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丈夫-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景轻轻一笑道:“范文程这小子打破脑袋也想不到,他在京城的落脚之处竟是咱们的产业。”
马五摇了摇头笑道:“范文程倒不是没有提防咱们,他己经知道大哥名下的产业极多,因此特意找了家老字号客栈,并且在住店的时候仔细了解过,不过他万万没想到,那家客栈也被我买了下来。”
“嘿嘿,为什么我说你办事我放心呢。你这一手才叫高明,我估摸着别说范文程,就算京里那些众臣也想不到咱们还有隐藏在暗处的产业。”李景笑道。
马五笑道:“我这也是没办法,大哥这两年风头太劲,许多人都知道景记商号是大哥的产业,我也是无奈之下才想到买几家不挂景记牌子的产业。”
李景听了点头笑道:“五哥,我就说你适合干这行,果然没有看错。”
抬眼看了看天色,李景接道:“你这次回来还没回家吧,先回家看看,一会儿过来跟我一起吃饭。”
马五闻言笑道:“不了,我到寰先生那里去看看,一年多没看到先生,不知道他老人家身体什么样了。”
李景笑了笑道:“行,那你去先生那里吧,中午陪先生一起吃饭。”
马五点点头,起身告辞。
收起3楼2013…12…31 09:44 |
第301章 权奸
李景这边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京城朱由检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张献忠破凤阳掘了他的祖坟,朱由检怒归怒,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朱由检知道,光是提将士们背黑锅是不够的,还得给予物资方面的鼓励。因此,朱由检在颁完罪己诏之后,从自己的内帑中拿出二十万两以资剿饷。
然后又从太仆寺(管马政)调十万两银子送往西安,同时从陕西本省留取十万两税银作为军饷。
另外,往湖广调派十九万两饷银,往四川调派四万两,截留盐课二十万两留在淮扬一带。
此次朱由检共调派八十余万两银子,对于朱由检来说,基本上属干大出血了。
朱由检相信,自己这次拿出这么多银子,将士必定戮力用命,一举荡平流寇。
可惜事与愿违,除了曹文诏一部奋勇追击,子安庆全歼了张献忠一部,其余各路兵马的行动却是诸多不顺。
倒不是说官军没打胜仗,相反,官军的胜仗打得并不少,但是每一战流寇损失的兵力都没有多少,这个根据各路官军报上去的数字就可以看出。
每战,官军消灭流寇最多斩首不过千余级,一般都是几百的样子。
但是一旦流寇取胜,官军损失就是几千人。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本质的差别,流寇损失的大多是刚加入的新兵,说白了就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官军损失的则是精锐的部队。
因此流寇损失点兵力根本无所谓,但是官军却受不了了。
战事不顺也就罢了,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也没灭掉流寇。
最令朱由检头疼的是,西北各省今年又出现旱灾了,并且旱灾有往南蔓延的趋势。
据户部奏报,崇祯八年的粮饷解往户部的共有六百八十万石,但是支出的却有七百八十六万石,也就是说今年的缺额是一百万石左右。即便抛去西南各族土司方面的支出,也还缺少七十余万石粮食。
听说竞然有七十余万石粮食的缺口,朱由检脑子不由得一阵阵的迷糊。
不过朱由检很快醒过神来,随即心里默默盘算起来,盘算了一会儿,终觉无论如何也补不上这么大的窟窿。明日怕是找李景求助,怕是也没有办法。
想起李景,朱由检忽然觉得有些地方不大对劲。
因为户部收上来的粮饷,除了用于给在京的官员支付傣禄,剩下的全部是用作军饷。
大明所有的军队划拉到一起共有一百多万,但实际上需要户部支付钱粮的只有边军,地方部队的钱粮均由地方自行解决。
大明的边军总数加一起也不过二十万多一点,也就是说二十万人一年要消耗近六百万石粮食(大明的银子不够用,军饷只能用银子支付一部分,粮食除了给士兵吃的,还要用子支付不足的军饷。
根据这个消耗量来算,李景的五万部队一年要消耗一百二十万石的粮食。
朱由检集全国之力养活二十万人都累得肝肠气短,平阳府屁大点的地方拿什么养五万人?李景的粮食是哪里来的?
