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朝大丈夫 >

第394章

明朝大丈夫-第394章

小说: 明朝大丈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等‘蒙’哥死后,‘蒙’古人便分成了两派,拔都系支持忽必烈继位(此时拔都已死),察合台系支持窝阔台的后人继位。随即成吉思汗的子孙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最终,得到拔都系支持的忽必烈胜出继任大汗。

但是经过连年大战,‘蒙’古人的元气大伤。

而随后不久,拔都的后人,接掌金帐汗国的大汗去世,拔都和他的兄弟的后人为了争夺金帐汗国的汗位再次大打出手。近百年中,不知发动了多少次战争,最终令金帐汗国这个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给他国以可乘之机。

不过金帐汗国和‘蒙’古人此后陆续建立的汗国虽然被推翻,但依然还有很多政权保留了下来,只是成为了别国的附属国。比如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直到清朝中期(1777年)才被沙俄征服。

至于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汗国和哈萨克汗国也都是术赤的后人建立的国家,并一直传承到现代,乌兹别克其实是术赤后人的名字。)

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拥有无可匹敌的军力,但是只统治了汉人九十年便被推翻,可以想见,汉人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民族。

当然,李景认为‘蒙’古人也是中国人,他也为‘蒙’古人的赫赫战功而自豪,同时他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收复‘蒙’古人丢失的地盘。

不过‘蒙’古人占领的地盘实在是太广袤了,东欧地区和中亚地区,李景现在实在是无力染指。

不是明军打不了这么远,而是因为李景的执政理念跟‘蒙’古人不同,‘蒙’古人要的只是这些地方政权投降臣服,而李景却不容许这些地方有政权或者说不允许外族人自治。

那只能从国内调人管理这些地方,甚至还需要往这些地区移民,可是大明现在根本没那么多官员可调,也不可能往这么远的地方移民。

实际上大明连俄罗斯的地盘可能都吃不下,李景认为北征军能把俄罗斯占领的地盘收回来一部分就不错了。

当然,李景肯定不会这样制定战略目标,这样制定目标会限制北征军的发挥。

因此李景并没有规定北征军打到哪里就算完成任务,这一点跟洪承畴和卢象升这两路人马完全不同。

这两路人马李景给他们制定的目标是有严格规定的,李景要求卢象升部打到喜马拉雅山脉便不许再往西推进,洪承畴部打到阿尔泰山脉和天山脚下便不得再往前推进。

李景之所以给两人确定位置,是怕洪卢二人脑子发热,继续往西推进,这里多是数千米以上的高山,山脉‘交’错之间,地形险恶,从这里西进,那不害士兵们么?

所以,李景严令洪卢二人,达成战略目标以后便停止进攻,转为在占领区建立政权,巩固大明的统治。

而对北征军,李景却没有这个限制,不但没有限制,反而要求他们一直打下去,一直打到后勤接济不上,无力再战为止。

这道命令虽然婉转,细品起来其实跟屠杀令殊无二致,因为北征军一共才十五万人,十五万人要攻占这么大的地方,那只有像‘蒙’古人当年远征欧洲一样对敌国进行大肆杀戮,不然的话随着战线拉开,明军后勤的安全便无法保障。

对于屠杀俄罗斯人李景并没有多少心理负担,在后世,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个国家,并且还‘逼’着中国将‘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而且这个民族还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民族,多次答应把侵占的领土归还中国,可就是不还。

在后世的时候,李景是没能力去报复他们,前些年,李景是没有‘精’力报复他们,现在李景终于腾出手来,不狠狠地收拾收拾他们,那真枉为来大明一场了。

崇祯十六年七月,北征军誓师出征。

此次出征,北征军共分三路:东路由陈大虎和祖大寿统领,从辽东向北发起进攻。西路由刘二愣和吴三桂统领,从归化出发,向北发起进攻。中路由曹文诏和李定国统领,从中路向北发起进攻。

从人数看,北征军总共出动了十五万人,几路人马当中,北征军的兵力并不是最多的,但是北征军的后勤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因为北征军攻击的方向是俄罗斯,而越往俄罗斯的方向,冬天越是寒冷,如果不备好过冬的棉衣,这些士兵恐怕根本挨不过去。

十五万大军,至少要准备十五万套棉衣,十五万顶帽子和十五万双棉鞋。同时还要准备数千顶帐篷,以及其他取暖物资,诸如火盆,木炭之类的等等。

另外,由于明军的火器从没在这么冷的地方使用过,为了避免枪支因天冷拉不开栓,或者是枪支变形,武器也要保暖,就是说还要制作十余万件枪衣和上千件炮衣。

可以说仅取暖一项,对后勤保障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若是再加上粮食,弹‘药’等,可以想见后勤的压力会有多大。

