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下-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余万大军一天要吃掉一座山,虽然河湟之地比起西域来说要富饶得多,可是,比起内地又远远不如,其给养主要是从地调派,这需要的人力物力很多,好在唐朝强盛,不算什么。
若是把石堡城打下来,这十余万大军就可以放到别的地方,其给养完全可以调入西域,增强安西都护府的实力,李隆基一语切中要害。
“父皇,这万万不可!”王忠嗣猛的站起身,大声反驳道:“石堡城易守难攻,即使派十万大军也未必能打下来,儿臣恳请父皇切不可攻打石堡城。”
“呼呼呼!”李隆基的胸口急剧起伏,好象喘气的牛似的,一双眼睛死盯着王忠嗣。
陈玄礼和高力士二人紧握着拳头,一颗心提到嗓子眼了。他们太了解李隆基了,这是暴风雨的前兆。
“父皇,儿臣所言,句句是实!”王忠嗣还不知死活,没有一点退让的意思。
“呼!”李隆基长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脸上泛起笑容,和颜悦色的道:“忠嗣,你所言,父皇岂能不知?父皇问你两个问题。”
“请父皇圣训。”王忠嗣忙道。
“打下石堡城,值不值?”李隆基大声问道。
“值!很值!”王忠嗣重重点头,话锋一转:“可是……”
李隆基右手一摆,阻止他说下去,道:“你要说代价很大,是不是?这正是朕要问你的。”
不再自称父皇,而是称朕了,语气相当严厉了:“即使付出十万八万的伤亡,大唐能不能承受?”
“能!”
王忠嗣是名将之才,当然明白唐朝有多强盛,不要说十万八万的伤亡,就是二十万三十万的代价,唐朝也付得起。大不了,唐朝休养三五年就能恢复过来。
“既然打下石堡城值得,代价嘛,大唐又付得起,你为何不出兵?”李隆基猛的站了起来,眼眼瞪圆,霸气十足,道:“朕三番五次给你下旨,你却总是找籍口,推三阻四,一拖再拖,你还要拖到何时?”
为了攻打石堡城,两父子没少较劲,无论李隆基如何下旨,王忠嗣总是找籍口,李隆基为此大伤脑筋。
“父皇……”王忠嗣一愣,绝对没有想到李隆基说翻脸就翻脸。
“闭嘴,朕不是你的父皇!”李隆基沉喝一声,脸沉似水。
“陛……陛下,非臣不愿出兵,实是石堡城难以攻打……”王忠嗣又要老调重弹。
“兵法有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你可以试试夜袭。”李隆基语气略缓,为王忠嗣指点迷津。
“夜袭?”王忠嗣轻蔑一笑,道:“自臣统兵以来,从不打无胜算之仗,这夜袭成算太小,王忠嗣断不屑为!”
略一停顿,声调转高,道:“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陛下见责,何惜一王忠嗣!”
“你……”李隆基手指着王忠嗣,半天没有说出话来,转过身,一拂袍袖,扬长而去。
“这……”王忠嗣一脸的惊愕,到现在还没有回味过来。
“陛下!陛下!”陈玄礼和高力士瞪了王忠嗣一眼,慌里慌张的追了上去。
不一会儿,陈玄礼垂头丧气的回来,冲王忠嗣道:“王忠嗣,随我去吧。”
“陈叔,去哪里?”王忠嗣不解。
“王忠嗣,你太让陛下失望了。”陈玄礼打量一眼王忠嗣,长叹一声,道:“除了去牢里,还能去哪里?”
“去牢里?”王忠嗣打量着丰盛的酒宴,刹那间,浑身冰冷,一边是盛宴,一边是监牢,这是冰火两重天。
第三十四章李白的进步(第三更)
龙武军中,李昌国与郭子仪正在论兵法。
“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郭子仪品味着,大是赞赏:“李兄弟,你不仅武艺高强,身手了得,还精通兵道,了得了得!”