对于朱由检的疑问,户部尚书侯恂迟疑了一会儿,终究没有作答。
侯恂这个人是很厉害的,看人很准,袁崇焕和左良玉还是籍籍无名的时候,他就看出这两个人非同小可,并且大力提拔推荐。
而袁崇焕和左良玉两人也没有辜负侯恂的看重,袁崇焕一直做到蓟辽督师的位置,并且在宁锦等地数次打败后金部队,令东虏不敢正视关宁防线。
左良玉则是河南总兵,在中原一带剿寇,令流寇闻风丧胆。
侯恂看人的眼光这么准,自然知道朱由检是个什么样的人,也知道朱由检现在想什么。
李景的粮食是怎么收上来的,以及李景在平阳府的所作所为,侯恂多少知道一些,不过李景的做法损害了所有士绅的利益,一旦朱由检听了动心,要推行李景的政令的话,朝堂之上马上便是一场无休无止的争论。
侯恂是户部尚书,侯恂不说,别人自然也不会说,其中包括内阁的那些成员们。
一要说朝廷的这些大臣们也不是看不到李景推行的政令的好处,但是要让他们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万万不千的。
不过侯恂和那些大臣们不说,不代表别人不知道。
实际上,最清楚平阳府政令的并不是那些大臣,而是王承恩,而在大明,若论对朱由检的忠心怕是谁也比不上王承恩。
王承恩是看着朱由检长大的,他比谁都希望朱由检能成为一代英主,比谁都希望朱由检能中兴大明。
因此看到诸位大臣三缄其口,王承恩疾步上前,躬身说道:“皇上,李景在平阳府是怎么做的,老奴知道。”
朱由检看了看在场的大臣,又看了看王承恩,想了想终于说道:“说来听听。”
王承恩忙道:“皇上,据老奴所知,李景为防早灾,在平阳府筑坝蓄水,大兴水利,因此,即便是大旱之年,平阳府的粮食也没减产多少。
而且李景定的税率极高,最低一档是十税一,最高为十税三。李景在平阳府推广的都是耐旱高产的作物,按这个税率收粮食,养活五万军队并不为难。
另外,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平阳府所有人都必须缴税,不管是官绅还是士族,全部都要缴税,越是田多,缴得税就越多。如果有不缴税的,将会受到严厉地处罚。
还有,在平阳府如果没有官府允许,不得私自出售粮食,而且即便得到允许,卖粮也必须缴税,只有卖给官府才会免税。
至于官府购买的粮食主要是用于以下几个用途:一是供养军队;二是用于应急,比如说赈灾,前年河南遭灾,李景就是用这部分粮食去赈灾;三是用来平抑粮价。
据老奴所知,不管外面的粮食如何涨价,平阳府的粮价始终都保持在一石米一两二钱银子左右。
另外,老奴还听说,如果平阳府的官仓大多情况下都是满的,直到第二年秋收的时候,才会把前年的陈粮卖掉,并且李景严令,卖粮的钱必须用于收购新粮。”
朱由检闻听默默点了点头。
李景在平阳府的做法,他以前曾听王承恩说起过,不过因为当时李景希望他改变文官领军的做法,这个恰好碰触了朱由检的底线,朱由检一怒之下,便不再理会李景的施政方法。
此时听王承恩说的这么详细,朱由检略一琢磨便明白王承恩的用意,实际上王承恩不光是在说给他听更多的是说给这些大臣们听。
目的只有一个,看看这些大臣们的反应。
朱由检知道,王承恩这么做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因为现在是朝会,而王承恩是宦官,哪怕王承恩跟自己再亲近,权力再大,也不能在朝会上说话。
本朝自太祖以来,敢在朝堂上说话的宦官一共只有三个,第一个是王振,第二个是刘瑾,第三个是魏忠贤。
这三个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权奸。
但是即便是这三个人,也不敢在朝堂上阐述政令,哪怕是别人提出的政令也不行。这些人的做法是,找几个代言人替自己说话。
为什么这几个宦官这么嚣张,也不敢在朝堂上乱说话?这是因为朱元璋曾在宫门上悬挂了一个牌子,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朱元璋以后,继任的皇帝不像朱元璋那么能干,内阁开始掌权,皇帝为了跟内阁对抗,开始赋予太监以权力,但是明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朝堂上,宦官还是不大说话的。
但是今天王承恩说话了,而且王承恩说的实在太多了。
果然,王承恩刚说完,朝堂之上先是静了一会儿,随即便是一片大哗。
接着内阁首辅温体仁挺身而出,指着王承恩大骂道:“阉贼,尔何等人?焉敢在朝堂之上大放阅词?”
