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霸行三国 >

第246章

霸行三国-第246章

小说: 霸行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军攻击约两万人其中水军有一万人,若是正面对战,我又把握在水面上击破黄祖的那两万水军。”孙坚眯着眼睛说道:“不过,黄祖多半是要做缩头乌龟的,不给他点甜头,他恐怕还真不愿意出城。”

程普三人都点点头,孙坚这句话说的比较中肯,只是,该如何引诱黄祖出来呢。

过了一会,孙坚继续说道:“我有意分兵攻打江夏,荆州那边虽然已经得到我军出发的消息,但他们现在恐怕还不知道我军的具体人数。为了引诱黄祖出战,我军不得不示敌以弱了。”

“主公的意思是?”程普疑问道:“兵分两路?我军人数本来就少,若是再分兵,岂不是两路人马的实力都很薄弱,这是在冒险啊。”

孙坚冷笑一声,而后他继续说道:“打仗本就是如此,能赢就是好办法,再说了,我们若是不能在黄祖那讨到便宜,难道我还不能及时撤军吗?若是黄祖不敢出城跟我决战,那他又哪来的胆追击我,德谋不必太过焦虑。”

而后,孙坚转过头看着孙策说道:“策儿,再过几个月你就要满十八岁了,是该给你取字了。从你出生那天起,我就想好了,你爷爷当初给你取的字是伯符,今后,你就是孙策孙伯符。”

孙策兴奋的点点头,总算是快要熬到十八岁了,今后再也没有人说他是小孩了,不过,这取字也是件大事,孙策,没有想到自己父亲会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的这件大事给敲定了。

“你也长大了,是该脱离我的保护了。”孙坚爱惜的抚摸着孙坚的脑袋笑道:“伯符,给你五千精锐步骑,你可敢独自领兵攻打江夏,先不要急着回答我,军事非同儿戏,你若是犯了错,也是要受军法处置的,军中无父子,到时候我定不会手下留情。”

没有一点犹豫,也没有一点迟疑,孙策单膝麾下直接领命道:“末将孙策,愿为将军分忧,若是不能完成任务,末将愿受军法处置。”

“好,好,这才是我孙坚的儿子,这才是我孙家的好男儿。”孙坚拍了拍孙策的肩膀笑道:“大军出发之前,你叔叔孙静率子侄拜在马前,劝我不要为报一时之仇,轻率用兵,我没听,而且还将你带在军中,留其他子侄在后方,你知道为什么吗?”

孙策摇摇头,他确实不明白自己父亲为何会这样一意孤行,这确实不符合自己父亲的性格。

“你知道吗,就现在的整个孙家而言,没有几个人有锐意进取之心。”孙坚笑道:“你叔叔这人行事太过小心翼翼,这就注定了他嫩有什么大成就。

你们几个兄弟中,你二弟孙权性格阴柔,注定是个守成之人,将来让他处理内政或许还行,但若是想让他行那开疆拓土之事,恐怕是难上加难。

你三弟孙翊性格与你稍微相似,可是这孩子比你还鲁莽,行事不懂脑子,将来也难有大成就。当初让你跟在大将军身边学习学习确实是对你有好处。

至少,你现在已经不想几年前那样四处惹祸了,而且,你现在做事肯动脑筋,观察入微。伯符,你能有这么大进步,为父很是高兴,这也是我只带你一人出战的原因,孩子,我知道你一直是以大将军为目标,大将军是人中之雄,但我孙坚的儿子,至少也是虎熊之将。

这一次,你必须自己去面对困难,你我父子二人联手对敌,这小小江夏,不足为虑,区区黄祖,只是你的垫脚石。”

这一番话说出来,孙策只觉得自己是热血沸腾,自从见识过公孙续的风采后,他无时无刻不想独自领兵征战沙场,只是自己父亲一直压制着自己,不给自己这个机会。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机会来了,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领兵出战了,从今以后,自己不用做别人眼中的富家子弟,不再是那二世祖了。

