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唐朝小地主 >

第204章

唐朝小地主-第204章

小说: 唐朝小地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八十四章亲临巡视

第三百八十四章亲临巡视

时间进入了六月份,太上皇李渊殡天带来的影响,已经渐渐从民间淡去,除了门前悬挂着的白布之外,当然,也不敢违反嫁娶婚乐的禁令,自然少了几分热闹可看,不过这些,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没有什么要紧,基本的喜怒哀乐,一切如常,东西两市的商铺,又恢复了以前的热闹。

与此同时,朝中的大臣,也松了口气,宴饮作乐,自然是不敢的,但是至少,不用再在宫殿之中,替李渊守灵了,而且说话的时候,也不用再满面严肃正经,不苟言笑,偶尔随意露出点笑容,也不怕人追究弹劾。

说句大实话,李渊是君,高官权贵是臣,君臣有别,能够建立诚挚感情的,肯定是少之又少,况且,李世民即位之后,忠于李渊的臣子,恐怕没有几人留在朝堂了,至于那些贵族,皇亲国戚,公主驸马之类,一年到头,都没有与太上皇见过几次,情意能有多厚?

在皇帝的诏令下,守丧足月,已经在心中叫苦不迭,听闻可以归去,自然是如蒙大赦,在宫城还装模作样,依依不舍,出了宫门,立即像逃了陷阱的兔子,连蹦带跳的跑了。

自然,他们也没有过错,也不是天性凉薄,毕竟所谓的亲情,不仅只是血脉关系为纽带而已,还需要长时间的呵护培养。所以,李世民也不指望,众人与自己感同身受,与其留下他们,看着这些人干嚎无泪的模样,不如打发离去,自己还能图个安静。

没过多久,宽敞的灵堂,就空荡荡的,白色的幔布随风飘扬,李世民跪在灵位案台之下,看着李渊的牌位,心情复杂,有怨,有气,有悔,有恨,自然,也有浓郁的伤悲。

李世民在灵堂待了半个时辰,众人在堂外静默等候,谁也不敢打扰,等李世民出来之后,只是行礼,依然无声,这是李世民自己立下的规矩,灵堂,甚至这幢安置李渊棺椁的宫殿,谁也不许高声喧哗,以免打扰李渊灵魂的安息。

出了灵堂,在走廊拐角,有幢偏殿,几个大臣,就在这里等候李世民的到来,汇报近日积累下来的朝廷政事,虽说是太子监国,但是只要李世民没有驾崩,坐拥江山,执掌国器的,只有一人。

话说权力使人疯狂,什么父子兄弟,血脉亲情,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个笑话,这个道理,就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然有所防范,所以李承乾只是听政监国而已,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朝廷大臣,也是久经考验的狐狸级别人物,怎么可能真会以为太子监国,就把皇帝抛开,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在他们的劝谏进言下,李世民无可奈何,最终还是答应,一些小事,由太子李承乾自己解决,大事的话,群臣商议,没有定论,再向他汇报。

来到偏殿,聆听大臣汇报朝廷军政动态,决断几件颇有争议的事情,察觉李世民的情绪有几分低落,大臣也加快速度,将积下的事情汇报完毕,得到肯定的答复,立即起身告退。

“辅机,留下。”李世民说道,有几分虚弱无力。

其他几个大臣也习以为常了,躬身行礼,慢慢退下。长孙无忌止步,回身行礼,虽然知道没有什么作用,不过还是忍不住劝说道:“陛下,上皇殡天……那是天意,非人力可逆,且莫沉浸于悲伤之中,伤损了龙体。”

“知道了。”李世民不置可否,随口问道:“边庭方面,有没有消息传来。”

大唐的疆域辽阔,边庭自然不少,但是长孙无忌清楚,李世民是在问哪里,轻声说道:“前两天才传回消息,已经抵达吐谷浑边境……”

“速度,这么慢。”李世民皱眉。

长孙无忌解释道:“以前,与突厥兵力相当,甚至可以说,稍逊一筹,用奇用险,以巧破之,可是现在,敌弱于我,自然是以堂堂正正之师,稳扎稳打,围而歼之,威慑宵小。”

