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第39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39章

小说: 秦时明月汉时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霸王对身边的二十八人说:

吾自起兵,至今八年,身经大小七十余战,未曾一败,遂至称霸天下。今晚困于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过!

今日固当决一死战。但诸君观我必当突围斩将,三次胜敌,使诸君知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这是一段极其经典的台词。英雄末路明知败局已定,却想挽回英雄的尊严。下面的内容请大家当传奇故事来看吧。所谓传奇,一为传一为奇,其中的奥秘就是实在说不清楚。

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登上一处小山顶。他们背靠背围成战圈,各执兵器向外。

灌婴追兵赶到时见到就是这样悲壮的场景,他命令五千士兵把小山围住。

霸王将二十八骑分成四队,分四个方向向下冲杀,并且约定冲杀后去山的东边会合。

霸王手持画戟啸道:诸君看我斩其一将。喊完率领二十八骑纵马驰下。

这种拼命的架势吓得汉军无人敢挡,汉军明明知道项羽只有二十八人,自己五千人是稳赢。但看到项羽领头冲下来,个个不由自主地避退。

项羽趁机斩下一名汉将头颅。

汉骑将杨喜策马来追,项羽忽然回头,大喝一声,估计练过狮子吼。吓得杨喜连人带马后退数里。恐怖啊!

项羽和部下如约在山东边会合,令人吃惊的是二十八骑一个不少。这真是一票猛人,五千汉军在他们面前竟如同虚设。这次项羽将部下分成三队,自己混在其中,分三个方向往外冲。

灌婴那边又追过来,由于不知道项羽在哪队,只好也把汉军分成三队,分别去追。

项羽带着自己的这小队人马在汉军中四处冲杀,斩了一员都尉,杀死汉军数十人。接着他又挥军救出另外两支小队,这时候一点算,二十八骑,只损失了两骑。

霸王豪气干云,对剩下的二十六骑道:我说得怎么样?

不得不服,部下们到这时候也不怕死了,能有此一战虽死无憾,纷纷高喊:大王神勇无敌!

项羽带着部下终于来到了著名的乌江旁。恰好遇见乌江亭长撑船等在岸边。

接着令人费解的事情发生了。

亭长诚意邀请霸王登船,他说道:江东虽然小,也有数千里的土地,十万多的人口,这些资本足可以让您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现在追兵就快到了,请您坐我的船赶快渡江。您放心,整个江面只有我这一条船,只要您一上船,追兵就算到了无船可渡也无可奈何。

亭长的话太合理太动听了。正是因为太合理太动听,所以反而诡异。

项羽沉默片刻,他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一人独还,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最终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只请求他将自己的乌骓战马渡过河去。

霸王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永远是个历史谜团。

很多人拿项羽的多疑大做文章,说他怀疑乌江亭长来得太巧(还撑着船),说话太好听,种种迹象再结合骗子农夫那一堑,令他不得不疑;又有人说,是项羽厌倦了多年战火生涯,东山再起太累,面对滚滚乌江水,不由生出人生浮云的感悟;还有人说,项羽是个绝世英雄,对英雄来说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兵败被俘受尽凌辱。

在这里我们引用李清照的诗作结言,留给项羽永远的传奇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和部下弃了战马就在乌江边上等待追兵。

最后一战痛快淋漓,霸王一人就斩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创伤十余处。

到了最后的时候了。

项羽对汉将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故友吗?我听说刘季悬赏封侯要取我首级。大家是熟人,这个人情就给你吧!

说完,霸王拔剑,于乌江畔自刎。

吕马童虽得到提点但动作慢了点,被汉将王翳抢先一步取了霸王首级。

汉军见霸王已死,一拥而上想抢项羽尸体换军功。这些人如恶狗抢食,没抢到军功反而自相残杀而死几十人。项王肢体,最终分为四段。

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四人人手一份,他们拿着血淋淋的残块去向刘季邀功。刘季命人将四块残肢体拼在一起验明正身。按照承诺封四人万户侯。

项羽死后,楚地皆降唯鲁地不降。刘季命人将项羽的头颅挂在城下,鲁人确认项羽已死,大哭,始降。

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鲁地又最后投降,刘季遂以鲁公礼葬项羽于城。所有项氏支属,一概不诛。其中项伯等四人,有功于汉,皆封为列侯,赐姓刘氏。

