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34章

逆流伐清-第134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应雷欲言又止,李定国却已知其意,坦然一笑,说道:“岷殿下处处以公义示人,岂能以宵晓之辈度之?军失其主,涣散分崩,公言重了。汝可见吴应举和高明宇,奉调欢颜,可见殿下已得军心,众将皆望建功立业,搏一世富贵,岂会——嘿嘿,嘿嘿。吾意已决,先派信使,随后出发。”

高应雷见李定国心意已决,低头默然无语,心中揣测李定国此番前往蒙自的各种结果。

………………

“我谨宣誓加入大明帝国国籍:我完全彻底断绝并彻底放弃对我迄今为止所隶属或作为其公民的任何外国王子、当权者、国家或君主的效忠和忠诚;我将支持和捍卫大明帝国的法律,反对国内外一切敌人;我将信念坚定,忠诚不渝;我将根据法律要求为大明帝国拿起武器;我将根据法律要求,在政府领导下从事对国家具有重要性的工作。我自愿承担这一义务,毫无保留,决不逃避。”

湄公省总督宗守义最后修改完了入籍誓词,又拿起《物权法》草案,仔细认真地审阅起来。

但凡一个荒僻的地区在开发初期,总是艰难困苦的,湄公省也是如此。尽管有占城支援的粮食,朱永兴又百般筹措,终于使第一批移民无饿馁之苦。但开发资金的匮乏一直困扰着宗守义等官员,也制约着西贡的建设和发展。

第九十七章试点,火枪部队

现在,终于收获了一季粮食,湄公省的压力稍微减轻,但宗守义请求拔款的报告没有得到朱永兴的批准。当然,朱永兴也没款可拔,他只有政策,只有建设西贡的思路。

用《国籍法》招揽流民落户垦荒,使越(指安南人)、唐(指华侨)、獠、蛮等流民丛集,并成为大明子民,享有与内地移民同等的开荒居住、交税纳赋的权利。从而加快农业开发的速度,变荒地为耕地,早日成为抗清的粮食基地。

用自由港和修改的《物权法》吸引商旅,使“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以收招商引资的效果,加快西贡港口的建设。

所谓的《物权法》当然与后世的大不一样,只是限制了政府所谓的征用、没收、抄没等权力,规定了非叛国、谋逆等几项大罪,其合法财产将得以保留。比较粗疏,执行起来也有很多漏洞,但作为一个试点,总会有一个逐步完善改进的过程。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封建理念下,没有谁在真正意义上拥有个人的财产,都是属于皇上的,属于朝廷的。只是暂时不需要,才让你能够保留。需要了,一个圣旨,一个命令,你的就不是你的,统统是皇上的,朝廷的。

朱永兴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却已经开始起步,首先从湄公省实行,以观察效果,改进政策,并且吸引移民,加快发展。

宗守义当然知道政府财政的紧张,对朱永兴不予拔款倒也没有太大的抱怨,但对朱永兴所给的政策和指点,还是感到非常新鲜。与属下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不失为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很有推行的必要。

“大人,下官回来了。”一名官员推门走进了宗守义的办公室,经常下去堪验登记开垦的土地,这名官员已经晒得很黑,此刻脸上有尘灰。脚上有泥土,倒象个老农。

“辛苦了,德厚。”宗守义伸手示意官员坐下,继续低头审阅文件,嘴里说道:“请稍待片刻,我马上就看完。”

这名官员也不客气,伸手取过茶壶,自己倒茶解渴。喝完一杯,又倒一杯。慨叹道:“普洱茶啊,好久没喝了。”

“殿下的恩赏,待会儿你包一包带走。”宗守义提笔修改,很随意地说道。

“啧啧,那下官就不客气了。”莫海发对宗守义能得恩眷十分羡慕,细细品着茶,突然又想起一事,提醒道:“大人。那个洋和尚又来了,在府前被挡下了。”

宗守义的动作顿了顿。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殿下已经允准了建教堂的事情,我本想再压几天,没想到这厮如此性急。罢了,这就让人告诉他一声,省得再来烦我。”

“大人。有些事情还是要劝劝殿下才好。”莫海发犹豫了一下,说道:“殿下雄心大志,只是困窘于钱粮,一直不能放手施为。但也不可操之过急,与西夷人打交道。还是要以谨慎为要啊!”

宗守义终于修改完了文件,放下笔坐正身子,笑道:“此事本督亦在书信中说明,殿下已有定计,我等不必忧虑。”

莫海发话到即止,见宗守义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便开始汇报工作,“下官此番巡察,又划定了四个村庄,登记了一千一百三十二口人丁,丈量核实了四千六百七十六亩新垦耕地。目前看情况尚可,只是水牛数量不足,垦地速度难以加快。”

宗守义盘算了一下,说道:“从暹罗购买的水牛再有些日子应该就能运到了,如何分发,德厚先做些筹划。殿下书信中说到,清廷要实行沿海迁界,咱们要提前做好安置大量移民的准备。”

“沿海迁界?”莫海发愣了一下,随即鄙视道:“这顶什么用,真是愚蠢。嗯,倒也不是没用,恐怕东南的郑家要难过了。”

