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弄臣-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请致仕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阁臣要是集体申请辞职,本身就是对朝局,对皇帝的威望的重大打击,皇帝是必须、也只能提出挽留的,并且还要自省己身,保证说会痛改前非,阁臣这才会回心转意。
刘健其实本来也在酝酿着这个大招,要不是想看看李东阳的反应,他应该已经把这招用出来了。谁想到今天处处被正德抢了先手,连自请致仕都变成被罢免,这叫他情何以堪呐
现在用不用这招已经没有意义了,没听皇上说吗?他要一次性了结仔细回想一下,刘健也明白了,皇上和谢宏一开始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提出来,主要是因为策略问题。谢宏的策略想必就是先以拖延削弱士气;然后用刘、顾二人作为震慑;紧接着再零敲碎打,杀鸡儆猴,让百官自危;最后抛出真实目的引大学士出头,正德趁势做了最后一击。
这种策略算不得有多高明,若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刘健应该很快就能看破,可在心有挂碍的情况下,他的心神大半都被对谋逆和大清洗担忧占据了,哪里想得到正德的东拉西扯之中,还蕴含了这么多后招?
刘健也很清楚,除非他不顾自身威望一言不发,否则他和谢迁今天是一定要栽跟头的,事先谁又能想到谢宏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定下了毕全攻于一役的目标呢?这个目标竟然是直指阁臣的,这得多大的胆子啊?
预想中的大屠杀是不会有了,但是这又能差多少呢?连阁臣首辅都会被罢免,尚书都会被传首九边,当官已经不是那种安全又有保障的好事儿了,何况,定罪的依据靠的还是‘风闻’二字太讽刺了
与刘健如死灰般得脸色对应的,是谢宏的冷笑。
风闻弹劾是文臣们的拿手好戏,给别人乱定罪名这种事他们更是信手拈来。无论是岳武穆的‘莫须有’还是某些十二可杀、十三大罪,古往今来,死在这招之下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谢宏觉得自己也不过是为这些人小小的报了一点仇罢了。
何况那些罪名也不是谢宏捏造的,很多都是确有其事。这些情报当然来自于午夜情报系统,在青楼里面议事虽是士人的保留节目,不过,想打探到太机密的大事却不可能,士人们也不傻,当然不会在公众场所谈机密大事了。
丽春院收集上来最多的,就是这种私密的传闻或者八卦。朝臣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很多,这些私密事没办法拿来扳倒对手,但是私下说说也能解气,只要相关人等几杯黄汤灌下去,哪怕是多年前的八卦,也一样会当做谈资说出来。
士人们互相不会用这种东西攻击,那是因为他们彼此间都差不多,多多少少也都干过些丧天害理的事儿,互相攻击只会两败俱伤,何况也没有什么实据,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不会这么干。
可这些东西到了谢宏手里就不一样了,反正他就是要找个由头罢了,哪里管是不是冤枉的,跟敌人讲公平?那不是自杀行为吗?谢宏可不是圣人,就算是圣人,讲究的不也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吗?谁惹了咱,咱就直接打回去,圣人也是很有血性地。
谢宏需要的也不是士人们的心悦诚服,他只要让对方怕了,少给他找些麻烦就行,而在他看来,都察院就是个最恰当不过的机构了。
“朕任命谢宏为右都御史,李大学士,你来拟诏……”正德看也不看两个失意的老头,朗声发出了任命的谕旨,然后又将一个重大抉择摆在了李东阳的面前。
“……臣遵旨。”李东阳犹豫半响,最终还是躬身应命。
刚刚他若不是迟疑了一下,看正德的架势,便是直接将阁臣尽数罢黜了,怕是也不会手软。既然先前已经犹豫了,这个时候再硬抗,那就里外不讨好了,莫不如先应下来好了。
反正右都御史又不是都察院的正官,谢宏手下也没有可用的亲信做御史,应该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正德满意的点点头,又道:“以后都察院改组为上下两院,上院的职责如故,而下院则由右都御史谢宏执掌,其辖下御史,除了应有的职责之外,还有上情下达,体察民意之责,此外,引导并监管舆论之事也一并由都察下院掌管。”
“微臣遵旨”太和殿中一片静寂,只有谢宏和正德对答的声音在回响。
尽管这个改组都察院的旨意应该是谢宏和正德的最终目的了,可对于正德突如其来的旨意,朝臣们不敢反对,也不知道该如何反对,他们甚至都没搞懂,正德到底在说些什么。
正文第349章自相攻讦
第349章自相攻讦
对天下间的士人们来说,中秋的这场朝会是无比惨痛的一次回忆,堪称永乐年以后,士人们所遭受过的,最重大的一次挫折,哪怕是英宗皇帝最荒唐,权阉王振最嚣张的那些年,士人们也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和轻视。
罢阁臣杀尚书尚书、侍郎、郎中等五品以上官员多有被羁押者,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天下士人无不胆寒,他们甚至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梦中,若不是的话,多年来的大好局面怎么会在眨眼间毁于一旦了呢?