“辅机。”李世民有些惊讶,微微淡笑道:“什么时候,也精通军事了。”

“陛下真是明察秋毫,臣的确没有这个本事。”长孙无忌笑了笑,直言说道:“那是朝臣质疑的时候,懋功的解释。”

“以正师破之,的确是王道。”李世民点头说道:“相信药师兄,不会让朕失望的。”

“李药师兵法举世无双,臣下实在是想不出,有谁能在战场上击败他。”长孙无忌说道,很随意的话,要是心胸狭窄的帝王听到,指不定会在心里猜忌。

然而,李世民却浑然不在意,至少现在不会在意,连驾驭臣下的信心也没有,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千古帝王,一代雄主。

所以李世民闻声,颇为赞同的点头说道:“朕在宫中,等候捷报频传。”

长孙无忌附和了声,随之沉默不语,不用他多等,就听李世民继续说道:“承乾监国,朝中诸卿,有什么评价?”

沉吟了下,长孙无忌说道:“颇识大体,能听能断。”

“如此,甚好。”李世民说道,语气平常,不知心思如何。长孙无忌不问,也不多说,低头垂视,站姿十分标准,不过,腰腹再胖点的话,可能真看不到地面了。

“上皇陵园,进展如何?”李世民问道,帝王的心思,谁能琢磨得透,前一句话,说的还是儿子,后一句话,就开始关心起父亲的陵墓来。

表情有些怪异,犹豫了下,长孙无忌说道:“根据阎立德的呈报,已经修建三分之一的工程,再有两个月,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这么快?”李世民惊讶,眉头一皱,难道是在敷衍了事?

“朝臣也在惊疑,决定差遣官员前去检验。”长孙无忌说道,心里也在怀疑,动工之前,估算时间,也要半年左右,怎么突然之间,时间节省近半,那也太不合情理了吧。

稍微思索,李世民说道:“备驾,朕要亲自前往巡视。”

皇帝出宫,那可是大事,朝廷官员,下意识的,纷纷表示反对,但是听闻这是要前往三原县,巡视太上皇的陵园,反对的声音渐小,在李世民的坚持下,也就没了动静,按照旨意,准备出行的队伍。

辇车、宫婢、军卫,千人左右,对于皇帝来说,也算得上是轻车简行,可是消息传出了宫外,小胖子李泰听到风声,当机立断的跑来,神色黯然,表示也要跟去,难得儿子有这份孝心,李世民自然没有不允许的道理。

随之,李恪也闻风而至,一些宗室之类,或者存了讨好皇帝的心思,纷纷叫着也要随行而去,甚至连李承乾,如果不是身负重任,留京监国,恐怕也坐不住了。

队伍慢慢的扩增,直破五千大关,在魏徵的劝谏下,李世民才恍然醒起,这不是去游玩,几千人浩浩荡荡的前往,对于修建陵园没有丝毫帮助,反而会碍事,当即挥笔,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排除在外,删减为两千人。

不过,就是由于这段时间的耽搁,已经是中午,不足以来回,有人提议,明天再出发,却给李世民否决了,那么,就要在三原县过夜了,行程安排的改变,携带的物品,自然也跟着变化,宫廷太监女官,又开始重新忙碌修正计划,皇帝出行,就是这样麻烦,讲究的就是排场,不然体现不出皇帝的尊贵。

一切准备妥当,率着三千人队伍,骑兵开道,浩浩荡荡的,由玄武门出发,一路向北,到达了三原县城,果然不出所料,天色已暮,提前收到公文,三原县令杨浦,早早领着全城官吏士绅百姓,出迎三十里,恭候圣驾。

小小的县令,按理来说,没有目睹圣颜的机会,随意一个宫廷近侍太监,就可以打发了,不过由于日落,帝驾只得在三原县城留宿,关心陵园之事,自然要招杨浦前来垂问。

杨浦自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也不至于欣喜若狂,喜极而泣,只是怀着恭谨之心,来到县城某个士绅,已经变得焕然一新的豪宅之中,顿首行礼。

“免礼,列坐。”李世民挥袖示意。

杨浦再拜,走到左侧,一个团蒲之上,小心翼翼跽坐,挺胸直腰,目不斜视。

不需要拐弯抹角,李世民直接问道:“将作大匠阎立德,在你辖下龙池乡唐朱邨,修建太上皇陵园,其中的情况,你是否了解?”

