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庆丰军 >

第155章

庆丰军-第155章

小说: 庆丰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郝仁打马回归中军,身上早已经除了一身冷汗,赶紧追问为何中军鸣金,却见付友德军万户李大通禀报道:“付友德将军已经从徐州入黄河,此时已经赶往到建德,特差属下向主公禀报!”

“娘的,李察罕这个老狐狸!”

郝仁本来还以为自己师老兵疲,能够救的汴梁一城军马,又得了没有攻占的杞县,自己已经占了大便宜,此时才知道,李察罕这个老狐狸,打了庆丰军的时间差,等于白白得了汴梁城。

郝仁又十足的信心,倘若此情报提前一刻钟送抵,他能够将汴梁城我在自己手中,可是,付友德的斥候需要穿越大片的敌占区,此时能将情报送达,也算是迅速,不能过度苛求。

难怪李察罕特意强调建德城,原来付友德的大军已经切断李察罕的后勤补给,而李察罕本以为付友德军是去山东攻打朱重八,对其未加提防,李察罕助理大军都在迎战郝仁,后方围城兵马不足,倘若他与郝仁打上一战,回救汴梁就来不及了,李察罕将陷入庆丰军的两面夹击!

郝仁也没有办法,因为陈友谅已经在猛攻安庆,付友德军虽然已经到达,庆丰军要将军队从北方的泥淖中抽身,慧君收拾陈友谅。

第三笔五十一章 太后退位

夜色下的汴梁城一片漆黑,没有一点星火,更没有一丝生气,阴森森的如同鬼城一般恐怖,咧咧的寒风掠过城头,如同恶鬼在咆哮,丝毫没有蒙元河南江北行省省治的模样,更别提昔年北宋《清明上河图》的繁华。

这个接近废墟的城池,郝仁握不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太大意义,而对于李察罕而言,却意义及其重大。

此乃‘贼巢’都城所在,得此城,便在名义上消灭了龙凤政权,立下不世功勋,蒙元朝廷上下,必然称赞有加,他为了不被郝仁前后夹击,话符前言,撤掉了汴梁城东面的防务,允许汴梁城内的军民撤退出去。

而郝仁的庆丰军,得到了付友德的援助,兵威复振,与李察罕的大军以汴梁城中轴线为分界线,列出严整的军阵互相对峙,两边都怕对方背弃盟约。

郝仁怕李察罕半路截杀出城的红巾军的残部,李察罕怕庆丰军顺势进城,驻扎不走。

倘若庆丰军真的背弃盟约,索性一股脑开进汴梁城,以黄河为补给线,那么李察罕再想破汴梁,恐怕比登天还难。

郝仁不能那么干!那么做不但是为他人做嫁衣,而且陈友谅正在猛攻安庆城,郝仁的大军没有时间在北线耗费时间,安庆之富庶,比此时的汴梁强十倍也不止,又是郝仁早期经略的城池,于情于理,守住安庆,都要比得汴梁一座鬼城重要。

“舅父大人,我这人情送的不错吧?你没有损兵,便得到了龙凤政权的都城,你就等着朝廷的封赏吧!”郝仁督军与李察罕对阵,尚且不忘向李察罕讨人情。

李察罕此时后悔与郝仁定力盟约。

郝仁得到付友德援军到达的消息,比李察罕得到的消息晚,而李察罕知道现在才知道,郝仁肯与他定力盟约,是因为陈友谅在打安庆,他早些得到消息,断然不会放弃活捉龙凤君臣的机会,更不会吝惜自己的战损,将庆丰军击溃在杞县南。

而今,庆丰军得到了傅友德的支援,吴六玖、俞通渊两军已经不远,李察罕已经错过了与庆丰军决战的最佳时机,本下的一盘好棋,彻底失去的有利的局面,李察罕也只能得一个空壳儿一般的城池,那也足够向朝廷邀功了。

“呵!”李察罕冷哼一声道:“倘若我早知道陈友谅与你开战,又岂能便宜龙凤的贼酋首脑,白白让你捡了一个‘救驾’的功劳,又岂能错过将你击溃在杞县南的机会?郝大帅不是我说你,你劝我裂地为王,为何你要屈身事贼,而不自立为王呢?”