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最先只是在京城中传扬,但很快就蔓延到了京畿周边,进而往各地传了出去。
大多数读书人都是震骇莫名;有功名在身的更是痛哭流涕,几乎不能自已,大家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入朝为官?入阁拜相更是终极理想,只要能跟那神圣无比的文渊阁沾个边,子孙后代都是受用无穷的。
可谁想到,高高在上的阁臣居然也有被打落尘埃的一天,甚至连致仕的待遇都没享受到,而是直接被罢黜了
这怎么可能呢?这怎么可以呢
若是没有接下来的那几条消息,只怕承天门外又要挤满请愿的人了,而坊间巷里只怕也会有很多书生站出来,对百姓们宣讲朝廷的倒行逆施,借此掀起前所未有的一场舆论大潮,给皇帝施加压力。
但是,尽管群情激愤,可大多数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的。
兵部尚书被传首九边刑部尚书被羁押候审户部侍郎被抄家问斩朝堂上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减员过半五品以上的官员被侦讯者更是超过三百
如今,包括最后一个阁臣李东阳在内的朝中重臣尽是噤若寒蝉,谁又敢在这种时候跳出来?结合日前的那场动乱,谁还能看不出皇上清算的决心?
咬皇帝,搏清名,其实也是技术活儿,在跳出来之前,是很需要审时度势一番的。若是不分场合时宜的跳出来,就算搏到了清名,怕是也没命去享受了。
朝会上最后通过的改组都察院之事,原本并没有人太过重视,与罢黜阁臣等大事比起来,小小的一个都察院,还是作为分支的下院,实在不足为虑。
可直到散朝之后,看到京城中的变故,众人这才惊觉,原来谢宏的目标是彻底控制舆论。
朝会还没结束的时候,锦衣卫就分成了小队,率领着京营的军兵在京城中四处巡察,只要看见有读书人试图在街上聚众宣讲大义,当即就以非法集会的罪名拿下;
若是有人以各种形式对正德发出恶评,那么一经发现之后,也是立即会以毁谤朝政或者大不敬之罪逮捕。
士人的影响虽大,终究也是需要一个终端的渠道的,谢宏这招一出,马上便在京城范围内,彻底断绝了士林舆论对民间的影响。
京城中的读书人被这种雷霆手段震慑住了,士人展现风骨的舞台从来都是万人瞩目的朝堂,而不是在刑场之上或者屠刀之下。
否则就不会有五胡乱华以及蒙元的鞑子入主中原这种惨事发生了,要知道,天下的实际就是掌管在士绅们的手里面,他们若是齐心合力的抵抗,小小的外族鞑虏算得了什么?只是他们不擅于在屠刀下展现品格风骨罢了。
何况,读书人的史书也不是白读的,贯通古今的他们很清楚,皇权的抬头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多少年来,哪怕遇到再强势的皇帝,笑到最后的也一定是士人。
汉武帝很强势,可他死后,霍光立刻雄踞朝堂,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本朝太祖也很强势,可他死后,建文帝还不是任人摆弄?成祖也能力压朝堂,可别说他死后,在永乐末年的时候,士人的势力就已经抬头了,文渊阁不就是永乐年间立下的规矩吗?
