老泰山了。”

刘棉花便回答说:“你的老泰山是我刘吉,虽然不值钱但也是个次辅,拉拢到你就相当于绑了老夫。若非如此,你进东宫能如此容易?

你的父亲是打上东宫烙印的方学士,所以你算是根正苗红令别人放心,若非如此,你能如此容易的令别人放心?

还有就是运气的缘故,你的运气一直不错,别人自然也看在眼里,为了讨个吉利,谁不想和运气好的人搭伙?”

方应物苦笑几声,“老泰山说的透彻!不过还是给世人一点希望罢,毕竟我父子都是从田亩之间读书出来的,之前与农夫无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么终究是少数啊,吾辈为人处世,哪能参照少数为基准?”刘棉花还是不以为然的说。

不过他话头一转又训斥道:“你不是号称胸怀大志,立誓要当棋手么?老夫看你今天当了次棋子,怎的就沾沾自喜了?难道你忘了初心么?”

方应物如同醍醐灌顶,拜道:“老泰山训诫的是!”

教训完方应物,刘棉花这才郑重其事的说起正事:“从怀恩的态度看出,龙体只怕不大行了,所以死忠于东宫的怀恩才着急布局,今天匆忙推你父子上位。”

方应物吃惊道:“老泰山连这都看出?怀恩是急了些,但怎能看得出龙体如何?虽然怀恩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掌握天子龙体状况并不难,但他今天没有透露半分消息。”

让方应物吃惊的不是天子龙体欠佳,谁能比他更知道历史大势?让他吃惊的是,刘棉花居然能明察秋毫的从别人身上看出来。

刘棉花答道:“当然不仅仅是今天,不然也太武断了。老夫先前虽然看不见宫里状况,但一直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想那天子酷爱房中术,前几年接二连三的生出皇子,但这两年宫中却没有新生儿。而天子今年也不过三十**的岁数,正常情况下应该不至于断了生育。

因而老夫早就隐隐有所怀疑了,正好今天又亲眼看到怀恩在东宫之事上的急迫态度,也亲耳听到文华殿后殿发生的事情。互相印证之下,便猜测龙体衰弱,所以围绕东宫才会有乱象出现。

如果君体康健压得住局面,宫里两边都可以从长计议,谁敢乱说乱动?反过来,正因为龙体衰弱,所以才会出现乱象。”

方应物只能心服口服了,这老泰山的眼光实在是毒辣,一下子就把现象后的本质看透了。不由得叹道:“难怪老泰山从一开始便坚决支持小婿进东宫,大概也是为了变天而准备罢。”

刘棉花语重心长的说:“老夫是担心你看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失去了机会,到时候后悔终生,故而才不惜脸面的推你一次,这都是为了你的前途。

不过老夫知道你想得远,但想的太远了就虚无缥缈。让你们父子双双上升的好事情可遇不可求,这次确实不能错过。”

方应物万分感动并表决心说:“老泰山对小婿实在费心了,小婿铭感五内,简直无以报答,不能白得这个位置!日后必定为老泰山登顶首辅而披坚执锐、在所不辞!”

“都是自家人,何须客气”刘棉花很是客气的回应道,但忽然反应过来了。“等等!谁说老夫想要当首辅了?”

“呵呵呵呵”方应物意味深长的笑了几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啦,不想当首辅的阁臣不是好阁臣啊。”

刘次辅挥手道:“吃饭!”

ps:昨晚喝酒之后,一边睡一边写,写了睡醒了写,效率真低,现在才搞定,送诸君400字感谢昨晚的月票!我去补觉了!

第六百零九章家事国事

方应物与刘棉花在书房谈着变幻莫测的朝廷形势,堪称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谈的兴起,连晚饭都顾不得去厅堂里吃了,都叫仆役们送进书房来。

趁这功夫,方应物又故意发牢骚道:“本来依照小婿设想,家父已经做了这一代东宫侍班,小婿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东宫凑热闹!我方家两代人全都用在这一代东宫实在太浪费了,一代接替一代才是正理。

何况小婿年纪尚轻,今年不过二十出头,足可慢慢熬着等待下一代东宫机会。左右也不过十年左右,小婿完全等得起,这才是着眼于长久之计。

可老泰山你在文华殿中,却出面极力支持怀恩太监的提议,想让家父去国子监当祭酒,同时叫小婿补东宫侍班。如此却乱了小婿当初的盘算,这真令人造难!”

