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

第16章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16章

小说: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刚则断

孙策明白单凭兵强马壮不足以征服江东士族。

在思考对策时,孙策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有一位同样出身寒门,打压士族的牛人——曹操。曹操能得势,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因为皇帝这张牌在世代修习儒学的士族那里尤其管用。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的大战一触即发,曹操的大本营许昌空虚,孙策开始着手制定偷袭许昌,挟持皇帝的计划。

孙策有一个习惯,喜欢一个人在野外走走,他觉得这样更有助于他思考问题。劫持皇帝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然需要仔细考虑。至于安全问题,他对自己的武功有足够的信心。

公元200年4月,正处在事业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年仅25岁、前途无量的孙策遇刺,身受重伤。临终前他指定18岁的孙权为继承者。在向张昭托孤时,孙策悲观地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您可以取代他,如果实在保不住江东的基业,就回老家去吧,不用觉得对不住我。”

杀害孙策的凶手是前任吴郡太守许贡的三名门客。许贡曾经上书朝廷说孙策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江东小霸王的由来),应该召他入京,给他富贵、不能让他在外掌握实权。这份文件被孙策截获,许贡因而被绞杀。

按说这事儿也算冤有头,债有主。可《三国志·郭嘉传》里提到,曹操的手下们担心被孙策偷袭,一个个忧心忡忡。郭嘉却说孙策这个人,仇家众多又不注意个人安全,就算有百万大军也等于是一个人在战斗,早晚会死在无名小卒的手里。

孙策仇家众多、不注意个人安全又不是两三天的事儿,这么多年也一直活得好好的,郭嘉凭什么断定孙策会在偷袭许昌之前就遇刺身亡?万一孙策遇刺后大难不死,从此注意安保工作了又怎么办?

历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刺杀孙策的凶手是郭嘉安排的。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么秘密的事情,郭嘉怎么会事先张扬出来?笔者认为,那三名刺客与郭嘉并无关系,郭嘉安排的是更加防不胜防的杀招——想想在高岱事件中那个两头编瞎话的使者吧,他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说明他的身份并不重要,但能够和最高领导直接对话又说明他有机会接近孙策。这个人不一定是郭嘉安排的,但足以证明孙策身边有着居心叵测又隐藏在暗处的黑手。孙曹两家早有往来,双重联姻,郭嘉很有机会进行渗透,只是刺杀孙策事关重大,需要得到曹操的指示才能动手,毕竟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袁绍,不到万不得已杀了孙策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许贡门客的出现恰好让郭嘉省了功夫。

曹操有典韦、许褚。刘备有赵云、陈到。这些都是可以绝对信任的忠诚卫士。孙坚孙策父子无论是是军事能力还是单兵作战能力都与曹刘不遑多让甚至更胜一筹,却都栽在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上,正所谓爱游泳的人比不会游泳的人更容易淹死。(孙权可就大不一样了哦,他在14岁就从大哥手里要来了周泰做保镖,一年后周泰就替他挨了山贼十二刀……)

人们常把孙策比作小项羽,但笔者认为与试图恢复旧秩序,大搞分封制的楚霸王相比,孙策与曹操、刘备更加相似。他们征战一生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新的秩序。

孙策身亡二十九年后,孙权称帝,仅仅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唯一的儿子孙邵至死都只是一个侯爵,而且就连仅有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吴侯爵位,后来也被孙权夺去给了自己的孙子。孙邵唯一的儿子孙奉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就被吴末帝孙皓所杀,孙策一脉的直系子孙至此断绝。孙策的外孙陆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以及最后一道屏障,陆抗死,吴亡。

友情往往比亲情更加纯粹,孙策去世八年后,周瑜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赤壁大战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九年之后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攻下荆州南郡,具备了二分天下的势头。

直到十年之后另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孙策与周瑜携手点燃的熊熊烈焰骤然熄灭。以至刚至阳、重情重义而闻名的江东孙氏,在那位三国最长寿帝王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演化出了至阴至寒、手足相残的全新家风。

很多的事情即将开始,很多人的命运即将改变。

江东孙氏(下)

这一篇的准备工作极为痛苦,笔者所坚持的热情、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一次受到了良心的挑战。

痛定思痛,躲无可躲,终于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写成。也许,之前所写的数篇列传,都是为了给这个复杂的题目铺垫吧。

本期重点为您讲述汉末三国活跃时间最久,面目最为模糊、隐秘最多、槽点也最多的人物——孙权!

人间失格

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大”为谥号的皇帝,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然而以客观公正著称的晋朝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冠之以天子专用的“崩”、“殂”,对孙权的死亡则仅仅称之为诸侯使用的“薨”,低调而微秒地表现出了他对孙权甚为不爽的态度。何也?