郝仁现在想起杞县南的窘迫,兀自感觉后怕!若不是傅友德及时赶到敌后,郝仁没死,此时也应该在逃亡的路上。

“王?呵呵!”郝仁冷笑而不语。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当王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个虚弦而已,何必惹得群起而攻之呢?如今的庆丰军大元帅,堪比某个时空的安****大元帅,虽非真王,却也是无冕之王,地广人多,人强马壮。

目前群雄业已消耗殆尽,诚王张士诚退却中土,永义王赵君用兵败不知所踪(正史说是被毛龟部将续继祖从辽东返回袭杀,目前有史学家论证,赵君用兵败隐居起来),方国珍出海掳掠扶桑东海岸,福建的陈有定被常遇春与胡深击败,吃人魔王张明鉴被庆丰军击杀于扬州。

经过惨烈的竞争角逐,天下义军,所剩不多!

朱重八率领残军在山东支撑,已经是强弩之末,朝不保夕,庆丰军不过无暇搭理他罢了。天完政权倪文俊部将明玉珍,占据巴蜀,与陈友谅决裂,自立大夏,陈友谅带天完而自立大汉,如今又在郝仁的后院放火!

龙凤政权灭亡,天下可谓无王也,郝仁此时自立为王又如何?

郝仁冒着危险远道救援汴梁,又岂是单纯的为了与刘福通的结拜之义,更不是单纯的为了与韩林儿的结拜之情。

庆丰军名义的上司,龙凤政权已经日薄西山,难道还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恐怕马上就要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那龙凤之后呢?是应该又个王,还是应该在立一个皇帝?

李察罕又没有自立为王的打算,不得而知,郝仁却被李察罕的一句话,说的欲/望膨胀。

……

刘伯温、盛文郁带着一千明火执仗的兵马进入汴梁城,火光掠过漆黑的黑夜,总算给汴梁城带来一丝的生气,饿得东摇西晃的红巾军残部,有气无力的上前向庆丰军讨要吃的。

“赶紧招呼弟兄们出城,庆丰军郝大帅在城外接应你们呢!”盛文郁望着奄奄待毙的红巾军士兵,红着眼睛道。

“郝大帅,又是郝大帅来救援我们了!”一个老红巾军百夫长兴奋的说,不过他马上疑惑的问道:“郝大帅既然已经击溃了李察罕,大军为何不开进城池,发粥赈济红巾军军民呢?”

盛文郁自然不能和一个百夫长解释仗打到最后,打平手,只是道:“你们不想让家眷落入敌手,赶紧都回去准备,我这就进宫和陛下与刘福通大帅汇报!”

诺大的宫殿,没有一点星火,刘伯温与盛文郁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径直走到皇宫,只见一应文武大臣,横七竖八的倒在地上,各个奄奄一息,韩林儿与母亲有气无力的蜷缩在龙椅上。

刘福通已经饿瘦脱相,整个人几乎已经皮包骨头,他本倚靠在一个铜鼎的下面,如今见有光亮进来,以为城池已破,拄着宝剑勉强战起来,‘刷拉’一声,退掉剑鞘,准备进行最后的搏杀。

“盛大帅!”刘福通的宝剑,‘欻拉’一声掉在地上,两行浑浊的泪水,已经在脸上趟出两道泥沟,。

哎!”刘福通叹息一声道:“我真不该冷落了你,如今却要你帅兵来救驾!”他忽然想起来,疑惑的问道:“亳州已经不是被攻克了吗?你哪里来的大军!”

盛文郁本就是大度之人,而且文人心善,见满地饿得爬不起来的昔日战友,也垂泪道:“是庆丰军的大军!”

“师父,是师父来解救我们了,师父他老人家现在人在哪?(郝仁只有二十几岁,他为了表达对郝仁尊敬,此时连‘老人家’都用上了)”韩林儿如今像回光返照一般,突然来了精神。

他本与郝仁亲近,后来由于身边的大臣们的谗言,而逐渐疏远了郝仁,甚至听从杜遵道的挑唆,为了所谓的皇权,逼迫郝仁行最嫉恨的跪拜礼,而韩林儿曾经有言在先,无论何时,郝仁师父见他,无须行礼。

如今听闻郝仁到来,早已经一切不快抛诸脑后,听闻郝仁的名字,简直比亲爹的名字还要亲。(他亲爹死的早,基本和亲爹没啥太多感情!)

