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当朝大员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表态。
当天的廷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事后,太子李隆基立刻派遣东宫大臣入宫,极力表示推辞之意,但是睿宗不许。
不久后,太平公主在蒲州得知消息,随即派人入京,授意一名心腹朝臣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年龄不大),刚刚获得天下苍生的拥戴和仰望,岂能忽然言及退位之事?”
李旦意识到退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只好暂时按下不表。尽管如此,他还是随后下诏,宣布今后的政务都交给太子裁决,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和军中死刑的判处,才先由太子议处,然后向皇帝奏报。
很显然,睿宗退意已决,目前的做法无疑是在逐步把皇权过渡到太子手上。
对于父皇的让位之意,李隆基心里当然感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不过他同时也一再对自己说——现在还远远不是高兴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太平公主人在蒲州,可她在长安的影响力一天也没有消失,甚至没有受到丝毫削弱。如今朝中依旧遍布她的党羽,甚至连东宫也依旧充斥着她的耳目,比如时任太子詹事的崔湜、时任太子中允的薛昭素,皆太平之党。相形之下,李隆基这边的势力却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姚崇和宋璟被贬出了朝廷,另一个心腹股肱刘幽求也刚刚被卸掉“参知机务”的宰相之权,罢为户部尚书,在此情况下,李隆基只能反复用两个词告诫自己,一个是“清醒”,一个是“低调”。
是的,一定要保持清醒和低调。
越是在即将企及权力巅峰的时刻,越是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尤其要警惕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能让自己眼高于顶,脚跟虚浮。
随后的日子,李隆基频频上奏,要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
他的要求当然被睿宗驳回了。
紧接着,李隆基又向睿宗陈情,请求把太平公主召还京师。
面对太子的谦逊之举和仁孝之心,睿宗李旦大为感动。当初一气之下将太平公主驱逐到蒲州,李旦一直心怀愧疚,如今既然是太子主动提议,他当然是欣然赞同了。
就这样,是年五月,在离开长安仅仅三个月后,太平公主就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她的脸上依旧悬挂着一副倨傲的笑容。
她的眼中依旧闪烁着一抹自负的光芒。
我不是说过了吗,你迟早会请我回来的!
年轻人,你自以为得计的东西,其实都是别人玩剩下的。所以,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也别得意得太早,你要走的路还很长,你要学的事也还很多!
看见李隆基带着一种毕恭毕敬的表情前来迎接时,太平公主在心里如是说。
是的,是我请您回来的,因为我了解父亲,所以我知道,这么做是最容易博得他好感的方式,也是最能够促使他主动传位的方式。
所以,敬爱的姑母,我必须请您回来!
看见太平公主带着一种得胜还朝的表情回到长安时,李隆基在心里如是说。
随着太平公主的回京,朝中的高层人事又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一轮新的震荡。
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殿中监窦怀贞的入相,二是御史大夫薛谦光的贬谪。两个当朝大员的一升一降,就发生在太平公主回朝不过十来天的时候。
前文说过,韦后一党覆灭时,号称“皇后阿奢”的窦怀贞“大义灭亲”,毅然砍下老婆的人头弃暗投明,虽因此免于一死,但终究没保住乌纱,被贬为濠州司马。窦怀贞不甘心就此败落,于是一转身又投靠了太平公主,旋即升任益州长史,没多久又回朝担任殿中监。
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咸鱼翻身,窦怀贞真是喜出望外。他发誓,后半生一定要一心一意跟着太平走,生当太平的人,死当太平的鬼。所以,自从调回长安之后,窦怀贞每天下班都不是往家里走,而是屁颠屁颠地往太平公主的府上跑,又是磕头又是请安,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凡是太平公主交代的事情,他必定不辞劳苦,辛勤操办,从而极大地博得了太平公主的欢心。
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一年的五月,窦怀贞终于一跃而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赫然跻身宰相行列。几个月后又升任侍中,把持了门下省的大权。
由于尝到了依附公主的甜头,所以窦怀贞不仅猛拍太平公主的马屁,而且对其他得宠的公主也是阿谀谄媚惟恐不及。当时,睿宗李旦为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修建私人道观,“逼夺民居甚多,用功数百万”,多数朝臣纷纷劝谏,惟独窦怀贞一人极力赞成,并且自告奋勇担任监工,天天往建筑工地跑,几乎很少在朝堂上办公。时人对他颇为不齿,纷纷耻笑他“前为皇后阿奢,今为公主邑司(管家)”。(《资治通鉴》卷二一○)
就在窦怀贞擢任御史大夫、荣升宰相的同时,原御史大夫薛谦光被罢职,贬为岐州刺史。薛谦光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弹劾了一个和尚。
这个和尚就是当初深受中宗和韦后宠幸的胡僧慧范。