十分讥讽的是,刘季亲自为项羽发丧设祭,并在祭坛前痛哭一场。

这很有点三国中“柴桑口卧龙吊丧”的味道。孔明哭公瑾固然有做给人看的意图,但谁知道那些眼泪中没有一丝痛失对手的伤心惋惜。

好啦,给西楚霸王一个结语吧。

秦末,陈涉首难,豪杰烽起。项羽随项梁会稽起兵,入世之初,勇武惊人。项梁死后,智杀宋义,巨鹿之战,三万大败四十万,引领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覆灭秦朝,裂土封侯,自号“霸王”。三年时间风声鹊起传奇色彩浓厚,及至败亡所历亦非常人可及。

司马迁云: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这种传奇,中华悠悠历史中,永远只有一个。

即便汉高祖,亦不及。

第十九章 汉帝国的隐患——异姓诸侯王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于汜水正式称帝。自从陈胜起兵,天下大乱八年,至此复归统一。

当然在此之前大臣们和刘邦必先演一出双簧。

大臣们哭闹、死谏,好像刘邦不当皇帝他们就活不下去。刘邦拼命推辞,最后为拯救大家性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无奈登基。

无论我们多么鄙视这套把戏,在封建社会此类戏码是必演的。演过后当皇帝的青史留名,当大臣的升官发财。

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后,刘邦终于干上了皇帝这份有前途的工作。

坐在龙椅上,看着自己拥有的一切,流氓刘邦无限感慨。四年前,他只是汉中王,在韩信的建议下举兵攻楚。历朝历代的王朝建立无不荆棘遍地,对于刘邦来说这条路尤为艰难。

项羽,或许你是盖世英雄,这一点我比不上你。但我比你强的是,我是一代盛大王朝的开创者,国号我沿用你曾封给我“汉”。从今天起,华夏大地都臣服在我脚下,我要向天下人彰显我大汉龙腾的威武。

称帝后,刘邦封赏功臣。

韩信本是楚人,因义帝没有后代,就改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封建成侯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原韩王信仍旧为韩王,建都阳翟。

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建都临湘。

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都封号不变。

请大家注意以上所述都是诸侯王。

在此有必要说一说汉朝政治制度。

封国制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一般都把汉朝尊为老祖宗。因为很多制度策略都是由汉延展而来。而在刘邦建立汉王朝时,他制定制度的基础却是秦制,所谓“汉承秦制”。

这种承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表现,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

封国制,说到重点了。

这个东西是刘邦始创的,创建它的原因只有四个字——迫不得已。

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这在当时是实在没办法的事,这些人非刘姓,故称“异姓王”。

汉帝国除了刘邦,就是这些异姓王的权利最大,他们雄踞一方,在各自的王国里一家独大。名义上虽然就封与皇帝刘邦,但事实上,这些人和刘邦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除了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他们有权利任命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员。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军队,有权利向国内人民增收赋税、聚敛财富。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看出来,总之——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

刘邦就怕这东西怕得要死,怕到必须先除之而后安。

除了异姓王,还有一种与之级别相当的存在——同姓王。它和异姓王唯一的区别(看字面)——同姓王必须是老刘家的嫡系子孙!

当然,在本书中同姓王发挥的空间很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要到景帝时期,最出名的就是那个“七王之乱”。

说完了诸侯王(异姓王、同姓王),我们来看下一个等阶。

这个等阶叫“列侯”。

刘邦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级爵的制度,列侯为二十级爵的最高爵位。称帝后他封功臣、亲属、外戚为列侯。一共封了多少呢?答案是,一百四十个。

列侯比诸侯王的级别低,在封国内无治民权。

最后总结:诸侯王国和郡(行政区),都直接隶属于中央,即皇帝。但是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过郡。

这句话,直白地翻译下可以理解成:刘邦能调得动某郡郡守,却未必调得动诸侯王。

隐患发作的征兆

封完诸侯王后,刘邦遣散士兵,令各诸侯回归各国,留下各诸侯子弟在关中。这个是春秋战国就流传下的老传统,质子习俗。

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大宴群臣。

饭桌上刘邦喝得有点高,情绪非常激动。他开口问大臣们说:各位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高起、王陵先发言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借着酒意,说出一番肺腑之言,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总参谋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后勤部长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总司令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说完这话,刘邦就要封赏张良,他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闻言立刻推辞道: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刘邦听了这话非常满意,于是封张良为留侯,请大家注意这就是列侯了。

之后刘邦又陆续封赏了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大臣日夜争功,刘邦被吵得头疼,封赏就拖了下去。

刘邦住在洛阳南宫,经常看见将领们坐在地上,彼此交谈议论。

这样的场面屡次出现,刘邦好奇就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张良回了句很绝的话,他说: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

刘邦闻言大吃一惊,急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

张良这才正色道:陛下你的家庭成分是三代贫农,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可是弟兄们可没有嫌弃你啥,鞍前马后为陛下夺得了天下。现在世道变了,猪肉也涨价了,而陛下你也做了天子。此时大家都盼着有福同享,可陛下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样的老朋友、老部署,杀的都是当初跟您结过梁子的人。

这些人既怕得不到该有的封赏,又怕被抓到过错杀掉,如此一来,他们怎么能不造反?