“孩儿定不会让父亲失望。”孙策迎着孙坚的目光回道:“江夏黄祖,岂能阻拦父亲进军荆州,只要父亲一声令下,我定亲自领兵擒拿黄祖,献给父亲。”

“哈哈哈,好,有志气,我孙家男儿正该如此。”孙坚哈哈大笑道:“明日我们就分兵,你率三千骑兵并两千精锐步兵绕道柴桑,攻打黄祖的右侧,记住,你这支人马是偏师,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暴露。

我会领主力人马去迎战黄祖,等到敌军注意力全部在这边的时候,你才可出战。伯符,你听着,你只有一次机会,若是一击不成就必须率军来跟我汇合,不可鲁莽行事,明白没有?”

“孩儿明白。”孙策领命道:“孩儿定要那黄祖闻风丧胆。”

“这是你第一次领兵作战,说放心那是假的,你这孩子潜力无限,只是你自己不懂得挖掘,我让德谋随你出战,德谋是我的老部下,也是我的兄长,他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若是关键时刻你们意见有分歧,自当听从你德谋伯父的,明白吗?”

孙策点点头,而后转向程普行礼道:“还请伯父多多指教。”

程普没有点长辈的架子,他立马扶起孙策回道:“少主不可如此,末将定会尽力辅佐少主。”

这件事情定下来以后,孙坚这才说道:“好了,今天该商议的事情也商议的差不多看,伯符,你这就下去准备吧,那三千骑兵是你一手训练出来的精锐,也是你的亲兵,我相信你会让他们爆发出十二分的战斗力,至于两千步兵,你自己看着办,现在就可以去挑人了。”

孙策领命退下后,程普和黄盖这才面露焦虑之色,程普更是直接说道:“主公,少主太过年轻,这样做会不会、、、、、、”

孙坚摆摆手打断程普的话,而后他叹口气回道:“唉,这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再说他也不小了,北疆那位十一岁就上战场杀人了,起麾下猛将也大多是十多岁就混迹军旅,就连我们,也都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击杀海盗。

难道到了我儿子这一辈就不行了吗?这孩子潜力很大,所以就更需要打磨,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德谋,我就把他交给你了,替我好好看住他。”

“末将明白了,请主公放心,有我在,少主定会无忧。”程普似乎明白了孙坚的苦心,他当然不会让自己主公失望。

江东这边距离荆州虽然远,但孙坚却率先出兵了,作为讨伐荆州发起人的袁术,此时也没有闲着,在派出纪灵率领步骑两万人后,他就下令淮南附近的城镇赶紧归降。

甚至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们也接到了袁术的招降信,以袁家的声望,再加上袁术现在的实力,他确实有这个资格号令这些绿林人士为自己效力,更何况是在这种需要外援的情况下,袁术不介意那些土匪们来归顺自己。

身为袁术麾下第一将,尽量确实有过人之处,他当然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而且,他心里清楚,荆州那边必定已经对自己这边有了防范,若是自己这边再耽误下去的话,不仅仅会耗费更多粮草,恐怕到时候到了荆州边境上也打不进去了。

故而,在纪灵心中,一个计划正在酝酿中。

第409章 :战事不断2

第二天天一亮,纪灵果然就率领四千骑兵轻装简从离开了大部队,四千骑兵的行军速度要比两万大军快上太多,没多久,两支军队就拉开距离,接下来,就看各自的发挥了。)

其实,纪灵之所以要率领四千骑兵离开大部队,还是有其他原因的。身为袁术麾下第一武将,纪灵自然是想在各个方面都压制住其他将领。

热血男儿,志向要大,胃口,也要大。这就是纪灵的行事准则,这次出征基本就奠定了纪灵在袁术众将中的地位,所以,如果这次只是小打小闹的话,即使是取得了胜利,纪灵也觉得没意思。

大部队这边只要按照计划行事,不出意外就能在一天之内拿下安丰的两座粮仓并围困安丰城,这样的功劳,在那些偏将眼中或许不算小,但在纪灵看来,这简直就不值一提。

相比于弋阳来说,安丰还是小了,安丰虽然号称是荆州南边的小粮仓,但这只是指安丰是个产粮基地,但真正的存粮,却大都存储在弋阳这样的大城中,留在安丰的,只不过是安丰产出粮食的三四成而已。