“回禀陛下,微臣略知一二。”杨浦恭敬回答,知道的的确不多,毕竟修建的可是帝陵,也算是件比较隐秘的事情,杨浦自然不敢多加了解,只是根据阎立德的请求,力所能及的提供方便,予以帮助。

稍微考虑,李世民也释然,明白杨浦的顾虑,随意问了几句,杨浦对答如流,只是知道,陵园的工程进展,的确很快,至于为什么那么快,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李世民微微皱眉,轻轻挥手示意,杨浦也知情识趣,连忙行礼,躬身退下,见到李世民若有所思的模样,旁边的李泰提议道:“父皇,这里离龙池乡唐朱邨也不是很远,干脆招阎大匠前来,一问便知。”

“不必急于一时。”李世民摇头说道:“明天,亲自前去观看,什么都清楚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挖坑

第三百八十五章挖坑

第二天清晨,皇帝的车驾,再次浩浩荡荡的出发,三原县的官吏士绅,着实松了口气,天子驾临,的确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大的压力,唯恐出了什么差错,惹来灭顶之灾,那就欲哭无泪了。

至于扰民的事情,却是不用担心,皇帝因公出行,负责接待,出资出钱的,绝对不是地方县衙,而是宫中内帑自备钱粮,这种行为,虽说也是将民脂民膏左手换右手,不过也很值得后世仿效,至少账簿上好看多了。

这次接待皇帝,得到好处最大的,就是那个提供住宿的士绅,天子临门,那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了,况且李世民又不是昏庸君主,即使觉得,天下万物是自己的,士绅免费接待自己,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临走之时,还是惯性的吩咐近臣,多有赏赐。

零零碎碎的金银,还有一些上等彩绢锦帛,这些可谓御用贡品,常人是没有资格使用的,那个好运的士绅,也不准备使用,或者变卖,而是珍藏供奉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炫耀,令人羡慕嫉妒恨……

唐朱村位于三原县城东十五里,距离不远,一晃即到,那里,阎立德等人,也已经等候多时了,其实早在昨天,阎立德就收到皇帝前来的消息,可是没有李世民的召见,阎立德也有些明白皇帝的脾性,不敢贸然前去觐见,免得弄巧成拙。

只要把交托下来的事情,办得妥善漂亮,小礼小节之类的,李世民不会多么在意,现在也是如此,浩浩荡荡的车驾停下,见到阎立德诚惶诚恐的请罪,自然不会责怪,旁边的宫女,掀开车辇绣帘,李世民起身而出。

“参见陛下……”呼声如雷,响彻云霄,这种威望,深入人心,不是三代、四代的皇帝所能够拥有。李世民脸上自然多了抹淡淡笑容,下了辇车,阎立德疾步而上,再次见礼。

李世民虚手搀扶,诚恳说道:“阎卿辛苦了。”

阎立德不是佞臣之流,不然这个时候,肯定一脸感动涕零青忠心,为了吾皇,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等等,诸如此类,可惜,阎立德没有这种觉悟,只是不亢不卑的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理所当然。”

这话背后说,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着李世民的面前,就有些刺耳了,难免会让人联想,如果没有官禄,且不是不鸟皇帝了,不过唐初,佞臣是没有出路的,所以阎立德这样应对,普普通通,换了其他官员,多半也是这样回答,李世民也不以为意,多少逆耳的忠言都听进去了,还在乎区区的刺耳之言。