和窦怀贞的经历类似,这个终日不务正业,既不诵经也不念佛,专以巴结权贵为业的外国和尚,现在也投靠了太平公主。仗着太平公主的庇佑,他横行不法,大肆侵占民宅民田。薛谦光看不过眼,就搜集罪证对他发起弹劾。没想到太平公主马上跳了起来,直接去找睿宗告状,结果非但没有惩治慧范,反而倒打一耙,把薛谦光逐出了朝廷。
太平公主如此强力干政,一手遮天,不仅朝野上下人人侧目,就连睿宗李旦也深感无奈。其实李旦明明知道不能让这个骄横的妹妹为所欲为,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事到临头的时候,他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屈从和妥协。
李旦对自己性格上的这种软弱非常不满,可又无力改变。同时,他对朝政日非的现状也非常担忧,颇有澄清吏治之心,却照样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李旦对现任的这些宰相也不免心生怨言。他觉得这些人要么是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要么是明哲保身远离是非,总之都有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嫌疑,实在担不起辅弼之责。
景云二年十月的一天,李旦内心的不满忽然爆发。他御临承天门,同时召集现任的五位宰相,公开宣布将他们集体罢免。诏书称:“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然后一一宣读了对这些人的处理办法:韦安石为东都留守,郭元振为吏部尚书,窦怀贞为左御史大夫,李日知为户部尚书,张说为尚书左丞,“同日并罢政事”。(《资治通鉴》卷二一○)
集体罢相的这一幕发生后,满朝文武纷纷猜测,睿宗接下来恐怕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因为他登基这么久,还从来没有干过一件这么有爆发力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不禁感到眼前一亮。
然而,结果却再次让人们大失所望。
因为,此后有七个大臣先后拜相,可其中居然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这七个人分别是:刘幽求、魏知古、崔湜、陆象先、窦怀贞(重新入相)、岑曦、萧至忠。其中,除了刘幽求和魏知古(睿宗李旦的相王府旧部)之外,后面五人清一色是太平公主的党羽。
人们绝对没有想到——睿宗李旦为了澄清吏治而集体罢相,其结果反倒替太平一党入主中枢扫清了道路!
帝国高层的这番人事变动真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仅以此事,人们便足以看出,李旦这辈子恐怕是要软弱到底了。因为偶尔一两次爆发根本不足以让他变得强硬起来。说到底,帝国的朝政还是太平公主一个人说了算。
对于太平公主力挺的这五个人,睿宗李旦对其他四个都不敢有什么意见,惟独对其中一个的人品极感厌恶,所以一开始坚决不用。
这个人就是崔湜。
在唐隆政变的落马官员中,崔湜算是复出比较早的,因为他拥有一项别人没有的优势——美色。自从上官婉儿死后,这位惯以美色事人的稀世美男就又恋上了太平公主的床,所以很快就被公主安插到了东宫,担任太子詹事,专门潜伏在李隆基身边刺探情报。
说起来,崔湜干谍报工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的。早在神龙年间,他就已经是一个出色的“双面间谍”,曾帮助武三思成功翦除了五大臣,所以现在太平公主让他重操旧业,也算是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特长。
对于这么一个资深男宠兼职业间谍,睿宗当然有理由鄙视了。可是,在太平公主的软磨硬泡,甚至是“涕泣以请”之下,李旦最后还是心软了,不得不在任命诏书上签了字。
从景云二年五月太平公主回京,到次年上半年其党羽纷纷入主中枢,在不算太短的一段时间内,太子李隆基似乎销声匿迹了。在各种史料中,都看不到有关他言行的记载,只看见太平公主一帮人上蹿下跳。
李隆基在干什么?
面对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难道他完全无动于衷,或者已经丧失还手之力了?
答案是否定的。
此时的李隆基正在默默蛰伏,冷眼旁观。
他之所以不采取任何动作,是因为他正在养精蓄锐。
是的。他在蓄势。
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一飞冲天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所以,他要用一种最完美的精神状态,去迎接生命中最辉煌的那个时刻……
【玄宗登基:这个皇帝不好当】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的七月,一颗耀眼的彗星从西方天际出现,赫然划破大唐帝国的长空,掠过轩辕星座,进入太微星座,止于大角星。
太平公主仰望苍穹,若有所思。
她即刻找来宫廷的占星师,说:“告诉我,这意味着什么?”
占星师面露难色,欲言又止。
“那就让我来告诉你,这预示着帝国的灾难!”太平公主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这是一颗灾星,它的出现意味着皇上将被废黜,天下将有新君!你看见了没有?帝星和心前星都已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太子将要取代当今圣上,自立为天子!”
占星师低着头连声称是。他不知道,在这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间又掌控着帝国一切人事的太平公主面前,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应该入宫面圣,把上天的预警告诉皇上。”太平公主回过头来看着脸色苍白的占星师,说,“听见了吗?这是你的职责!”
