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出一个结论,这笔买卖值得。盘算完毕的洪巡捕将胡班头叫过来说:“换个最轻的,大老爷责怪下来我有承当。”
就这般,李知事被扣上木枷,推出了府衙大门,立在八字墙下示众。
话说府衙大门外从来都是很热闹的,用现代术语称作“衙门经济”。从卖笔墨纸砚的到代写状子的,从进衙办事的到告状打官司的,从中介掮客到看热闹的闲人,从谈事的茶摊到管饱的饭铺,一个词,熙熙攘攘,总而言之,人不少。
今天某人一被推出来,就引起了衙门口无数人的注意。枷号示众对这些常年在衙门口打混的人来说不稀奇,但身穿青色官袍的官老爷被戴上木枷拉出来展览就罕见了,少不得上前强力围观。
“这不是才上任没两三个月的李知事么?”立刻就有人认出了李佑。
“能给李知事戴木枷,只有府尊大老爷可以的罢?犯了什么事情?”
“你不懂了罢,这就是那传说中的政治斗争啊!我听说李知事是王同知的人,而王同知又和府尊不对付,李知事定然是被府尊抓住了痛脚修理。”
“前些日子听说李知事为百姓写了首诗讽刺知府大老爷,不会是被报复整治了罢?这世道没天理了。”
李佑两眼望天,心里大骂张三这狗奴才怎么还不出来,老爷我快成耍把戏让人看的了。
终于见到张三踉踉跄跄从府衙里奔出来,跪在李佑脚下抱着大腿哭喊道:“老爷啊!你又不少米吃,米价贵到一百两又与你何干,仓米出粜不出粜又与你何干?为此顶撞府尊值得什么!可怜老爷堂堂官身要受这刑具加身之辱,那些无知小民谁会念你的好,实在犯不上啊!”
有了张三这一喊叫,围观众人齐齐哗然,这些人谁也不是富翁,米价之痛感同身受的。听见李大人是因为粜米问题得罪了知府被惩治,当场群情激动起来,一齐为李佑欢呼叫好,赞誉之言满天飞舞。
听到耳中让李大人感到轻飘飘的舒爽,他明白为什么陈知县为什么热衷于刷声望了。
其实我没有那么好……李佑两手隔着木板,勉强挨着对人群作了像是拱手的姿势,朗声道:“李佑无能,愧对乡亲父老,这官不要也罢。”
在一旁看守的衙役心里讥讽道,不过是个百无一用的冷灶官,充什么大人物样儿,跟这些小民玩深情互动有个屁用,一万句顶不上知府大老爷的一句。
这时一队人马突然出现在府衙大门外,亮出了官牌仪仗,有前导大喝道:“钦差总理苏州粮储事南京都察院副都御使奉命到此!闲杂人等回避,苏州府速速迎接!”
钦差?当场有门禁慌得乱滚带爬的冲进衙门里禀报去了。
可算来了!李佑大喜,他昨天在虚江县秘密见过这位老大人的,所以今天才敢肆无忌惮的扮演铁骨凛凛为名请命的诤官。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31章府衙的天要变了
李佑和王同知本以为要等上几个月的,之前他们均没想到朝廷反应如此迅速,居然在年前就派了钦差过来,这高效的作风很令两位基层工作者不敢相信。
话从头说起,那日京师朝中廷议,由吏部许尚书主持,当陈英桢的密奏从都察院左都御史手里亮出来,并在朝廷大佬手中传示一遍后,引起了高度重视和强力关注。
至于原因么,朝廷里是个人都知道京师半数钱粮和皇宫用度皆仰仗于东南,而苏州府又是东南首郡,实乃天下第一财赋重地。而且官员都知道,俸禄太低贪点银子可以,属于行业潜规则,但别贪仓粮,真可能会人头落地的,这是崇祯朝大乱之后立下的规矩,到现在变成不能碰的祖宗法度了。全国将近十年没出现过这类案子,谁知如今出了一桩,怎能不引人注目。
