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公卿-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成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缺乏建功立业的机会,无论是北伐还是靖难,朱棣曾数次要委以军权,都被这个刘成谢绝了,他就是一门心思的做朱棣的护卫头儿,对其他诸如功勋爵位之类的东西兴趣缺缺。
虽然没有什么功勋爵位,可不代表刘成的影响力就小了。现如今很多直线上升的大将国公,算起来都是他的后生晚辈,尤其是身在帝王之侧,深受朱棣信赖,很多重大决策都可以不必回避,这种恩宠全天下也没有几个。
因为刘成的资历太老,也深受朱棣信任。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曾和此人形同兄弟,朱高煦等后辈都是执子侄之礼。如今朱棣做了皇帝,朱高煦兄弟也成了皇子,虽然尊贵了很多,可对于刘成这个不参与政治更象是一个家族长辈的小小千户还是相当的尊敬。
朱高煦刚要迈步出去,就听下人说道:“刘大人说是要见林老爷的,林三洪林老爷……”
“见我?”不光是朱高煦,就是林三洪也愣住了。
自认和这个刘成刘千户从来没有交情,要不是刚才朱高煦提起,根本就不知道刘成是何许人也,怎么会找到汉王府里来?
“是……”朱高煦很快就想清楚了里头的事情,遥指皇宫方向,小声说道:“肯定是宫里有消息了,很有可能是父皇对你的密奏做出了反应。走,我也跟着你去听听,看看父皇是怎么个意思。”
二人来到前厅,果然见到一个约莫五十上下的汉子,穿一身宫卫服色。
朱高煦笑着上前说道:“这深更半夜的,有什么事情还值得劳动刘叔叔?”
虽然刘成和朱棣一家私交极厚,可现在的朱棣已经不是燕王,称呼上再也不能如以前那么随意,赶紧说道:“二公子……汉王切莫再用旧称,小人可当不起。”
“什么汉王不汉王的,别人说说也就罢了,刘叔叔又何必当真?当年我学骑马的时候,要不是刘叔叔照应的周详,说不准会摔成什么样子呢。就是缺胳膊少大腿也说不定……”
刘成憨憨的一笑,像极了乡野间的老农:“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二公子……汉王如今也这么大了……先说正事,先说正事,这位少年郎就是林三洪了吧?”
林三洪也是执礼甚恭:“正是林三洪。”
“好了,好了,还是万岁说的对,料到你就还没有走,必然是在汉王府中,叫我直接来这里找免得再费腿脚。”刘成笑呵呵的说着,从怀里摸出一封黄绫子包裹的:“万岁密召林三洪进宫奏对,不可耽搁……”
ps:称呼护卫为叔叔,看起来有点滑稽,其实在朱棣年轻的时候,曾和很多手下相交莫逆以兄弟相称。称呼叔叔这个情节虽然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也不全都是瞎写,小说嘛,仅仅是故事而已,大家不必考据了。
第七十二章 说重点
按说传旨宣人这一类的事情,就应该是内廷宫人的分内之事。可是朱棣却让自己的贴身宿卫来做,说明这事情定是非比寻常,不方便要外人知晓。
这么晚的时候,皇帝派人来汉王府找林三洪,已是奇怪。又不见自己的儿子,单单宣林三洪进宫,愈显得古怪了。朱高煦忍不住问道:“刘叔叔,万岁只召林三洪一人?”
“这个……万岁吩咐的事情,我也不好乱讲……”
“那我就不问了。”朱高煦是何等聪明的人物,自然晓得这里头的古怪,既然刘成不想说,问了也是白问。
刘成把手令给朱高煦和林三洪验看了,上面用的是朱棣私人的小玺,确认无误之后,刘成收回手令问道:“都看清楚了听清楚了?”
