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庆丰军 >

第113章

庆丰军-第113章

小说: 庆丰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四十章 庆丰连弩

颍水旁,寿州将作坊的演射场,本就是用作将作坊武器试场地,工匠十夫长葛小大,操着自己设计的诸葛连弩,瞄准三十步外的木人桩。

那是一个比手弩略微大一点的弩,弩机上端,安放着一个装有十支弩箭的木匣,木匣的下端为开放式,正好与手弩的膛口连接,利用机械原理,由扳机控制着弩弦,每扣动一次扳机,就自动拉动弩弦,弩弦到尽头,自动激发,重新将扳机推回原位再次拉动,就能完成另外一次的发射,而木匣内的弩箭,依靠重力的原理,自动落入膛口,无须人工添装,射速是原先的手弩的十倍。

葛小大端着手弩,连续扣动扳机,片刻功夫,将十支弩箭发射完毕,可惜,命中率却不理想,对面的木人桩,只是着了两支箭而已!

“葛小大,你的弩也不行啊,十发中两发!”将作坊总管焦玉,感觉自己在主公面前失了颜面,数落道。

葛小大也是一阵脸红,感觉自己给总管丢人了,羞愧的低头不语。

郝仁不能打消工匠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替葛小大开脱道:“焦总管不要这样说,发明创造,总需要一个过程,由不成熟到成熟,这弩,尚有用武之地,使用得当,大有好处!”

虽然这弩的命中率偏低,而且射程已经固定,最大射程不过五十步,郝仁却已经看出来这种弩的长处,单是这射速,就已经有足够的优势了。

平素骑兵,也不过在敌阵十步外游动射弩,这射速,已经足够将骑兵的作用放大三倍以上。

葛小大只是工匠,不是士兵,平素也没有操作过手弩,在加上紧张,严重影响了连弩的发挥,郝仁也知道这一点,郝仁在自己的卫队中,选了了五名射弩的高手,操作庆丰军的原先的手弩,自己亲自上阵,操作诸葛连弩,进行比较射击。

众弩手同时将弩背在身后,千夫长陈达一声令下,众弩手一齐操作手弩,摘下手弩、控弦、装弩箭、瞄准、发射。

郝仁十支弩箭射完,有五发中地,其余五名弩手,四名一发中地,一名好手,两发中地,五名弩手,一共就发射六支弩箭。

“主公神射!”宿卫与工匠们一阵欢呼,拍马屁道。

郝仁并不喜欢这种吹捧,若是沉溺于这种吹捧,早晚迷失!

他向大家摆摆手,示意安静,将葛小大唤到自己身旁,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将弩机上设置瞄准具,利用三点一线的原理,进行瞄准射击,第二,弩箭的尾翼做的不够精细,影响射击精度,第三,需要对弩匣进行改进,利用压力原理,保证不卡壳!第四,在弩的后端加长木柄,顶着肩膀,提高弩的稳定性。

其中的具体细节,具体怎么做,就要靠工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赏葛小大白银百两,加封其为连弩作坊千户,先造连弩十支,传庐州各军试射改进,十日后定型生产!”郝仁朗声宣布道。

造一器而的重赏高位,满将作坊工匠无不羡慕,郝仁也是千金买马骨,激励众工匠的发明创造力,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伟大的,谁发明创造有用的东西,谁就能得到重赏、重用,无论高低贵贱,一视同仁,这就是工匠们永远前进的动力。

“主公,请给连弩赐名字吧!”焦玉见主公满意,心中大喜。庆幸自己暂时有可以推迟火枪的上交日期,火枪实在太难做了,他挂着笑意对郝仁道。

起名?起什么名字?

既然已经改良的连弩,跟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确实不能再叫诸葛连弩了,按照常理,应该以发明者的名字定名,郝仁总感觉‘葛小大’的这个名字太过猥琐,让他很容易联想到香港电影,那个撒尿能将耗子呲死的葛小大,自然也不能用这个名字了。

“参军,你们怎门看?”郝仁对着身后的两根拐棍儿刘伯温、俞通源问道。

刘伯温摇着羽扇,慢声细语道:“小可认为,取‘庆丰’二字,就叫庆丰连弩!”