刘棉花闻言瞪着方应物:“你满口抱怨是何意?你以为老夫是为了一己之私,才不顾你们父子的长远打算?”

方应物避而不答,又叹口气道:“老泰山不必多说什么,老泰山的心思小婿也非常理解。所以小婿最终答应了就是,以后肯定助老泰山一臂之力!”

方应物已经想明白了,父亲方清之或许还有二十年政治生命,而他方应物或许还有四十年政治生命,而年近六旬的刘棉花还能有几年?自己的长久之计,其实在刘棉花眼里一文不值,也许刘棉花根本没有十年了。

抓住眼前机会,尽力攀升为首辅。踏上人生巅峰,作为一个读书人此生无憾。这才是刘棉花的现实心理。想赌十年后的事情,谁知道能怎样?

当然理解归理解。但该发的牢骚还得发。方应物如果不发牢骚,怎么让刘棉花觉得亏欠了他?

只听得刘棉花驳斥道:“你理解什么?谁说老夫就是为了当首辅?你也太小看老夫的心胸了!”

方应物摇摇头苦笑道:“老泰山!这里没有外人,你我翁婿之间大可敞亮些!小婿想什么,你都清楚,你想的什么,小婿也都明白。

其实力求上进乃人之常情,老泰山想做首辅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何苦遮遮掩掩不敢承认?小婿肯定帮你就是!”

刘棉花紧皱双眉,脸上仿佛痛彻心扉。“你那两个刘家哥哥不成器。如今都要靠着坐监熬功名。老夫也没法子,只能如此办了,不然等老夫致仕,他们只能更倒霉。

而令尊若能执掌国子监,你那两个哥哥这几年也就有人照料了!三年后他们若能考核为优异,从国子监肄业也好选官。

须知一个好汉三个帮,你那两个哥哥官场走得好,也是你将来的莫大助力。他们将来肯定以你为主,而师生乡党能比得上亲人兄弟?除此之外。你又没有指望得上的近亲。

所以你不能诋毁老夫是为了一己之私!老夫这番苦心究竟是为了谁?你这年轻人又能理解多少?”

“”方应物无语,不能再说了!再这样说下去,不但讨不回人情,反而要倒欠老泰山人情了。只能说。想让老泰山欠点人情可真难!

正当这时,仆役们提着食盒将晚饭送了进来,翁婿两人边吃边继续谈。朝廷大事当前,君子食不言也顾不得了。吃完了后。两人谈的也就差不多了。

天色已晚,疲惫不堪的方应物便主动告辞。刘棉花点点头。放了方应物走人。不过方应物走到书房门口,便见有团黑影在外面堵住了书房门口。

谁如此大胆?方应物想道,再定睛看去,原来是一名老妇人,不是刘老夫人又是谁?

只见得老夫人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只冷冷注视着刘棉花。尚在屋内的翁婿两人彼此对视一眼,突然觉得好像又忘了谈什么事情。

在老夫人的逼视下,翁婿两人齐齐恍然大悟他们又忘了商量婚事,虽然方应物一口一个老泰山和小婿,但他们两人还真没想起来婚事问题。

老夫人冷笑几声,“想起来了?什么时候、如何办才好?”

对此,刘棉花很冷静的分析道:“近期不是恰当时候,方应物要为东宫臣属,之后肯定不大稳定。故而还得等到东宫之事彻底尘埃落定之后,凤平浪尽诸事顺心,再行大喜事较好。”

其实刘棉花的潜台词是,接下来方应物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不是没彻底扑街的可能。出于稳妥角度,还是等大局已定的时候嫁女政治风险最低。

但老夫人却生气了,指着丈夫道:“女儿已经要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你又想等到什么时候?女婿也在这里,今天若不定出个章程,都不许离开!”

方应物连忙表决心道:“全听老泰山的,小婿无不可!”

追求完美无风险的刘棉花下了好大决心,这才万分纠结的说:“这几个月,我刘家筹备嫁妆礼器,方家那边则要修葺屋舍庭院。然后等到盛夏过后,**月秋高气爽时节,择一黄道吉日成亲即可。”

方应物抱拳道:“小婿知道了,回家后便告知家父,定然误不了婚事。”

老夫人还有些犹豫,如果还要几个月,那时间也不算短了,她有点等不及,担心又夜长梦多。不过见方应物也同意了,便只能点头道:“如此甚好!”

