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朝大丈夫 >

第197章

明朝大丈夫-第197章

小说: 明朝大丈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应星万万没有想到李景竟然在乾清宫东暖阁召见他,更没想到皇上居然只是个陪同的角色。

直到宋应星亲眼看到皇上和李景以后,这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待宋应星和那书商给朱由检见完礼,李景笑着招呼二人坐下。

收起2楼2014…03…07 07:47 |

第370章 大明民生报

见两人神态惶恐,李景笑了笑道:“两位先生无需紧张,就当这里是家里一样。我和皇上又不是老虎,不会吃人的。”

“呵呵,是啊,两位爱卿不必拘谨,兴国公这个人极好说话的。”朱由检笑着接道。

宋应星和那书商连连称是,可是又如何能放得开?

笑了笑,李景看向宋应星道:“按说应该过年以后再请您进京,不过我这个人性子急,这么长时间实在等不起,只好让先生劳累在年前进京了。”

“不敢,不敢,国公爷见召,下官岂敢不来。”宋应星忙道。

摆摆手,李景笑道:“宋先生,你以后可是朝廷二品大员了,而且年纪比我大得多,不要这么拘谨。

对了,先生今年有五十了吧?”

宋应星忙道:“下官今年五十有一了。”

李景点点头,叹了口气道:“五十一了,可惜宋先生这样的人才竟然辜废了这么多年。不过现在也不晚,只要咱们用心做事,一切还来得及。”

宋应星不知李景感叹什么,不好接口,只得默然点头。

李景见状笑了笑道:“其实以先生的智慧,应该明白我的用意。”

说着李景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递给宋应星道:“先生请看,这就是你编撰的《天工开物》,说实话,我等这本书己经等了五年了,不然的话,五年前,我就该请你出山。”

见李景居然拿出一本《天工开物》,宋应星大奇:“国公爷,您这本书哪里购来的?另外,您怎么会知道我要写这本书,难道说您早就知道我?”

李景笑了笑道:“现今主管工部的方程方无解你认识吧?”

宋应星急忙点头:“认识,当年我进京赴考,与无解贤弟一见如故,蒙他不弃,以半师之礼待我。”

李景笑道:“五年前,无解就在我跟前推荐过你,当时他曾告诉过我,说你有写这本书的念头。”

宋应星闻言这才释怀。

转头看了看那书商,李景笑道:“你叫涂绍煌是吧?我记得你是河南汝南兵备道。”

那书商忙道:“正是下官。难为大帅还记得我。”

李景笑了笑道:“当年我到河南w灾,你可出了不少力。不想这次又立一功,宋先生这本书能够刊印出来,你居功至伟。”

涂绍煌忙道:“那都是大帅的功劳,下官不过尽些绵薄之力而己。”

李景摆摆手笑道:“刊印这本书,我可没有功劳,你可不要给我脸上贴彩。”

涂绍煌闻言疑惑道:“我听说大帅令人把这本书全部收缴,大帅既然看重此书,不知为何却要收缴?”

李景笑了笑,看了看宋应星道:“先生是否也在奇怪我为何要收缴这本书?”

“是!不瞒国公爷,下官确实心存疑问。”宋应星老老实实回道。

李景微微点头,翻了翻书叹道:“这本书里面记录的生产科技若是能够得以推广,任何国家数年内都可强盛起来,我收缴这本书,就是不想让书里的内容传到外国。”

顿了顿,李景接道:“你们要记住,先进的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别人想学得付出代价才行。”

见涂绍煌张了张嘴,李景笑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是不是想问,这本书全部收缴上来,那咱们大明如何推广这些技术?”

涂绍煌闻言连连点头。

李景笑道:“在大明这本书肯定是要刊印的,但是要根据各种技术分开刊印,而且不允许这本书在世面上流通。

我举个例子,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农业,手工业,工业,机械,陶瓷等等很多的技术,涉及到农业方面的咱们单独刊印,印出来以后交付农业部的人使用,农业部的人根据这本书指导农民种田。

工业方面的技术同样单独刊印,然后交付工业部的人使用,由工业部的人到工厂指导工人生产。

也就是说这本书的技术只在咱们管技术的基层官员手里流通,这样一来,技术就传不到外国去了,这叫科技封锁。”

宋应星和涂绍煌闻言默默思索了一会儿,轻轻点了点头。

见二人领悟了自己的意思,李景接道:“通过这件事,给我们大家敲了一记响钟,就是关于我们研究出来的科技如何保密的问题。

我是这么想的,科学院那块儿研究出成果以后,不得擅自将成果传播出去,必须把研究成果报到内阁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然后由主管部门进行实际检验。

如果该研究成果达到一定效果,由主管部门推广该技术,并奖励研究人员,相当于国家从研究人员的手中买来技术。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有劲头继续研究技术,而国家掌握了技术以后,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技术推广下去。

当然,难免会有技术人员或者官员贪图利益把技术卖给外国人,这就需要有人监管,监管这一块就交给都察院,监察部和情报局还有国家安全局,一旦发现有人泄密将严惩不贷。

有这么多家一起监管,我想泄密的可能将会大大降低。”