以上这些是耳熟能详的,其实也不用详述。但还有个许多人心知肚明却不会说的情况:虽然南人似乎并不彪悍,可苏州府大概是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太多的原因,或者因为朝廷在苏州府薅羊毛太狠而产生的怨气需要发泄途径(十分之一啊十分之一),所以有点市民暴动的小传统(不是造反)。
闹大的有万历天启朝葛成、五义士之类的,一百年了还被苏州民众视为英雄豪杰并供奉着,其他小点的闹赈、抗税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
焉知这次会不会又出乱子?故而朝中大佬都认为需要尽快处置此事,越快越好。连袁阁老也抛弃同乡毛知府了,他心道这陈英桢敢冒着罢职的风险越级把知府告一本,肯定是有把握的。再说事情被许尚书捅到廷议上,他也没能力堵住悠悠众口。为毛知府说话徒受其辱,说不定政敌正等着他为此开口好群起而攻。侵吞仓粮毕竟触犯了官场默认的底线,谁也不便众目睽睽下张嘴开脱。所以归根结底只能怪这姓毛的胆大妄为,利令智昏了,且自生自灭罢。
但朝廷也不能只听陈英桢这个知县的一面之词,还须派专人去苏州查案。京师离苏州太远,此事又急,快过年了也没人愿意往远处跑。于是朝廷大佬们最终一致同意从南京派人,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谢彦便中了大奖,在寒冬腊月以钦差名义驾临苏州府。
谢老大人经有心人指点,没有按惯例大张旗鼓的直接到府城,他先秘密去了虚江见陈知县,又把李佑召来询问了府衙详情,定于今日上午进行突然袭击。还在李佑提醒下,为防止府城守备兵卒不配合,在虚江县征了二百兵丁跟随听用。
然后才有了李佑先在府衙大堂既丧心病狂又正气凛然的痛骂知府、随后摇身一变化为受难英雄接受民众欢呼的两幕戏剧,实因他底气十足的缘故。
却说府衙大堂里没了李佑这颗苍蝇,衙参进行的很顺利,即将结束时见府署大门门禁冲进来叫道:“外头来了钦差!看牌号是什么副都御史。”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毛知府面色大变,却没时间多想,谁敢在钦差驾到时还磨磨蹭蹭的不迎接。他稳了一稳心神,对一干下属官吏沉声道:“尔等随本官一同出迎。”
府衙仪门门洞大开,毛知府和属下数十人鱼贯而出,又一直走到大门外,上前拜见道:“苏州府恭迎中丞。”
谢中丞在轿中面无表情道:“不必多礼,请将府衙所有官吏聚于大堂。”
毛知府自是答应不提。
这里啰嗦几句话普及下本朝的官场称呼,自然是有一套讲究的,衔头带着都御史、副都御史的都要尊称为中丞,今天来的谢副都御史自然也可以。其他常见尊称还有阁老、天官、府尊、县尊之类的叫法。
此外不能像肥皂剧一样胡乱叫大人,否则就等着被穿小鞋罢。只有称呼低品小官、上级称呼下级、或者双方品级地位差不多时,才有可能直接叫某大人,如李佑这样的九品杂官便常被冠上李大人的称呼,当然更多的是直接称呼官职。
而小官称呼高品大官时的常见称呼是老大人,加老是尊敬,并非说这人年纪多么老,若不加这个老字,对上官只称呼某大人几乎就相当于一种侮辱和蔑视了。例如李佑有求于王同知时喊一声老大人拍马屁,不待见时直接叫王老爷或者同知老爷。但他从来不能叫王大人,否则就是公然打脸,和二十一世纪里喊小王的意思差不多,哪个好汉敢当面把自己老板叫作小王?