盛文郁自然将庆丰军弹药耗尽,无力击败李察罕,已经说服李察罕,放一众龙凤政权兵马、文武大臣出城,一一说给众人听。

“那还等什么?赶紧出城,这皇帝,我说什么也不能再当了,早晚得让你们祸害死!”

韩林儿年幼,被所谓的手下们,几乎当做玩具一般,一切军、政要务,一概以刘福通号令为准,而韩林儿只能挂着明教教主的虚弦和宋徽宗九世孙的假名,跟着刘福通吃苦受难,好几次差点饿死,或者被杀死,这样的生活,他真的过够了,忽然听闻师父到来,不禁来了主心骨,从龙椅上跳下来,没走两步,却已经瘫软倒在地上。

饿得奄奄待毙的一概文武大臣,有激动的哭的,有愤怒的骂蒙元的,更有捶胸跺地,放声大笑。

中书平章罗文素,死死抱住大殿的柱,放声大哭,且哭且诉:“我不走!大宋故都,今日一别,何时还能再回来?我要与都城共存亡!”

“如此撤出汴梁城,恐怕龙凤政权,在淮南已经再无立锥之地了!”刘福通与蒙元又血仇,如今尚且心有不甘,此时除了撤出汴梁,已经别无他法。

“我不管!今日我还是你们所谓的陛下,我的号令从来都不管用,今日,你们谁爱死这就死这吧,反正我是出城走了!”

整个大殿已经乱成一片,大部分人同意撤退,三五人支持留下,盛文郁只能苦口婆心规劝。

劝与不劝,本没有用,大部分文臣已经饿的连路都不能走,盛文郁只能指挥者带来的一千人,将文武大人拉出去装车往城外拉,整个宫殿,乱的如同一锅粥。

刘伯温偷空悄悄的走到龙椅旁,对上面尚且茫然的龙凤太后道:“‘夫人’,我家主公托我捎来几句金玉良言,夫人能借一步说话吗?”

夫人?你家主公?

杨氏此时已经完全明白了,她扶着龙椅的靠背勉强站起来,努力的提高嗓门道:“列为大人,感谢你们的衷心侍奉,奈何我母子无能统帅大军北伐中原,陛下的罪己诏和退位诏书,如今就算是口头发布,日后再无龙凤陛下,更无龙凤太后!”

这种忍饥挨饿,担惊受怕的日子,杨氏母子都过够了!!

第三百五十二章 再无龙凤

“陛下退位,大宋亡国也,先教主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罗文素今日便与都城共存亡!”

罗文素嚎啕大哭,且哭且诉,“碰……”的一声,一头撞向柱子,以死明志。他本就是文人,而又饿得乏力,只将头顶撞了一个大包,被一应人拉住。

“龙凤是否亡国,我母子不管,这个皇帝和太后的虚弦,我母子万万要不得!我与幼子本因朝廷捕杀的急,希求在寻得一个安生之所,因而投奔颍州红巾军,并未想当什么皇帝、太后,是尔等偏偏强拉教主遗孤做甚么皇帝,害得我母子担惊受怕,数次险些死于敌手,若不是郝仁几次相救,我母子已经死了多时了!”杨氏有刘伯温及刘伯温的宿卫在旁,第一次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也第一次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太后,三思啊,推翻蒙元,光复汉人天下,这是先教主的遗愿啊!”

刘福通一心要用韩山童幼子的招牌,招揽天下英才,以图能够推翻大元,是否是出于对韩氏父子的衷心,还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得而知。

正史只记载‘杜遵道擅权,福童杀之而自立丞相,韩林儿年幼,事多决于福通’,刘福通眼看这个金字招牌就要倒塌,倘若他与韩林儿决裂,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将更加渺茫,想改变杨氏母子的决定。

“够了!”杨氏怒道:“白鹿庄一役,为何尔等能全身而退,唯独夫君就杀戮?休提什么对先教主的衷心,我母子势单力弱,不要再受尔等欺凌!”

说罢,杨氏领着幼子,径直走出宫殿,上了刘伯温事先准备的马车,等于将孤儿寡母的性命托付给郝仁。

满座惊愕文武大臣,不知如何是好,盛文郁、刘伯温精干侍卫在旁,居然无一人敢出面拦阻杨氏母子的决定!