涂绍煌闻言笑道:“大帅,深谋远虑,非我辈所能及。”

李景摆摆手笑道:“没那么邪乎,我只是定个框架,具体怎么运作,还需大家认真商榷才行。伯聚,这次让你进京,主要是想交代给你一个差事。”

涂绍煌大喜,急忙起身抱拳道:“请大帅盼咐。”

李景摆手虚按了一下,示意涂绍煌坐下。

带涂绍煌坐定,李景说道:“我在平阳府搞了个民情署你知道吧?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老百姓通过这个机构把许多事情报到官府,官府处理后,很是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我在闲暇时,查阅一下民情署的案卷,也能知道老百姓想些什么,对什么地方不满意。

这个民情署我打算在全国推广,不过现在我己经没有时间去调阅民情署的案卷了,包括内阁这些人还有各部的主管们,他们也没有时间去看这些案卷,就算看也只是偶尔看一看,想做到平阳府那样是不可能的。

可如果我们不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那怎么可能制定出有利于老百姓的政令?

那我们怎么才能最快最准确地了解老百姓地情况呢,我是这么想的,朝廷有什么大事会有邸报的形式发到各省,然后各省再往下面发塘报,那可不可以再弄一份报,专门收集民间的信息呢?那样朝堂里面的这些人就可以通过这份报,来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

顿了顿,李景接道:“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份报让老百姓了解国家的状况以及国家发布的政令。

报纸的名称我己经想好了,就叫大明民生报。”

涂绍煌闻言沉思了一会儿道:“大帅准备让我来弄这份报么?”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你能帮长庚先生刊印书籍,那么刻版,校对这些事情对你来说应该不是问题,另外你还做过地方官,对民生比较了解,知道老百姓的心思,我觉得你来做这件事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涂绍煌沉吟了一下道:“按说大帅有命,下官自当遵从,不过下官现在母丧丁忧,出来做事的话伯是不大方便。”

李景点点头笑道:“百善孝为先,你为母服孝原是应当的,不过我觉得孝不孝不应该看有没有在家服丧,而应该看平时的所作所为,如果平时不知道孝顺爹娘,只在父母去世之后做样子给别人看,我觉得那算不上孝顺。

如果平时能够孝顺爹娘,让老人开心舒畅地度过晚年,那么老人百年之后,没人会说你不孝顺。

伯聚,你的为人我还是了解的,在孝敬老人方面没什么说的。因此,我觉得没必要非得在家守足三年的孝期。

而且我觉得老人养你教你的目的是希望你日后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做官造福于民,你出来为国做事,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

听了李景所言,在座诸人不由默默点了点头。

想了想,涂绍煌笑道:“大帅这么说,下官要是不遵从的话,就成了不孝之子,看来不出来做事也不行了。”

李景笑了笑接道:汝南兵备道,是从四品,“既然你同意,那咱们大明民生报的第一任社长就是你了,你原来是河南参议兼任我给你提两级,领从三品衔。”

涂绍煌大喜,急忙起身说道:“下官必不辱使命。”

李景摆摆手笑道:“先别急,我跟你说说这个报社的架构。咱们大明有十三个行省,一百五十多个州府(指直隶州,跟府平级),一千四百多个州县(府下辖的州)。这么多地方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口自们要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上来,我估计直接刊印成书都够了。”

宋应星等人闻言同时轻笑起来。

笑了一会儿李景接道:“而且要收集这么多信息还需要大量的人手,咱们现在可没有那么多的人去做这么多事情。因此一定要抓住重点,咱们刊印的内容应该是跟大多数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情。

不过即便这样,需要的人也不少,我看可以让都察院的言官们去帮你做这件事,这些人喜欢弹m人,那就让他们到下面实地进行调查,查到证据让他们随便弹幼。”

朱由检闻听忽然笑道:“我说你怎么又把都察院给分出来了,并且成立了宣传部,原来是为这个做伏笔。”

收起2楼2014…03…08 09:04 |:纠错:涂绍煌为涂绍煃 | 2014…3…9 00:42:看得细致 | 2014…3…14 09:19

第371章 出版总署

李景笑了笑道:“确实有这个想法,不过当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去负责宣传方面的事情,因此才搁置下来。

前些天我看到《天工开物》是由伯聚校检刊印的,想起他曾经任过河南的参议,还兼过汝南的兵备道。像伯聚这样既懂刊印发行又熟悉地方民情的人,正是负责宣传方面事宜的合适人选,于是便命人将伯聚召进京城。”

说到这里,李景叹了口气:“咱们大明其实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能发现人才的人。咱们很多人才其实都被埋没了。

比方说宋先生,宋先生这样的人可能要几百年才会出一个,可是这样的大才居然在江西担任一个县的教谕,而且让他教授四书五经,这不是浪费宋先生的时间和才华么?