“清楚。”
即便真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也不必这样大半夜的召人进宫吧?朱高煦实在猜不透万岁是要做什么,不过林三洪是自己的心腹之人,要是真有什么事情也不会瞒着自己,且等候着,等林三洪回来之后便可知晓。
朱高煦哈哈一笑:“刘叔叔宽坐片刻,我去拿今年的新茶,尝一尝再走不迟!”
“不行啊不行。”刘成摆着手说道:“万岁还在等着呢,带林大人面圣之后,宫里的宿卫轮值还要安排,事关重大不能耽搁了。”
宫中侍卫的保安工作,尤其是朱棣本人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刘成负责,这也是一种信任。
“林大人,跟我走吧。”
林三洪跟着刘成出了汉王府,直奔宫城。
进了宫城之后,到了内卫处,刘成去了之后,身边的宫人不冷不热的说道:“先等着吧,万岁还在见别人呢,什么时候宣你就什么时候见。”
林三洪怎么安稳的下来,一直在想着一件事情:
这么晚了,还特旨宣到宫里来奏对,很明显是有要紧的事情。至于到底是什么事,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刚刚上了裁减地方厘金借以削减藩王财赋的密奏,立刻就被召见了,要不是和这件事情有关那才真的是见鬼了呢。关键的问题是,削藩一事干系到国家的安稳,朱棣不是建文那样的急躁之人,又深知其中的利害,应该是徐徐图之才对,为什么要急着召见自己。难道朱棣真的是等不得了?真的要立刻削藩?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前番借着整顿吏治的幌子,大王爷朱高炽已经在地方上大展拳脚,很是“砍”下了一部分藩王的外围势力,只要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假以时日,藩王必然会被中枢收拾的服服帖帖,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着急的下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林三洪刚刚才注意到的。
这么晚的时候召见臣子,却没有见到朱棣的面,还要在内卫处等候着,这是为了什么?若真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才召见,早就应该见到朱棣本人了。若不是什么要紧之事,也不必这样半夜召见吧?
答案只有一个:朱棣在见什么人,而且一定和削藩的事情有关。
约莫等了小半个时辰的工夫,月亮已经到了中天,外面的温度已经有点低了,刘成才进来说的道:“林大人,万岁宣见,随我来吧。”
跟在刘成的屁股后头左拐右绕,早不记得走了多少路,终于来到一处假山环绕池水盈盈的所在,看这个样子应该是来到了御花园。
依稀的月光之下燃着几盏宫灯,徐皇后正把一件单面的夹氅披在朱棣身上……
林三洪急忙磕头,刚要问个安好,就听朱棣很随和的说道:“地上凉,起来吧,站在一旁。”
“是。”
朱棣拿起一个锦垫子铺在皇后的座位上,和皇后一起坐下,又把一件深色的什么东西放在皇后的膝上,小声说道:“你的腿受不了凉气风寒,盖上这个暖和一些……”
徐皇后笑了笑,似乎说了句什么林三洪也没有听清楚,就见朱棣拍着函盒子说道:“林三洪啊,说说吧,说说你的密章是什么回子事情?”
“臣的奏折当中所言,乃是亲历之事。”林三洪基本已经知道朱棣要说什么事情了,侃侃而谈:“我朝厘金的本有一定标准,然而地方上却无视朝廷律法,借厘金敛财。前些日子,臣的缫丝作坊到湖广购置了一批缫车,用的水运。不想从武昌府到京城的这一段江面上,厘金关卡竟然有二十一处之多,每个关卡俱是百货抽二,如此一来……”
朱棣根本就没有心思听林三洪的细账,微微点了点头说道:“这些你的奏章里已经有了,不必再说,直接说重点吧。”
“是!”林三洪顿了一下,好像是在犹豫,稍微停了片刻这才说道:“厘金之多,已危害工商百业。然这些厘金能进国库者有几?长此以往……”
沿途的厘金已经被地方官吏弄成了“过路费”,走一段路就收取一回,大有“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的土匪之意,对于工商百业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么严重的事情在朱棣看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看林三洪还要喋喋不休的往下说,不悦的拍了一下石桌,沉声道:“啰嗦,朕要你说重点!”