灌水闲话不提,谢中丞的大轿子即将穿过府衙大门时停住了,掀开帘子后谢中丞装指着墙边道:“这是何人?也是署中官属?若无他事一并带进来。”
众人顺着手指头看去,原来是戴着木枷的李知事,不由得暗笑他今天这行为艺术真玩出了水平,直接玩到钦差面前了,以后可以当笑话谈资。可叹他们不知道,很快就是李佑笑话他们了。
李佑卸了木枷后,按捺不住的面有喜色,众人只道他疯癫了。
当苏州府署全体官吏进入大堂后,谢中丞按事先计划封了出入,隔绝内外消息,命令从虚江和南京带来的兵丁仔细看守。同时又遣熟手取了账本去姑苏仓盘库,还不忘把吴县、长洲县的知县请过来和府衙官吏并做一处。
谢中丞身为钦差总要维持表面上不偏不倚的公平。此时还不能证实了仓米被侵吞,一切都是未知,李佑和王同知两个内线功臣理论上可能存在诬告构陷的罪行,所以也不得不和府署其他官吏一起被关在大堂中等候结果。
钦差的突然袭击再加快刀斩乱麻,府署方面猝不及防,盘库到了傍晚便有草略结果——姑苏仓约莫有二十万石米不知去向。
听到这个消息,大堂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陷入事情暴露后的绝望和恐惧之中,该怎么办?众人不约而同的看向毛知府。
但毛知府此时也脸色惨白,目光呆滞,他近日煞费苦心,眼看已经有些眉目,结果还是被突如其来的钦差给查住了。本来他计划一方面动用私人关系从外地购入一些,另一方面将上缴钱粮速度放缓,增加周转存量。这样算下来总能挺过明年春荒,只要过了那个时间段不出乱子,仓中账目可以慢慢抹平。
然而他却没想到朝廷竟然在年前腊月这个意想不到的时候派下钦差查仓事。来的突然又不提前告知地方,而且直接封衙盘仓,说明了绝对是有的放矢、有备而来的。
一定是有人将事情直接告到了朝堂中枢,不然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毛知府那官场经验本能的作出了判断,但已经毫无用处了。因为他没有收到任何风声,这表示他大概已经被所有人放弃了,所以没有人给他报信,判断的再准确又有何用?
见查案如此顺利,谢中丞心中大喜,干御史这行的,比的就是声音大,名望就是本钱,有名望说话声音就大。能查处如此少见的大案,声誉大涨是肯定的,又没有说情阻挠之类的为难事,谢中丞算是捡了个大便宜,所以前文才说他中大奖了。
事情逐渐明朗,结果证明举报的没错,并非恶意构陷,所以王同知和李知事正式洗脱了嫌疑。谢中丞便传令道:“王大人协助本官审案,李知事暂领兵丁看押嫌犯。”盖因李知事在虚江当过巡检,此时派去管着虚江来的兵丁倒也人尽其才。
李佑得了准信,得意洋洋的与王同知离开了大堂。走之前他与府尊、通判、推官、经历、照磨、检校等上下左右同僚一一含笑点头示意,算是尽到了在人生岔道口的辞别礼节,至于收到的冷眼,就无视了。至于那些吏员,还值不得李大人去讲礼。
见到这个情景,堂中诸人谁还能不明白?这一老一少绝对就是那幕后黑手!今天这钦差的到来与他俩脱不了干系。二十万石仓米,不知道要掉几多人头,牵连到多少户人家,这两位也真能狠下心去往死里搞。
有怨愤的人大吼:“你们两个于心何忍!”
李佑回头斥骂道:“尔等国之蛀虫,还不知悔悟么!”
出了大堂,便见许多衙役杂役三五成群聚在仪门外窃窃私语,府署出了这等大事,真不知如何收场,他们这些在衙门里讨生活的不能不关注。
洪巡捕也在人堆里站着,看到李佑施施然出来,但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分开周围的人,急步上前迎接道:“李大人果有先见之明乎,可否与小人解惑?”
李佑哈哈大笑道:“没什么大事情,只是府衙的天要变了!”