如果让宋先生在国子监当教谕,我们可以想见,宋先生能为大明培养出多少人才。

但是宋先生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只因他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宋先生的才华就被埋没了,实际上,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取消考试时只考四书五经的原因。”

宋应星闻听心里不由一阵味嘘,大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李景之念。

看到宋应星满眼都是遇到伯乐的眼神,李景笑了笑道:“不过有些事情也说不上是好是坏,我觉得宋先生没有考中进士对宋先生来说是好事儿,如果宋先生考中了进士,恐怕我们现在就看不到《天工开物》这本书了。”

众人听了同时轻笑起来,而宋应星则默默地品着李景的话,过了一会儿,宋应星暗暗点了点头,知道事实确如李景所说。如果当年他考中进士,那肯定会把精力用在仕途之中,根本不可能到全国各地考察研究各种技术,也就根本不可能写出《天工开物》这本书。

如果没有这本书,自己很可能不会受到李景的重用,更a论担任正部级这样的高官了,正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见宋应星沉默不语,李景笑了笑道:“宋先生不用多想,以后尽你所学,为咱们大明培养更多的人才出来吧!”

宋应星闻听重重地点了点头。

李景笑了笑,将目光看向涂绍煃道:“咱们接着说报社的事情,仅凭言官们帮你肯定是不够的,想把民生报办好,还需专业的人才。

那什么才是专业的人才呢?我是这么看的:首先,这些人得读过书,能识字,要是连字都不会写,那怎么记录他们所看到的事情?

第二,要敢于替老百姓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如果不能替老百姓说话,那这些人就成了咱们粉饰太平的枪手了。

第三,要有道德观念,不能见利忘义。

我们知道,有些官员不愿意听到老百姓说自己不好,怕影响他们升官,有些官员很可能会拿钱去贿赂报社的人,报社的人如果拿了官员的钱就不会替老百姓说话,对这样的人我们坚决不能用,如果有,那发现一个查处一个。

我不希望我们使用的人最后都被抓起来,因此,我要求你在挑选人员的时候一定要审查清楚,宁缺毋滥。”

“大帅放心,下官必定把好审查这一关。”涂绍煃忙道。

李景微微点了点头,然后接道:“我跟你说,你招募的人员并不属于官员,也不属于吏员,就是普通的员工,说白了就是老百姓。那么怎么能让他们认真并且努力地工作呢,我认为可以在薪t}…和待遇上面做文章。

这些人刚招募进来的时候,肯定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水平,这时薪ti可以低一些,我们按每人每月六钱银子发放。

过一段时间,等他们业务熟悉了一些,就给他们加薪,每月八钱银子,等他们业务完全熟悉了,就再给他们加薪,每月一两银子甚至更多,如果工作做得好还可以奖励,总之是,干得好挣钱就多。

至于待遇,比如说你派人到山西,那么车马费和住宿费以及吃饭的费用咱们来承担,年节的时候还会有其他的补助等等。

我们要让员工们觉得干这份工作既体面,收入还稳定,同时还有荣誉感。

当然,如果工作出色并且能力强的,我们也可以把他们提为部门领导,让这些人觉得有奔头,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待涂绍煃消化了一会儿自己的话,李景接道:“我估计老百姓和官员一时半会儿意识不到民生报的用处,可能不会接受这个新生事物,而且我们不可能马上就招到足够的员工,因此,前期摊子不要铺的太大我建议你先从北直隶地区着手,然后向周边省份发展。

咱们循序渐进,我估计有三年左右的时间,报社就能在全国铺开了。

另外,报纸发行可以定为半个月一期,或者一个月一期,这个你根据手里掌握的信息自行安排。总之是不要急,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

涂绍煃跟宋应星对视一眼,两人同时点了点头。

刚才两人均以为李景准备一次性在全国开设报社,现在才知道,李景看似做事激进,。有三年的时间,无论如何民生报也能在全国铺开。而且半个月一期,甚至一个月一期,时间到各地收集信息。

实际上却是极稳员工就有足够的 见涂绍煃没有意见,李景笑着接道:“刚才我说了,报社的员工并非官员,但是你这个社长却是朝廷的命官,这显然是不大合理的。我这么做其实是准备让你出任国家出版署的署长,这才是我任你为官的用意。”

听到李景嘴里又冒出一个新名词,朱由检和宋应星以及涂绍煃等人均露出疑惑的表情,不知这个机构又是干什么的。

看到众人面露不解之意,李景笑道:“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机构是干什么,我来跟你们解释一下。我还是拿宋先生的这本书来打个比方,你们说宋先生撰写的这本书,能不能挣到钱?”

“国公爷,下官撰写《天工开物》本为开发民智,并没想过要挣钱。”宋应星忙道。

李景摆摆手笑了笑道:“你以前大小是个八品官,多少还有些傣禄,可是别人呢?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写书的人都是当官的,那这些人靠什么养家糊口?”

“这个……”宋应星闻言一匪,这一点他倒是没有想到。

转头看向涂绍煃,李景笑道:“伯聚,你呢?你出资刊印《天工开物》挣了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