“葛千户辛苦!”郝仁拍着葛小大的肩膀,称赞道:“此弩,就叫庆丰连弩!”

“谢主公赐名!”

……

庆丰军的将作坊,已经有寿州、庐州两处,人员非常庞大,为了避免体制的混乱,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郝仁经过与焦玉商议,将将作坊具体分科,分别设置火器万户、弓弩万户、弹药万户、舟船万户、器具万户、锻造万户,分不同门类进行科技研发和生产制作,千户下面,有设置许多不同门类的的千户、百户,分工明细。

其中火器万户,为最重要的千户,着重研发火炮、火枪、震天雷、一窝蜂、火龙出水等与火/药有关的武器,以及批量生产。

弓弩万户,主要进行弓弩、弩车、投石车、攻城器械投射冷兵器的打造。

弹药万户,负责各种火器的铅弹、弓弩的批量生产,主要是生产单位。

舟船万户,负责车辆、舟船的建造工作。郝仁目前不想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北方都旱地多,不似南方河流密集,可以用舟船保证后勤的供应,而北方的后勤运输,就要重要靠车辆了,所以,研发车重载重的车辆,已经迫在眉睫了。

器具万户,主要负责农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作,同事生产玻璃镜子,属于民用部门。

锻造万户,负责改进并生产庆丰军所需要的一切刀枪等冷兵器。

煮盐万户,负责食盐的精细提纯。

……

其中还有很多郝仁和焦玉没有考虑精细的地方,日后各万户,可以随时裁撤、合并,甚至增加新的万户,个万户生产出来的器械,自然是要统一入庆丰军在庐州的仓库,归庆丰军元帅府长史穆有才进行调拨,穆有才可根据供应情况,向将作坊总管焦玉下命令,安排各种东西的生产数量等等!

郝仁虽然在将作坊设置了诸多万户的岗位,不过,在庆丰军中,只有千户编制,想要做到万户,还得看各位千户的能力,郝仁重赏之下,还不忘给各位千户的面前,悬着一根胡萝卜,想吃到的,那就加油生产、创新吧!

第二百四十一章 元帅拜年

庐州的除夕,空气中弥散着硫磺的味道,火/药最初的应用,也就是用在烘托气氛上,庆丰军本就擅长制作火/药,爆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新年的气息浓重!

郝仁这几天忙坏了,虽然有庐州太守罗本前后张罗新年的庆祝仪式,郝仁还是忙的脚不沾地,留在江南的将领,家眷都安置在庐州,将领们无法赶回与家人团聚,若是想让将领们真心实意的归附,除了厚赏、重用外,最廉价的方式,自然还要打感情牌。

郝仁以庆丰军大元帅的身份,先要到各位将领家里走上一遭,顺便送上温暖,米、面、油什么的就免了,君子周急不济富,若是让将领们的家眷缺这些,郝仁也就不干不了大元帅了,将领们早撒丫子走人了!

送老人珍珠、高丽参,送女眷金银首饰,送子女挂件、红包,因地制宜,无有特定章程。

好在这些东西,都是夫人杨芷玉、王梦晨与长史穆有才,根据各家的人口现状,事先安排好了,郝仁只要让陈达、斐冠军用马车拉着礼物,跟着他就行了!

若是将领的高堂都在就好了,可是,不少将领的家里,只有女眷妇孺,郝仁不能一个人去,这可是封建社会,闹不好,好心做了坏事,引起别人的误会就不好,为了避免闲言碎语,他必须带着自己妻室。

郝仁现在有正妻四名,分别是杨正泰的女儿杨芷玉、王保保的妹妹王梦晨、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儿,宿卫千户陈达的妹妹陈小鱼。

不能让这个去,不让那个去,会引起内室的争风吃醋,带多了也不行,人多了乱,彼此接触多了,容易产生摩擦,只能四个正妻,轮流陪同了!

“庆丰军大元帅携带夫人,前来给老太太拜年!”常遇春家门前,宿卫陈达,轻轻的敲着常遇春家的大门,对着院内高喊!

