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

第20章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20章

小说: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樊城之战中,一生力挽狂澜,独当一面的名将曹仁在巅峰时期的武圣人面前终于独木难支。于禁、庞德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关羽水淹七军。有人说水淹七军只是偶然地爆发洪水,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君不见,五子良将中资格最老,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的于禁为何会投降?君不见一地肝胆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的庞德何以被斩杀?君不见,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的曹操为何到了考虑迁都的地步?

洪水一来,关羽军团就登上战船发动强攻,退一万步来说,至少关羽为洪水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加以利用。这是实打实的天气预报能力和卓越的军事才华,所以才有了几乎是专门用来形容他的那个成语——威震华夏。

在神一样的对手和巨大的洪涝灾害面前,曹仁的选择是不撤退,不投降,死扛。

哪怕没有队友,哪怕城池快要被泡烂,哪怕连那个英明神武的主公都想到了退缩,曹仁及其麾下将士都没有一个人投降。

艾尔撒·舒卡莱特说:“我的败北就是公会的败北,我是公会的堡垒。”这也是曹仁的心声吧——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古往今来,在洪水和神将的夹攻之下能够坚守住城池的守将,我所知道的仅有曹仁一人。曹仁的坚守换来了巨大回报:孙刘联盟终于破裂,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一千八百年来,理想主义者痛恨孙吴的背信弃义,现实主义者嘲讽关羽的傲慢与偏见。此战的最大受益者正是曹仁。

关羽丢了荆州,并在这一年被杀,刘备集团的远大前程终成泡影。

吕蒙夺了荆州,也在这一年神秘死去,孙权集团对盟友的不仁不义昭然于天下。

曹仁守住了樊城,曹操集团重新由被动转为主动。

可以说,曹仁是一个给三国历史改道儿的人。

结局(以去世时间早晚为顺序)

公元210年,四十岁的曹纯死亡,死因不详,留给儿子的食邑只有三百户。

曹纯的死亡距离捕获刘备的两位小姐,仅仅两年。(笔者只是陈述事实,并感慨他的英年早逝。并没有暗示什么。)

曹纯死后,虎豹骑总指挥一职再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曹操只好亲自担当。曹纯的儿子做到领军将军,没什么作为。

公元223年,曹仁以位极人臣的大司马职位去世,留给儿子三千五百户的食邑。在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曹仁又清理过两个没什么分量的敌人,威震东南,也寂寞于东南,也许这便是一个名将最好的结局吧。

曹仁的儿子曹泰做到镇东将军,打过一次败仗后没什么作为。

公元232年,曹洪去世。在此之前六年曹洪曾一度被曹丕下狱论死。在卞太后的解救之下仍然被削爵、免官、抄家、贬为庶民。表面上的原因是当初曹丕找曹洪借钱被拒绝。实际上应该是因为真性情的曹洪死看不上曹丕的“贱人就是矫情”。这一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后立刻给曹洪平反,虽然食邑没有恢复到当年的两千一百户,仅有一千户。可曹洪又不是《红楼梦》中的焦大,他在意的只是精神追求——落难时他没有对曹丕说过一句软话,老子就这样,爱咋咋地。

曹操去世后的十二年里,曹洪便以高冷山爵士的姿态存活于世,再也没有人可以领导他。这是绝世的兄弟,也是绝世的君臣。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说,“世间已无张居正”。我说:“世间已无曹子廉”。

曹洪的子孙只继承了爵位,文官武将通通的不是。

建安风骨,终成绝响。

二、新一代军事家曹休、曹真的冰与火之歌

曹丕没怎么吃过特权阶层的苦头,他对士族的印象更多的是一张张彬彬有礼沁人心脾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温暖笑脸,比那些粗俗的叔叔们要亲切得多。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如果不想那么累,就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麻烦留给后人——朕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曹丕让老一代庶族地主革命家的儿子们坐冷板凳,尤其是头号庶族地主革命家曹操的其他儿子们,连冷板凳都没得坐。然后曹丕把行政托付给特权阶层的代表人物陈群、司马懿。把军队最高指挥权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曹休、曹真。

出身

曹休,子文烈,生父不详,尚书令曹鼎之孙,曹洪之侄。年少丧父,携母亲投奔受过其祖父恩惠的吴郡太守,因而在吴郡生活过一段时间。曹操起兵后,曹休辗转千里前来效力,被曹操称赞为“吾家千里驹”。被安排与曹丕同吃同住,并成为虎豹骑的一名中层指挥官。

曹真,字子丹,其父曹邵为曹操族弟(同一个高祖父不同曾祖父的弟弟),在为曹操招募士兵时被杀,曹操出于怜悯,也让曹真与曹丕同吃同住。不久曹真因为近距离射杀大老虎的神勇得到曹操赞扬,成为虎豹骑的另一名中层指挥官。(根据考古学成果,虎豹骑实际分为**和豹骑,曹休和曹真便是曹纯大队长领导下的两名中队长。)