“只凭着金、厦弹丸之地,恐怕真的要困窘异常。”宗守义也得出了与莫海发相似的结论,说道:“现在知道殿下的深谋远虑了吧,等沿海迁界令一下,丝绸、瓷器等商品便要断绝。那些工匠可要好生安置,日后便能为咱们广进财源。”

“呵呵,下官茅塞顿开。”莫海发笑了两声,又摇头慨叹,“可惜钱财匮乏,尚不能大展拳脚。”

“殿下四处筹措,维持现在的局面已是殊为不易,你我当为殿下分忧才是。”宗守义虽然也有施展不开的感觉,但还是为朱永兴辩解,并把手中的文件推给了莫海发,说道:“殿下的方略极为可行,若推行实施,资金问题可能便有缓解。”

莫海发拿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脸上神情不定,有惊讶,有赞叹,又有不解和疑惑。

………………

很多人在胜利之后往往会骄傲,或者认为采用的战法、所遵循的军事理论没有问题,是完全符合实战需要的,可以继续使用。

而象朱永兴这样,打了胜仗依然极为重视武器的升级换代,极为重视新战术、战法的推广使用的,还真是非常少见。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眼界不同,知道历史军事的演变,所以才要精益求精。

燧发枪制造出来了,也陆续进口了上千枝装备了各战区的部队,但真正的燧发枪队列的组成,以及相关战术的使用,却还没有最后定形。

法国佬作为武器供应商和合作者,曾经建议朱永兴组建全部是燧发枪兵的阵列。因为在法国,火枪部队已经普遍配备刺刀,长矛手已经不存在了。尽管在陆军方面,目前法国还是很强大,战术也很先进,但朱永兴经过实验后却并没有采取他们的建议。

刺刀,朱永兴当然知道很重要,但对法**目前装备的塞入式刺刀却十分不满意。

塞入式刺刀有一个锥形木柄,直接插入枪管,不但固定不稳固。而且很容易脱落。更重要的是,一旦用了刺刀,步枪就不能射击,显然这是不符合战场实际需要和朱永兴的要求的。

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bayone”。再过二十多年,法**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便会发明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但朱永兴等不起。也不想等,早在第一批燧发枪进口后,他便给兵工厂下了命令,并画了简单的图纸,开始制造配套的刺刀。

直接制造卡座式刺刀,显然很困难,而套筒式则相对要简单的多。在火枪管外加一个突起的卡榫,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便可以了。

显然,朱永兴高估了兵工厂的技术能力。在数月的时间里。刺刀几经变化,到现在才最后定型。

长四十厘米,重量大约有两斤,朱永兴仔细验看着手中的刺刀,脸上的苦笑一闪而逝。说实话,这个东西好象跟刀沾不上什么边,几乎就是一个长矛的矛头改进版。

工部主事魏永忠有些忐忑地看了朱永兴一眼,虽然是按照最后定下的规格制造。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不知道现在该不该说。

没办法。钢材结构强度不够,想做得既锋利又长,很是困难。便只能牺牲刀的劈砍用途,而使用这种能够加强刀身强度的结构。朱永兴对此稍有些遗憾,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作为刺刀来说,劈砍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需要刺就可以了。

“嗯,很好。”朱永兴放下了刺刀,终于开口夸赞道:“产量应该还有提升的余地,好生去做,吾必有提拔赏赐。”

魏永忠稍微松了口气。但还是嗫嚅着说道:“殿下,下官此次运送刺刀,还带着几名工匠,若是装备刺刀时有偏差,可以马上修理改造。”

朱永兴愣了一下,有些迷惑地看着魏永忠,看到他局促不安的神情,又联想到“偏差”二字,心中恍然。

还是公差的问题啊,所谓的制式刺刀在目前来说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与枪枝契合,能达到五成吗?朱永兴这回真的苦笑起来,说道:“吾明白了,以后火枪队中还要配上几名工匠和相关工具,才能保证武器在使用时不出问题。”

“回殿下。这个工匠呢,也无需多配,两三人即可;技术呢,也不需如何熟练,只是敲敲打打,简单修理;或者让士兵们学一学,也能掌握。”魏永忠脸红了,吭吭哧哧地解释着。

朱永兴看着魏永忠这副模样,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无须如此,吾自然知道兵工厂目前的技术水平,岂能责怪?嗯,若只是敲敲打打,便抽出几个士兵来学,然后配上相关工具,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谢殿下宽宏,下官回去后一定严格督促,使产品规格和质量更为优良。”魏永忠躬身拱手,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吾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朱永兴拍了拍刺刀,说道:“产量还要提高,最迟到明年,我军的火枪都要配备上刺刀。另外,以后造出的枪枝最好配上刺刀一起运送,这样便能就近修理。对于进口燧火枪,在加装卡榫改造后,最好也要配上刺刀。只是,不知道工厂能不能保证这样的进度?”