故而,就算拿下安丰,这对荆州也是无伤大雅,刘表最多只会惩罚一下那些主将,但却不会有其他表示。相比于整个荆州的利益来说,安丰确实不算什么。

这个道理,还是阎象为纪灵分析出来的。看出这其中的关键之后,纪灵那率领骑兵独自作战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这一次征讨荆州,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就凯旋而回。

其实,纪灵心中明白,只要拿下安丰,自己就是立功了,哪怕安丰是陈兰,陈纪他们卖力打下的,可是,这次出征的主将乃是自己,即使自己不在军中指挥,这最大的功劳,却是跑不掉的。

或许是源于这份底气,纪灵才会这么坚持分兵,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自己威震荆州的机会,只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件事想要成功,却没有那么容易。

一天后,阎象共计约一万四千人抛弃辎重赶到了安丰,至于后方的那些辎重,纪灵早就吩咐留下两千军士打点,这也就省去了主力部队的后顾之忧。

刚刚抵达安丰,阎象就马不停蹄的按计划行事,陈兰,陈纪二人分别率领两千军士各自攻打两座粮仓,阎象给他们下了死命令,必须要完整的粮仓,陈兰,陈纪二人有了独自领兵的机会,当然是兴奋的紧,他二人领命后就立马点齐军士出发了。

对于自己这边还剩下一万军士,阎象和李丰商议一会后决定在原地暂时休息半个时辰。对于安丰城,他们似乎并不怎么急着攻打,实际上,按照原计划,他们也没打算攻打安丰城。

围点打援的关键就是要让对手派出援兵,故而这安丰城,暂时是绝对不能打下的。再者,自己这边急行军赶来,安丰那边说不定还没有反应过来,阎象需要安丰城内的人送信给弋阳那边,不然这出戏演的就不逼真了。

休息半个时辰后,李丰这才下来大军继续出发,争取在天黑之前包围安丰城,对于这场战事,阎象心中清楚,胜负的关键还是在于纪灵,若是敌军上当的话,自己这边就能有收获,若是敌军对安丰这边不闻不顾,那自己这边所做的一切努力就白费了。

就在主力部队在这边抵达了安丰的时候,纪灵此时正率领四千骑兵低调前进。

四千骑兵的阵势并不比一万大军小,关键还是有这四千战马的缘故,荆州之地何时有过这种万马奔腾的情景,更何况是四千成建制的骑兵列队前进。

若是明目张胆的前进,难保不会引起敌军斥候的注意,哪怕是绕道前行,也容易引起当地老百姓的怀疑。

为了保证行军的秘密性,纪灵不得不率军从绕行,这样一来,至少要多走四倍的路程,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行军打仗本就是环环相扣,最终的两军交锋不过是战事的一个环节而已,这行军,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且不说安丰这边的战火刚刚燃起,弋阳这边,蔡瑁刚刚率领亲兵三千人入驻弋阳城,蔡瑁本是刘表手下大将,再加上蔡家乃是荆州的第一大世家,这就决定了蔡瑁的地位不可动摇。

本来,蔡瑁只是掌管水军,这次闹出这么大的战事,蔡瑁原本应该是被安排去迎战江东水军的,毕竟这才是蔡瑁擅长的地方,可是,这次刘表没等蔡瑁请战就把他安排到这来了。

刘表和荆州的世家大族之间的争斗几乎没有停过,哪怕是一次寻常的军事调动,这其中就可能蕴含了一些别的意思。比如说这次,蔡瑁被安排到弋阳城来抵挡淮南军,这已经预示了什么。