曹休、曹真与曹丕的同居经历成全了彼此。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这段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削弱了曹家将,葬送了曹魏帝国。

功勋

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今陕西西南部),另派将军吴兰攻击下辨(今甘肃成西县)。曹休作为实际上的统帅征讨吴兰。由于刘备的战略重点在汉中,只好派张飞摆出要切断曹军后路的架势故布疑兵,计策被曹休识破。曹休迅速进击,击败吴兰。张飞退走。

公元220年,夏侯惇去世,由于曹休曾在吴郡生活,便接替夏侯惇负责抵御孙权。曹休到任后立即率军击败孙权军驻防将领,另派兵渡过长江烧毁敌人数千军营及防御工事。

公元222年,曹丕亲征孙权,曹休率领三路大军中的东路军。趁敌将吕范船队的缆绳都被暴风吹断以致船队飘散的机会击败名将吕范,斩敌数千,取得大捷。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休升任大司马。斩杀吴将一名,收降吴将两名。

曹休一生共指挥过五次战斗,其中四次都取得了胜利。可是除了在暴风的帮助下击败的吕范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外,其他对手的分量都太轻。尤其是在曹丕时代和曹睿时代,以曹休的职位、兵力打几个连名字都不值一提的敌将要是打不赢那才见鬼。所以虽然他的胜率高达80%,也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

曹真可就大不一样了,他是被罗贯中抹黑得最严重的三国人物。曹操时代跟随曹休一起击败吴兰,和徐晃一起击败刘备军高翔这样的小事儿就不多说了。在雍州凉州平定叛乱的事儿也略过不提,单说重要的几回。

公元221年,曹真大破胡人联军,斩首五万,获得一百一十一万头羊,八万头牛。这一战的意义不是吃烧烤也不是吃火锅而是使曹魏帝国威震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

公元222年,曹丕亲征孙权,曹真率领三路大军中的西路军,击败吴将孙盛。包围三国第一军事重镇江陵城长达半年,吴军粮草将尽,城破在即。无奈此时曹军爆发严重瘟疫,只好撤兵。差点儿成功了这种事儿按说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毕竟这种事儿变数太多,常常是失败后的借口。但是罗贯中先生竟然在演义中颠倒黑白,让曹真在此战中光荣地成为了诸葛瑾先生的手下败将,这我就不能忍了!十世修来的好人诸葛瑾那可是天下闻名的敌将福音,三国第一软柿子,传说吃了他的肉就能长生不老的人物,败给他的难度系数……这就是曹真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亮相……一声长叹。

公元228年,曹真领导下的张颌在街亭击败马谡,挫败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同时曹真击败赵云、邓芝。诸葛亮撤军后,一度投降蜀汉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听说曹真亲自前来,马上放弃抵抗。

曹真预测出诸葛亮下一次进犯会选择陈仓,慧眼识郝昭,让他修筑城池加强防御使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又无功而返。演义中曹真的功劳全部被转移到了司马懿的身上,这还嫌不够,罗贯中先生还凭空杜撰了了曹真的一连串败仗,被诸葛亮胖揍了四回,于是在很多只读过演义或者只看过电视剧的朋友心目中,佳人曹子丹就成了个丑角儿。对此,我只能说,罗贯中先生证明了文学的力量,是以小说将历史人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宗师。

结局

公元228年,曹休在惭愧和悔恨中死去。

在此之前不久,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与孙权唱了一出双簧。孙权扮演的是一个闲着没事儿就骂人的失心疯(好像是本色出演)。周鲂扮演的是一个担惊受怕,割发代首,以泪洗面的小受。不久周鲂偷偷联系曹休表示再也不能忍受渣权的鬼畜,愿意弃暗投明为国家的统一出一份力,恳请大司马出兵到皖县接应。按说这招儿和周瑜打黄盖的那一套有什么区别?但是曹休选择了相信,这倒不一定是曹休单纯,首先是夺取州郡的机会难得,功劳又足以光耀史册。再者,曹休此前四战四胜,即使这里面有诈他也无所畏惧,大不了不就是埋伏吗?吴军一共才多少人?我带十万大军去,看你怎么伏击我!