这样的事情还不是重点么?显然不是!
真正的重点是什么,林三洪心里清楚的很。地方上的各系藩王以各种手段巧取豪夺,用所得来的财赋加强自身实力,分明就是想和中枢分庭抗礼,以达到事实割据的目的,当年的身为燕王的朱棣就这么干过,要不然哪里来的实力动靖难之役?
看朱棣的意思,是要林三洪说出削藩二字,可削藩这种事情太重大了,就连朱棣本人都慎而又慎,从来也没有公开提及过。林三洪一个小小的言官,六品的经历还是个空职,实在是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怎么敢在皇帝面前指手画脚的说起这种事情?
林三洪只好跪下磕头,说道:“臣万死!”
朱棣看了看徐皇后,微微一笑道:“说吧,这里是朕的御花园,不是朝堂,即便你真的说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朕就是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
林三洪微微挺身,还是没有抬头,终于说道:“自我洪武太祖立国以来,分封诸王,为的就是拱卫大明三万里河山。普天之下俱为大明嫡血,无论何处有事,不管局面如何凶险,都可以做到八方来援群起而攻之……”
“说的不错,当年的蒙元灭国无数,兵马何其强盛?然我太祖起兵反抗蒙元暴政,横行百年的蒙古帝国竟然应声而倒无人来援,皆是因为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你说的很好,继续。起来吧,站着说。”
林三洪这才起身,垂手在一旁谢过之后继续说道:“太祖皇帝本意是好的,为的就是防止四方六夷趁兵马雄壮之机,而逞疆域之内。可此一时彼一时,当今我大明国力强盛,放眼天下已无人可及,正是锐意进入大举开拓之时。自当令出中枢权集一统,以举国之力,内可安定民生打造极盛之世,外可征抚海内成千秋帝国。若再行分封之事,只会落得内斗内耗……”
第七十三章 威福并重
前一任的大明皇帝,朱棣的嫡亲侄子,建文皇帝,行的就是削藩集权之事,其实这个举动本身并没有错,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事情。只不过因为手段用的不恰当,而且太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相信中枢的权威,这才落得凄惨下场。林三洪这么说,若是个心眼儿小的皇帝,立刻就会暴跳如雷的命令左右把林三洪拉出去砍了。
朱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还不是挑着“奉国靖难”的旗号篡位而来?当初靖难的时候,朱棣的实力并不占据优势,也曾在明里暗里得到那些藩王的支持,即便是那些没有帮忙的也没有帮倒忙,而是躲在一边等着看建文的笑话。这个时候说起这些削藩的事情,一句“挑拨”就能让林三洪死无葬身之地。
林三洪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再不敢往下说,终究没有说出“削藩”这个建文皇帝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字眼来。
听了林三洪这么几句之后,朱棣并没有勃然大怒,更不会击节叫好,而是沉吟不语。
林三洪赶紧跪倒请罪:“臣万死!”