骂完,温体仁冲朱由检躬身道:“陛下,王承恩藐视祖训,比魏阉有过之而无不及,臣恳请陛下斩此贼以傲效尤。”
朱由检想过会有大臣出来指贵王承恩,但是绝没有想到温体仁竟然会第一个跳出来,一时间朱由检不由捍有些发愣。
不过朱由检&;i决就反应过来,同时明白温体仁此举的用意。
温体仁此举是为了在朝臣当中竖立威信。虽然温体仁惯会揣摩上意,基本上都会按照朱由检的意愿行事,但是涉及到内阁跟内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温体仁却是绝不会后退的。
而且温体仁的措词十分强硬,直接就要砍了王承恩,完全不给朱由检留任何余地。
朱由检正为难间,王承恩忽然接道:“刚才皇上询问,诸大臣无人为皇上解惑,王承恩此举不过是为皇上解惑而已,而且皇上已经同意让我说话,王某何罪之有?温大人将王某比作魏忠贤,王某实不敢当,倒是温大人跟杨涟大人相比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承恩提到的杨涟乃是当年跟魏忠贤叫板的牛人,但是王承恩此时将温体仁比作杨涟却是一脸讥讽之意。
因为当年杨涟弹幼魏忠贤时,乃是上疏历数魏忠贤之罪,然后方敢请求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斩杀魏忠贤。
而温体仁现在只凭王承恩刚才的一番话,就要求朱由检将王承恩处斩,那自是比杨涟直接得多。
收起2楼2013…12…31 09:46 |
第302章 时政维艰
温体仁没想到王承恩竟然不向朱由检求情而是直接反驳自己,更没想到王承恩竟然还敢嘲讽自己,闻言不由勃然大怒,当即指着王承恩怒道:“阉贼还敢于朝堂之上肆言,来人,将此贼拿下!”
温体仁话音刚落,便见王承恩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
温体仁心里一惊,马上明白王承恩刚才是故意激怒自己,令自己出错。
果然,朱由检闻言看向温体仁森然问道:“温体仁,如何处置王承恩联自有主张,朝堂之上何时轮到你发号施令了。”
温体仁见朱由检发怒,心中惶恐,急忙跪伏于殿前道:“微臣失礼,望陛下息怒。”
见温体仁没有辩解,朱由检怒气稍息,摆了摆手道:“温爱卿起来吧,联念你也是为大明江山着想就不与你计较了。不过王承恩刚才所言不差,他刚才乃是得了联的同意才于朝堂上说话,尔等亦不可纠缠此事。”
温体仁忙道:“微臣遵旨。”
朱由检摆了摆手道:“联乏了,退朝吧。”
温体仁忙道:“恭送皇上!”