曹休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诈降计,而是他小看了吴国那个很擅长创造奇迹的对手——陆逊。陆逊竟然组织了九万人来打曹休的埋伏,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强调缺人是吴国最大的短板,九万人的规模说明陆逊对曹休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迎战刘备。

曹休也真有两把刷子,在进入敌人埋伏圈后竟然还设置了自己的两路伏兵,但这点儿小把戏被陆逊尽收眼底。魏军伏兵被轻易打掉,十万大军有一万人被生擒,回国的退路也被切断。

当天夜里,魏军的恐慌情绪爆发,曹休没有曹仁的本事,面对几万人的集体恐慌他束手无策,抛弃所有战略物资只求逃命。但退路已经被切断,往哪里跑啊?好在此时忠于魏国的老牌儿谋士们还没有死绝,贾逵预料到曹休会有危险,等不及援军到来,带领少量人马和大量旗帜大造声势前来搭救曹休。吴军已经占了大便宜,又忙于搬运曹休留下的物资,曹休这才死里逃生。

曹休回到京城后明白了什么叫做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原来我曹休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就是这么个货色!曹休的自信心彻底崩溃,感到无颜苟活于世,不久就把自己窝囊死了。其子曹肇曾经一度位列曹睿临终前指定的五名辅政大臣之一,由于刘放、孙资的捣乱,屁股还没坐热就守着老爹留下的爵位赋闲在家了。

公元230年,曹真也在惭愧和悔恨中死去。

曹真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的败亡是纯粹的天灾人祸。曹真挫败诸葛亮的两次北伐后觉得堂堂中原大国竟然在小国面前采取守势太不像话,而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二郡更是促使曹真力主伐蜀。可曹真不幸地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遭逢一个多月的大暴雨,水汽、雾气交织成白茫茫的一片,所有人都变成了盲人一般,士兵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探路,耳畔响起的是战友们坠入万丈深渊的惨叫,却听不到落地的声音……曹真悔得肠子都青了,怪不得出征前大伙都反对。现在哪有脸回去?善解人意的曹睿及时下达了班师回朝的诏书,让曹真有一个台阶下。

趁曹真大军还在爬山,魏国边境空虚,诸葛亮发动反击,魏军郭淮、费曜部惨败。而本应配合曹真的司马懿所率部队还在装模做样磨磨蹭蹭地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公不作美,汉武侯算计在前,晋宣帝扯腿儿在后,曹真焉能不败?

祖国统一是东境守护者曹休和西境守护者曹真毕生的志愿。曹休堪称一流将领,但不幸得到了顶级帅才陆逊空前绝后的“重视”。曹真力挫诸葛,却也是防守有余进攻很挫。第二代曹家将之所以显得比第一代逊色很多,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曹丕防兄弟如防贼(可惜了曹彰,唉。),信得过的人太少,立曹睿为太子的时间又太晚,父子二人还都英年早逝,曹家将不仅规模缩小,梯队建设也出现了断档。横向上人手不足,纵向上又没有年轻人能够顶上。老是不纳新,再好的社团也撑不住啊。

第二、曹休、曹真提拔太快,缺乏历练。虽然两人的军事才能属实不低,但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立下一点功劳就急速加官进爵,工作上顺风顺水,以至于一次失败就成了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诸葛家族的第二代身上。司马家族能够夺取天下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司马师经受的挫折较多,能够挺过东兴大败的阴影。司马家族的子弟普遍是在三十岁才出仕,这一传统使它们至少在心理承受力上要比其他家族的二代们强大得多。

谁都明白,来得容易的东西,去得也容易。只是很多时候,只顾着尽快对你好了。

三、改革家曹爽的纸牌屋

曹休、曹真谢世之后,曹家将出现了九年的断档。军事指挥权被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好歹算是想起了曹家将,曹爽侥幸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出身

曹爽,字昭伯。曹真长子。由于因缘际会和历史的黑色幽默,曹爽在曹睿死后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逐渐压倒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老人政治,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试验

曹爽的具体事迹,在前作《司马家族》一文中已有讲述,本文主要谈对曹爽改革的思考。

前文说过,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如果怕麻烦就不负责任地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问题往后拖。

曹丕时代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搞经济建设,二是攻打吴国。

曹睿时代也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防御诸葛,二是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大魏“添砖加瓦”。

曹爽时代,其实只忙活一件事——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当时外戚和宦官都已不吃香,九品中正制使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

特权阶层有时是贵族、有时是庄园主、有时是大地主、有时是大资本家,但特权阶层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通过联姻和欺上压下来发展壮大。这不是道德问题,只是属性使然。对付特权阶层是负责任的执政者们永恒的主题,方法目前来看只有两种:

一、发动群众消灭特权阶层。

二、通过光明伟岸的制度和伸手不见五指的手段限制特权阶层。

第一种办法在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之前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所以没有提到爱国是因为人类没有特权阶层的时候也就没有国家之分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不管你消灭多少特权阶层,总会有新的特权阶层蹦出来。

第二种办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总比不治或者往死里治强。至于如何治本?当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了。

曹爽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只能努力去治标。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复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放弃既得利益,改革意味着阻力巨大。而曹爽职位虽高威望却不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出兵讨伐小国以加强威望。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是他的知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政治改革,一步到位重现曹操时代的荣光。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戈尔巴乔夫的中老年人,也是这么想的。

曹爽不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