由于吴国史官“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闪烁其词,后世无从得知孙权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究竟发生在何年何月。再加上孙权的一生相当漫长,若仍以履历的形式讲述则太过纷繁复杂,因此本文将从五个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孙权,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此人真实的面目。

下班以后的私生活

孙权崇尚节俭,从没有像魏明帝那样铺张浪费地建设亭台楼阁。至于奢侈品,除了送给曹丕就是做国际贸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人生乐趣主要有三:

一、开酒会

孙权是《三国志》里举办酒会最多的人物,高兴的时候甚至亲自给手下们斟酒。这些事儿之所以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他手下宗有那么几个不懂事儿的人物。

德高望重的老管家张昭看不惯少东家喝大酒,动不动就甩脸子。孙权拿他没辙只能哄哄算了。直到贴心人诸葛恪在酒桌上对老张头儿频频奚落,孙权才不必再窝火。

张昭可以倚老卖老,别人要敢扫兴就没那么容易混过去了。

虞翻在孙权刚接班时保护他免遭堂兄孙暠的威胁,其人知识水平很高,是著名的经学家,曹操多次招聘都被他拒绝。但是虞翻成分不好、脾气又差,一直不招孙权待见。

在大魏皇帝曹丕领导下做吴王时的一次酒会上,孙权又给大伙儿挨个倒酒,虞翻趴在地上装醉,孙权刚走开几步虞翻就爬了起来,这意思就是老子不想跟你喝。

孙权早就想办他,只是碍于社会影响一直忍着,这回干脆借酒行凶,拔出剑来就要剁。一般人不敢劝,只有前任扬州牧刘繇之子,江东孙氏用来标榜自己的活招牌,地位超然的大司农刘基将孙权紧紧抱住,劝他说“大王,不行啊,要杀他也得等醒了酒再说啊,要是酒后杀了大知识分子明早您就得上头条啊!”孙权怒吼到:“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又能怎么地?”

不说这话还好,要是说了这话再杀虞翻就等于公开以曹操为榜样,那么孙权的权力合法性就动摇了。为了把面子找补回来,孙权下令:以后我喝醉的时候说要杀谁大伙都不要当真了。

虞翻暂时安全,几年后被流放到了交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酒桌上偷奸耍滑,更不要在喝酒时携带管制刀具啊。

二、娶老婆

原配谢夫人:在孙权看上自己的外甥女徐夫人之前对这位结发妻子还是很不错的。

外甥女徐夫人: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养母。在孙权看上江湖人称步练师的步夫人之前,对她也是很不错的。孙权不畏惧伦理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的外甥女一视同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儿子孙休。

步练师:孙权最有名的两个女儿孙大虎、孙小虎的母亲,也是孙权一生的挚爱,史称“宠冠**”。在孙权遇到琅琊王夫人之前,专宠她一个。

两个王夫人:比较受宠的是诸葛家族的老乡琅琊王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第二任太子孙和以及鲁王孙霸。南阳王夫人为孙权生下了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在潘夫人出现之前,她们都还混的不错。

娇媚性感的潘夫人:孙权以六十高龄让小潘潘怀上了第三任太子,也是吴国第二任皇帝的孙亮。母以子贵,阴险妒忌、娇媚性感的小潘潘一度有机会成为吕雉式的实权太后,却在孙权病危时被饱受她虐待的宫女们合伙谋杀。

另外还有为孙权生下齐王孙奋的袁术之女袁夫人,以及以第一任太子孙登的生母为代表的,广大不知名女同胞。

在全体老婆们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下,孙权有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使他不管怎么折腾都不怕后继无人。所以晚年的孙权才能大义灭亲、使劲儿折腾、至死方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夫多妻制是不利于家庭和睦的。

三、打老虎

老婆众多加上常年喝大酒的孙权竟然能够活到七十高龄,这要归功于他以打猎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孙权打老虎的名声仅次于武松。比如苏东坡先生就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专门写到:“亲射虎、看孙郎”。然而笔者怀疑,以苏东坡先生的才学,亲射虎时不看李广偏偏要看孙郎是在以隐晦的方式说笑话。

孙权在一次打老虎的行动中险些遇难,好在他从小就吸取老爹和老哥的教训,走哪儿都带着保镖。但这次遇险让孙权发现光有保镖还不足以保卫他的安全,于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具——“射虎车”。他把自己关进可以移动的笼子里,从此高枕无忧、痛痛快快地打猎去喽。不知现代野生动物园里的观览车是不是受到了孙权的启发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人类能够战胜动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明工具。2。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

(未完待续,后续将揭开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之谜)

诸葛家族外传—蒋琬、费祎、姜维

对中国历史的叙述,不外乎以人物为主线的纪传体和围绕时间轴展开的编年体。而这一篇文字若采用纪传体,则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得不重复叙述。若采用编年体,则无法讲述人物的早期经历。为此,本文以诸葛武侯去世的公元234年为分水岭,以纪传体与编年体结合的方式讲述蒋琬、费祎、姜维三位继承者跌宕起伏的命运和蜀汉帝国在后诸葛时代的三十年中,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过往。

公元234年之前的蒋琬

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24次,与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其实蒋琬之德当与司马朗、诸葛瑾并驾齐驱,是汉末三国为数不多的忠厚长者。

蒋琬(?—246年),字公琰。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二十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

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09年,刘备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

公元214年,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投降。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县令,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

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果然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行。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曹操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的安居乐业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

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不好意思,坚决辞让。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非实职,荣誉称号)。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还秘密地上书刘禅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薄。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马谡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

费祎(?-253年),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中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董允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丢人现眼,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皇帝侍从)。

《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