朱由检摇了摇头,起身离开龙椅。
朱由检这么快退朝也是无奈之举,由于温体仁突然这么一打岔,令他原本打算研究一下李景在平阳府推行的制度便无法进行下去了。
朱由检可是政坛的老手,他很清楚温体仁刚才把矛头对准了王承恩的目的是什么。
温体仁看似在斥贵王承恩千政,其实是在转移视线,是为了打断朱由检接下来的举措,当然如果能借此室下王承恩那就更好了。
只不过王承恩反应极快,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击,令温体仁失言,做出越权之举,引出朱由检出手。
好在温体仁的反应也不慢,马上承认错误,同时同意不再追究王承恩千政这件事。
这一回合交锋,温体仁和王承恩算是打了个平手,谁也没得便宜,谁也没吃亏。
但是给两人缓和矛盾的朱由检却成为这一回合的输家,因为他的意图己经无法传达出去了。
朝里这些大臣们个个都是人精,看到刚才这个情况想来己经明白朱由检的意图,也明白温体仁此举的用意。
如果朱由检再提研究平阳府的制度,马上便会遭到群臣的反击。
尤其李景制定的那些制度牵扯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这帮人肯定是豁出老命也得让朱由检打消这个念头。
而且这次诸臣必定抱成一团,朱由检连个帮手都找不到。
当然,大臣们闹得再欢,朱由检也不会害怕,因为朱由检有办法对付这些人。
朱由检客怕的是那些言官。
朝廷里这帮言官有多么尿性,朱由检不知领教过多少次了,这帮人干正事完全不行,可要让他们捣乱,一个能顶好几个。
而且这帮家伙没事儿都想找事儿,现在自己主动送上门,这帮孙子逮着这么好的机会,怎能轻易放过?到时肯定什么屎盆子都会砸下来。那时不光是王承恩和李景会遭到攻击,甚至连朱由检本人他们也不会放过。
朱由检还想多活几年,不想跟这帮职业吵架分子打嘴仗,何况朱由检自知绝不是这帮人的对手因此朱由检果断退朝,不给这些人任何机会。
从龙椅下来,走十几步有一道门,转过门朱由检忽然停下脚步,身后两个随伺的小太监一时不防,险些撞到朱由检的身上。
见两个小太监慌忙跪下请罪,朱由检急忙摆了摆手。
王承恩站在一旁暗暗叹了口气,他明白朱由检这是准备偷听大臣说话,这个举动可是非常的有失君仪。
其实退朝以后大臣们也不敢在殿内多留,只不过他们必须等到朱由检进了门以后才可以走,也就是说,大臣们留在殿内的时间实际上是很短的,短到连交换意见的时间都不够。
虽然交换意见的时间不够,但是拍马屁的时间肯定是够的。
眼见朱由检走进偏门,当下便有人称赞温体仁高明之类的话语。
随后,一众大臣鱼贯退出了大殿。
大臣们的反应,王承恩不用看也知道,他相信朱由检也非常清楚,但是朱由检仍然想听一听,这说明朱由检还是抱着一点希望的,同时也说明朱由检已经变得不自信了。
对于一个掌管国家权力的皇帝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尤其朱由检的性格本就多疑善变,要是再不自信,想中兴大明无异于痴心妄想。
令朱由检没想到的是,这次朝会过了没有多久,又出了一件令他恼火的事情。
说起来这件事的起因还是张献忠攻破凤阳,焚毁了皇陵。
皇陵被毁之后,朱由检虽然放过了洪承畴等领军将领,但是有几个人却没有放过。比如说凤阳知府,总督嘈运的杨一鹤,巡按御史吴振缨,守陵太监杨泽等人均被逮捕下狱问罪。其中杨泽自杀,杨一鹤弃市,吴振缨戍边。
这几人定罪判刑之后,河南监军汤开远上疏指责朱由检对待文武之臣待遇不一。
疏曰:于抚臣则惩创之,于镇臣则优遇之。督抚失事多逮系,而大将率姑息。文臣敛手无为,武将却拥兵自重,桀骜恣肆。一旦有警,辄遗巡退缩,即严旨屡颁,哀如充耳。
汤开远希望朱由检能够公平对待文武之臣,这样文武才能用命。
朱由检看了此疏顿时大怒,命人将汤开远消籍。
幸亏左良玉等人求情,朱由检才怒气稍息,命汤开远待罪办差。
汤开远上疏之事刚平,淮安武举陈启新亦奏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