刘邦这才恍悟,立刻追问:现在该怎么办?

经典口头禅。

张良道:好办。请问陛下,您平生最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是谁?当然这个人得还活着。

刘季说:雍齿这个人与我有宿怨,我原想杀掉他,因他的功劳大,所以不忍心。

张良说:那么就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

刘季立刻摆设酒宴,请雍齿和群臣吃饭,饭桌上封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大臣们的功劳,施行封赏。

事情这才平息。

刘邦依照张良之计安抚消弭了大臣们想造反的情绪,这本来是喜事一件。可刘邦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这些人都还是无兵无地的臣子啊,他们都敢公然商量造反。那么雄踞一方的诸侯王会做些什么?

刘敬

称帝之初,刘邦将国都定在洛阳。

作出这个决定,刘邦经过了充分地考虑。洛阳这个地方曾是周朝国都。周天子势衰后经历春秋战国诸侯战乱期,之后虽被秦一统,但这个短命的王朝最后又被汉所取代。刘邦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他自觉自己的功勋可以和古代贤王相比,周朝定都洛阳,汉朝自然也该定都洛阳。

一个叫娄敬的人最终改变了刘邦的想法。

娄敬,齐国人。刘邦建都洛阳后,他恰好去陇西戍守边塞,途中路过洛阳。历史上对娄敬的出生无记载,但通过细节我们可以得知娄先生家境贫寒,出身低微。

在进入洛阳城后,娄先生摘下拉车的横木,去找他的同乡,齐人虞将军。由此可见这位实在是穷,为了省钱自己把牲口的活都干了。

见了面后,娄敬就说:我希望你引荐我面见皇帝,我有件国家大事要和他谈。

虞将军当即答应了娄敬的请求。由此可见,娄敬这个人虽然穷,出身低微,但肯定很有本事。虞将军不傻,他敢引见一个平民去见皇帝,而这个平民要见皇帝的理由竟然是有国家大事要和皇帝谈。如无完全把握,虞将军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

虞将军虽然答应了娄敬,但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他说:见皇帝可以,你必须先换件衣服。说完就让人送上一件新衣。

为什么要换衣服?因为娄先生穿的这一身实在是太寒碜了。他穿了件很破旧的羊皮袄,而且从娄先生自己拉车来看,估计也算不上干净。

虞将军的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见过国家领导人前,打理自己的仪容,这无论搁在什么年代都是说得通的。

可是娄敬却一口拒绝了,他说,穿什么衣服都是我,皇帝我必须见,衣服我坚决不换。

这只是一件极其小的生活琐事,却可以看出娄先生的性格特点,这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厌恶弄虚作假。

虞将军屈服了,他说好吧,不换就不换吧。

由于虞将军的引见,刘邦召见了娄敬,见面之后,皇帝先请他吃饭,过了一会儿才问道:你要谈什么国家大事?

娄敬以提问的形式,开始劝说道:我想请问陛下,您建都洛阳,是想和周朝一比高下吗?

刘邦回答是。

娄敬点头说道,既然您想和周朝一比高下,那么我们就来详细地比一比吧。

周朝先祖的发迹,是因为尧赐予封地。周朝先人在自己的封地上积累德政十几代。之后几经辗转,避居到岐山,其间封地的人民都竞相追随。

之后就是周文王,广布仁政四海归心,到武王伐纣时,整个天下都归顺。这才能灭掉殷商。

再之后,周成王即位,定都洛阳。靠着仁政德政,四方诸侯都甘愿归顺,纷纷来洛阳纳贡。这才有了洛阳帝都的繁荣昌盛。

估计这就是您想建都洛阳的原因吧,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您忘记了,您是怎么得到天下的!

沛县起兵,还定三秦,楚汉争雄,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整个战乱的过程,天下百姓受战火荼毒,横尸遍野家破人亡。

周朝以仁德立国,汉朝以刀剑建国。您自己说,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