当然,阎立德也不是那种,不识抬举的耿直迂臣,对答了两句,立即恭敬说道:“陛下远来,一路风尘,应也有些疲乏,请到营地稍坐,容臣禀报陵园修造情况。”

这个就是此行的目的,李世民自然没有意见,在阎立德等人的簇拥下,径直朝营地而去,刚才车队是停下来了,但是随驾而来的军卫,却没有停下动作,而是顺理成章的,接管了营地的安全警戒工作,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森严之极。

一个月时间,营地却是换了个模样,数百个帐蓬连绵起伏,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上明显是经过洒水扫净,自然比不上皇城宫殿,一尘不染,但是相对百姓村落,却是十分干净,李世民等人见了,只以为是阎立德故意为之,暗赞其心细如毫。

李世民是马上皇帝,自然清楚,军中营地的赃与乱,简直是不堪回首,当年行军打仗,战火纷飞,也没有心情顾忌太多,但是近些年来,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宫中,恐怕不能习惯那些清苦的日子。

不然,即位之初,李世民可以单骑匹马,驰骋到突厥联军面前,义正词严的指责,而后从容不迫的离去,这种英雄气概,现在自然还有,可是现在,前来三原县,区区一两个时辰的路程,却要拖延筹备,弄出庞大的排场,这才过来,要是以前,恐怕不会这么麻烦,直接带领百骑,快马加鞭,直奔这里,一来一回,绰绰有余。

可见,人总是会变的,特别是皇帝,过着唯我独尊的生活,却依然能够保持本心的人,古往今来,屈指……不能数,主要是怎么也找不到,自然数不了,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营地非常安静,知道皇帝要来,官吏早将闲杂人等,全部清移出去,一个不留,随驾而来的军卫,也再三仔细检的查过了,确定安全可靠,才散开四周,严阵以待,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个模样,似乎很期望,有几个不长眼的刺客冒出来,好让他们立功受奖。

片刻之后,李世民到了中央主帐坐下,随行的官员贵族,非常自觉的,按照地位的大小,分列两侧,跽跪待命。坐定之后,李世民开口,就是一通夸赞:“阎卿,主持修建上皇陵园,可谓是劳苦功高……”

“不敢,为陛下分忧,那是臣下的本分,算不得什么功劳。”阎立德连忙推托,

先扬再扬的手腕,李世民自然娴熟之极,阎立德越是推托,李世民就越是夸赞,直到阎立德惶惑不安了,这才切入正题。

“传言,阎卿日夜赶工,辛勤劳作,陵园修建顺利,或许要比预期时日,提前完成任务,却不知道,是否属实?”李世民说道,是以假设的语气,可让阎立德从容进退。

然而,阎立德却没有领会李世民的好意,闻言颇有几分兴奋,欣然说道:“陛下,据臣估计,再有两个月,陵园就可以建好……”

“阎卿。”李世民皱眉,打断说道:“如果朕没有记错,陵园施工至今,不过是月余而已,何以如此神速。”虽然没有愤怒不悦,不过却能够听出浓重的怀疑之意。

这个时候,阎立德才恍然大悟,难怪皇帝会突然亲临而来巡视,原来是不相信此事为真,或者怀疑自己修建陵园的时候,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虽说清者自清,但是皇帝问了,总要为自己辩白,阎立德连忙出列,严肃说道:“陛下,臣绝无虚言,斗胆请陛下移驾前去观望,便知真假。”

“朕也正有此意。”李世民说道,心中也相信,阎立德不会以这种,一戳就破的谎言,来欺骗自己,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真是假,一看就清楚了。

修建陵园的地方离营地不远,上了山坡,可以直视看到,这个时候,民夫匠工自然在那里工作,又是挖泥运土,又是搬木抬石,忙忙碌碌,很是辛苦。以天子的尊贵,自然不能直接行去,清场是必然的事情,不过民夫匠工可以休息半响,也算是意外之喜。

当然,也不能让皇帝白等,自然而然,李淳风走了出来,毕恭毕敬的行礼,指引说道:“陛下请看,群山起伏,形似盘龙,龙头在此,吐出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