门子听闻大元帅来,不敢怠慢,还未经主人吩咐,就已经将大门全部敞开,有人飞奔入堂,禀报家主常母,满家女眷、奴仆,东西两项跪地迎接。

“谁让你们跪的?都给我起来!”

郝仁确实有些怒了,他自己嫉恨这种带有屈辱性的跪拜礼,他不喜欢给别人下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也不喜欢让别人自己下跪。

若是脚下必须要有跪着的人,那最好是那些自诩为高高在上的群雄!

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庆丰军都已经占领庐州一年多了,如今庐州是庆丰军的天下,居然还有人向郝仁行跪拜礼!

管家常二不敢怠慢,赶紧招呼满院子的家人起来,上前长揖高罪道:“大元帅亲自登门,常二一时紧张,行了跪拜礼,请大元帅责罚!”

“算了!是我唐突,未曾先让首先提前告知,惊吓了各位!”郝仁也发现自己没有事先派人早来通报,确实惊吓住了常家人,他随口道。

常二出城寒微,本是门户奴隶,见郝仁这么大官儿还自己揽责任,对他如此客气,激动的抹着眼泪,哽咽道:“大元帅……”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常母出身寒微,听闻这么大官来拜年,吓的手足无措,赶紧从屋内迎接出来,惊呼:“老妇何德何能,让大元帅亲自降临寒舍,折杀老身了,折杀老身了!”本能的扑倒就要拜。

郝仁连奴仆都不让跪,更受不了比自己妈妈还大的老人下拜,赶紧住常母,笑道:“我与常遇春虽属于上下级关系,却是情同手足,老人家使不得,使不得!”

郝仁让夫人杨芷玉搀扶着常母,进入堂屋,让常母上座,有丫鬟陪立左右,郝仁坐左客位,杨芷玉做右客位,有常遇春的妻妾陪伴,一番嘘寒问暖,郝仁一个眼神,陈达领会,拿着礼盒摆在常母面前。

郝仁抱拳道:“这是北地盛产的人参,据说能益寿延年,特送与老夫人做新春贺礼,恭祝老夫人身体安康!”

常母见郝仁随和,此时也不那么拘谨,客气道:“哎呀!怎么劳烦大元帅记挂,遇春呀,遇春确实是遇到了春天,这回算是跟对人了,大元帅可比刘聚那吹胡瞪眼的土匪,强多了!”

常遇春本来就是土匪刘聚的手下,因为厌倦了为匪,归顺了郝仁,常母虽然说话不中听,拿郝仁与刘聚比较,确实也无恶意,乃是出自本能,一个乡间夫人,难道还能指望他会做诗吗,郝仁人自然不能跟老人家计较了!

郝仁又问了老人家住的习惯不习惯,身体如何云云,拉了片刻家常,把老妇人说的眉开眼笑,常母才想起来,让自己的两个孙子在家,叫常升、常茂出来给大元帅叩头!

郝仁这回没有阻拦,晚辈给长辈叩头,这属于华夏根深蒂固的礼节,这个无妨,郝仁微笑着受了两个少年的叩头。

常升文弱,年纪不过七八岁,常茂虎头虎脑,年纪不过五六岁,郝仁问了两个少年,才知道常升学文,开始读四书了,常茂学武,如今已经会了两套马槊套路!

“果然是虎父无犬子!”郝仁称赞道(虽然此时看不出来有什么大作为的样子):“来啊!这是国祚叔送你们的仪刀,只许在家里玩耍,不许出去伤人!”

“谨遵大元帅教诲!”

郝仁说着,将两把与送韩林儿一样短刀,乃是寿州将作坊打造的,送与两个少年,两个孩童满心欢喜,跪地受领。

对刀剑的喜爱,是男孩子的天性!