为了保障前线作战,李景动员了十五万人的后勤部队,很显然,十五万后勤部队除了武器弹‘药’不需要那么多,其余的消耗跟主战部队都是一样的。

三十万人这么消耗,在明朝时期,换做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承受不起,要是换一个人当政,恐怕也不敢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李景敢,而且李景出动的远不止三十万人,实际上六路人马,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总人数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以上。

按照大明现有的财政来看,这场战争结束以后,大明可能就要破产了。

李景当然不可能这么糊涂,李景可不是光知道打仗不知道过日子,实际上李景治国的能力比军事能力更强。

根据李景的计算,这场战争打完大明非但不会破产,反而会促进大明的经济高速发展。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战争会促进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尤其当人类开始使用蒸汽机以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另外,纵观近代历史,我们会发现重大的科技进步几乎都是在战争时期发生的,而且每个国家的最高科技最初都是应用于军事领域。

大明现在是什么状况呢?

大明已经发明了蒸汽机,并且开始利用蒸汽机技术。

现在大明的军工厂使用的设备便是由蒸汽机来带动,纺织机也是由蒸汽机来带动。这两样恰好一个是重工业,一个是轻工业。

可以想见,当军工厂日夜不停地制造枪炮,纺织厂日夜不停的织布,工人必定会发现现有的设备的不足之处,然后会予以改进,这时技术便会革新。

技术革新以后,生产效率便会加快。这时,原本对蒸汽机和纺织机不认可的人,看到这些机器这么效率,他们便会慢慢接受这些机器,甚至还能带动别的行业使用这些机器。当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应用这些机器的时候,那么大明便算是真正进入了工业时代。现在的大明只有一亿多人口,人口对物资需求的压力远没有后世那么大,等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供给很快便会大于需求,而战争恰好能消耗掉多生产出来的物资。因此,虽然战争会消耗国家的财富,但是工业发展以后,完全可以弥补这些损失。……50581+dsuaahhh+25916481……>;

第七百二十八章 李安国调职

战争虽然能带动科技进步,但是发动战争还要看国家的底蕴,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发动战争的。另外,还要看战争是在哪里发生的。

谈论从战争中获利,那就不得不说说后世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来看,真正从战争中获利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其余的国家无不饱受战争的摧残。

而美国之所以能获利,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美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足够的人口,他负担得起战争的消耗。

而战争发起国之一,也就是东方的那个岛国,恰好跟美国完全相反。这个岛国各种物资匮乏,完全要靠掠夺才能弥补战争的消耗,也就是说只能以战养战。

如果它能速战速决,那它还承受得起短时间的战争消耗,可是一旦战事胶着,那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著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才说:“以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跟它讲和。不怕鲸吞,不怕蚕食,全面抗战。……”可以说,蒋百里先生清楚地看到了岛国虚弱的本质。

事实正是如此,等到战争后期,岛国所有的钱财物资都用来支持战争,民众衣食无着,每天只能靠配给度日,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美国两个大炸弹扔过去,岛国便投降了。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战争没有发生在美国本土。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只有位于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遭到了敌人的攻击,本土毫发无损。而另一个超级大国很多重要的城市却被第三帝国打得稀巴烂,死亡的人口更是不计其数。至于其他参战国,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没有遭到战争的洗礼。

因此虽然都在打仗,但是美国是在战争时期快速发展,而其他国家却在遭受磨难。

大明现在的状态就跟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差不多,大明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力充足,不必担心资源不够和人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所有的战役都是在敌人境内展开,国内没有遭受任何战火,可以放心的进行生产。

另外还有一点,大明本来是个农业国家,但是当战争机器开动以后,需要大量的工厂生产军用物资,也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很多农民放弃了务农开始做工,当工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大明便开始由农业国家转为工业国家。     至于粮食问题,大明现在根本不用担心。

几年前李景便开始布局,在开辟了辽河平原和河套地区这两大粮仓以后,大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江浙和两湖,等占领了缅甸以后,便彻底地解决了大明的粮食问题。

现在西南军张楚部,秦良玉部和郑芝龙部二十万人的军粮已经全部由缅甸方面提供,不用从国内运一粒粮食。

孙猛部和郑森部及李国助部在对马来群岛发起攻击以后,部分军粮也由缅甸提供,另一部分则由吕宋供给。

卢象升和洪承畴部的军粮由河套地区供给,孙传庭部的军粮由江浙地区供给。北征军的军粮大部分由辽河平原供给,不足的从江浙两湖地区调运。

就是说大明上百万军队和后勤部队大部分的军粮是靠新开辟的粮仓解决的,江浙和两湖负担的并不重。

而暹罗跟缅甸一样,都是稻米之国,等到西南军完全占领暹罗以后,大明又多出一个大粮仓,那时大明真的是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

实际上还没完全占领暹罗,西南军便已经开始从暹罗往大明国内调运粮食。

内阁书房,李景和阁部诸臣微笑地听着杨柳风汇报各地报上来的数据。

待杨柳风念完,李景笑道:“看来形势一片大好啊!”