刘表的手段确实比较高明,蔡瑁被调离水军之后必定是难有所作为,淮南军基本为步军,领军将领更加不会傻到会去更荆州水军拼命,故而,这次蔡瑁算是被安排错地方了。

对于这次调动,蔡瑁已经猜到点刘表的心思。蔡家是荆州第一大世家,从刘表入主荆州的那天起,两者之间的争斗就一支在持续,这是不可调和的事情,毕竟两者的利益不相一致。

可是,蔡瑁心中同样清楚,哪怕自己这边是荆州第一大世家,可是如果刘表是决心要压制自己家族一头的话,自己这边是真的没有还手之力。

倒不是说刘表掌握的力量就足以压制蔡家,关键是荆州的世家大族太多,其他世家乐于见到蔡家吃瘪,比如蒯家,蒯良,蒯越两兄弟都是聪明人,他们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

思前考后,蔡瑁一边率军前往弋阳上任,一边又在想办法应对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局面。刘表这次不仅派他来弋阳,而且还派了个人来监视自己。

校尉文聘领三千精兵随军作战,这可并不意味着文聘就是来帮助蔡瑁的,文聘出身贫寒,没有世家大族作为依靠,在这件事情上,他更容易得到刘表的信任,虽然蔡瑁一直是文聘的顶头上司,可是,没有刘表的命令,蔡瑁也不敢拿文聘怎么样。

要说蔡瑁现在不着急那是假的,他明白蔡家风头太盛,刘表就是要借这个机会消弱蔡家的势力,若是真无解救之法,蔡瑁觉得自己就只能靠联姻了。

刚刚进驻弋阳没半天,蔡瑁才刚刚接管一样内的两万守军,安丰那边的求援就来了,蔡瑁都觉得这求援是不是来的太着急了,自己这边才刚刚到而已。

面对安丰的求援以及部下们的请战,蔡瑁只是回复说这件事情要从长计议,援兵会择日出发。

将士们对这道命令肯定是不服气,但蔡瑁是主将,他们就算不服气也得听从,就算是文聘再三请战,最终也是被蔡瑁也压制下来了。

蔡瑁自然是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这边绝对不能出大差错,丢了安丰不要紧,只要弋阳不出事就行,再者,蔡家也需要低调点,哪怕是犯点小错也没事,相反,犯点小错对蔡家来说说不定还是小事,至少刘表有借口惩罚蔡家,但却不会惩罚的太重。

对于世家大族之间的这些权谋之术,像文聘这些武将们自然是弄不懂的,他们想着的是安丰那边的同袍兄弟,是那边的战事,可是,主将就是不下令救援,这让他们如何能不着急。

弋阳这边已经进入战备状态,但却没有战事发生。江夏这边,现在已经是快要战火纷飞了。

面对孙坚这个老对手,黄祖压根就没想跟他硬碰硬,他是打从心底里就不敢跟这头江东猛虎交手,故而当听说孙坚率领离自己这边不到一百里的时候,黄祖就下令紧闭城门,各营军士坚守岗位。

不得不说,黄祖这人胆气虽然不怎么样,但在这种紧要关头,他做出的命令却是很明智的。跟孙坚野战纯粹是找虐,黄祖不会傻到去这么做,他就是要依靠城墙抵挡孙坚。

等到孙坚率军抵达樊城的时候,他看到的就是紧闭的城门,见到如此情景,孙坚只是一声冷笑,他下了大军退回河岸扎营,明日准备攻城。

当部下们请战要一鼓作气拿下樊城的时候,孙坚勒令部下们不要轻兵冒进,大军远道而来,军士疲惫不堪,现在不是攻城的时候。这理由虽然很正常,但却有点不符合孙坚的作风,若是换做以往,孙坚必定是要一鼓作气攻城的,但是这一次,孙坚却没有这么做。

只有黄盖心中清楚,自己主公在等少主那边,自两军分兵之后,孙坚就和黄盖说过,这次能不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樊城,就得看孙策那边能不能起到作用。

如果孙策真的只是躲在暗处不肯出兵的话,那樊城还是得靠自己这边攻打,但这样必定是下策,但若是孙策那边能骚扰,甚至牵制黄祖的兵力的话,樊城必将不攻自破。

可是,黄盖却记得当时自己主公给少主的命令是必须要隐忍,等到时机合适才能出现,可现在自己主公又有了这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