蒙元时期,连百姓家菜刀都不允许随便用,如今尚未成年的孩童,就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佩刀,这就是庆丰军与蒙元的最大差别所在。

“只求快些长大,与大元帅杀敌立功!”常茂颇有乃父遗风,豪情万丈的说。

“我要弃文从武,长大也要为大元帅冲锋陷阵!”常升也坚定的说。

“学文不耽误学武,学武,也要学文,两者相得益彰!”郝仁一副慈祥长者的姿态,告诫二位。

郝仁对常遇春家的一番拜访,换了祖孙三代的衷心,虽然孩童的话,当不得真,郝仁还是感觉,这些足够让猛将常遇春暖心了。

历史上,太多父母因为忙着奋斗,疏忽了子女的教育,导二代坑爹败家,看来是时候,办一所学校了,让庆丰军的子弟,入学堂学习,不能因为将领在外,耽误子女的教育工作,少年,可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庆丰军的未来!

第二百四十二章 阻力不小

元末的百姓,久经铁蹄奴役以及战乱之苦,好不容易安定了一年,要给百姓生活的希望,也要给百姓来年的愿景,新年的庆丰军二十三声礼炮,正是拉开一三五六年的新春。

庆丰军各地的不少百姓商贾,都来庐州参加庆典,庐州太守罗本,为了不发生踩踏事件,也不引起城内的混乱,将庆典的场地,选在庐州城西的肥水南。

庐州城门彻夜不关,成队的士兵在城内、城外巡逻,维持庐州的治安,是夜庆典场地,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百姓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忘却上一年的烦恼,寄托美好的新年愿景。

郝仁先敢了两个场子,与将作坊的工匠们在伙房共进晚餐,又与军营的当值的将领们把酒言欢,然后才带着四个正妻并翠袖儿姑娘,小舅子陈小二,陈小三,小姨陈小妮等,坐在庆典场地的观景台上,品着醇香的美酒,与万民同乐。

那一夜,气温达到零下十度,不少百姓,也效仿郝仁,就观景台四周,点起篝火,拉上酒桌,与台上的郝仁及文武们,举杯唱喝!

万名同乐,真正的与万民同乐!

几天劳累,蓦然放松下来,郝仁醉了,醉的很深很沉,热闹的景象都已经在脑海中忘记了,只记得下面的百姓,衣袖如云,向他挥手高呼‘万岁’!

“少年乃是华夏的未来,百姓学识的多少,决定兴盛,很多将士出征在外,无暇管教自己的子女,我准备在各州县办大、小学堂,凡庆丰军治下的六到十六岁的孩童,都有学习的机会,诸位大人怎么看?”年初一一早,郝仁就召集几个在庐州的重要文官穆有才、罗本、刘伯温、廖永安商讨创办学校的事情。

诸位都是文人出身,都是自己的家长在家延请的先生,听说办学校,乃是让更多人有求学的机会,这事一件好事,众人都微笑着表示满意,还未等众人开口,却听元帅府长史穆有才虎着脸,率先发话。

“办学校,确实是一件好事,不过,大元帅,我只想问一下,学生是否需要缴纳馆资?这个馆资,以多少为标准?”

穆有才是穆家寨出来,乃是跟随郝仁最早的人员之一,他对郝仁太了解了,郝仁一说这话,他就知道,自己这个长史又要掏钱,郝仁肯定要办免费学堂了,他心疼,肉疼,肝疼!

众位参军知道穆有才与郝仁的关系,就差穿一条裤子了,见穆有才说话,众人都欲言又止,只听这两位兄弟对话。

“若要收取馆资,必然有许多子弟不能入学,我的意思是,不但不收取馆资,就是学生所用的书本、纸张也一概免费!”郝仁平和道。

穆有才颇为不快的反问道:“是不是大元帅还想,像对待工匠与士兵一样,也要给他们发钱啊?”

郝仁的心思,都被穆有才意义的猜中了,他确没有听出来穆有才的弦外之音,满意的笑道:“不愧是元帅府的长史,不愧是穆家寨的兄弟,这般的了解我,我确实有此意!”

不曾想,穆有才怒气冲冲的走上前,‘啪’的一声,将厚厚的账本重重的摔在案几上:“大元帅就知道一味的花钱,你看看吧,你的账面上还有多少钱?”

众参军、太守无不愕然,不知道穆有才哪里来的发这么大火气,居然敢对大元帅这样说话!

郝仁却颇感欣慰,穆有才肯跟他发火,证明他有意见,手下有意见就该提,这样才不会迷失,这对庆丰军是一件好事儿,能让郝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