占星师一刻也不敢拖延,当即进宫,把太平公主的观测结果一字不漏地禀告了睿宗李旦。
占星师说完后,一直在偷偷地注视皇帝的表情。
只见李旦忽然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神色,接着长吁一口气,说:“把皇位传给有才德之人,便可以避免帝国的灾难,朕已经决定了!”
把皇位传给有才德之人?
谁是有才德之人?
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听到占星师的回话之后,太平公主几乎当场晕厥。
她居然犯了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
她以为四哥李旦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淡泊寡欲;她以为只要是人(特别是男人)都有追求权力的欲望,不可能主动放弃至高无上的皇权;她以为只要把太子篡位的天象向李旦示警,他一定会对李隆基采取整治手段;她以为如此一来自己就可以乘虚而入,废黜李隆基,另立一个懦弱的太子;她以为从此就可以把帝国权柄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可现在,所有的“以为”都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错得毫无道理,错得荒唐可笑,错得不可原谅!
太平公主做梦也不会想到,和李隆基处心积虑地斗了这么久,到头来她居然以自己的影响力促使李旦下定了传位太子的决心,以至于亲手把李隆基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糊涂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太平公主不住地摇头苦笑,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和弄巧成拙而懊悔不迭。
为了修正这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太平公主立刻入宫面见睿宗,同时调动她在朝中的所有势力,拼命向睿宗劝谏,请求他收回成命。
然而,决心已定的睿宗李旦根本不为所动。
他说:“中宗在位时,奸臣当道,天象屡变,朕当时就请求中宗在皇子中遴选才德兼备之人立为太子,以化解灾异。中宗为此大为不悦,朕忧心恐惧,数日不食。难道朕当时能劝谏别人,而今自己反而做不到吗?”
太平公主和她的党羽们面面相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完了。
大错已然铸成,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了。
听到父皇李旦决定传位的消息时,李隆基的全身滚过了一阵痉挛般的颤栗。
这是狂喜的痉挛。
这是激动的颤栗。
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李隆基呆立了很长时间。
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道闪电。
李隆基觉得自己活了二十八年,就是在等待这一刻,等待这道幸福的闪电。
而今,它终于劈开苍穹,照彻了灰暗的大地!
而今,它终于带着上天的旨意,带着命运之神的嘱托,带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訇然降临,准确地击中了他,穿透了他,并且直抵他的心灵深处。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肩负使命的人。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那命中注定落在我肩上的使命,我将责无旁贷地去完成……
当然,无论内心如何翻江倒海,幸福万状,李隆基的脸上还是保持着往日的平静。
他知道,此刻还有一些场面上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李隆基即刻入宫,匆匆来到睿宗李旦的寝殿,匍匐在父皇面前,带着十二分的真诚和惶恐说道:“儿臣以微小的功劳就超越次序被立为太子,已感不能胜任,更没有想到陛下突然传大位于儿臣,不知何故?”
李旦说:“帝国之所以转危为安,我之所以得到天下,都是你的力量。如今帝星有变,预示着社稷之灾,因此传位于你,希望能转祸为福,你不必疑惑!”
李隆基再三辞让。
李旦忽然用一种疲倦的声音说:“朕知道你是孝子,可你何苦一定要等到朕死后才即位呢?”说完,李旦轻轻地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既然父皇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李隆基还有什么可谦让的?
他眼中噙着泪水,微微哽咽着退出了寝殿。
这是十分复杂的泪水。
其中有三分矫情、三分感慨、三分激动。
还有一丝惶恐。
是的,尽管壮志在胸,豪情满怀,可一想到登基之后必然要与太平公主展开的生死对决,李隆基的内心还是不免缠绕着一丝惶恐。
次日,睿宗正式下诏传位太子。
太平公主看见事已至此,无由挽回,只好叮嘱睿宗说:“即便是传位,也仍须总揽大政,不宜彻底放权。”
很显然,太平公主的用意是想亡羊补牢。她希望睿宗仍然保留一部分权力,目的就是为了继续保持她对朝政的影响力。
在李旦看来,太平公主的提议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它至少可以保证权力的平稳过渡。三郎尽管能力过人,可毕竟还年轻,既然把他扶上了马,那就不妨再送他一程。于是,李旦随后便对李隆基说:“你一再辞让,或许是因为治理天下事关重大,希望朕仍兼顾其责吧?你放心,朕虽传位,又岂能忘记家国!日后的军国大事,朕自当兼顾。”
公元712年阴历八月初三,太子李隆基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唐玄宗;同时尊睿宗李旦为太上皇,并宣布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重大刑案及帝国大政仍由太上皇裁决,其余由皇帝裁决。八月初七,朝廷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先天。
李隆基虽然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在形式上成了帝国最有权力的人,但事实上他的博弈力量非常弱,跟太平公主比完全处于劣势。
首先,在整个宰相班子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