自打两人成了至交好友后,就没少论兵法。
郭子仪是盖世豪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对兵法的理解远非常人所能及,李昌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昌国毕竟多了一千多年文明熏陶,所知比起郭子仪要多得多,引用一些兵家名言,诸如“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延续”,“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这些都是后世让人称道的兵家格言,李昌国一引用,郭子仪就是大为称赞。
于是乎,两人这论兵法就是更加投机,李昌国在郭子仪心目中的地位刷刷急剧提升。
两人之所以能成为至交好友,是因为比武较技,棋逢对手。哪里想得到,李昌国对兵汉的理解竟然不在郭子仪之下,要李昌国在郭子仪心目中的地位不达极高极高的程度都不行。
“过奖了!过奖了!”李昌国一如既往的谦逊。
“禀左卫长史,亲勋翊卫羽林郎将,四镇节度使下狱了。”郭子仪正要再赞赏李昌国一番,一个亲卫快步进来,冲郭子仪和李昌国禀报。
“王大帅下狱了?”郭子仪吃了一惊。
王忠嗣是四镇节度使,位高权重,再加上功勋昭著,在唐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乍闻此言,郭子仪很是惊诧,一双明亮的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难以置信。
“早在意料之中。”李昌国暗道,一脸的平静,没有丝毫波澜。
王忠嗣名将之才,一生征战,大小数十战,从无败绩,却是止步于石堡城前。李隆基下定决心要攻打石堡城,他拒不出兵,逆了李隆基的旨意,李隆基最后把他下狱。
“把情形说下。”李昌国眉头一掀,宛若利剑。
亲卫把打听到的情形择要一说,郭子仪一蹦老高,气愤愤的道:“不行!不行!我这就去见陛下。哪有如此对待大帅的,上一刻还是父子相亲,下一刻就是大牢相加!”
郭子仪虽是盖世豪杰,却是性情中人,直性子,一急之下,还没有把个中曲直想明白,就要为王忠嗣求情。
“不可!”
郭子仪说得出做得到,他说要去求情肯定要去求情。他若是去求情的话,必然是坏事,李昌国忙拉住他道:“郭兄,万万不可!”
“兄弟,我们一起去求情。”郭子仪拉着李昌国,就要赶去。
“且听我一言。”李昌国很是无奈,这个郭子仪真是个热心人,在郭子仪耳边一通轻语。
郭子仪先是诧异,后是恍然,再后来就是颓然,无力的坐了下来,长叹一口气,道:“可怜王大帅呀!”
王忠嗣在军中的声望很高,他就这般给下狱了,还不能去救,郭子仪是叹息无已。
“不好!”
李昌国猛的一拍脑门,跳起来就跑,风风火火的,一口气就跑出老远。
郭子仪极是诧异,大声问道:“兄弟,何事?”
“没事!”李昌国跑得更快了。
“没事?没事你还跑得如此之急?”郭子仪大是不解,埋怨一句。
“当然有事了,是你救命恩人有事了!”李昌国在心里暗道:“李白的性子比你还要直,这等事他必然要大发宏论,但愿他别把天捅漏了。”
李昌国的担心并非多余,以他对李白的了解,这事一传开,李白肯定会大为不愤。
光是不愤,还不至于让李昌国担心,关键是李白是大文豪,一枝笔极为了得,赛过十万大军,要是他再挥洒一篇文章,广为流传的话,那影响就太大了。
更要命的是,李昌国出主意,要李白在长安办报纸,把他的游历见闻写出来,就能卖很多钱,李白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就会过得洒脱了。
经过李白、苏晋、焦遂、崔宗之他们的努力,报纸已经筹备得快差不多了,若是李白在这节骨眼上把报纸弄出来,再写上几篇文章,那后果不用想了,无异于把天捅漏了。
“李白呀李白,你千万莫要做傻事!”李昌国一边跑,一边抹着额头上的冷汗。
李隆基把心爱的养子王忠嗣下狱,那是决心的昭示,无论是谁,凡敢阻挡他攻打石堡城都没好果子吃。若是李白这次把天捅漏了,就不是“赐金放还”那么简单,很可能是直接下狱,不死也要脱层皮。
出了大明宫,李昌国骑上骏马,直奔怀长兴坊而去。
李白把办报纸的地方选在长兴坊,出了大明宫朝南赶,过三条街道就到了。李昌国冲到,飞身下马,拔脚就朝院里冲。
刚进院子,就听屋里传出一阵争吵声。
“陛下糊涂!”焦遂的嗓门特别大,吼得山响:“王大帅是大唐的柱石,怎能说下狱就下狱呢?”