杨柳风收起资料笑道:“是啊!我们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还是大帅有远见啊!”

李景摆摆手笑道:“这些话就不要说了,我已经听腻了。”

转头看向袁枢道:“伯应兄有什么事?”

袁枢道:“是关于大公子的。”

“哦?安国怎么了?”李景疑惑道。

袁枢笑道:“大公子这些年在青海治理地方成绩卓著,吏部公议要调大公子进京到通政司任职。”

李景闻言皱了皱眉道:“怎么又晋升?这才两年安国就升了三级,现在你们又要调他进通政司,你们提拔得也太快了?安国今年才十九,你们这么提拔他,我不同意!”

“大帅,这是大公子今年的考成成绩,各方面均是特优,您看看。”袁枢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资料得给李景。

李景摆摆手:“我不看,青海人口稀少,有些州县才只有几千人,只要用点心就能把地方管好,你们考成特优,根本就做不得数。”

袁枢笑道:“这可不是管好那么简单,您看看大公子在地方做的这些事,都是实打实的政绩,老百姓深受其惠啊!”

李景摇摇头,轻叹了口气道:“你们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安国到了地方以后,他母亲不遗余力地帮他,在他的治下办工厂,修道路,修水利……花了家里不知多少钱。说白了,他这些政绩都是家里出钱买来的。”

“大帅,您这么说我不同意,就算大公子用家里的钱治理地方,可这些事都是大公子统筹安排的,夫人可没帮他做这些事。”袁枢忙道。

李景道:“他要是连这些小事都安排不好,那不白跟高兄弟学了那么多年了么?”

袁枢笑道:“大帅,您不要觉得大公子是您的儿子,为了避嫌就压着他,大公子可是从一名小兵当起,又在地方干了这么多年,大公子对地方事务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在地方制定的政策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您不知道,老百姓听说朝廷要调大公子进京,都哭着求大公子不要走。”

“那就继续在地方干几年。”李景道。

“这可是您说的,在地方,他的升迁可不归吏部管辖。”袁枢笑道。

李景皱了皱眉:“安国这两年升职这么快,就是卢象升这家伙在提拔他,小小年纪就升到了从五,老卢这是要把安国放在火炉上烤啊!算了,你们把安国调进通政司准备给他安排什么职务?”

“初步拟定是通政司左通政。”袁枢忙道。

“左通政?你们还真敢提拔啊!他懂什么就担任左通政?不许晋升!他现在不是从五么,根据级安排职务。”李景道。

袁枢无奈道:“那就左参议,帮通政使受理地方奏章。”

“那不是提了一级吗?到通政司任经历。”李景道。

“大帅,根据吏部的考成成绩,大公子本就应该晋升,你现在压着他,那别的官员怎么办,还要不要晋升了!”袁枢急道。

李景闻听一愕,想了想,终于叹了口气:“唉!那就按你的意思办。”

袁枢笑道:“大帅,我可不光是为了提拔大公子,大公子毕竟年纪小,眼界还不开阔,调他进通政司,就是想让他对全国各地的情况多了解一些。”

李景点点头:“你的意思我明白,就是因为安国年纪小,我才不想他提拔得这么快,对他没好处的。”

袁枢忙道:“大帅放心,我知道怎么做的。等大公子进了通政司,让他在参议的位置干几年,然后再调地方任职,最后再让他进部堂。”

李景点点头:“你明白那就最好了。”

轻轻叹了口气,李景接道:“我知道你们是想培养他接我的班儿,我也想他***儿,可是他得有那个能力才行,我不能因为他是我儿子,就把位置传给他。”

“大帅放心,大公子的能力毋庸置疑。”袁枢忙道。

李景摇摇头叹道:“但愿如此。”

随即抬眼看向高奇道:“高兄弟,你有什么事?”

高奇笑道:“刚才袁大人说的是大公子的事,我这会儿要说的是二公子的事。”

“老二?老二有什么事惊动你了?”李景皱了皱眉道。

高奇笑道:“二公子前两天找我,说让我安排他从军。”

李景闻言顿觉一阵头疼,摇了摇头,李景叹道:“你怎么跟他说的?”

高奇笑道:“我当然说二公子年纪还小,不适合当兵。可您猜二公子怎么说的?”

李景叹道:“还能怎么说,自然是拿他两个哥哥说事儿。唉,我这两个儿子,没一个像他母亲,都不爱读书,随老子。”

高奇闻言笑道:“大帅,要是两位公子都随您,那可真是大明之福了。”

袁枢也笑道:“是啊,两位公子要是有您这样的学问,那大帅可真是后继有人了。”

李景摆摆手:“得了,又来了。”

沉吟了一会儿,李景接道:“老二要从军,我是不反对的,但是得跟他两个哥哥一样,从士兵做起,我看这样,让柱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