在很多时候,做臣子的即使是说对了,也不会落下好下场,尤其是在这种事情上,当年的晁错还不是被当作替罪羊给牺牲掉了么?若是朱棣还没有下定削藩的决心,为了稳住地方藩王,只怕也会牺牲掉眼前的这个言官,林三洪就没有机会见到明天的太阳。
可这也是个机会,要是说对了时机,以后就会飞黄腾达,富贵功名什么的就不必说了,关键是可以让自己跨出关键性的一步。危险是有点,不过朱棣深夜召见,显然是已经下了决心,所以总的说来,胜算应该在八成以上甚至可以达到九成。
朱棣站起身,来回走动几步,林三洪这才注意到永乐皇帝竟然是个瘸腿之人,似乎是左腿有点不便的样子,走路的时候总是显得一高一低。
“你年纪轻轻,有这样的见识已是不凡,只可惜我大明朝不是人人都有你这样的眼光……”朱棣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似乎是叹息了一声,对身边的护卫千户说道:“刘成,宣旨吧。”
刘成展开早就准备好的黄绫圣旨说道:“林三洪接旨。”
这可是很正式的圣旨了,林三洪急忙跪接。
“奉天秉运,大明天子诏曰,言官林三洪者,自任中以来,辨明刑狱,劾威福乱政之官,提京枢吏治为功,彰百官风纪,希进大用,特简拔为考功清吏使。委以奉敕地方,拊循湖广。凡地方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有大臣奸邪小人构党者,可专其敕行事……”
考功清吏使是个从五品的官职,而且是那种临时性质的职务,并没有一定的定制,只有在三年一次的官员考绩中才会任命数量不等的人员担当,办完了差事之后还要撤销。因为考功清吏使的职责就是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按照惯例,这个职位的官员都是由吏部和督察院共同推举,林三洪是御史出身,有这么个任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几十年之后,这个职位才成为常设的官职,并且由从五品提为正五品,划归吏部管辖,明末就又撤了,恢复为以前的临时性质。)
“你这个考功清吏的钦差大臣要下到湖广之地,替朕看一看那些地方官员,是不是奉公守法公忠体国……”朱棣低头看了看林三洪,意味深长的说道:“背后的意思朕也就不多说,你也是聪明人……”
“是!”林三洪抬头说道:“考功清吏不过是表面的工夫,万岁是要臣到湖广一带考察百官行止,为将来的……削藩做准备。”
“你明白就好,领旨吧。”
等到林三洪恭恭敬敬的领了圣旨,叩头谢恩完毕之后,朱棣又道:“事关重大,朕怕你办不好,所以还有一道旨意留给你。刘成,取第二道圣旨给他听听。”
怎么?还有圣旨?
刘成继续取出第二封圣旨,展开念道:“佞臣贼子林三洪者,枉不顾天恩体恤之意,浑不念朕宽仁之心,竟威福地方捏造谣传,妖言惑众于前,挑拨朕于诸藩屏之兄弟之谊于后,不诛之则国法何存?此等獠奸之宵小,实为国之祸苗,凌迟处死,夷九族难消其罪……”
刚才还是加官进爵委以钦差之任,还不等林三洪欢喜呢,忽然之间就又是一道降罪的圣旨。不仅要把林三洪凌迟碎剐,还要株连九族。
跪着的林三洪听得汗流浃背……
就听朱棣说道:“这道降罪的旨意朕先不给你,留着等你把事情办砸了再颁不迟,朕的良苦用心想必你也明白了吧?”
这道旨意是什么意思,林三洪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自己虽然成了钦差,可终究缺少和地方实力藩王斗争的实力资本,若是能顺顺利利的抓到湖广藩王的把柄,让朝廷完成削藩的大事,封赏肯定是少不了的。若是把事情办砸了,肯定会激化地方藩王和中枢之间的矛盾。到时候为了缓和皇帝和藩王的紧张关系,为了给朝廷争取时间,朱棣肯定会把林三洪给咔嚓掉,而且还要株连九族,把林三洪作为替罪羊和牺牲品给推出去。然后把脸一抹就和藩王套交情,到那个时候,所有和削藩有关系的事情就都是林三洪一个人为了“挑拨”地方中枢的关系而制造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总之就是一句话:事情办不好,你林三洪就是我大明朝的晁错,就是削藩失败的牺牲品,所有的黑锅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想不背黑锅都不行。
真要到了那个地步,别说是一个汉王朱高煦,就是朱棣本人也保不住小小的林三洪了。
既然朱棣已经把旨意说明了,就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林三洪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更没有别的选择,把牙一咬说道:“万岁放心,臣虽肝脑涂地,也要把差事做的妥妥帖帖。”
“好了,朕知道你的血诚之心,要不然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去办理。”朱棣好似倦了,挥挥手说道:“你下去吧,好好的准备准备,但有所需给煦儿那边知会一声,可便宜行事……”
林三洪很恭敬了告了退,在刘成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