“就是呀!”崔宗之也来附和,道:“陛下的做法真是让人心寒呀!上一刻,还美酒佳肴,盛宴款待王大帅,下一刻就是大牢侍候,父不父,亲不亲,天下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李翰林,你赶紧写一篇文章,好好抨击此事!”焦遂的嗓门更大了:“这事,非得李翰林仗义执言不可!”
“除了李翰林的大才,无人可胜任此事!”崔宗之怂恿起来。
“糊涂!糊涂透顶!”李昌国一听就急了,在心里大喝,就要喝止他们,只听李白道:“不可!万万不可!”
“李翰林,这有何不可?”焦遂急了,仿佛王忠嗣是他爹似的:“王大帅是陛下的假子,极得陛下欢心,陛下把王大帅下狱,就是陛下的不是。”
“焦兄,休要胡说!”李白轻斥一声,道:“这事说到底,还是王忠嗣的不是。高仙芝打下小勃律,切断吐蕃进入西域的通道,安西都护府无后顾之忧,正宜集中兵力与大食争锋。大食是一个大国,尽管国力不如大唐,却是屡败屡战,不易击破。要想与大食争锋,就需要更多的兵马、钱粮、军械……”
“这事和眼下之事有什么干系?”焦遂打断李白的话。
“干系大着呢!”李白接着剖析道:“石堡城牵制了大唐十余万大军,只有打下石堡城,大唐才能把更多的钱粮兵马调入西域。陛下这次召王忠嗣进京,就是要他发兵石堡城,他死活不愿,这是置大唐于不顾,下狱正该!”
“呼!”李昌国长吁一口气,担忧尽去,脸上泛起笑容,极是欣慰:“李白就是李白!
第三十五章《大唐时代周刊》(第一更)
“说得好!”
李昌国轻轻击掌,大声赞叹,一步迈了进去。
“李将军,你来得正好!”焦遂见到李昌国,仿佛见到亲人似的,忙道:“如此之事,李翰林竟然,竟然……哎!”
李白不仅不赞同他的观点,反而极力反对,依他对李白的了解,还真是让他意外。
“呵呵!”李昌国发出一阵畅笑声,李白的进步比什么都重要,他要的就是这种结果。
李白才高八斗,才名满天下,诗名满天下,却是在处事一道上让人不敢苟同。并非李白不可改变,而是无人触动他,无人向他提出。依李白的才名,一见面,人们就是恭维话连篇,谁会象李昌国那般,要李白去做人情世故这篇文章呢?
“你可知陛下已经仁至义尽了?”李昌国目光炯炯,打量着焦遂,反问一句。
“仁至义尽?”焦遂不解,一双眼睛瞪得滚圆。
崔宗之也是不解。
唯有李白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话。
李昌国坐下来,为他们细细剖析起来。
李隆基为何如此隆重、盛情的迎接王忠嗣?
说到底,那是李隆基在打“感情牌”,变相的求王忠嗣:王忠嗣,我这义父都这般做了,身段放得这般低,你就行行好,去打石堡城吧。不管打不得打下,你先去打打看。
当然,李隆基是帝王,他不可能说这样的话,是以,他就打了这张感情牌,无异于是在求王忠嗣了。
经过李昌国这一剖析,焦遂和崔宗之明白过来,无言以答。
“可是,石堡城如此难打,陛下为何要派王大帅去呢?可以另择帅呀。”崔宗之年纪较纪,这问题有些愣。
“呵呵!”