听到李知事的话,在场所有人心头一跳,望向李佑的眼神极为热切。很显然,从他那神采飞扬或者叫趾高气扬的神态可以看出,这个冷灶要变大热灶了。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32章畏威才能怀德
这两日苏州府署同知厅热闹非凡,一扫过去连雀都罗不到几只的冷清。自认有资格的衙役小吏纷纷来嘘寒问暖,唯恐王李两位老爷对自己不眼熟,没事也要在同知厅附近转悠。
为何都是衙役小吏来拜山门?如今府衙里九个官员被钦差拿下七个,正编吏员三十个入狱,想来这狗腿子衙役和临时工小吏还不够资格与正经官吏们合伙涉案,居然大部分幸存了,所以目前已经瘫痪的府署也只剩了这些人。
此番世态炎凉的场面,大部分被李佑受了。王同知协助钦差审案,时常不在,只有经历司知事分理同知厅李大人还能坚守岗位,忍着各种拙劣的拍马讨好,毕竟小人物境界太低。
不过李佑出身于衙役,对这个群体自然了解的非常透彻。别看这两天在府衙里巴结他十分亲热,其实那都是他们随风倒的本能行为,心里未必对他有什么信服。一个长时间坐冷板凳的人,如何能让见惯世情的衙门老油条们瞬间真正信服?
午后,李佑和两个老资历衙役在院中有一搭没一搭的扯淡时,瞥见洪巡捕步入院落,把门的张三没有拦他。
“洪捕头何其殷勤耶,午前来过,午后又至,晨昏定省也不过如此。”李佑戏弄道。
旁边老衙役很捧场的哈哈大笑,似乎李知事说的话非常有趣,笑完帮腔道:“晨昏定省还不够罢,孔老夫子说一日三省,洪大爷要践行圣人言了。”
洪巡捕老脸一红,却巧言说:“不能怪在下,那边各堂各厅各房都封了门演起空城计,唯李大人这儿有人气也有喜气,除此无处可去了。在下也只好来多沾沾喜气。”
“你真会说话,难怪能八面玲珑,广结善缘。”李佑笑道,他的话确实听起来令人很舒服。
洪巡捕看李佑心情不错,便开口道:“其实不瞒大人,倒是有一件事。”
“说。”李佑还是给洪巡捕一些面子的,毕竟他帮自己挡住了那百斤重枷的屈辱,使自己不至于趴在地上,可以昂首挺胸的接受民众欢呼。这个人情说小也不小,想象一下,若李大人真被戴上百斤木枷,压在墙下蜷缩成一团,这卖相就算去能刷声望也忒丑了。
洪巡捕对着院门招招手,又见一人畏畏缩缩的挪进来,正是前天将李知事误判为落水狗要打的小人胡班头。
还没来得及去整治你,今日倒送上门了……李佑脸色微变,似笑非笑的对洪巡捕道:“又是买卖?你收了多少银子?”
洪巡捕讪笑说:“在下只管引见,具体如何大人自行处断就好。”
胡班头走到李佑面前,噗通得跪在地上,叫道:“求李老爷饶过小人!”
这就是衙役群体的常见或者说是标准嘴脸,李佑家三代都当过衙役,从小耳濡目染实在见得多了。
李佑不屑理会胡班头,却只盯着洪巡捕,看他有什么说法。
洪巡捕斟酌片刻道:“在下便明说了,胡班头有个标致出色的女儿,年方二八,愿给李大人为妾为婢。”
那旁边老衙役也点头道:“老朽见过,确实不错。”
话说那胡班头得罪了李佑后并没有在意,却不曾想李知事忽然咸鱼大翻身,他深感自己瞎了狗眼,很是惶惶不可终日,只好花大价钱找上烧冷灶成功的洪巡捕求助。洪巡捕出主意道,听说李知事年少好色,可从这里入手,既化解了怨气又拉近了关系,一举两得。
于是才有了今日胡班头献女求饶的一幕。对此李知事不喜反怒,斥道:“狗才!你当本官是何等人?简直荒唐无耻,还不滚出去!”
李佑这些套话其实也在洪巡捕的预料中,官员们谁不会来这么几句?早有准备的胡班头便按着洪巡捕事前教导说:“大人误会了,小人见大人家眷不在,身边乏人照料起居,未免要耽误公事,情愿将女儿送去侍候。”
“你真的肯将女儿送出家门?”李佑淡淡的问道,似乎还在拿腔调摆架子。
胡班头却是大喜,以为李佑动了心,还有比成了李大人的便宜老丈人更好的事情么?连忙答道:“自然是千肯万肯的。”
洪巡捕暗中得意,成了,一切都按照着他的设计走。
李佑抬头叫守门的长随道:“张三!来这里!”
张三恭敬的走过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