当今圣上不过弱冠之年,又怎么可能比得了这些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即便加上一个古往今来的第一弄臣,可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士人的。
可除了少数书呆子之外,士人们也很清楚,即便皇权最后会低头,可但凡是在皇权抬头的那个瞬间迎上去的人,毫无疑问,只会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何况这一次皇帝来势汹汹,大有必得之势,阁老尚书都落了马,这个时候迎上去,那绝对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不过,不敢骂皇帝和权臣,并不代表士人们会保持沉默,在一阵纷乱之后,士林中再次达成了默契,统一了声音。
君子如水,逼强而趋弱,既然搞不过奸佞,士林中人的矛头也是迅速转向,这一次他们骂的却是朝中的重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阁臣李东阳。
被皇帝在朝会上通过了这样的决议,要为此负责的当然就是在场的百官了,而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李东阳这个阁臣自是责无旁贷。
刘健和谢迁虽然地位也高,可这两人因为忤逆皇帝已经被罢免了,不管最终定下来的罪名是什么,可士人们都在为他们的行为叫好。
正义感强的固然是觉得二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堪称天下间读书人的典范;其余的人要么觉得朝中少了些人之后,会空出来不少位置,自家很可能得到机会;要么就是纯粹的物伤其类了。若不是奸佞凶焰滔天,或许还会立时便有人为二位阁老著书立传都未可知。
其余的刘大夏、闵圭等人,也在士林中被视作了烈士,不少人都在暗地里下着决心,日后一定要为几位大人,尤其是刘尚书翻案,以纪念几人的高风亮节。当然,现在是不行的,大家还是要留着有用之身,以待后图的。
声讨的浪潮,几乎把李东阳以及还在朝中留任的重臣淹没,尸餐素位趋炎附势甚至斯文扫地这一类过激的言辞都出现了。骂皇帝会被抓,骂朝臣却没人管,那还等什么呢?骂呗
读书人固然是借此发泄着心中的恐惧和憋闷,不少普通百姓也都跟风凑热闹的加入了这场骂潮,声势直逼日前声讨谢宏的那次舆潮,让处于舆潮中心的众臣们心中惶然,坐立不安。
“李阁老,您得想想办法啊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如今奸佞凶焰高涨,正是我等士人齐心合力的时候,怎么能在这样的时候自相攻讦呢?这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在朝会开始的时候,礼部尚书张升不但发了言,还哭了一阵子,不过正德却没搭理他,后来更是直接被吓住了,直到朝会结束他也没有再次出声。由此可见,惊吓这玩意老少皆宜,不单可以止住小儿夜啼,用在老头身上一样好使。
而且祸不单行,在弘治年间无往而不利的绝招不但在皇帝那里碰了壁,而且对于如今的形势也没有半点帮助。
这两日,外面的读书人也好,国子监的监生也好,一个个都像疯了似地,不去劝谏天子,却都跑来拦自己的路骂街。普通百姓倒是不敢拦着他开骂,可一个个都在背后嘀嘀咕咕,指指点点,千夫所指的滋味不好受啊
而且,这样下去,自家颜面扫地自不用说,朝廷的体统又要放在哪里呢?自家忍辱负重已经够不容易了,可偏偏还得不到外人的理解,张升心里苦啊,恨不得抱着李东阳的腿大哭一场。
“此事……”其实李东阳心里比张升更苦,说到忍辱负重,他可是最大的目标,京城这两天的骂声至少有一半是冲着他来的。何况,他还得虚与委蛇的跟正德还有谢宏周旋,那俩少年一个比一个坏,容易嘛他
最让他心中难过的是,他知道这场舆潮是怎么来的。除了谢宏有意无意的引导和纵容之外,最初发起舆潮,并且将目标指向他们的却是从前的同僚,为首的正是大学士谢迁。