李白笑呵呵的接过话头,道:“宗之呀,你还年轻,等你当上慈父之时,就能明白了。陛下如此器重王忠嗣,方才要他去攻打石堡城。对于慈父来说,在面对最大的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最为器重的儿子,王忠嗣就是陛下最为器重的儿子,他不去打石堡城还有谁去?”
无论是谁,当他面对困难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最亲近之人,帝王想到的是最器重的臣子,父亲想到的是最为器重的儿子,而王忠嗣与李隆基既是君臣,又是父子,石堡城这难啃的骨头,李隆基不派给王忠嗣,还能派给谁呢?
崔宗之张口结舌,愣了半天,方才感慨道:“还有这么多道道?”
“是以,在这事上,陛下是仁慈义尽,就连陈玄礼和高力士这些疼爱王忠嗣的东宫旧人也是埋怨王忠嗣让陛下失望了!”李昌国最后作结。
“李翰林大才,洞察秋毫,要不然的话,几为我们所误!”焦遂和崔宗之品德不错,知错就改,自责起来。
“李翰林,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李昌国打量着李白问道。
“这事嘛,我们不能插手,就不作声了。”李白沉吟一阵,选择沉默了。
要是在以往,李白定然是大笔一挥,写下一篇文章,然后四处传诵,天下人都知道。他能如这般选择沉默,实属难得,李昌国大是欣尉:“这事,未必就不能插上手。只需要如此如此……”
李昌国给李白他们面授机宜,李白的眼睛异常明亮,重重点头。
曲江池,邹掌柜的画舫上,邹掌柜满面红光,激动难言,手里抱了厚厚一撂报纸,大声吆喝起来:“《大唐时代周刊》,一钱银子一份。”
“啥叫《大唐时代周刊》?”
“《大唐时代周刊》是丽人么?”
食客大为不解。
邹掌柜头一昂,胸一挺,大声讥诮:“瞧你们那德行,还丽人!当年要你读书,你要去掏鸟窝,连《大唐时代周刊》都不知道了,你太没见识了。”
大声数落一通食客,这才大声宣扬:“《大唐时代周刊》,这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李翰林编撰的。李翰林游历名山大川,见闻广博,全写在上面了。”
“李翰林?快,给我来一份!”
“我也要一份!”
李白的名头实在是太响了,邹掌柜这一打起李白的名头,这报纸立时成了抢手货,只一会儿功夫,就给食客买得精光。
“真好卖!”邹掌柜有些难以置信,手一招,一个伙计再拿来一撂报纸,邹掌柜接在手里,道:“这些是李翰林题名的,一两银子一份,有没有要的?”
“李翰林的墨宝?给我来一份!”
“我要两份!”
“我要五份!”
李白的墨宝是何等的难得,食客们吼得山响,很快又买光了。
这都是李昌国的主意,他要李白把报纸分为普通版和精装版,精装版由李白亲笔题名。
以李白的名头,他的题名谁个不想,哪个不要?
这事,在长安上演,李白主办的《大唐时代周刊》就这么隆重上市了,还是一炮而红,很快传遍大街小巷,全长安人都知道李翰林主办的《大唐时代周刊》,以阅读《大唐时代周刊》为荣。
报纸上登载的,除了李白的游历、见闻、诗词之外,还有李白写的时评,主要是王忠嗣下狱一事。在这篇文章中,李白站在李隆基一方,大是赞成出兵石堡城。
大明宫,李林甫快步赶来,来到高力士面前,笑道:“高大人,你好忙啊!”
“丞相,你唤我有何事?”高力士把李林甫一打量。
“呵呵!”李林甫笑呵呵的,道:“高大人,我给你送一份厚礼。”
“哎哟,丞相你太客气了,哪次相见,你不是厚礼相送,不敢当呀。”高力士笑着道。
李林甫善于猜测李隆基的心思,一猜一个准。之所以如此之准,就在于他结交内官,李隆基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
“这就是!”李林甫取出一份《大唐时代周刊》递给高力士。
高力士接过一瞧,脸色陡的变了,咬牙切齿的道:“李白!你又回来了!”
“高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