刘伯温却撵着胡须摇着羽扇,嘴角微微上扬,心道:“还未等我说,她就如此这般做,省去很多麻烦,本来准备的三尺白绫,也用不上了!”

郝仁做事向来仁慈,他本是想让刘伯温劝杨氏母子主动退位,郝仁会保证他们母子的荣华富贵,否则就是郝仁能够仁慈不杀这母子二人,保不齐手下人为讨好郝仁,要杀母子二人以扫清郝仁当皇帝的障碍,尤其是那个新近归来的廖永忠,急于在郝仁面前立功讨得好封赏。

刘伯温自然不会执行郝仁这样的乱命令,如此影响力的人始终是庆丰军发展的障碍,必杀之儿后快。他有自己的打算,他特意准备了三尺白绫,准备趁人不备,将杨氏母子勒死,以二人以身殉国为理由昭告天下。

不曾想,杨氏厌倦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当着一屋子的文武大员宣布退位,连郝仁的关系都撇清了,刘伯温自然也不用杀人儿遭遇猜忌。

退位而隐居,是杨氏母子自己的选择,与郝仁毫无瓜葛。

龙凤政权连皇帝都没有了,满朝文武就算有忠心,此时还能向谁效忠呢?

“走吧!汴梁已经是一座死城,我们也出城去吧!”刘福通最后流连一眼他人生巅峰——还都汴梁城,宣布自己的最后一道命令。

这个时空的刘福通算是运气,还有时间回头留恋一眼故都,在另一个时空,李察罕围攻汴梁,汴梁城夜惊,福通簇拥韩林儿仅百余骑逃脱,伪太后及文武眷属五千人,悉数做了李察罕的俘虏,被解送元大都,命运不得而知。

因为蒙元有颍州六屠和徐州屠城,按照这个惯例,汴梁龙凤政权的都城,就算李察罕仁厚不屠城,恐怕朝廷都要下达屠城的命令,以震慑天下义军。

满城的百姓不明虚实,都怕遭遇屠城,携老扶幼,啼饥号寒于路上,尾随着大军出城,把汴梁东面的两个城门都塞的满满的,被甩在后面无法出城的百姓,自备锹镐,扒了半面城墙,天明前,整个汴梁城才终于陷入平静,至于饿的不能动弹的百姓,只能丢给李察罕赈济。

“舅丈大人,裂地为王的事情,你再仔细考虑一下,咱们就此别过,但愿日后不要在战场上相见!”郝仁见城中百姓都已经退了出来,与李察罕拱手道别:“至于你从你家皇帝陛下所得的赏赐,我就不要求分了!”

李察罕只是在马上与郝仁礼节性的拱手,大手一挥,兵不血刃的开进汴梁城,同时,也达到自己的人生巅峰时刻——攻破龙凤政权都城。

郝仁既然已经撤出汴梁军民,按照与李察罕的约定,命傅友德军顺黄河而下,屯军广德,锁控黄河下游。朱重八退回山东,汴梁以东,黄河(走今天的淮河河道)以南,已经再无强敌,基本都在庆丰军的控制之中,虽有些山贼草寇,地主团练,已经不能对庆丰军构成威胁,只要庆丰军稍后分兵平靖各处,以兵簇拥官员进行接收和官吏就是了。

庆丰主力大军逶迤南返,天明前,进抵杞县城,树立行军锅,煮粥赈济从汴梁城解救出来的军民,人生鼎沸,好不热闹。左右两军吴六玖、俞通渊两部直到此刻,才赶来与郝仁汇合,庆丰军算是彻底摆脱了李察罕的威胁。

刘福通因为连日的饥饿,与士兵同甘共苦,身形削瘦,显得眼睛特别突兀,他一连喝了七碗热粥,脸上才终于有了血色,豪迈之气,再次回归。

“感谢贤弟的再次救命之恩,我再从你这借些粮草兵器,日后再得了大城,加倍奉还!”刘福通放下碗筷,便习惯性的向郝仁索要东西。

郝仁已经给予刘福通太多的东西,虽然郝仁是有目的,想让刘福通帮他抵挡住北方的敌人,如今,刘福通军队主力尽失,已经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如今尚且亏欠着郝仁巨额的兵器、粮草费用,如今看来,只能成为坏账,无法收回。

郝仁只是无奈的摇摇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