方应物心里确实还是想延后到几个月的,毕竟他刚从苏州府差遣回来,家里两房小妾还没安抚完毕。何况他两个儿子都要满地跑了,突然再来一个正房,对家庭生活的冲击肯定不小,能给妾室几个月缓冲期当然最好。

从刘府告辞出来,在阳春晚风里,方应物昏昏沉沉宛如行尸走肉,仅凭着惯性找到了家门。

却有门子迎上来道:“大老爷留了话,问你还去不去见他?”方应物有气无力的摆了摆手:“不见了,现在就是神仙也不见!”

随后方应物回到自家西院,随便摸了一处卧房进去,也不知道是王兰王瑜哪个小妾的房间。连衣服也没脱,只蹬掉鞋子,一头栽进了床上,二话不说便睡死过去了。

第六百一十章门庭若市

及到次日,方应物睡醒后便宛如大病初愈的样子,懒洋洋的根本不想动弹,然后又在家里胡乱消磨了一天。再次日,方应物才觉得缓过劲来,闲坐在庭院树荫底下喝茶,脑中则下意识琢磨着当前形势。

琢磨来琢磨去,方应物便哑然失笑,自己还真是劳碌命,不知不觉又开始费这个脑筋了。

国家大事肉食者谋之,自己还是先管好自己的家事罢!成亲已经提上日程,方家这边应该修葺屋舍院落,另外要筹备嫁妆了——对方可是宰辅家的千金闺阁,断断不能委屈的。

又想了一会儿,方应物突然记起自己还没有像父亲禀报,这等大事自然要让一家之主来安排。不过此时父亲大人已经出门了,只能等他晚间回来再说。

于是乎方应物陷入了一个难得的闲散时刻,但却无福享受,只觉得浑身痒痒的。正当此时,忽然门子来禀报道:“姚谦姚先生来了!”

正在无聊的方应物连忙把人请进来说话。却说这姚先生也是浙江人氏,做着儒商行当,七年前在京城开了忠义书坊,在方应物提点下刊刻八股文选集小小的发了家。

此后姚先生一直与方家往来不断,又在四年前时想着做关外的生意,于是方应物便介绍了汪太监与他。有了这块招牌,姚谦近几年的皮毛、药材生意甚是红火,在京城也算得上一号大商家了。

虽然买卖越做越大,但姚谦没有忘本的意思,平日里与方家没断过联系,逢年过节的必然来拜望方应物。

今天则是听说方应物从江南回来,便来登门走动。方应物与姚先生相识七八年,也是熟惯的,见了面便打趣道:“今天什么大风把姚财主刮来了?”

姚谦答道:“听说方家门庭若市,今日便前来亲见,实在名不虚传!”

门庭若市这个词,是用来比喻登门的人非常多,像是闹市一样。所以方应物很莫名其妙了,他们家这两日哪有人来?于是便问道:“这两日本府没什么人来拜访,何来门庭若市之说?”

姚谦笑道:“方贤弟去门外一看便知!当真是门庭若市。”

方应物按捺不住好奇,便起身来到大门处。又走到外面门洞里,往胡同里探头探脑的张望几眼,登时目瞪口呆。

只见得门外胡同里,端的是热闹非凡,两排墙根底下已经占满了各色小贩。再细细看,有卖时兴瓜果的,有卖干果零嘴儿的,有卖点心的,还有卖水的,连卖笔墨纸砚的都有。

“这是怎么回事?”方应物愕然问道。

前几天方家门前像是土地庙似的,烧香拜佛之人络绎不绝,怎的两天没出来,门前又变成了小市场?用门庭若市四个字,真是实至名归。

方应物走下台阶,正要找人质问,却听到几句议论传进耳朵里面:“听说方家大老爷要署理国子监了!国朝素来重养士,于今国子监中有监生万余人。

就算十个里面只来一个攀方家大老爷,那也是一千多人的买卖,若带有僮仆,人数就更多了。来拜访方大老爷的监生,肯定绝不会小气,我等守在这里三五天,买卖能比的上别处十天了!”

方应物无语,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