日前的朝会上,刘、谢二人力谏之下被罢黜,而李东阳犹疑不出得以留任,刘健倒是还好,心灰意冷之余也没有恶言相向,甚至还勉励了李东阳几句。
可谢迁却没那么淡定,当时他就对李东阳愤愤不已,多有指责之言,虽然被刘健劝住了,可李东阳知道这个芥蒂已经埋下,想要平复恐怕要很久之后了。
谢迁的激动倒也可以理解,因为参与程度高,江南士人的损失也是极重。被抄家问斩的顾佐,收押定罪的闵圭,以及侍郎史琳等人都是江南士林的中坚人物,更别提谢迁这个大学士了。
一朝之间,江南人在朝堂上势力几乎和几年前差不多,这叫他们如何能够接受?而身为江南士林领袖的谢迁又如何能够从容面对?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损失惨重,不过由于正德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官职高的,江南士人在京城中的势力却没伤筋动骨。也许是觉得暂时无法跟谢宏对抗,谢迁象是泄愤一般,把目标指向了旧日的同僚,进而掀起了这场舆潮。
“……这谢宏小小年纪,到底哪里来的这许多算计?竟是将我等玩弄于鼓掌之上,真是……唉”李东阳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他知道张升的意思是让自己去劝服谢迁,平息舆潮,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谢迁也是老狐狸了,他攻讦自己等人也是已有所指的,哪里又会听自己的劝?自己上门八成会被拒之门外的。
“李阁老此言怎讲?”张升一愣。
现在已经没什么人还会用以前的那种眼光看谢宏了,即便嘴上说的轻蔑,心里也都是很重视对方的。与其说他是个只会逢迎拍马的弄臣,莫不如说他是个老谋深算的权臣,在朝会上压服朝堂那一系列动作,还不都是他在皇上背后出的主意?
但是,虽然他阴狠毒辣、诡计多端,可舆潮这事儿应该跟他关系不大吧?谁还不知道这次也是由谢迁主导,江南士人起的刺儿?
“柏崖兄,表面上看,事情是子乔挑起来的,但实际上,却是那谢宏埋下了伏线,这才有了子乔接下来的动作。”李东阳摇摇头,解释道:
“虽然皇上第一个对付的是张公实,但实际上,被羁押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江南人,原本老夫还当是江南同道过于激愤,纷纷出班劝谏,这才如此,可事后回想时,却是不然,皇上乃是有意为之的。”
“李阁老的意思是……”张升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当时他被正德的杀气所惊,还真没太过注意殿中的情况。
李东阳沉吟着说道:“就拿史琳来说吧,实际上他并没有出班劝谏,有了闵圭在先,他也没这个必要跟上,但是皇上偏偏就把他列入了羁押的名单。据老夫事后探询,江南中人多有如此的,因此,老夫断定,皇上乃是有意为之。”
“那皇上是打算削弱江南势力,然后扶持其他势力,以作平衡?”虽然李东阳说的慎重,可张升的眉头却打开了一些,显然是放下了一些心事。
拉一派打一派,这是政争中常用的手段,而且越是高位者越是喜欢用。让张升安心的是,这法子虽然会让士人们内斗,但是却不会损伤到士人阶层的元气,无非就是个此消彼长,转来转去,在那些位置上的都是圣人门徒,儒家子弟。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挑动朝中大臣内斗,自以为将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上,深以谋略自诩,但实际上,被玩弄的只是他们自己罢了。
士人或者说官僚的本性就是要争斗的,虽然没有总结出物竞天择的理论,但是士大夫们很少会完全的团结一致的,时起彼伏的内斗才是他们的常态。
因此,听李东阳说及此事,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