魏永忠略微估算了一下,很笃定地点了点头,说道:“回殿下,下官保证各车间的进度可以协调一致,不会互相耽误。”

“那就好。”朱永兴点了点头,又询问了些相关工作,口中赞赏有加,勉励了一番,才结束了此次汇报。

虽然燧发枪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装备上刺刀,但朱永兴并不认为就能抵挡骑兵的冲锋,也就不准备淘汰长矛兵,也暂时不会放弃方阵战法。因为东西方战争是不太相同的,朱永兴可不会照搬照学。而且,他觉得如果现在西方军队来与清军对战,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

因为西方的横队战术和线式战术,因战斗队形正面宽大,战斗中动转不灵、笨拙呆板,部队只能是按照既定的战斗程式行事。

敌对双方一般都要求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对阵。部队先在预定战场外展开成正面宽大的战斗队形,再慢慢地移向战场。会战开始后,炮兵先射击,接着火枪兵整排齐射,整个队形在火器轮放齐射掩护下,以“鹅步”缓慢地向前逼进,最后是冲击格斗。整个过程缺乏必要的战场机动,采取的是正面攻击战法,无计谋、诡诈可言,一切都在双方预料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会战结局的是双方火力的强弱,以及部队的勇敢精神,即士兵能否在敌火力下,在指挥官的鞭笞下保持整齐的队形向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十八世纪前一切会战都是两军对阵的会战:双方军队展开成互相平行的阵线,在正规的平地战斗中厮杀,不讲什么军事计谋和诈术……”

相反,中国将领们继承了古代祖先们善以奇致胜的传统,战法运用更加灵活,谋略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西方军队的战斗队形,无论是西班牙步兵方阵、摩里斯横队,还是古斯塔夫的线式队形,冷热兵器未能完全融于一体,整个战斗队形往往只适于正面作战,尤其是横队与线式队形,长矛兵、火枪兵和骑兵从里到外成一线配置,纵深小,正面宽,虽保证有更多的士兵同时发挥作用,但缺乏战斗的韧性和弹性。

这种缺乏韧性和弹性的队形无论在什么地方遭到破坏或者稍有混乱,就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朱永兴甚至认为纯燧发枪的西方部队肯定无法抵挡清军中骑兵集团的冲锋,如果此时敢来中国,必然面临着惨败的结局。

所以,朱永兴和军官们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已经确定了具体的火枪部队的组成和相应的战术。即把炮车、火枪、长矛三个兵种混编起来,使火力形成梯次纵深排列,各种兵器能够做到性能互补,相互照应。

第九十八章有后之喜,酒后之语

而为了适应火器化战术,这些新组建的部队将以营为单位,每营六百人,装备五门速射佛朗机,五门轰天炮,由一百长矛手,三百火枪兵,一百名炮兵,五十名搓弹兵,五十名辎重兵组成。这样的编制使营成为一个能够独立作战的单位,从而实现从密集方阵向小型阵的变化,具有了近代火器散兵战术的性质。

三营为一团,另增设一个重炮连,装备六磅炮六门,天威炮六门;一个骑兵连,一个火枪警卫连,一个弹药辎重连,全团共计两千五百余人。

嗯,计划很好,也研究得相当细致,配备得相当合理,可朱永兴却装备不起太多的部队。依照目前部队中已经配备的武器和政府的财力,他只能先在马宝率领的广西部队中先搞出一个团来。

其余的燧发枪也只能分散发给各个战区,并派出受过训练的军官,先组建起以连或小旗为单位的火枪兵。这样经过实战演练,以后扩充为营或团时,将不会缺乏合格的士兵。

这将是组建起来的第一个与以往明军编制和战术都不同的近代军事单位,朱永兴几乎把两个学期讲武堂毕业的军官都派了出去。既是掌控军队,也是从实战中学习和改进战术,这些人之后便会象一颗颗种子,在各个战区扎根,训练出一个个具有近代化协同作战意义的营、团。

以后军队会花费更多的钱财,要求更完善的后勤保障,但总人数将缩减。正规化,职业化,精兵化……目标很超前,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坐在屋中。朱永兴检视着几副颇具潮味的金属框太阳镜,不时戴上照照镜子,眼睛不时瞟向对面的房门。显然,他的注意力并没有全部在这些新开发出来的产品上。

能吹制玻璃,除了制造镜子,推出其他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便是有色玻璃。如果很纯净,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珍品。关键是思路和创新,而朱永兴显然不缺乏这个本事。

房门开了,龙儿和一个侍女送出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头儿,看笑眯眯的样子——朱永兴霍然起身,脸上的墨镜都忘了摘下,便冲了出去。

“老先生,这个。如何——”朱永兴一把握住老头儿的手,笑得十分暧昧。

老头儿显然被朱永兴的造型吓着了,好半晌才迟疑地说道:“殿,殿下——”

“呵呵,免礼。”朱永兴一手拉住老头儿的手臂,一手摘下眼镜递给龙儿。

“恭喜殿下。”龙儿撇了撇小嘴,这才屈身施礼,脆声说道。

“是。是,恭喜殿下。小老儿能为世子妃把脉,荣幸之至……”老头儿知道这一回自己算是走运了,眉开眼笑。

“赏,重赏。龙儿替吾送先生回府。”朱永兴已经不用再听下去了,大声吩咐完,转身便三步并做两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